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之间,草木枯荣,世事成败得失,都不过是生命的常态,无需过于介怀,不妨随常以待,与万事万物,不起心不动念,以一颗淡然的心看尽世间纷纷扰扰,仿若心处莲塘,总有风过,也不惊起一丝涟漪,自有一番空灵与洒脱。
云水随缘:让波浪意识到自己也是水
似水如云一梦身,不知此外更何亲。
个中不许容他物,分付黄梅路上人。
——唐·大川禅师《似水如云一梦身》
禅宗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起。因缘是“因”与“缘”的并称。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的、内在的原因;缘是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简而言之,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总称为因缘。世间一切万物皆由因缘之聚散而有生有灭,即缘起缘灭。
人类处在尘缘中,如朵朵浪花在大海中。用古龙的名言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整个世界就像是个大江湖。人便是江湖中的一片浮萍,一朵云里的雨滴,渺小而无从把握,所以我们才会烦恼丛生,不得解脱。一个人如果想要像禅者一样,放旷于天地之间,首先就要有一颗自由飘逸的心,如白云般随风漂泊,随缘自在,任意舒卷。就如同法眼文益禅师一样,终于悟得了道。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那里参禅的时候,始终不能契悟入道。
于是,他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天下大雨,他就在途中的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啊?”
法眼禅师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什么感受呢?”
法眼禅师回答:“云水随缘。”
知客师赞叹说:“云水随缘。这话最逍遥自在了啊。”
法眼禅师听后,如中雷击,对“逍遥自在”四字,当下大悟!
修行之人所追求的至境无非是云卷云舒,水流潺潺,适性随缘,自由自在。法眼禅师一心求道,却不曾留意,原来自己走的恰恰是道,所以他才能脱口而出“云水随缘”这四个字。
我们虽然不能像法眼禅师那样随走随停,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也活出如云如水的自在逍遥,这就在于我们是否能淡然随缘,并且从容地应对世间万千变幻。
星云大师把人生比作浮生一梦,并以白居易的典故为喻,告诉众生不能解脱的原因。
相传,鸟窠禅师在一棵枝叶茂盛盘曲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筑巢一样。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来到树下拜访禅师,抬头一望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曰:“太守,你的处境才危险。”
白居易不以为然:“下官是当朝重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
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
白居易领悟到他是指官场浮沉钩心斗角,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白居易听了很失望,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
禅师道:“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顿时悟道。白居易又以偈语请教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禅师也以偈回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故事中鸟窠禅师住在树上感觉很安然恣意,并不觉得危险,但是白居易看他却不放心,觉得危险,殊不知,自己才是正处在危险之中。鸟窠禅师内心清净,淡然随性,看生死如同一梦,他在哪里都无碍修行。但是白居易不然,心中记挂着官场的诸般事,已然构成负累,所以他以为只有站在地上,住在地上才有承担,才有安全感,殊不知他被俗务缠绕,心不得空,才会有俗念。
而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像白居易一样呢?其实,当我们将世间一切看淡之后,并能随顺世事因缘,自会得到生命的解脱,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其他念想,只想安然地停在海里,度过一生。
空性:于万事万物,不起心,不动念
来也如是,去也如是,
来去一如,清风万里。
——元·妙峰善禅师《来也如是偈》
我们之所以常常带有分别心,完全是因为在面对世间万物时起心动念。要知道,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事象差别现前。但是,我们要怎样才能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关键就在我们的心是否能够去除那些差别和妄想。
“非宁静而无以致远。”诸葛武侯如是说。静到底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非丝非竹而自恬愉,非烟非茗而自清芬。
现代人都被生活中的紧张与焦灼所困扰,渐渐浮躁起来,很难品味到静的清芬与恬愉,浮躁往往不利于事情的发展。因此,与其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情绪,不如放开胸怀,静下心来,安静地品尝生活的原味。唯有心灵宁静,才不会眼热于显赫的权势、不稀罕成堆的金银、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最终与豁达康乐的处境失之交臂。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卖一些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他的经营方式很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是一个半导体,身旁放着一把紫砂壶。老铁匠每天的收入正好够他吃饭和喝茶,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从老街经过,偶然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看到后惊喜不已。这戴振公作为制壶名家,有着捏泥成金的美誉,但是他的作品存世不多,据说在当今世界上仅存三件。老铁匠手中的那把,如果无误,应该就是第四件了。
商人端着那把壶反复摩挲,想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随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那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这让他难以相信。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看一眼壶是否还在,这让他非常不舒服。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便纷纷上门,有的询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惦记着将他的壶占为己有。老铁匠的生活彻底被打乱了。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再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店铺的人和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后来,老铁匠依然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过活,据说他活过了百岁。
