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给小学生讲世界历史(下)
13701800000012

第12章 18~19世纪欧洲的文艺与科学(1)

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开展,18~19世纪欧洲涌现出了一批敢于探索真知的科学家以及敢于探索人性的思想家。与此相对的是,欧洲兴起了浪漫主义的大潮。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和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18世纪末期,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兴起,浪漫主义逐渐流行起来,很多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出生于1724年,1740年进入哥尼斯贝格大学。1755年,他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取得了编外讲师的资格,在哥尼斯贝格大学任教15年。在教学的这段生涯中,康德所担任的课程非常多,除了物理学和数学,他还会讲授哲学、自然地理学、火器机械学和建筑学等课程。

康德旺盛的精力不仅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讲师,也使他成为多产的著作家。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大部分著作艰涩难懂,读他的书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如果要研究哲学,康德是不能回避的一座高峰。

康德不仅对于学问专注勤奋,而且生活作风也相当严谨,甚至有些刻板。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即每天下午3点半会准时走出房间散步。他散步的时候闭口不说话,无论天气晴朗还是恶劣,他每天都准时出去散步。当地的市民们会充满敬意地向他招手,甚至有人会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1804年,康德在他的家乡柯尼斯堡去世,去世的时候他面容憔悴,身体异常瘦弱,当地的居民们都排着队来瞻仰他最后一面。当时正值天寒地冻,土地根本无法挖掘,16天之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康德无疑是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将康德与柏拉图、奥古斯汀并称为“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就是今天的加里宁格勒,位于波罗的海海岸,是俄罗斯的海港城市。

布鲁诺。

布鲁诺是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1548年出生于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他年幼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由当地的教父抚养长大。布鲁诺自幼好学,15岁那年成为多米尼修道院的一名修道士,此后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渊博知识,成为当时小有名望的学者。

他非常拥护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且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加以发展,提出“宇宙无限论”。他的这些思想是不为当时的宗教势力所认同的,在28岁那年,他因为反对罗马教会的腐朽制度而被迫离开修道院,流亡到了西欧,在瑞士、法国、英国、德国等地辗转,在不同的城市居住。虽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是布鲁诺仍然坚信自己的科学真理,并且不遗余力地宣扬。他用演说、讲课、发表文章等多种方式来反对地心说,还参加过各种辩论会,宣扬他的新思想,积极宣扬哥白尼的学说,无情地抨击教会的陈腐教条。他年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中最大的乐趣。”

布鲁诺说:“千千万万颗恒星都是和太阳一样,是巨大且炽热的星辰,这些星辰分别以很快的速度向各个方向奔驰不息。在这些星辰中,也有很多和地球一样的星辰,有些行星旁边有很多卫星。不只在地球上才有生命,其他的生命形式可能存在于我们没有发现的遥远的星辰中。”以当时的科学条件,布鲁诺有如此见地,确实非常难得。但因为他的学说猛烈抨击了“地球中心论”,所以得罪了当时的教会势力。

1592年,布鲁诺在威尼斯被逮捕,他在审判的时候刚正不阿,不承认自己做过任何有所反悔的事情,并且坚定地说“在真理的面前,我半步也不会退让”。最终,他以“异端分子”的罪名于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有气魄的科学家,在鲜花广场上立起了布鲁诺的铜像。

异端。

异端,就是统治者认为与自己理论背离的称呼。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中世纪,异端指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派别对异己派别的贬称。

这个词在宗教中使用较多,侧重指本教产生出来的非主流教派,但也可以指非本教的异教。

牛顿。

牛顿是英国最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他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微积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及经典力学,并亲自设计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人们为了纪念他,将“牛顿”作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单位。

牛顿从小就喜欢动手干木工活,专注于自己喜爱的各种劳动,喜欢思索一些自然存在的现象。8岁时,牛顿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他还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还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等。

