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手册
13705300000004

第4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4)

2005年春,在东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发生了令人震撼和愤怒的事件。在某乡村小学读4年级的女孩小茹突感剧烈腹痛并开始呕吐,年过六旬的奶奶立即将孩子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惊异地发现,这个尚未满13周岁的女孩竟然已经有了一个多月的身孕!又惊又气的奶奶立即向派出所报案,并通知了在北京长期打工的儿子儿媳。根据小女孩的指认,警方很快将犯罪嫌疑人42岁的无业人员张某抓获。

案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对张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外,更多地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小茹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小茹的悲剧到底是谁之错?据张某交代,从2004年7月起,作为邻居的他多次利用给钱上网的方式诱奸小茹,第一次得手后他曾担心过好长时间,但发现小茹的奶奶并未觉察,加之他深知小茹的父母一直在北京打工,过年都没回来,于是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而小茹的奶奶在案发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年纪太大了,除了照顾孙女吃住外,别的无能为力。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失职,最终让色狼屡次得手。

跟四川省富顺县的小英比起来,小茹还算幸运,因为她被发现较早而免受更大的伤害。而小英,居然在自己懵懵懂懂,家人也未知晓的情况下,被同村人强暴后,生下了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小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多次遭到坏人凌辱,而老人平时过问不多,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留守孩子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而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得到应有的照顾和保护,孩子们的安全成为令人担心的问题,除了受到不法之徒的侵害,还有些儿童在嬉耍中或自然灾害中遭受意外事故而致残或身亡。广东惠州农村留守儿童林姓三姐妹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年过70岁的老奶奶照顾,在七年内先后因意外造成双腿残疾、烫伤和烧伤,严重畸形。

四川威远县有的一对表姐妹因遭人诬陷偷了别人的钱,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而未能找到父母,最终怀着满腔悲怨投河自尽。她们在遗书中绝望地表示父母不在身边没人保护自己,奶奶年纪大了又帮不了她们,只能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

类似这样的悲剧在各地农村频频发生,重庆、四川、湖北等地都曾出现过农村留守儿童因为无父母看管而发生意外伤害或自杀的事件。留守孩子的安全问题成了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父母的心头之患,也成为社会隐忧。

看到以上这些事实难道还不足以敲响父母们的警钟吗?请想想:你们辛苦打工究竟为了什么?什么才是你们一辈子的财富?孩子不管就能安全长大吗?

(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

孩子,你为什么要离去?

2005年10月3日,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但在南京市高淳县发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

13岁的初一新生涛涛突然在家里上吊身亡。这个孩子和全国2000万个14岁以下的孩子一样是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南京打工,他平日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然后独自回到自己家里的两层小楼去居住。事发前似乎没有任何征兆。

把他好不容易带大的爷爷奶奶为此伤心不已,孩子的父母更是悲痛欲绝。11月中旬,在涛涛自尽一个多月后,记者来到这个池塘汪汪小河弯弯的水乡小镇见到涛涛奶奶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然目光沉郁,悲伤得说不出话来。

涛涛家的一位邻居对记者说,涛涛平时很依恋母亲,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正是特别需要母亲疼爱的时候,父母长时间不在家,让孩子心理上感到失落和孤独。爷爷奶奶虽然也疼爱孙子,但代替不了父母的爱。父母即使经常打电话过来,也安慰不了孩子渴望父爱母爱的心灵。

像涛涛这样因为母爱的缺位感到生活冷酷而绝望的孩子远不止一个。 2005年夏,湖北浠水县有一个13岁的留守女孩自杀了。她留下遗书说是因为妈妈外出打工,她得不到妈妈的关爱,觉得生活没有温暖,活着没意思。

在采访涛涛自尽事件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而出现了“亲情饥渴”,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儿童的情绪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有时一念之差就会酿成悲剧,让人追悔莫及。

对此类悲剧的发生,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说:“大人出去打工挣钱,很少考虑到对下一代会造成什么后果。心理学研究发现,母爱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起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丧失母爱会出现许多始料不及的后果。”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团湖南省委的调查小组还特意做了一个专项调查。他们在8个县(市)的留守的初中生中随机抽取了666人(其中男生285人,女生38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轻微或轻微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9.0%,重度为0.3%。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第三节农民工子女教育走访实录

(一)没读小学的家长操心孩子的入学问题,总想尽一切努力,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很多人却无法完成这一心愿。

第一个走访人——吴某

个人情况介绍:吴某夫妇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经过几年的打拼,拥有一家很小的店铺,经营白酒、饮料的批发和零售,生意过得去,比在农村好多了,孩子已经6岁半,正考虑今年9月入学读书,但他们不愿让孩子到打工学校读书,又进不了城市中较好的小学,他们很苦恼。

问:“你现在打算怎么办?”

