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师读红尘:写给都市人的枕边幸福禅
13703400000013

第13章 适时放下: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提得起,才放得下。放下本身就包含我们对正在提着、捏着的一些东西不放。其实,学会放下,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根本没有提起什么,就不可能放下什么东西。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资格学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

放下过去,亦放下未来

生活在嘈杂人世的我们是否会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还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仿佛全世界的重担都压在我们肩膀上?脑子里是否常常会浮现出这样的问题:到哪里去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怎样才能让严苛的主管对我们有好印象?孩子的健康,明天的伙食……我们被这么多的事情烦扰着,脑子里的思绪东飘西荡,仿佛永远都无法入睡了。

半夜里,妻子不停地安慰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许久未睡着的丈夫:“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

“唉,老婆啊,”丈夫说,“你是不知道我现在的难处啊,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还钱的日子了。可你知道,咱家哪里还有钱还人家啊!可是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你说我能睡得着吗?”说完,他接着在床上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弄到钱还债的。”

“不行啊,我现在一点儿办法都想不出来,根本睡不着啊!”丈夫痛苦地喊叫着。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就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我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要到期了。可现在我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喊完,她就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妻子的话让人禁不住莞尔一笑,对待烦恼和忧虑我们就应该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人选择了丈夫的活法。

悔恨、忧虑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几乎每个人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过去悔恨,为未来担忧。这是一种消极而无益的情绪,我们却为这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着自己宝贵的时光。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我们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仍无法改变现实。这就是生活的禅机,它告诉我们与其为明天未知的事烦恼,不如抛开一切,畅快地大睡一觉。

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是因为人们生活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忧虑中,而被我们忽视的则是当下的生活。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便能在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所以,我们应该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部的精力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享受眼下的生活,因为失去此刻便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走向未来。

红尘禅语:日休禅师说:“世上有很多事都是无法提前,也无法后退的,所以不为过去或未来的事而烦恼,才是最良好的人生态度。”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忧虑在所难免,但切不可陷于忧虑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应尽快调整心态和情绪,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生活中的遭遇。放下过去,放下未来,别让自己透支了明天的烦恼,过早地承受太多的负担。

放下执著,方能勘破无常

世事无常。所谓无常就是没有定数,是佛对这个不拘的世界的经典概括。释迦牟尼佛告诫世人,一个人要学习超然物外,不要执著于万事万物,因为尘世间的万事万物均是无常的。

禅宗祖师说过一句话:“如虫御木,偶尔成文。”意思是说,有一只蛀虫咬树的皮,咬的形状构成了花纹,使人觉得好像是鬼神在这棵树上画了一个符咒。其实那都是偶然的,“偶尔成文似锦云”,有时候也很好看的。这就说明一切圣贤说法以及佛的说法都是对机说法,这些都是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既然世间的一切都是偶尔成文的,还有什么好执著的呢?

“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红尘禅语:神照本如禅师《领悟偈》云:“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人生本无常,又何必太执著?生命中有太多的偶然,茫茫宇宙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像鱼儿一样生活在尘网中,越挣扎越紧。回头想一想,我们要做的不是如何冲破这罗网,而是向本如禅师学习怎样超脱尘网,不被它罩住。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一位小尼姑去见师父,悲哀地对师父说:“师父!我已经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多年,每天在这青山白云之间,茹素礼佛,暮鼓晨钟,经读得愈多,心中的个念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办啊?”

师父对她说:“点一盏灯,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还不会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开悟了!” 几十年后,有一所尼姑庵远近驰名,大家都称之为万灯庵。庵中点了成千上万盏灯,走入其间,仿佛步入一片灯海,灿烂辉煌。

这所万灯庵的住持就是当年的那位小尼姑,她虽然年事已高,并拥有上百个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乐。因为尽管她每做一桩功德都点一盏灯,但无论把灯放在脚边,悬在顶上,乃至以一片灯海将自己团团围住,还是会见到自己的影子。灯愈亮,影子愈显;灯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不已,却已经没有师父可以问,因为师父早已去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

后来,她圆寂了。据说在圆寂前终于体悟到禅理的机要。

她没有在万灯之间找到一生寻求的东西,却在黑暗的禅房里开悟。圆寂前,她发觉身外的成就如同灯光,成就越高,灯就越亮,但只能造成身后的影子越重。除去影子,使自己皎然澄澈,心无挂碍,唯有一个方法就是点亮一盏心灵之灯。点亮心灯,我们才能由内而外地温暖自己,由心灯发出的光,才不会留下自己的影子。

我们经常习惯说“我的钱、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儿子、我的财产、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誉、我的身体……”,“我的”这两个字让人们处处计较,耿耿于怀。

