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13830500000011

第11章 D(1)

耷拉(dāla)

下垂义。多用于人或动物。如耷拉着脑袋、耳朵、脸、头、尾巴等。

褡裢(dālian)

一种中间开口,两头各成一个袋子,装东西(钱物)用的长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缠在腰间。古人多用。如《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为疯跛足道人解注《好了歌》后,“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今也指摔跤运动员穿在外面由多层布制成的背心式的特制比赛服。自清代开始,摔跤者穿着这种短上衣,系腰带,穿长裤,抓衣带角逐。

妲己(dájǐ)

商纣王的宠妃。姓己,名妲,有苏氏之女。《国语·晋语一》载:“殷辛(商纣王,字辛)伐有苏(己姓之国),有苏氏以妲己女(音nǜ,动词,嫁也)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gé)比而亡殷。”据史书载,商纣王自有了妲己后,言听计从,更加荒淫无度。妲己曾怂恿纣王用炮烙等手段残害宗室大臣和百姓,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牧野溃败后,纣王奔鹿台自焚,妲己亦自缢而死。文艺作品里多以她为妖媚惑主、祸国殃民的坏女人的典型。

鞑靼(dádá)

古民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先为突厥统治下的一个部落,突厥衰亡后,渐次发展成为强大独立的部落,即“靺鞨”族的别称。宋、辽、金时,除了鞑靼本部外,又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称为白鞑靼。蒙古兴起后,鞑靼部为蒙古所灭,但西方通常仍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元亡后,明代又将东部蒙古成吉思汗走漠北的后裔各部称为鞑靼。此外,在广义上,鞑靼是古时汉族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统称。今俄罗斯有“鞑靼”人,主要聚居在鞑靼自治共和国境内。今独联体萨哈林岛(库页岛)与俄大陆之间的海峡叫“鞑靼海峡”。

打扮(dǎban)

《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辞海》等工具书均有“打”字上声的标注。“打”字读阳平dá时,只做量词,是英语dozen音译的缩写,十二个为一打。另有“纯碱”的英译词“苏打”(soda)中的“打”字也读dá。如“小苏打”、“大苏打”。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大夫(dàifu)

通称医院里给病人看病的医务人员,“大夫”在古代有两种读音。读音dàfu。(1)古官职名。古代统治阶级在国君之下一般都设有卿、大夫、士三个等级。(2)爵位名称。“大夫”读作dàifu,是宋代开始实行的医官们的别设官阶。有大夫、医效、祗候等。沿袭今日即为医生。

大黄(dà)

大黄又称“四川大黄”、“川军”,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大花黄,根茎入药。性寒,味苦,可攻积导滞、泻火解毒、行瘀通经,并能消炎健胃,外敷可治烫伤。炮制后称“熟大黄”或“将军”。多分布在湖北、云南、陕西、四川等省。“大黄”里的“大”字,旧读dài,1959年和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将其审为dài。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均标注为dà音。应以此为准。

呆板(dāi)

音指言谈举止、表情、为人处世的刻板、不活泛、不自如。1985年以前,“呆板”的正确读音是áibǎn。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定为dāibǎn。随着近三十年普通话正音工作的开展和深入,“áibǎn”的读法已近消失。

大城(dài)

“大城”,地名,西汉置县,五代改为今名。在河北中部京津走廊,廊坊所辖,距天津70公里。“大城”,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为dàichéng,1985年又重新加以确认。

山大王(dài)

我国近代戏曲或小说中对山寨强盗首领、妖魔鬼怪的称呼。如《水浒传》第五回,写鲁智深离了五台山,取道投奔东京,夜宿桃花村时,刘太公对鲁智深说:“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者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此间青州官军捕盗,禁他不得。”

“山大王”中的“大”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定为dài,“王”字要轻读为wang;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再次加以确认。另外,“大王”也读dàwáng。(1)是春秋战国时对国王或诸侯王的尊称。(2)现代汉语中指垄断某种事业或长于某种事情的人,如“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爆破大王”、“蔬菜大王”等。