答:“听说打工学校不好,想送到城里娃读书的学校,但人家又不收。”

问:“孩子现在读学前班的学校如何?他学到了哪些东西?”

答:“不清楚,我文化不高,无法管娃娃的学习,都是他自己做点作业,你看,就在这儿铺子上,搭个小桌子就行了。”

问:“这个条件有点简陋。娃娃回家后,他妈妈做什么呢?”

答:“做饭啊。在后面,地方很小。”

这还算是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但却无法帮助孩子,不过想选好学校,显示出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这一点很让人欣慰。父母打工千万别忘了自己孩子的学习。

(二)小学读了,下一步又怎么办,做父母的时刻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个走访人——陈某

孩子刚上小学时,父母还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愿意听老师的建议,但渐渐的关注程度就会下降。

陈某情况介绍:夫妇二人靠理发的手艺进城谋生已经十几年了,孩子一直带在身边,目前正上小学六年级,平时成绩一般,正面临升中学的问题。有一天,记者和他们聊了起来。

问:“你女儿目前成绩如何?”

答:“一般,读书的事情不好说。”

问:“打算让她在哪儿读初中?”

答:“不晓得。考不起好学校,就读一般的。”

问:“你小学不是让她上的好学校吗?初中咋就不了呢?”

答:“考不起,成绩不好,平时我们也帮不了忙。”

这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工,他们的孩子在城里长大,在城里读了小学,但初中的升学问题就是他们目前的最大问题,小学虽然送到了好的学校,但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成绩不理想,所以下一步的读书问题就成了这个家庭目前的大事。

(三)女儿该读高中了,儿子又长大了,家里经济更难了。面对如此的问题,父母又该怎么做。

第三个走访人——张某

张某夫妇情况介绍:他们来自农村,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儿,由于农村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又生了第二个孩子,是一个男孩。但是生活却不好过,爷爷奶奶娇惯孙子,在对孩子的管理上出现很大分歧,儿媳妇决定一家人外出打工过日子。于是张某夫妇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城市,他们来到城乡结合处租了一个最便宜的住处,孩子就在附近学校上学,由于夫妻二人没有一技之长,找工作极不容易,张某只好在出租地蹬黑三轮,这工作既辛苦,又得不到保证;妻子勉强在附近摆地摊,生意经常要被城管部门管制,因此也挣不了几个钱,好歹这样凑合过了几年。

女儿转眼该上初中了,孩子成绩不错,考上了一个较好的民办学校,学费一大笔,怕耽误了孩子,夫妇俩决定借钱也要上学,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过了两年,这时儿子又该上初中了,由于儿子成绩不理想,夫妇俩决定让儿子回老家上学。

一年过去后,儿子在老家不仅学习不好,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不好;女儿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国家级重点高中。这下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是留在城里管女儿,儿子怎么办?如果回去管儿子,女儿又怎么办?城里想挣点钱太难了,一家人的生活又怎么过呢?

当记者见到他们时,全家一脸愁容,正在做回去的准备。

问:“决定了吗?要把女儿带回去?”

答:“没办法,不能只要女儿,不要儿子啊。就一年,儿子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当父母的有责任啊。”

问:“回去以后女儿怎么办?”

答:“只要找到一个学校读就行。”

问:“你女儿成绩好,留下会有很好的发展,回去就说不一定了.”

答:“我也知道,这几年我们也过得太累,还有很多债没还,家里老人岁数也大了。”

记者不忍心问太多的问题,这两夫妻已经够难了,不想他们太痛苦,只好在他们的叹息声中离去。

其实,只有走进农民工的家庭,你才会深入了解他们的问题,每一个家庭都有太多的矛盾要解决,这里只举了三个不同阶段的事例,我们可以窥一斑以观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