正因为老铁匠打破了名利对心的束缚,方能重获宁静。这份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
我们也应当抛却心中的“妄念”,安静地生活着,这样才能够使自己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佛家劝慰众人于万事万物,不轻易起心动念,如此才能达到“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的境界。其实,人生真的不必太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随青山绿水而舞,见鱼跃鸢飞而动。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此心常在静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人生常在静中,纷扰红尘,悟得禅心。
与桎梏一起生活:月亮再美,终究冰凉
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
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
山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
平云断高岫,长河隔净空。
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
兴逸烟宵上,神闲宇宙中。
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梁?刘孝先《和无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也许是现代生活过于复杂多样,人们的烦恼较前人多了很多。因此,许多人都在探求烦恼的来源,其实来源其实只有一个,不愿顺其自然,不愿接受冥冥之中的安排。佛家则认为人之所以产生烦恼是由于我们对某物的执著和放不下,我们总是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发展,现实却正好相反,但我们依然执著于当初的意愿,这便产生了所谓的“烦恼”。
白石老人有一把飘然若仙的美髯,睡觉时一向是顺其自然的:或安于被内,或露于被外,悉听尊便。但某一天,一个友人突然问他:“将长髯放在哪里睡觉更舒服?”白石老人在开始琢磨长髯摆放的最佳位置。这一琢磨,竟觉得无论放哪儿都不再舒适。结果,一向睡眠挺好的白石老人,竟被那美髯的位置折腾得彻夜不眠。
故事中的白石老人开始在意美髯摆放位置之时就等于给自己套上了桎梏,再也寻不回以前那种安然的心境了。所以我们说,顺其自然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刻意雕琢反而意味着一种负累。
倘若我们去刻意雕琢或者追求,就会给自己套上脚镣和手铐,最终导致与我们的初衷完全相反的结局。
蜈蚣一向爬得挺好看的,可是有一天,一位美学家建议说:“为了爬得更好看,当您向前迈出左侧第十二条腿时,一定要注意右侧第十六条腿是怎样配合的。”蜈蚣采纳了这个建议,开始注意这一“美学原则”,可是,这么一注意,这条“百足之虫”,竟再也走不好路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能有某种体验就足够了,又何必强求,何必造作呢?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正如徐志摩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
顺其自然,不属于你的,大概永远也不会属于你,譬如天上的月亮,你想真正得到你所珍惜的东西最好顺其自然,如果它微笑着翩然而至,将会永远属于你;如果它无意降临,你又何必像放风筝似的,死死拽住它不放?
人生的许多沮丧都是因为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其实,我们辛辛苦苦地奔波劳碌,最终的结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们身体的那点土地吗?伊索说得好:“许多人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去了。”这可以说是对得不偿失最好的诠释了。
其实,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生活,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这种欲望变成不正当的欲求,变成无止境的贪婪,那我们就无形中成为欲望的奴隶了。在欲望的支配下,不得不为了权力、地位、金钱而削尖了脑袋拼命钻。我们常常感到累,却仍不觉满足,因为在我们看来,很多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富足,很多人的权力比自己大。所以我们别无出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在无奈中透支着体力、精力与生命。
许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旦受到挫折,或得不到满足,就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还有幸福可言?这样的生活,能不累吗?被欲望沉沉地压着,能不精疲力竭吗?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目标真的非让我们实现不可,又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用宝贵的生命去换取?倒不如彻底放开自己的手脚,不再与桎梏一起生活,即使月亮再美,也不过是冰凉的一团,何必执著呢?
寂静常然: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千户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唐·船子德诚禅师
我们看自然界中那些本来无心的草木都能够自自然然地生长、开花、散叶、结果,而有心的人类却总也不能无忧自在地度过一生,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有一天,佛陀走到菩提树下,对自己说:“如果我不能得证,就不起此座!”然后,他坐在菩提树下,接受了魔王及内心的严格试炼,佛家经典上说,佛陀进入禅定三昧,经过七天七夜的时间才从三昧中张开眼睛,这时他已彻底地觉证到生命的实相。
在张开眼睛那一刹那,佛陀正好看见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星。他感慨地说道:“奇哉!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佛相和大智慧,却因为内心存在的一些妄想、执著而不能了悟。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生命就是偶然和必然相互交织的机缘,也是内心自由的体现。生命放达,内心自由,当我们拥有一颗清净飘逸的心,就会让我们如天上云一般随风而走,自有一番闲适自在,并能在生活中做到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保有最真切的一份寂静。
很多修行者所怀抱的心境恰如一片和风煦日,没有狂风骤雨;而他们所体验的世界正是一片光天化日,没有阴暗算计。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修行者生活的世界没有狂风骤雨和阴暗算计,而是说修行者的心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永远安详、慈悲、寂静。所以,不论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修行者的心境始终能自在安闲。
某一天,赵州向他的师傅南泉禅师求教:“师傅,请问什么是道?”
南泉禅师说:“平常心即为道。”
赵州又问:“那么,想要得道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目标?”
南泉禅师回答:“一旦有了目标,你的方向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