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修订版)
13700200000016

第16章 话题进行篇(7)

在《非常6+1》中,李咏对一个非常热爱篮球的,怀揣着NBA梦想的小伙子进行了一段访谈。小伙子谈到经常半夜忍不住起来打篮球,把楼下住的一个奶奶的心脏病都快“打”出来了。李咏说道,他去找小伙子,把小伙子带走那天,老奶奶特感谢他,恨不得送他一面锦旗,上面绣上四个大字“为民除害”。

李咏:最后我想问一下,你知道是谁推荐你来《非常6+1》的吗?

参与者:不知道。

李咏:就是那个向我告状的,快得心脏病的老大妈。现在你对着电视机你得给跟人家奶奶承诺一下,以后夜里两点还打不打球了?向人家赔礼道歉。

参与者:(对着摄像机)奶奶,对不起,我打扰您了,您身体有病,我一直觉得很不好意思。只是那会儿觉得太忍不住了。以后这样,夜里两点我都到外面打去。

李咏:以后夜里再在屋里打怎么办?

参与者:(对着摄像机)您打我屁股。

李咏:好!

5.深化意义

在点评中进一步剖析新闻信息或报道背后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像“黑体字”一样突出强调其普遍意义,引起警觉,发人深省。

《柴静解读于丹》特别节目中,编导还特别请来了嘉宾易中天、在节目的最后,柴静进行了如下的总结:

易先生有一句话,历史可以用来酿酒,但是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是目的,第二是手艺,第三是运气。你跟于丹二人,目的,你们已经说过了;手艺,大家看得清清楚楚;说到运气,以我自己来揣度,这个运气多多少少是指,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百家可以开坛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发出不同声音的时代。大家评价一个人,不是靠他的职称或者声望,而是靠他的智慧和乐趣的时代,一个历史和文化不仅仅属于学术和政治,同时也属于每一个普通大众的时代,所以,我们在这里祝愿《百家讲坛》能够酿出更多的美酒。

6.预见警策

对消息报道中崭露头角的又有些盲目性的事物,主持人应有洞察端倪的分析。这种具有预见性、警策性的议论,需要对事物发展规律、有关政策、社会现状作综合性的分析。

2006年4月1日《中国周刊》的《本周视点》关注当时“油价上涨”和“清退民办代课教师”这两条消息,主持人白岩松对此发出意味深长的议论:

这是两个重要的变化,为什么如此硬邦邦的呢?油价上涨的原因解释起来含含糊糊,语焉不详;而清退代课教师更是缺少一种人情味,缺少温暖和详尽的解释。这样的变化效果会好吗?会不会有后遗症呢?我们的一些政策出台之前和出台的同时欠缺哪些工作呢?

……

教育部打算清退近五十万代课教师的新闻,一定让他们(指代课教师)思绪万千,委屈、担心、不解,各种感受估计都有,“清退”二字非常无情,像是对犯了错误的人们用的词汇。然而,几十万的代课教师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阶段里,为中国教育的贡献可以说是人所共知,而在贡献的同时,他们几乎拿着最低的工资,甚至在西部的一个贫困县,70%的代课教师二十年里只拿着每月40块钱的工资,是很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1/6。人们疑惑,面对他们该用“清退”这样的词汇吗?我们的一些新的政策的出台可不可以更温暖一点呢? 两个不同的新的政策的出台,在本周激起人们心中同样的情绪。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词,一个是透明,一个是被动,还有一个是情义和沟通。在油价上涨之后有媒体明确写道,消费者不满被动接受涨价的原因,希望一些垄断的企业公布账目的要求是一声高过一声。没错,任何新的政策的出台,在当下的时代,人们都需要更加透明和真实的解释,如果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显然新的政策的推行就将有障碍。而与此同时,在新的政策出台前,如果真明白“以人为本”的含义,就应该多与民众进行沟通,使冷冰冰的文字能多一些温暖和情义,人们也就更容易理解,而这些新政策也就更易于推行。除非我们的政策不考虑这些,只是一部分群体利益的需求,但显然不是这样!

中国的改革行进了28年,而且还将行进下去,还会有更多的改革的政策出台,该怎么做、怎么出?本周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黄灯,也许踩一脚刹车,仔细地思考思考,将来可以走得更快。

7.纠偏补正

有时某些跟随式纪实性报道,真实倒是真实,却存在偏颇之处。此时,主持人必须以点评方式提出正确的看法,以清醒全面的判断纠正偏颇,以正视听,这是主持人的责任。

2006年早春,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踩死猫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短短几天之内,愤怒的网民便通过“人肉搜索”锁定了视频中的女当事人。央视《新闻调查》以柴静为首的小组采访了网民、三位当事人及他们同事,探询真相及背后的动机。4月26日播出的调查《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主持人在节目结束时的一番话,引导人们跳出就事论事的义愤,做了更深广的冷静思考,发出了与大多数媒体不尽相同、更胜一筹的议论。

这里是萝北的名山岛,一只猫在这里死去,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事人受到强烈的谴责,他们甚至被称之为恶魔,并且为此失去了原有的生活。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实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虐猫事件中,他们所透露出来的对仇恨的宣泄、利益的驱动,或者内心深处某种隐秘的欲望,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都存在。猫死去了,但人的生活还要继续,该怎么样去化解仇恨,怎么样权衡利益,欲望满足的界限究竟在哪儿,这可能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