骀荡(dài)

使人舒畅貌(多形容春天的景物)。如“春风骀荡”。

玳瑁(dàimào)

生活在我国黄海、东海、南海或热带、亚热带沿海中的一种形似龟的动物,体长约1.6米左右,甲壳光滑,有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其卵可食,甲壳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有清肺解毒、定惊等作用。

殆尽(dài)

古“殆”字发展至今,有两个义项:(1)表示危险、不安。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见《孙子·谋攻》)。《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表示几乎、差不多。如“伤亡殆尽”、“消耗殆尽”等。

怠惰(dàiduò)

意为懒惰、懈怠。《荀子·礼论》中说:“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在工作时间内有意识地不积极做事,消极地降低生产效率,叫“怠工”。

逮捕(dàibǔ)

指司法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剥夺其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刑事强制措施。汉语口语里单用“逮”字时,读上声的dǎi,如“逮老鼠”、“狗逮耗子”。“逮捕”容易误读成dǎibǔ、dēibǔ或dǐbǔ。

耽搁(dānge)

停留或拖延的意思。

老聃(dān)

“聃”字,本指耳朵大又长者。老子以为字。一说,老子姓李,名耳,“聃”是谥号。老子,春秋末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躬耕授徒,讲经论道,孔子曾问礼于他。著有《道德经》,即今本《老子》。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应是当时的传抄本。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殚精竭虑(dān)

“殚”字,容易误读成去声。指用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殚”字,是用尽、竭尽的意思。

箪食壶浆(dānsì)

“箪”字,指盛饭的容器,多用竹子制成。“食”字,名词用如动词,当盛(chéng)讲。《孟子·告子上》载,孟子对诸子曰:“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成语“箪食壶浆”指的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多为劳军之辞。《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与之纵论天下大势,向刘备力荐荆州和益州:“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儋州(dān)

旧名儋县,海南省县级市,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北门江流域,是历史文化名城。汉武帝时(公元前110年)置县,古称儋耳。唐高祖时改郡为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儋县。苏东坡曾谪居儋州三年,讲学明道,教化日兴,以至于后来“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儋州从此有了“诗乡歌海”之称。今有“东坡书院”等遗址。“儋”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审定为dān音。

黄疸(dǎn)

某些肝病病人体内由于血液中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或其他组织发黄的一种症状,也称“黄病”。

掸子(dǎn)

家庭中拂除床、家具、墙壁上灰尘的用鸡毛或布条等绑扎起来的用具,也可掸衣服上的尘土或落雪等。有“鸡毛掸子”一词。

啖饭(dàn)

“啖”字,义为吃或给别人吃。《史记·项羽本纪》里写樊哙为救沛公刘邦怒闯鸿门宴后,项羽先赐之酒喝,然后又赐一块猪腿,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音zhì,猪)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苏东坡《惠州一绝》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肆无忌惮(dàn)

“惮”字,义为怕、畏惧。“肆无忌惮”比喻任意放肆妄为,无所顾忌和畏惧。朱熹《四书集注·中庸》中有“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句。

当时(dāngshí/dàngshí)

两读两义。(1)读dāng shí。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当其时”也,回忆语态。如“当时大厦还没盖好,大家就在几排平房里办公。”(2)读dàngshí。指的是“即时”、“立马”、“即刻”、“当下”的意思,进行语态。如“一听这话,他当时就抓起电话催办”。

正当(zhènɡdāng/zhènɡdàng)

两读两义。(1)读zhèng dāng。指正处于某个阶段或时刻。如“正当施工紧张的时候,老王却病倒了”。(2)读zhèng dàng。指合法、合理的举止言行。如“正当理由”、“正当防卫”、“正当权益”等。

当年(dāngnián/dàngnián)

