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13703600000026

第26章 因与缘:蛋已煮熟,你无法改变它(2)

雪窦见是曾会学士,也感到十分惊喜,他与珊禅师各自作礼。珊禅师一见雪窦禅师,就看出他将来一定会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阵,曾会学士问道:“3年前我亲笔写的介绍信你给丢了吗?为什么不给珊禅师看呢?害得你住这样的房子!”

雪窦禅师从衣袖里取出原封未动的介绍信还给曾会,说道:“我只是一个云游的和尚,没有什么渴求,为什么要请人介绍呢?”

雪窦禅师保持着这样的平常心: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不会被淹没,因而从未将自己置于特殊的位置,他保持着最本真的自我,也在这种平静与坦然中成就了非凡的人生价值。在雪窦禅师心中,自己只是一名云游僧,他无欲也无求,挣脱世俗的诱惑,抛却名利的纷扰,虽默默无闻却终成正果。

很多人在春风得意时常常沾沾自喜,从而迷失自我。毕竟能够保持低调行事作风的人为数不多,他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显山露水,往往能在“不显不露中出头”,这才是智者的幸福哲学。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有时候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种东西,它越是想方设法不让你如愿以偿。这时候,痴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思绪万千,越想越乱,以致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事实上,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是不能强求的,那些刻意强求的东西或许我们终生都无法得到,而那些不曾期待的灿烂往往会在我们的淡泊从容中不期而至。因此,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我们应当保持“随时”、“随性”、“随喜”的平常心,顺其自然就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种种悲欢离合,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最大尊重。

随缘带来内心富足:我们愈努力,我们愈失落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白居易《花非花》

释果宁法师曾经说过:“满足‘需要’,而不是‘欲望’。”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滋生过多地欲望,饭能果腹,衣能蔽体,能睡好觉,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就是最好的人生。老子曾说:“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意思就是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将自己的知识技巧作为斗争的工具,最终仍是为名所困。

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破坏了道德标准。为什么他们不能守住本分呢?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其实,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在名利等诱惑面前,我们越努力,就越会感到失落,因为它们像无底深渊,不可能到达尽头。人类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名利心”抹平。正像“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意思是人家叫我牛,很好,叫我马,也好,当人把虚荣心去掉了,一任时人牛马呼都无所谓。

村子里有个叫菩达多的女孩,长得非常漂亮。一天,她从经过河边,往水里看的时候,看到自己映在水里的倒影是没有头的,一时间,她就产生了错觉,见人就问:“我的头呢?看到我的头了吗?把我的头还给我吧!”

从那之后,村子里的人都害怕见到她,朋友们不敢和她见面,家里的人更是被她每天吵得不得安宁。

有一天,一个法师来到这个村子,遇到了菩达多。菩达多一见他便问:“我的头!把我的头还给我。”

法师没有走开,而是一挥手,给了她一记耳光。

菩达多捂着滚烫的脸,大声叫喊:“你为什么要打我?”

法师问她:“我打你了吗?打你哪里了?”

菩达多说:“你明明就打了我的头呀!”

法师说:“我打你的头了吗?可是你说你没有头,还要我还你头?”

菩达多一震,顿时就惊醒了。

很多人都像故事中的菩达多一样,明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却还要求别人再给。世间万物,有心,就有一切,还要去寻找别物吗?

名利等诱惑确实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本身的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为其所动。为了欲望而去争斗,是引发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利,人们只看到了名利表面的光鲜,却不知道它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恰恰是为了这种满足,人们暗中钩心斗角,邻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名利之累,真的有那么重要?当生命殆尽时,这些挖空心思追逐了一生的东西都和我们没有任何的关联。

正所谓“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人心就是名利心,当名利心褪尽,人之私欲不存,天理凸显,道心始生。

时下,人们追逐利益之心日盛,在利益的追逐中尔虞我诈,原本纯净的心在红尘俗世中日渐蒙尘。我们不妨褪尽名心,任道心滋生,如陶渊明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随顺因缘而活,内心自然会富足。

缘起性空:造化常弄人,不必太认真

世尊上雪山。有谁为之说。

仗此无情剑。便把青丝截。

四相本来空。万法一无得。

解脱内外著。生死从兹歇。

——近代·虚云和尚《和符文敏宽义居士韵》

缘起性空不只是佛教经典中的一句话,它是宇宙中人生的真理。我们看世间上的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一人一物,乃至微麈沙砾,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也都将随着因缘分散而灭。因此,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有”,都是缘起而有;正因为是缘起而有,所以它的本性就是“空”。

佛家的缘起法说明:世间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关系,一切皆不能成就。比方说,一个人生活在世间,靠农夫种田,才有饭吃;靠工人织布,才有衣服穿;乃至出门,由于有司机和交通工具,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每个人能够生存,都要感谢因缘,感谢世间种种的成就。

