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社会论纲
13705000000032

第32章 和谐社会的文化生态(6)

三、促进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文化生态领域是一个要素密集的生态空间,其运行的状况既遵循着其内在的规律,也受控于文化主体的人为调节。因此,要促进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需要我们文化事业的决策者与理论家不仅要全面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切实地从我们的需求与主导价值出发,同时要深入研究文化生态学的运行规律,把握文化生态诸要素的特质以及诸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联动的关系,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文化发展策略。在当今我们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既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传统,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文化创新的重要课题;文化生态建设既有文化产品硬件生产的任务,更有塑造美好心灵的软环境建设的任务;既要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古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处理好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关系,还要处理好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既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建设带有一定主动性的行动,人们可以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干预文化前进的历程。因此,研究文化生态中的各种矛盾和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发展环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重要的目标。所有的问题,都算得上是文化生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理论工作者下工夫去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在1997年经历了重大“转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明确提出把文化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号召,并深刻阐明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文化观念的创新

文化生态学通过对现实的考察而发现,一种文化越是处于开放状态,就越能吸收周边文化的营养,越能感受周边文化的压力,因而就越能发展得迅速而健康,而一旦该文化形成优势,又可以带动周边的文化,最终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氛围和文化机理,并使每一个民族文化得到修正、丰富与完善,这种全球文化观,在肯定技术、制度进步的同时,更把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合视为全球发展的动力。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杜威·佛克马为此指出:“在所有的文化中,在所有的文化成规系统中,我们至少可以假设一种一切文化都共有的成规。也许这一可为所有文化都接受的成规便是,自己文化的基本宗旨是可以得到讨论、解释、辩护、重新思考甚至批评和补充的。”17这为我们文化观念的创新奠定了基调。

(1)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引导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文化发展既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上的一元化指导,又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与世界上各种文明和文化形态相互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始终顺应了世界进步潮流,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同时,作为一元化指导下的多样,它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在初级阶段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权利和文化需求,并且把这种多样性引导到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轨道上来,并与一切腐朽没落、迷信错误的文化观念,进行坚决的斗争。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从多样化的文化形态中,不断吸收进步和积极的思想营养,而保持自己旺盛的创新活力和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

(2)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

中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体现先进生产力,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理念,比如知识经济的理念、创新思维的理念、重视人力能力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吸收进来。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要求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发,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而极大地发挥文化建设对于先进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要在争取各种文明共存共赢的过程中,壮大和丰富中国的文化建设

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性,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以求共同进步。这是中国根据不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规律,所建立的面对21世纪的一个基本国策。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服从和适应这个大局。所以,我们第一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超级大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其他国家和人民,甚至以此来干涉别国内政;第二要反对文化孤立主义,它的特点是拒绝对外文化交往,把其他文明和文化的成果全部拒之门外;第三是反对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其特点是狂热地抬高一种宗教或者一种文化,把其他文化都作为异端来对待,造成严重的宗教和文化冲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文化建设不但要面对中国现代化的需要,而且要反映和代表全球的进步潮流,争取世界性的广泛共鸣,成为中国参与21世纪国际新秩序建设的一面文化旗帜。

(4)要形成广泛的文化号召力和感染力,增强国家抵御各种危机的能力

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但要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撑,而且要有人民群众的心理依据,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转型期,在走向全面和深度的开放环境中,群众的、群体的、阶层的社会心理依据更会深刻地影响文化建设的成败。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成果,对人的作用,是通过人们的心理实现的。所以,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都要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而与时俱进。要建设先进文化,不但要坚持先进意识形态的指导,而且要根据国内外社会心理的变化,采用新的传播方式和服务形式,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耳濡目染,让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真正落到实处。通过文化建设,有效地增强中国抵御各种危机的能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力,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课题。

(5)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强大促进作用

由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落后地区物质和精神的贫困正和科技的贫困密切相关,即使在经济比较发达、技术进步比较快的地区,也有一个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教育人的问题,所以,发挥科学技术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就更为重要。科学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也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国文化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每个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各国在参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输出量也不完全相等,是各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文化输出量。所以,中国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但是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所需,而且具有国际性的重大战略意义。

(6)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证文化观念的创新不偏离中国国情

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竞争的强势地位,从而造成一种文化强势,对于像中国那样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是全盘西化、全部接纳,还是发扬传统,走自己民族的道路,这给中国的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迎接这一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前进的力量,是进一步创造的动力源泉。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其对先进文化生态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民族团结的凝聚作用、民族生存发展的支撑作用和激励作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建设作用。因此,我们在改造落后文化观念的同时,必须发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国家振兴、社会和谐进步的生态文化体系。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个国家、地区对其文化生态的发展进行人为调控主要是通过其文化体制来实现的。文化体制是一个从文化生产、经营到管理的制度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依据自身文化发展的实际,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发展战略而制定的刚性体系,它是文化价值的外化,包括决策、管理、评判、监督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等具体的管理运作机制,这些机制有机地整合协调运作,构成了完整的文化体制系统。

文化体制作为一种规范性制度安排,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一种有效的文化体制必须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与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境不相适应,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不相适应。我们只有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才能繁荣和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体制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方方面面的配合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搞好文化观念创新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拓展其改革的空间,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于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

文化管理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在管理、发展文化事业的过程中所有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体制、科教体制、文艺管理体制、对外文化交流体制18。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最重要的方面,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滞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文化管理体制的落后,因此必须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一、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关键在于转变政府文化部门职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伴随着文化资源的配置机制的变化,政府与文化生产单位的关系也应随之转变。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功能的政府应该建立起一套有力的文化管理体系,变“直接参与”为“间接管理”,把“办文化”职能转变为“管文化”手段,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将重点放到对文化业实行宏观调控,制定总体规划,完善经济政策,制定法律法规上来,政府应该退出全知全能的角色,形成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以及多种手段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独立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第二、培育多层次的文化市场,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市场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中介,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最终要通过市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品。社会公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得到满足。针对当前文化市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我们首先应当确立市场的主体地位,加快文化领域的结构调整,优化文化艺术资源配置,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在结构上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以真正实现“宏观指导,微观搞活”,“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良性环境。同时,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深化国有发行企业改革,打破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分配文化产品的旧体制,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建立健全的法制管理与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