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13704900000026

第26章 实 战 篇(19)

该项调查使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8个城市、7个小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4128名调查居民进行调查后显示:67%的居民认为政府公务人员的总量应该减少,认为应该增多和保持现有规模不变的只有10%和5.9%。其中,城市和小城镇居民认为公务员数量应该减少的感觉较农村更强烈,比例分别达到87.1%和88%。

本次调查显示,从一年内接触过政府部门的居民来看,居民对政府部门反映不满意的原因当中,“办事拖拉”排在第一位(36.6%)。对于如何减少公务员的数量,近一半(43.3%)的居民认为政府各部门的公务员数量都应减少。另外,也有近两成(19.4%)的居民认为只有一些部门应该减少,而另一些部门应该增加或者不变。

官民按照数量比例是否合理?英国公共经济专家吉麦尔曾在著作中指出,政府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是常用的衡量公务员比例的指标之一,但并不是最好的。他认为,以政府雇员数量测量政府的规模必须十分谨慎,因为“政府雇员数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工作效率的改进或恶化、投入的替代或人员素质的变化引起的”。目前,测量政府规模得到承认最多的指标是财政支出,即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规模是否适度不仅需要考虑“官民比”,而且要考虑公务员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公务员的行政效率。

因此,判定公务员适度规模的经济指标,应该是公务员人数与本国GDP的比例。公务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单位GDP的公务员人数来衡量。虽然我国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官民比例”只有1比2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经济视角考察,财政供养人员与GDP之比看,我国为39人/百万美元,美国为2.31人/百万美元,日本为1.38人/百万美元。我国公务员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超标”近20倍。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结合材料,你认为“官民比”之争背后究竟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有效化解“官民比”之争?

3.一个国家为什么要严格控制“官民比例”?哪些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规范?

4.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应当怎样合理有效地控制“官民比例”?

相关知识链接:

“官”,也称“官员”,是我们国家的习惯称呼,指经过任命、具备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古代中国,是指有官品的政府人员;那些没有品级的政府人员称作吏;合起来,就是“官吏”。此外,官和吏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官有固定的俸禄,而吏则在大多情况下没有。

在今天的中国,与“官”、“官员”相近的称谓还有“干部”一词。这是一个外来谐音词,最先源于法国,法文为cadre,意为框架、军官、高级管理人员等。后来,它作为军队官员、社会团体和企事业首脑等含义,逐步为许多国家所通用,但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各国并不一致。

而中国使用的“干部”一词,则是源于日本。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首次使用了“干部”一词。此后,在使用“干部”这个概念时,逐渐有了狭义和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党的骨干和指挥人员;广义则指为党从事政治、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军队排以上的军政人员。

1949年建国以后,我们继续沿用、强化和扩大了这一历史概念,干部的范围越来越广,最终是把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如科技教育界的知识分子、文艺界的演职人员、卫生界的医护人员,甚至宗教界的一些人士(主持、阿訇、佛爷),等等,一律统称为“国家干部”,即所有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包括了党政干部、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企业厂矿干部、农村干部、党外干部等等。

1993年,随着公务员制度在国家行政机关的推行,我们一般不再使用“国家干部”这个概念;2006年《公务员法》生效以后,又把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等七大类机关的公职人员统统纳入了“公务员”的序列。但同时,我们仍然在广泛的领域使用“干部”这个概念。具体来说:

首先,“干部”是指从事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国家公职人员,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中的各类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公职人员,以及某些保留干部编制的企业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其次,“党政干部”,指党政机关中专门从事党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人。这类干部掌握和行使着公共权力,担负着公共管理的职能,也就是我们通常称的“官”、“官员”。再次,以同时符合下面三个条件来界定干部:第一纳入干部编制;第二在干部岗位工作,领取干部工资;第三从事党务、政务及其它公共管理职能的人员。

案例3:如何看待人事档案造假44

材料一:人事档案造假的严重性与普遍性

如今,造假成了一大公害,假货、假钞、假名牌,甚至神圣的人事档案也在劫难逃。一些在校学生、待业青年通过改动人事档案,竟一夜之间成为复转军人;一位文盲老工人,通过关系往人事档案里塞进了大学毕业证书,退休时竟成了国家干部;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干部,三番五次改变档案,最后竟在出生前一年就参加了革命……

某市爆出一起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假兵案:许多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大集体工人、个体户、在校学生、待业青年摇身一变,纷纷以复员退伍军人的身份,带着合法而完备的手续,来到效益好的国有大中企业,转为全民所有制的职工。参与制造这起震惊全国的假兵案的国家工作人员有三十余人,职工群众四百余人,还有一百八十多名军队干部,其假兵总数达三百五十人,超过一个建制营的兵力。他们之所以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所谓“复退军人”,就是他们都有一套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人事档案。

材料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体制改革

1999年,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进行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人们称为“上划”。“上划”前后,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冻结各级工商部门人事关系。可2003年初,记者却接到了一份反映某省某县工商局违规突击调进70多人的名单,已退休的原工商局办公室主任证实,冻结人事关系时,根本没有这些人。

