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孝道
13702400000028

第28章 孝的运用(9)

有一天,王充的母亲对王充的父亲说:“你何苦与他们争斗呢,他们都是有势力的豪门大族,我们只是小户人家,怎能是他们的对手呢?”

王充的父亲愤怒地说:“正是这些豪门大族,仗着自己有势力,欺压贫苦的老百姓。他们腐朽无能,却把持着高位,我只要活着,就要制止他们这种行为。”

说着,他叫来了少年王充,说道:“孩子,你要记住,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但你一定不要自暴自弃。只有你凭着自己的能力成功了,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王充听后跪下说:“孩儿明白。凤凰不是辈辈有,麒麟不是代代出,圣贤不会遗传,珍宝不会常有。所以我绝不自卑,一定要和那些大族子弟比一比,为我们寒门争口气。”

王充认为,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难道就真的不一样吗?难道就真的有天生的贵种吗?作为一个穷人的孩子,为什么不能拥有和他们平等的地位,而要处处仰人鼻息地生活呢?难道,普通人家,就没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吗?

所以,王充才发出了“鸟无世凤皇(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的呐喊。后来,他也确实兑现了对父亲的承诺,著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论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块有磁性的金属,可以吸起比它重一倍的重物,但是如果除去这块金属的磁性,它甚至连轻如羽毛的东西都吸不起来。同样的,人也有两类:一类是有磁性的人,他们充满了进取精神,知道他们天生就是要做个胜利者,知道自己要光宗耀祖;另外一类人,是没有磁性的人,他们不思进取,对未来没有任何憧憬。后者在生活中不可能有大的成就,他们也不可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积极进取,不仅是为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如果不思进取,又怎么能奉养父母呢?

缇萦救父——困难面前永不放弃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增广贤文》

汉文帝时期,在临淄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人,她就是勇于救父的淳于缇萦。淳于缇萦的父亲叫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但是非常喜欢医学,还经常给别人看病,所以在当地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是他为人耿直,不愿意同流合污,也不会拍上级的马屁,所以在官场上很不得意,没有多久就辞职当起医生了。

一次,淳于意被一位商人请去为他的妻子看病,结果商人的妻子没有好转,反而在几天之后死了。那商人仗势欺人,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看错了病,致人死亡。

当地的官员也没有认真审理,就判处他肉刑(当时,肉刑有脸上刺字、割鼻子、砍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除了小女儿缇萦之外,淳于意还有四个女儿,可是没有儿子。在他将被押解到长安去受刑的时候,他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可惜我没有儿子,全是女儿,遇到现在这样的冤枉,一个有用的人也没有,无处申冤啊!”

听到父亲的话,小缇萦又悲伤又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就没有用呢?因此,当衙役要把父亲带出家门时,她拦住衙役说:“父亲平时最疼我,他年龄大了,带着刑具走不太方便,我要随身照顾他。另外,我父亲遭到不白之冤,我要去京城申诉,请你们行行好,让我和你们一起去吧。”

衙役们见小姑娘一片孝心,就答应了她。当时正值盛夏,天气变化无常,时而大雨瓢泼,时而烈日当头。天晴时,小缇萦就跟在父亲旁边,不住地为父亲擦汗;遇上阴雨天,她就打开雨伞,以防父亲被雨水淋湿。

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京城。履行完相关的手续之后,淳于意马上被关进牢房。小缇萦则不顾疲劳,马上开始四处奔走,为父亲申冤。

可是,人们一看申冤的竟是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便没有给予理睬。小缇萦想,要解决父亲的问题,只能直接上书皇上了。于是,她找来纸笔,请人帮忙将父亲蒙冤的事实交代清楚,恳求皇上明察。同时她还表示,如果父亲真的犯了罪,她愿代父受刑。

第二天,小缇萦怀里揣着早已写好的信,来到皇宫前。就在那时,只见不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声,一辆飞驰的马车直奔皇宫而来。小缇萦心想:上面坐的一定是一位大臣。她灵机一动,用双手举起书信,跪在马车前。

车上坐的是一位老者,他看到了小缇萦,便俯下身来,关心地问:“小姑娘,为什么在这儿拦住我的去路,难道有人欺负你了吗?”小缇萦就把父亲被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位大臣,并请求他把信带给皇上。

