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13703400000038

第38章 趋善度恶:善似青松恶落花

佛法讲究因果循环,非常重视因缘果报,它告诉人们要想看清此时此刻的果,就必须追究彼时彼刻种下的因。正如佛陀所说:“恶由自己做,苦由自己收;恶要由自己去净化,苦要自己去解除。净与不净完全在于自己,没人能污染自己。”有了这重因果关系,我们要消业障而得福报,就必须多种善因,努力改过从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善良的价值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善良是人性中蕴藏着的一种最柔软但同时又最有力量的情愫。

弘一大师曾说:“做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做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佛法是十分注重慈善之心的,而且一直教导人们一心向善。一个高高在上的有钱人施舍一点残羹冷炙给乞丐,这并不是善良。佛法中的慈悲与善良伟大就伟大在,佛祖是以与众生平等的地位来展示自己的慈悲与善良的。

在佛祖眼里,人与世间其他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去珍惜和热爱的,更是需要我们去善待的。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正是因为他把万事万物都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因此,他更容易感万物之所感,悲万物之所悲,他也就更懂得去善待他物。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吃素以后,人们会平和、健康地活到高寿,并且把类似的生活方式传给后代子孙。”辟谷很难,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然而,吃素食只需控制口腹之欲。我们只要多一些慈悲,便可拯救无数的生命。给每一个生命以尊重,便是对自我生命的敬畏,给生命以敬畏,便是大慈悲!

佛陀说过:“对愤怒的人,以牙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愤怒的人,不以牙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愤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胜于自己,而且胜于他人。”学会以豁达的心胸待人处世,不以人之犯己而动气,以祥和慈悲的态度面对一切事、一切人,不含嗔心,这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

红尘禅语:佛偈云:“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世界上善恶是并存的,没有善良,又哪里显得出罪恶呢?所以,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中的欺诈、险恶,自己可以是一只羊,但是,自己要有一颗能看透伪装的蕙质兰心,不要被狡猾的“狼”欺骗。

不以己心定善恶

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人自然也不会凭空生出烦恼来。

其实,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世界上一切宗教,人类的一切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有学僧请示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

峻极:“担枷戴锁者。”

学僧:“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

峻极:“修禅入定者。”

学僧:“学僧愚昧,禅师的开示,颠倒难明,恳求禅师用简明易晓的言辞开示吧!”

峻极:“所谓恶者,恶不从善;善者,善不从恶。”

学僧如坠五里雾中,仍旧茫然。

良久,峻极禅师问学僧道:“懂了吗?”

学僧:“不懂。”

峻极:“行恶者无善念,行善者无恶心,所以说善恶如浮云,无所生也无所灭。”

学僧于言下有悟。

心是修行的渡头,生命之舟停靠在那里。心中无善恶,才能拥有一片清净的心地。

慧能禅师说:“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都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没有善恶之别,世界自然清明,内心自然清净。

红尘禅语:憨山禅师说:“法无善恶,境无损益,善恶源于心,损益在人为。”我们在对任何事物作出判断或者得出结论前,都应该先抛开个人的喜好,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对事物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作出的判断或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

行善可以防止灵魂走偏

因为心存善念,而标榜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是浅薄的。真正的善良是有善念,还能行善行。只要心存菩提,又何必在乎外在的毁誉、表面的得失呢?行善行,内心世界里便已种下了快乐的种子。

一座城市来了一个杂技团。8个12岁以下的孩子穿着干净的衣裳,手牵着手排队站在父母的身后,等候买票。他们不停地谈论着上演的节目,好像他们要骑上大象在舞台上表演似的。

终于轮到他们了,售票员问要多少张票,父亲神气地回答:“请给我8张小孩和两张大人的。”

售票员说出了价格,母亲的心颤了一下,别过头把脸垂了下来。父亲咬了咬唇,又问:“你刚才说的是多少钱?”

售票员又报了一次价。

父亲眼里透着无奈的目光,他实在不忍心告诉他身旁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们的钱不够!一位排队买票的男士目睹了这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拉出来,丢到地上。然后,他蹲下去,捡起钞票,拍拍那位父亲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你掉了钱。”

父亲回过头,明白了原委。他眼眶一热,紧紧地握住男士的手。因为男士在他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他的忙:“谢谢,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善行,就会铸就大爱的人生舞台。充满爱心的人往往能比别人享受更多的幸福,因为他们有三个幸福来源:自己的幸福,别人的快乐,还有自己对别人的付出。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时刻拥有一颗同情心。我们不能对身处困境的人熟视无睹,那种丧失了同情心的人同时也会把自己推进冷漠的世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时遭受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在这种时候没有人会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君子不乘人之危”是说正义的人不要在这个时候给他人伤口上撒盐,把别人置于死地。我们主张“君子好乘人之危”,是指在别人处于危难之时,我们能够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

红尘禅语:如吉法师说:“善,是正道之门。”佛经上也说:“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真正的善行,必然需要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所不能忍耐的气度。生活中,一些人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受到冤枉侮辱时也不愤怒委屈,这是因为他们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对世人抱有悲悯慈爱之心,怀有以一己之力度众人之苦的大志向。

善恶只合转眼看

雷锋有句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佛家有菩提低眉,也有金刚怒目,更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其实,这是一种出于大爱的牺牲,是用自己的牺牲来维护心中某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一次,佛陀和四百多个商人同坐一条船,船上有一个贼,想杀掉这些商人劫取金银珠宝。

佛陀当时已有他心通,知道贼要杀四百多个商人,而且是绝对劝不住的。他心里想:“如果告诉商人,这贼一定活不了;不告诉商人,这贼一定会杀商人。那怎么办呢?”