而人和人相处之道也重在随缘,但在有利害得失之前,则要能“不变随缘”,凡事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缘的本意是让生命之舟顺水行驶,使人生不强求、不自苦,但却不是放任,君子身处世间,还应在有原则的前提下随心做事,为人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任意妄为,这样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真正要做到禅语的“随缘”,需要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深刻领会。人生随缘,即是“枯萎的随它枯萎,繁荣的任它去繁荣,随顺自然。”在现实中有许多事情不可强求,比如事业,情感等等。但人们远大的理想常常会提醒自己努力追求,执著于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如果人们整日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中,便注定生活在不安、烦躁当中,也注定无法体验追求目标路程中带来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换来成功,所以,就需要我们学会顺其自然,造化常弄人,又何必对那些聚散不定的事情太过认真呢?面对人生,我们要选择闲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心境,选择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既要正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做到宠辱不惊,也要正确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标,做到自在随意。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则:

问:“白云自在时如何?”师云:“争似春风处处闲!”

意思就是,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当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时间的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了。白云如此,人亦然。

顺其自然:让我们与生活握手言和

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

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

——宋·黄龙慧南禅师《高高山上云》

我们生活在瞬息多变的社会中,所以需要具备适时取舍的能力,遇到不当的事情,有违伦理道德的,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面对一些人情之常的琐碎小事,就要做到随喜随缘。也就是说,对善恶等大是大非,要有不变的原则,而对自身的人情得失,要有随喜随缘的洒脱,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不变随缘”了。

很多人都羡慕那些逍遥自在的禅师们,怎样才能达到禅者的洒脱呢?首先就要拥有一颗纯净飘逸的心,如白云般随风漂泊,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很多人为了能够禅修开悟,穷尽一生的精神和力气寻找开悟的真理,但众多佛学大师却不赞同人们这种做法,如圣严法师就开示众生:放下真理,才是真自由。任何修禅之人自然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抵达悟境的方法,所以才会皓首穷经,遍访名师,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将自己困住,终不能开悟。正所谓“当你追求真理之后,又能将所追求的放下,而不执著一个非如何不可的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佛家所说的真正的自由不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而更接近于一种随遇而安;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而是一种心境的舒适与坦然。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随遇而安并不像用自己的左手握住右手那样简单,甚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它是一种禅者的大境界。宇宙万物也有各自的生存法则,就像水会随地势起伏而流淌,不会刻意地选择流经的路线;云因为风的起落而飘动,不会刻意地抗拒或聚或散;花朵随四季的变迁而轮回,不会刻意地回避凋零与枯萎。它们都是自由的,都有着苍天大地赋予其关于顺其自然的奥义。这个道理,我们还可以从一粒小小的草籽中去感知:

在三伏天里,禅院的草地已经是一片枯黄。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即使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种子撒完,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儿吃了!”小和尚急得直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一大早就冲进禅房:“师父!这下全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师父说,“随缘!”

转眼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嫩绿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拍起手来。师父点点头:“随喜!”

故事中小和尚的师父真是一位智者,他的每一句话都直入人心。这随口而出的五随,足以看到老和尚心中已经是自由洒脱的澄圆境界。随不是跟随,而是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自由是一种心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就如长沙景岑禅师所言,心能够在整个时空中徜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一日,长沙景岑禅师到山上去散步,回来的时候碰到了住持长老。

住持问他:“你今天去了哪里?”

长沙禅师:“我到山上去散步了。”

住持追问:“去哪里了?”

长沙禅师:“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圣严法师非常欣赏长沙禅师的这番境界,他曾评论这则公案:“禅师所怀抱的心境一片和风煦日,没有狂风暴雨;禅师所体验的世界一片光天化日,没有黑暗罪恶。并不是这世界没有狂风暴雨和黑暗罪恶,而是他的心不受外在环境影响,永远安详、稳定、慈悲、宁静、光明磊落。所以,不论他面对什么样的世界,他的心境始终自在安闲”。

世人常常觉得不洒脱,即使禅定也往往只是为了求“禅”而刻意入定,虽然稳坐如钟,心却如风中摇曳的枯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过多的执著造成无端的苦恼,执著于其中不能自拔的人又怎能了解禅者的自有境界呢?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心境坦然,悠然无滞,眼前自然是海阔天空,到处都会是盎然的芳草,遍地都是缤纷的落花,徜徉其中,天高云淡,鸟语花香,神奇的造物,悠然的心灵,一切如诗话般和谐动人。这其中境界也如寒山诗偈中所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与生活握手言和,顺其自然,我们的人生自然会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