听小缇萦说得那么诚挚恳切,这位大臣答应了她的要求,将缇萦的申冤信带到皇上那里。皇上读了这封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当他听说小缇萦千里送父的事迹后,更是十分钦佩。于是,皇上亲自审理此案,为淳于意洗清了不白之冤。不仅如此,皇上有鉴于刑法的残酷和对百姓造成的痛苦,下令废除肉刑,开始了刑制的改革。

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花俏言论,还必须真正付诸行动。也许在行动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最好就能做好。故事中的小缇萦,也许在她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很明确的所谓孝顺的概念,但是,她拥有最朴素的孝顺行为,时时事事都想着自己的父亲,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为父亲洗清了冤情。

父母为了子女常常受很多的苦,他们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困难面前,他们勇敢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样,作为子女,孝敬父母也不要惧怕困难,用我们的双手来保护含辛茹苦的父母。

为父母,要舍得吃苦

孝莫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善因望报,回头但看尔比孙。

——《格言联璧》

有些人只会享福,不愿吃苦,而且是享父母的福,然而他们的结局往往是悲剧,到头来不仅自己受苦,还让父母跟着受累。做父母的,通常以为年纪大了,应该享福,无奈子女却没有让父母享福的能力,便叹命苦,便悲福薄。

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在强大之前,在能让父母享福之前,自己先舍得吃苦。

有人说,我也希望自己很有钱来孝顺父母,也希望对他们有求必应,也想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能力在这里,我的机遇也不好,父母又没有给我什么值得依赖的资源和平台,让我怎么去强大自己呢?

确实,很多人都想致富,金钱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矛盾。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只能坐等运气和父母留下来的财产来致富呢?是不是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用“运气不好”来总结呢?这里,我们给所有渴望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的青少年朋友们一个忠告——要舍得吃亏吃苦,才能改变命运。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既然爱他们,怎能不加以勤勉?既然忠于他们,怎能不给予教诲引导?

这句话既是讲教育,也是讲个人修养。而“劳”并不是一定要让每个人都从事田间劳作等体力劳动,而是要让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因为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学到真本事、真学问。真正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学到真本事,去吃一点苦、受一点挫。而且,能吃苦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青睐。

中国功夫的代言人李小龙十三岁时有幸跟随叶问大师学习咏春拳,他的潜能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出来。叶问注重对弟子的启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改进,而他之所以肯收李小龙做弟子———就是看出了他能吃苦。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积累的时间和过程。李小龙也是一样,为了人格,为了尊严,为了出人头地,他坚持每天跑十公里,坚持每天练臂力,坚持每天写心得笔记,这些从未间断过。

李小龙觉得自己在香港的一切都来得太容易,很大程度上靠的都是父亲的人脉,他想走一条自己的路。十九岁的他,带着一百美元来到美国,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这里,他要靠自己从最底层做起。

在西雅图的日子,李小龙过的是半工半读的生活,他在校外生活异常艰苦,在校内则是一名出色的学生,成绩优异。学好知识的同时,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功夫梦想,习武从没间断,有训练记录表明他练习踢的动作达到每天一千多次,他的二指俯卧撑令观看的人瞠目结舌。

李小龙通过拼搏、奋斗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创立了振藩国术馆,也走上了自己梦想已久的影视之路,这时却又因为受伤不能再练武了。医生告诉他在床上休息,忘掉功夫,不要再练武。对于一个曾经说过武术教会他一切的人而言,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便这样,他还可以使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近”自己热爱的武术,在六个月休息的时间里,他记录了所有对武术的思考和一些技艺,共写满八本笔记本。六个月后,他又开始了训练,开始了教学工作。虽然背痛时常困扰着他,但他在电影中的动作比任何一个强壮的人都要敏捷、到位,让人忘记了他是一个有背伤的人。

有的时候,人的体力和意志需要承受极限的考验。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工作或生活,都有可能出现极限环境,或者可能说是极限困境。这时候就需要你能吃更多的苦头,咬牙挺过,做到这样,成功便触手可及。

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要付出代价。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者,先要历经艰苦,而后苦尽甘来,才有滋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强大,让父母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