而世间事,常常因“求不得”而生烦恼,进而产生痛苦、贪婪;贪婪不灭,人就起罪恶心,如此循环,恶果便接踵而来。

一旦破除我执,则一切烦恼痛苦即时消失,禅定境界立现于眼前。

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这是世间天天不断上演的悲剧。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碌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作茧自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我”。过于执著于自我,人就常会被外物牵着鼻子走。

有一回,目犍连运用大神通力,到了一个极遥远的佛国。

这里有一位广大佛正在说法,佛的身量有三十丈,而听法的圣贤身量一样是三十丈。目犍连在这佛国之中出现,如同一只小蚂蚁。

当时,众圣贤看见如小蚂蚁的目犍连出现在佛国,内心非常好奇。

广大佛对众圣贤说:“这位小蚂蚁般的小人,正是娑婆世间,释迦牟尼佛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连啊!他今天以他的大神通力,来到我们的国度。”

在广大佛的佛眼之中,目犍连尊者是如小蚂蚁然而他却是有着无上修为的佛。他能做到心中无我,不受形的束缚,所以往往才能超越自我。

红尘禅语: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心无执,身亦无我。”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因此,真正的禅者不会以“我”的标准和偏见去要求万物,他们心中总是以智慧去庄严一切,不用我执、我见去分裂。

放下我执,才能回归自由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渴望获得自由,而要想真正获得自由,必须摆脱外力的牵连,真正达到逍遥的境界。何为逍遥?在古人看来,如果人们能做到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他们就不必再仰赖什么了。这样的人,因为不依赖外物,自然能逍遥遨游于天地之间。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得到逍遥?他的精神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呢?一个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自由,就是因为他不能支配自己,而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

有一则禅宗公案体现了无谓的执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一天,南岳和尚来拜访马祖禅师说:“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禅。”

“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成佛呀!”

可是,南岳和尚一听到马祖的话,竟然拿来一枚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马祖便开口问:

“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和尚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

“你磨瓦做什么?”

“做镜子。”

“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

“马祖啊,坐禅也是不能成佛的。”

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这是一般人对坐禅的认识,马祖也这么认为。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诉马祖,坐禅不能成佛。这个对话的内容看似有点滑稽,实际上意义深远。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认为坐禅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去做;不过,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却予以否定。为什么呢?南岳言外之意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著坐禅的形式和手段,虽然坐禅很有意义,但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控制,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因此,坐禅虽然是修禅最重视的,一旦过分执著,反而需要予以否定了。如此这般,以禅的立场来看,执著必须全被否定,否则一旦陷入执著,就任何东西也得不到了。

生活中,人们常常追求和渴望一些东西,可是一旦持有执著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也无法用禅的想法来实现自我。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放下,就会执著于外物,就会在做事的时候分心,这样的人一定无所成,又何谈精神的自由呢?

红尘禅语:《金刚经》有言:“无所往而生其心。”“无所往”就是空,就是要忘掉一切不合理的成见、低落的情绪和对善恶爱憎的执著,才能“生其心”,这里的“心”,就是清心、宽容、解脱、自由。一个人不但要学会执著,更要学会放开,就像庄子所说的,如果人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需要仰赖什么呢?一个人不再依赖外物的时刻,就是获得自由的时刻。

悬崖撒手,自肯承担

佛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环境影响的东西放下,即万缘放下,才能够真正逍遥自在,正所谓“万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关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可能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想象进行,沟沟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数的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前世只有以衣遮身的恩情,今生也就只有短暂相恋的回报。适时的放开不仅是治病的良药,有时甚至会成为救命的法宝。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在经过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掉了下去。此人眼疾手快,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保住了性命,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他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佛陀站在悬崖上慈祥地看着自己,此人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哪还能保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殊不知,他脚下正是一处平坦大石,放下了,他就能平安落在石上。

正如佛法中所言:“悬崖撒手,自肯承担。”“悬崖撒手”是一种美丽而轻盈的姿态,放手之后,心灵将获得一片自由飞翔的广袤天空,在瞬间释放与舒展。在英雄传奇与武侠故事中,我们常常看到逃命的主角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下面是湍急的流水,身后是凶悍的追兵,主角仰天一叹,纵身一跃,跳入飞流激湍之中。但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同样的后续:崖壁上的一棵怪松,或崖下的一斛深潭,总会稳稳地将其托住,让豪杰们得以生还。

这样的故事无意中契合了禅宗的某些观点,即禅修者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得。选择放下的人,不仅要放下自己,还要放下周遭所有的一切。放下也并非完全失去自我,而是指不再存对抗心,也不再有执著,随时随地对任何事物没有牵挂。能如此,才谈得上自在、解脱。

红尘禅语:慧律禅师说:“放下一切执著,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敢于放下,果断放下,你会感到天地如此广阔,脚步如此轻盈平稳,内心如此宁静温馨,而生命的一切体验都变成全新的,仿佛得到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