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手册
13705300000022

第22章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举措(5)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期望是以“上大学”为主,期望孩子成为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占68.1%,大专的占12.1%,高中及以下的只占19.8%,这表明农民工群体中对子女教育的预期就总体而言还是非常高的,这既有赖于中国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更来自于当前中国社会中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城乡差别,尤其是农村孩子出路狭窄,教育仍然是当前农民子女跳龙门的“主干道”。在如此高的教育期望下,农民工又是如何看待教育期望实现的经济成本的呢?

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孩子带出来”的负面评价中,“费用高”的评价有180人,占样本的75.0%,说明经济成本是农民工思考子女教育问题的“第一理性”。调查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工是穷怕了——苦日子的记忆及现实中沉重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对于“钱”非常敏感,在处理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常常考虑的首位因素就是“钱”多少,这种条件反射式的意识,使“费用高”成为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的“中标”项,相对于城镇居民中的三大忧虑 “住房、医疗、教育”的排序,农村人对教育的敏感甚于住房与医疗。换句话说,教育是农民工多元忧虑中的第一焦点。所以,费用问题是农民工选择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不能承受之重”。

2.期盼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一种亲情教育。据了解,有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安全不出事就行,父母外出务工后很少打电话或写信关心孩子,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节假日期间泡网吧、封闭在家或闲逛村头,让孩子感觉很孤独。外出务工家长不能一走了之,把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社会和监护人,自己也要重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要经常打电话或写信给孩子、或班主任、或者监护人,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加强与孩子、学校和监护人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的动向,及时纠正孩子在思想、学习、行为方面的偏差,使孩子能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也使他们能够了解到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激励他们在家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我们调查中,有一个14岁的男孩,三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长期变换临时监护人,直到初中,最终由于学习上困难重重,弃学回家。其性格变得怪异,与父母感情形同路人,拒绝同母亲说话,平时言语中,动辄责骂父母。

3.父母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固定而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第一,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固定的生活的“巢”。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变动工作地点,迁移生活住所,有的一年一变甚至半年一变。子女也跟随父母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多次转学,造成有学上,而没学籍。孩子们流动性较大,其学籍管理出现了漏洞,影响他们进一步求学。入学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开始浮现出来——“流动的花朵”渴望稳定的学籍。在多次转学中,一些家长没意识到学籍的重要性,卷上铺盖、带着孩子就换地方了,等到需用时往往干着急。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

成立于1995年的武汉春苗学校是一所民办的打工子女学校。该校黄老师说,学校多数学生属于中途插班,初三毕业班每届约180名学生,上一届约2/3没有学籍,今年这届约一半没有学籍。学生大多来自武汉周边县市,少数来自外省,他们大都希望在武汉参加中考。武汉市对农民工子女在汉参加中考的政策也很宽松,只要办理转学手续,取得武汉市学籍即可。去年春苗学校折腾了一个多月,为学生办转学手续。

然而让人头疼的是,一些学生没有原始学籍档案,或者材料不全,问起家长也是一头雾水。眼看到报考截止日期了,还有20多个学生没办好学籍。市、区教育局放宽时限,最后仍有几个学生缺少相关证明材料等,不得不回原籍参加中考。还有一些孩子过去属于超生对象,在农村老家根本没上户口,在当地入学后也没有注册学籍。后来随父母进城,有的连名字都改了,在新学校当然也没有学籍。据了解,6年前武汉某打工子女学校一个班60多人,约一半来自超生家庭。这些连原籍户口都没有的孩子,办理转学时最棘手。

据了解,类似“有学无籍、在校不在册”现象在农民工子女中比较普遍。

第二,要给孩子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活的“巢”。在城市中站住脚跟的农民,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按照城市收入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搽皮鞋、拉三轮、看大门、收破烂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临时工棚,开小饭馆、小商铺的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子女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全然是天上地下。孩子居住环境恶劣将影响他们的成长 。

4.父母要以自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良好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的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作用很大,特别是我们农民工父母在孩子们面前的榜样示范,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更大。

第一,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父母的不良行为将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后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对金钱、家庭的态度上畸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第二,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习惯。 我们的子女从一懂事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一直到走完人生的学习阶段,将经历无数次挫折和磨难,每一次对孩子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都是一道坎。父母必须坚持长期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以影响,包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习惯,给以学习的关心和指导,并逐步帮助孩子建立起坚强的意志。

第三,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父亲或母亲外出务工,客观上造成的“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孩子那样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问题。

四川省渠县有两位留守学生,都曾经是班上的优秀生,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闹离婚,双方不管孩子已近3年。学校对其学费全免,每年还补助400多元。这两个学生现在以校为家,由于平时家里没人管,饱一顿,饥一顿,身体很差,学习成绩也大幅下降。

§§§第五节学生的举措

我们今天谈的核心话题是怎么样做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在统筹兼顾并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父母等方面的作用后,其最终目的就是能使我们农民工的孩子住得下、进得来、留得住、读得好、成得才。而政府、社会、学校、父母等方面的因素都是外因,其作用都是为孩子们创造好外部条件, 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还得看我们的子女能否理解父母的苦心,学校的爱心,社会的热心,政府的关心,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来学得好、成得才。

城乡差异使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心理压力大。与城里同龄人相比,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并有这样的群体认同感,在这一群体中自我封闭。对于他们所处陌生的大城市,他们在欣喜、好奇之余,却并不认同,还是怀念远在农村真正的家和伙伴。

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如影随形。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社会。

来自湖南农村的董同学今年9岁,父母在广州务工多年,董同学曾在广州读书半年,后来又回到湖南家乡上学,由年迈的爷爷抚养。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在广州读书的时候,他说:“广州读书要1000多元,回家只要500多元,同学说话也听不懂……”

由于自己的家庭所处的地位,自己求学受到的阻碍,农民工子女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有强烈的自卑感,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

由于农民工子女家庭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他们的心理也开始边缘化。调查中,发现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不懂事,受影响较小,而年龄稍大的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显得早熟、自卑和失落。这一点在初中孩子心理上特别明显。

深层次的自卑感在受到歧视后,反而暴发出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们把同一群体内友情看得很重,渴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往往是人口高流动区,各色人等皆有,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一旦陷入这样环境下的社会小团体内,就难以自拔。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使得他们内心建立起自我防卫感强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

农民工子女非常懂事,由于他们既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所以,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

为此,我们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结合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给我们农民工朋友及其子女提出如下建议:

1.克服自卑意识,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

2.面对各种挫折,树立成人成才的决心。

3.理解家庭境况,树立回报父母的孝心。

4. 全身投入学习,树立报效社会的雄心。

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我们国家的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社会、学校应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一样,有着美好的人生;他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一样,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我们没有理由将他们遗忘在角落中,他们更需要一把伞来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