12岁时,牛顿进入格兰瑟姆的皇家学校就读。在那里,牛顿开始奋发图强,学习知识。为了就近上学,牛顿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在这里他养成了科学实验的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间最好的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时钟、几何、天文问题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发明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牛顿的母亲原希望牛顿成为一个农民,因此他曾停学务农。但是牛顿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他依然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比如放羊、购物、农闲等时刻。牛顿的舅舅是一个神父,有一次他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牛顿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承担起照顾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在这里,牛顿遇到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即被誉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的伊萨克·巴罗教授。巴罗教授不墨守成规,不仅讲授自己的观点,还介绍各种假说的争论情况,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遇到巴罗教授,对于牛顿来说,无疑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在巴罗教授的指引下,牛顿的才华得以施展,使得世界上有了一系列的科学革命。

牛顿的第一个轰动世界的科学成果就是发现光的本质。当时牛顿经过一系列严格试验,发现普通白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经过一番光学研究,牛顿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天文望远镜。

牛顿对人类最主要的贡献,要数万有引力的发现。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但是近年来,专家研究认为牛顿的这些贡献对于现代世界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日晷。

日晷是中国古代利用太阳影子得到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这是人类天文计时的重大发明,并且一直沿用了几千年。

万有引力定律。

1666年秋天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牛顿坐在自家花园里的苹果树下看书,并不时抬头思索问题。当他低头看书的时候,一个苹果掉了下来,正好打中他的脑袋,然后滚落在他的身旁。牛顿没去揉被打疼的脑袋,而是继续仰头思索:苹果为什么不掉向天空,却落向地面呢?是什么使得它落地?难道成熟后就要落到地面吗?这一连串的问题逐步把牛顿的思路引到引力的想法上。他想,地球大概有某种力量,能把一切东西都吸向它。

牛顿一直思考着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他想到地球的引力如果没有受到阻止,那么月亮是否也受到地球的吸引呢?月亮总是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地球旋转,不正是地球对它有吸引作用的结果吗?牛顿又进一步推想到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的原因,也一定是因为太阳对它们有吸引作用。因此,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牛顿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万有引力”。

随后,牛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套理论,并在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正式发表。这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并且对今后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牛顿的运动定律或与牛顿定律有关且等价的其他力学原理,它是20世纪以前的力学。20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为杰出的艺术大师,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52年的生命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十四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至今,他的剧本还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是个商人。在他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为这个小镇的镇长。

莎士比亚生活的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只要一个舞台和几个演员,就可以将各种生活场景表现出来,因此他逐渐对戏剧着迷。

莎士比亚长大之后到一个剧团做打杂的工作。他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在工作之余会悄悄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并且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文学、历史等人文课程,不仅如此,他还自学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由于他的聪明好学,一次他偶然得到了一个饰演配角的机会,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表演技能,使他在不久之后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莎士比亚在坚持演戏的同时还阅读各种书籍,加上自己丰富的社会经历,他决定自己尝试着创作剧本。

在27岁那年,莎士比亚写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上演之后反响很好,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使他逐渐在伦敦戏剧界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又写了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之后,观众如潮水一般去看戏。从此之后,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如日中天,一步步走向辉煌。

莎士比亚一生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些剧本所写的故事均来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莎士比亚的喜剧多以广阔的背景和生动、丰富的情节来表现历史和现实,在表现方法上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限制。他还将散文、谚语、俗语、民歌都引入舞台剧中,使演员的词汇生动丰富,人物的语言性格化。

1616年,莎士比亚由于生病离开了人世,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戏剧性的碑文:

“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保护者会得到祝福。”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一种诗体,自从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这种诗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6世纪初,十四行诗的诗体传到英国,逐渐风行起来;到了16世纪末,十四行诗已经成为英国最流行的诗歌体裁。莎士比亚进一步发展并丰富了这一诗体,他一生写下了154首十四行诗。

塞万提斯。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特拉是西班牙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也是西班牙作家中国际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塞万提斯出生于一个贫困之家,父亲是一个跑江湖的外科医生。因为生活艰难,塞万提斯和他的7个兄弟姊妹跟随父亲到处东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马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