一、 工商局造假档案假考核表

在该县工商局,从一份叫李某的人的人事档案上看,她是1980年出生的,17岁调到工商局工作。可几份工资表显示,她从1995年,也就是15岁时就开始在工商局领工资了。那么她的实际年龄是多大?与李某同一个工商所的同志告诉记者,在2002年12月份的年度考核表上,她填的是18岁。按照李某实际年龄和工商局工资表对比看,原来李某从12岁,也就是说从1995年就进了工商局,还在上小学时就开始白领工资了。

今年已经50多岁的原供销社的工人张某在调入过程中,也很蹊跷。她的档案表上调入时间是1995年3月,可据该县供销社的人介绍,1999年,张某的工作关系还在供销社。

纪某的档案显示,他是1995年进入工商局的。据他工作过的村子村委会主任介绍,纪某在七几年到城关镇,是一般乡务员,由乡务员转成一般干部。由于村上缺少支书,1998年5月,城关镇党委决定下派他到下万村任村临时党支部书记。1998年还在村里工作的纪某,在1995就成了工商管理人员。

从这些人的各种档案报表上看,该县工商局不仅给许多人造出了假的工作经历,就连子虚乌有的年度考绩也写得条条是道。

二、 “照顾了六七个股长、所长子女”

从记者抽取的9份档案上看,该县工商局在“上划”冻结人事关系期间,违规进人的时间基本上都是1995年。而根据有关文件,凡是1995年12月31日前正式进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的在册在职人员才在“上划”之列。

人员调入时间上的造假奥秘原来在此。那么该县工商局在“上划”期间,违规突击进人的规模有多大呢?面对记者调查的事实,工商局的一位肖副局长不得不承认存在违规进人问题。他说,主要是股长、所长子女,照顾了六七个人。为摸清这个数字,记者又对该县工商局“上划”前后的人员总数进行了调查。从1999年该县工商局的“上划”文件上看,人员总数为251名。

记者意外地获得了一份工商局“上划”前的1998年的工资调整表,表上显示,整个“上划”前人员总数为173人。对比“上划”后的251人,原来在“上划”期间该县工商局违规突击进人78名。

三、 举报者被当成“过街老鼠”打

究竟是什么人操作了这起严重违反国家和陕西省的规定,大肆违规突击进人的呢?当时在该县工商局任局长的张某,现已调到了其它县任工商局长。

按照国家规定,对弄虚作假的要严格追究责任,违规进入的人员也要全部清退。可几年时间里,该县工商局的一些同志几次联名上告,问题没解决,还遭到了离岗分流的厄运。一些老同志说:“多次给市里提意见,没有结果。市工商局某局长还在大会上大骂,说某县工商局光爱告人,有一部分人越级上访,向上告状,告违规进人,这是一群害群之马,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出于正义举报的人,在当地被打击得抬不起头来,而一手制造这一荒唐事件的人在当地却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在这场突击进人提干的背后,究竟还有什么名堂,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某县工商局在这一期间的所作所为来看,这件事情远非我们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案例分析提示与思考:

1. 请问,你是怎么看待人事档案造假这一问题?

2.请结合材料,分析人事造假档案盛行的原因。

3.请运用有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知识,谈谈你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知识链接:

1. 信息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属性的表现形式。“事物”泛指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是指事物在时间可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

信息一般经由两种方式从信息产生者向信息利用者传递。一种是由信息产生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称为非正规信息流;另一种是信息在信息系统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称为正规信息流。

2.所谓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M),是指对人类社会信息活动的各种相关因素(主要是人,信息,技术和机构)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过程。它既包括微观上对信息内容的管理——信息的组织,检索,加工,服务等,又包括宏观上对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的管理,是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总称。

具体而言,信息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收集、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其中:信息收集就是对原始信息的获取;信息传输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因为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送到需要者的手中才能发挥作用;信息加工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和信息内容的处理。信息的形式变换是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通过变换载体,使信息准确地传输给接收者。信息的内容处理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经过信息内容的处理,输入的信息才能变成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被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管理在烽火猎头这样的猎头公司也一样很重要。信息送到使用者手中,有的并非使用完后就无用了,有的还需留做事后的参考和保留,这就是信息储存。通过信息的储存可以从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重复使用。

3.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当今世界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企业和组织要求信息处理的数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超快。为了让管理者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及执行之后构成真实的反馈,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和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技术设备,通过自动化通信网络,与各种信息终端相连接,利用完善的通信网,沟通各方面的联系,以保证迅速、准确、及时地收集情况和下达命令。

案例4:历数公务员录用歧视45

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向全国20多家媒体公布了《国家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歧视状况调查》。调查显示,在我们公务员招录工作中,中央和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包括年龄、健康、性别、民族、残疾、社会身份、政治面貌、身体特征等八个方面的歧视。各类歧视的具体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