两读两义。(1)读dāngnián。指过去的某一时间,即“往年”、“昔年”,过去语态。如“好汉不提当年勇”、“想当年”等。也指身强体健之时,即壮年时期。如“他现在正当年,不知啥叫累”。(2)读dàngnián,特指本年、同一年,正在进行时。如“新引进的项目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当地(dāng)

“当”字,指人物所在的地方或事情发生的地方。如“我是当地人”、“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亲切交谈”等。这个词里的“当”字,不取去声的dàng。

谠论(dǎng)

正直、公正的言论或话语。

当天(dàng)

指“本天”、“同一天”,没有过去语态。与此相类似的汉语词还有“当月”、“当日”、“当晚”三个,一律应将“当”字读成去声。在新闻稿件中经常有“当地时间”、“当天早上”等词语,容易误读为阴平。

适当(dàng)

“合适”、“妥当”的意思。如“适当的人选”、“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机会”等。

凼肥(dàng)

粤方言里指南方田地里沤肥的小水坑。将垃圾、杂草、树叶、粪尿等放进坑里沤制成的肥料叫“凼肥”。汉语里另有“粪凼”、“水凼”等词。“凼仔岛”读dàngzǎidǎo,在澳门。

砀山(dàng)

(1)县名。安徽最北端宿州市所辖县,与山东、江苏、河南邻接。秦置县,隋改置砀山。《史记·高祖本纪》载,当年项羽和刘邦联手抗秦,与秦将章邯对峙:“吕臣军彭城东,项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1955年“砀山”由江苏划归安徽。特产有“砀山梨”。(2)山名。在河南永城县境内,其北八里为芒山,即今“芒砀山”。《汉书·高祖纪》载:刘邦起兵前曾“隐于芒、砀山泽间”。“砀山”,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审定为dàngshān。

跌宕(dàng)

指文章情节的设计发展或曲调节奏的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一般与“起伏”连用。

档次(dàng)

按照一定标准分成的不同等级和次序。“档”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dàng。北京人多读成上声。与此类似词的还有“档案”、“高档”、“低档”、“中档”、“归档”、“入档”、“存档”、“分档”、“调档”等,其中的“档”字也应读成dàng。

叨唠(dāolao)

话多、话密,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厌其烦地翻来覆去地将相似的话说个没完没了。相关汉语词还有“叨念”、“叨叨”(轻读)、“念叨”(轻读)、“唠叨”(轻读)、“絮叨”(轻读)、“数叨”(轻读)、“磨(音mò)叨(轻读)”等。

叨咕(dáogu)

小声地絮叨、说私话。东北、河北、山东一带的方言。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叨咕”为dáogu。

捯饬(dáochi)

北京话里指修饰、打扮。如“他这么一捯饬还挺受看的”。

倒腾(dǎoteng)

“倒”字,极易误读成阳平。(1)指翻腾、挪动。(2)指调换、调配。(3)指买进卖出。

倒嚼(dǎojiào)

反刍的通称。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审“倒嚼”为dǎojiào。

祷告(dǎo)

宗教徒向神祈求保佑的一种形式,一般是两眼闭合,双手合十或右手在胸前画十字。另有“祈祷”、“祷祝”、“默祷”等汉语词。

蹈袭(dǎoxí)

沿袭、因袭,走别人已走过的老路。《宋史·米芾传》评价米芾曰:“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悼词(dào)

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汉语里另有“追悼会”、“哀悼”、“悼念”、“悼亡”等词。“悼”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统读”为去声dào。极易误读成上声。

得劲儿(déjìnr)

舒服、合适,称心合意。如“这把椅子坐着真得劲儿”、“浑身不得劲儿”、“这把钳子使着得劲儿”等。北京人习惯读作děijìnr。汉语里另有“得空儿”、“得手”、“得当”、“得力”、“得用”等词。

得亏(děi)

北京话中表示“幸亏”、“多亏”的意思。

非得(děi)

“得”字,音děi。必须的意思。相关汉语词还有“总得”、“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