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空空大道:人生幸福的悟空修行课
13703600000012

第12章 以心观心:幸福永远是内生的(2)

一旦仔细去聆听那“只手之声”,人就踏上了心灵的解脱之旅,心感受到的万物之丰富便会远远超过自己视线范围之内的一切。内心丰富,却可呈现一种空无的状态,东阳在“无声之声”的境地中进入了真正的禅定,从“空无”中体验到了“富有”。

星云大师曾说:“空才能容万物,茶杯空了才能装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钱。鼻子、耳朵、口腔、五脏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就像两个人相对交谈,也需要一个空间,才能进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

与其被满满的外物所累,不如全部放下,观看那无相之界,倾听那无声之音,并在其中体会我们内在的空灵、自由和解脱。

心甘情愿地过活,一定会快乐

无我法皆同,死生少异同;

妙心化识见,真谛在其中。

——北魏·二祖慧可禅师《无我法皆同》

我们的心,每天都是上天堂、下地狱,来来回回周游。顺心如意,欢喜得意,便是天堂;恶念纷飞,受挫忧悒,便是地狱。天堂、地狱其实都在人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心中一念善就是天堂,心中一念恶就是地狱,就看大家怎么选择。你我皆凡人,生在天地间,注定逃不脱世俗的牵绊,与其为外境所困,不如用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平和对待。

有一个弟子打坐之时,总觉得有一只五彩斑斓的蜘蛛在自己身上爬来爬去,他常常被吓得无法入定,于是他便将这事告诉了他的师父——一位老禅师。老禅师递给他一支笔,说:“下次这只蜘蛛再出现时,你把它出现的位置画下来,这样才能知道它从何而来,才能想办法驱逐。”当这位弟子再次打坐时,蜘蛛又出现了,他标下蜘蛛的位置,急匆匆地找到禅师。老禅师指着弟子画的圈,问道:“难道你还不知它从何而来?”弟子低头一看,只见这个圈正画在自己心脏的位置。

这五色蜘蛛不从别处出现,而自心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妄念太多。正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当我们心中澄明,则处处是净土,心中有碍,则处处是炼狱。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若是我们心中存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妄想,对当下的生活厌倦、不满,那么怎么能得到快乐呢?只有当我们的心在当下安住,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师,法号南隐,他的境界很高,常常用一两句话就给人以深刻的点拨。因此很多人慕名而至,前来向他问佛参禅。

一天,有一位武将前来拜访,请南隐禅师为他讲解何谓天堂、何谓地狱,并希望禅师能够带他到天堂和地狱去看一看。

南隐禅师面露鄙夷之色,细细打量了他一番,然后问道:“你是何人,任何职务?”

武将说:“在下是一员武将。”

南隐禅师听了哈哈大笑,并用很刻薄的语言嘲笑道:“就你这一副模样,居然也敢称自己是一名将军!真是笑死人了!”

武将听后大怒,立刻让身边的差役棒打南隐禅师。

南隐禅师跑到佛像之后,露出头来对着武将喊:“你不是让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看,这就是地狱!”

武将顿时明白了南隐禅师所指,心生愧疚,并被南隐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于是走到禅师面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道歉。

南隐禅师笑着说:“看啊,这不就是天堂了吗?”

在听到南隐禅师的讥讽之后,这名武将尚未思考禅师的用意便勃然大怒,一念之间,便坠入了地狱;当他以坦然平和的心境对待所发生的事情时,天堂也就在眼前了。这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只在一个人的内心。我们既可以可以海阔天空逍遥自在,也可以坐困愁城,扰攘终日,这完全在于自己的选择。也正是这种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幸福生活的主人还是忧愁烦恼的奴隶。所以,不要犹豫,让心生活在当下,接受当下的一切,我们自然会快乐。

只要你简单,世界就会对你简单

积疑一念破,澄息万缘静。

世事花上尘,惠心空中境。

——唐·皎然《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师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

道家认为“见素抱朴”是人生至境。要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机巧和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我们的心灵就能回归简朴,无生烦恼。

如果我们将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理想中,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指见地,观念、思想;“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琢、质地优良的原木。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如果我们做人、行事,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做人简单如一张白纸,保持孩童般单纯的心,那便是真修道。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总像孩子一样,带着一颗童心生活。他十分热爱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儿女经常作为他作画和写文章的题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

丰子恺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却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决不能像在青虫身上装翅膀,教他与蝴蝶一同飞翔;而应该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丰子恺常常唱着小曲逗孩子睡觉;三笔两笔画幅画引孩子们笑;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造房屋;把小凳子摆一成排玩“开火车”;甚至和小女儿抢着看《新儿童》杂志,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

古人认为,“素”如一张白纸,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 “不思善,不思恶”。单纯如孩童,这也是丰子恺的画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可见,做人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简单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拥有这种修养,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持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孟子也提倡“性本善”,认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到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摇摇摆摆走向井边,无论何人,都会走上前去将他抱开。然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善意。对此,荀子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性恶篇》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是说人性本是恶的,其善是人为的,人有为善的可能,在于后天的学习修为。对于本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老子的观点则更为深刻,即本性无善恶。

人性之初,本没有善恶之分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善恶只不过是在周边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却在暗中操控着你,决定着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的,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等种种原因,把自然的人性雕琢了,刻上了许多的花纹雕饰,破坏了原本的朴实。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我们的内心要存有这样的信念:只要你简单,世界就会简单。大道至简,大美无言,简单的才是最高的真理,才是最美的东西。

心无挂碍:不是不关心,而是不动心

不是风兮不是幡,白云尽处有青山。

——华藏善净禅师

“风吹云动心不动,见到境界不动心。”这句偈子正是说明了禅的最高境界——心无外物。人的终极自由就是心灵的自由。当我们能够做到万事不动心,就得到了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这里说的“不动心”,并不是心如死水,对人事不起反应,而是说面对外境应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意为之牵动、扰攘,更要积极地肯定自己,怀着“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的决心和气魄,那么不论时代如何动荡转变,不论别人如何骂你、唾你、污你、谤你、褒你、奖你,你都能随遇而安,不受束缚,自享一片光风霁月的心灵景致。

禅宗有一个著名典故,引出了“风动、幡动、心动”,也引发了后世对于修禅的种种理解。

此典故由唐代六祖慧能大师而来。五色幢幡升空时迎风飘动,一僧说是幡动,一僧说是风动,六祖慧能大师从旁边经过,笑谈,既非风动,也非幡动,乃二僧心动。

风动、幡动,都不过是外境的变迁,就像星云大师说过的:“不动心,才能时时与佛同在。”这所谓的“不动心”正是一个人修养和定力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无此定力,则很容易被外境所左右,并随外境而动摇。一个人如果想获得这种禅心,就要做到不为情动,不为名动,不为利动,不为褒动,不为谤动,不为苦动,不为难动,不为力动,不为气动。面对诱惑时,不起贪念;面对批评时,保持淡定,这就是修禅修来的笃定。

苏东坡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做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做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便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宣纸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过江。

哪知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

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