无奈之下,佛陀自己把贼杀了。

佛家本是忌杀孽,明知故犯的佛陀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杀一人而救百人,以己身换来众生的平安,是大智慧的慈悲,是大牺牲的慈悲。为了心中坚持的信念,有很多人选择了舍身入地狱。

著名佛学大师弘一法师便是这样一个人。

李叔同在世人诧异迷惑的眼神中,抛弃了娇妻幼子、事业前程,远离世事繁华,开始了他身为弘一法师的另一条人生道路。他曾说自己出家非谋衣食,纯粹为了生死大事。在出家的岁月里,他做到了对生死不怀恋,宁为佛门而舍命,也做到了念佛不忘救国。这是一个出家人的大慈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青岛弘法的弘一法师不愿独自离开避祸,面对朋友的恳求劝说,他写下了“殉教”二字,并表示:“为护佛门而舍身,大义所在,何可辞也?”并且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口号。

不久,他来到战火纷飞的厦门,在自己的禅门前悬上“殉教堂”的条幅,下决心与厦门共存亡,如果厦门失守,他将以身相殉。直到厦门局势平稳后,弘一法师才离开那里。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慈悲呢?是佛祖舍身饲虎,也是佛陀无奈杀人。《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为了被欺压凌辱的父女俩,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慈悲不是一味地后退与忍让,不是毫无原则地迁就,而是面对给众生带来大苦难的罪恶,能毫不犹豫地举起手中的屠刀。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然而,怒目的金刚宁愿拿起禅杖,扫荡一切妖魔,换来苍生的安宁。

一个人死后去见佛祖,佛祖决定将他投入地狱,他不服,质问佛祖。佛祖历数了他的罪孽:对父母不管不顾,使他们无依无靠、衣食无着;对结发妻子粗暴残忍,百般虐待,使其郁郁而终;对自己的儿女毫无温情、刻薄吝啬,使他们离家出走;对朋友心怀恶念、巧言欺骗,导致朋友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最后,佛祖说:“我佛慈悲,却度不尽世人的罪孽。你等残害众生,不知悔改的人,只能进入地狱。”

对善的人善,对恶的人和,不让情绪化影响了自己的身心,豁达面对世间善恶,才能永远保持美好的心境。

红尘禅语:禅宗六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对身怀罪孽的人,宗教布下了地狱。这一方面是对受难者的补偿,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身怀罪孽的人消除罪孽、重获新生。不得已时,惩罚也是规过劝善的行为,无上无私的慈悲。

是非善恶心中秤

佛陀说:“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做者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此言半点不虚。为善还是为恶,全凭自己裁断。

裴度是唐朝人,年轻时一贫如洗,在乡下的私塾以教书糊口。他的学问虽然渊博,无奈时运不济,屡试不中。

有一天,他走到街上,经过一座寺院,看见一行禅师正在替人相面。他等大家都走了以后,才去请教自己的面相。一行禅师熟视良久,说:“你天生薄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眼光外浮,纵纹入口,是一种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相!我看你甭考了!”

裴度听后,心里非常伤心,整天垂头丧气,连教书都无精打采。

数天后,裴度到香山寺漫步,看见寺里有一位妇人跪在佛前,喃喃祈祷,祷告完毕,匆匆离去。裴度看见案桌上有一个包袱,解开一看,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一个翠玉带和两个犀带。他想,这一定是刚才那妇女所有,于是坐着等待失主。

到了下午,那位妇女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匆匆进门,扫视案桌一遍,不禁哇哇大哭。裴度上前问她为什么哭,妇人哭着说:“家父病重,家产当尽,昨日我请到名医,略有起色,所以今天早晨,我赶去亲戚家,借到一条玉带和犀带,准备典押借款,做医药费。我行经此寺,顺便入寺祈祷,不料心急匆忙,忘记携走包袱,等我到了典铺,才发现遗失包袱。我没有钱,家父一定无法活命,尚有家母和弟妹待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于是裴度完璧归赵。

裴度回家途中,又遇到一行禅师。才走离数步,一行禅师呼唤裴度转身,对他说:“你必定做了一件很大的功德,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

裴度怕一行禅师讽刺自己,回答说:“大师说话怎么前后矛盾呢?”

一行禅师回答:“七尺长的身体不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子,三寸长的鼻子不如一点心!”

裴度笑着说:“人心怎么相呢?”

一行禅师回答:“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你积了功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部位,而且胡子均匀变美。做了功德,脸上的相便会有所改变,你必定享受极贵的福禄无疑!”

那一年,裴度便考取进士,由于官运亨通,过了十多年,他升任大学士,不久,又升为首相,平定淮西内乱后,被封为晋国公。裴度有五个儿子,也都被赐封爵位。

所谓命运,命不可改,运却由人自己来定。裴度虽然生了一副福薄的命相,又无大富大贵之命,但是他有一颗善良心,且终因这颗好心而扭转乾坤,改变了命运,为自己换来了无上果报。

红尘禅语:六祖慧能禅师曾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福田不在远处,都是由人的一颗好心种下,只要有一颗善心,多做善行,就等于为自己开垦福田。我们应当明白:能吃苦,了解了苦的根源,才能苦尽甘来;只享福,消解了福气,福尽悲来。只有行善才能得乐,若是造孽,必将啃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