以上种种归纳难免挂一漏万,但基本体现了主持人适时、适度地运用点评所起到的作用。它紧扣新闻信息,三言两语的议论灵活、亲切,又极具“平等”色彩及交流意味,以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切近的角度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实际操作中,主持人的点评切忌不痛不痒、华而不实、人云亦云、简单化、表面化。一般化的“点评”不如不说,像那些重复一下事实,诸如“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事态的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等套话,不说也罢。

以上是吴郁教授对新闻评论性节目主持人即兴点评技巧的概括。下面我们来谈谈即兴点评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抢话争话

自己有真知灼见希望尽快发表出来,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主持人的责任是主导整个节目的发展,引导嘉宾或访谈对象发表看法,主要是给他人发言的机会,不能迫不及待,在他人侃侃而谈时,硬是卡断他的话头,让自己一吐为快;或者他人正欲说时,主持人捷足先登,把别人已到牙根的话硬是挤回去,让自己畅所欲言。发表已见首先应具备的修养就是耐心,待别人充分发表了意见之后,主持人再发言点评引导。这不仅不会减轻主持人发言的分量,还会调动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情绪。

例如,在某个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就中小学校教育改革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听完了教育局领导、专家的谈话之后,主持人准备从现场找到几位教育工作者,结合切身体会谈一谈。一位年轻观众站了起来,就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自己的焦虑表达了出来,并向领导和专家提出了问题,而在专家耐心解答的时候,这位年轻人却性急地多次打断专家谈话,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来干脆把领导、专家和主持人的打断晾到一边,抬高嗓门,旁若无人地抢先发言。尽管他的想法都很切合实际,也很有独到见解,但人们不仅未能接受他的意见,还对他的人格产生怀疑。

假如这位观众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当时说话的进展情况适时趁隙陈述自己的意见,可以预见他将收到理想的说话效果。现场嘉宾和观众如此,主持人主持节目也同样要注意不要抢话争话。

2.不能强硬、否定

主持人是节目的“当家人”,在谈话现场具有绝对的把握权和发言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主持人可以一言九鼎,唯我独尊。

尊重对方是交际的一项基本原则。说话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尊重他的意见,也就是尊重他这个人。但有些人为了把自己的意见凸现出来,引起他人对他谈话价值的充分认同,常自觉不自觉地对他人意见加以贬低、否定,结果引发了对方的不满和对抗,不仅自己意见未得到重视,反而遭到冷落和否定,自己的形象也会受到贬损。有些善说话者,在发表己见时,会巧妙地从不同角度对已发表出来的意见加以肯定和褒扬,甚至采取顺势接话、补充发言的方式陈明己见。这样别人会保持一个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倾听他的高论,他的意见圆满发表了。

有些主持人喜欢言辞激昂,显得咄咄逼人,意在增强说话力度,引起听话者的震动。有时这样做可能会有效果,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形式上太激烈,容易伤害人,不易为人接受。其二,言辞太激烈,可能会导致水分过多、夸张色彩太浓,给人以言过其实的坏印象。

发表己见当然希望他人洗耳恭听,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和重视。但能否如愿,主要看他人。作为说话者,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和认知能力,使自己的意见足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震动。有些人发表己见时舍本求末,不注意把自己的意见加以斟酌、优化,而是通过外在形式控制听众听话的态度和情绪。

一位播音主持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被下派到西部地方电视台接受锻炼。起初那些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对他有种新鲜感,所以节目总结会发言总让他“指导指导”。而当他官腔十足地说三道四时,大家也都屏气凝神,如小学生似的认真听讲。但时间一长,他的报告也好发言也罢,再也没有这样的效果了。他当然想找回昔日的好感受,便强用逼直的眼神、严厉的表情、前倾的身体、遒劲的手势、响亮的腔调,空洞的理论语言督促大家如以前那样认真听他“教诲”。大家只是收敛片刻,很快又对他不予理睬了。如此三番五次后,他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因此遭到大家的否定和非议。所以发表己见时,最好把住分寸,定准基调,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

3.不要无病呻吟,画蛇添足

节目主持人的点评总是结合某事某问题有感而发,生发开来,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它要求寓理于事、事理结合,谈自己的感受看法,情感真挚,切中时弊,符合身份,恰到好处。

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李小萌便奔赴灾区,在同灾区的孩子的相处中,她感触颇深。采访录播完,她动情地和观众分享了这段感受:

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群孩子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个瞬间,它永远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画面,每一个孩子脸上都放着光,那也是我在北川第一次听到欢声笑语。感谢那位来自深圳的志愿者彤彤(音),是他唤起了孩子们心中的快乐。但这快乐不是来自于孩子们得到了怎样的帮助,或者收到了什么样的礼物,而是来自于他们在为自己、为周围的人在做一些事情。感谢彤彤,更感谢孩子们,感谢你们带给我的五彩斑斓。

主持人在这里紧紧联系灾区孩子的思想实际有感而发,作了中肯的、实事求是的点评,既肯定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又抒发了自己的感动,很有感染力。

主持人因对某些事而愤愤不平,常常通过质疑或反思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例如,白岩松在随央视节目摄制组采访完鹿儿岛神风特工队纪念馆后,发出的议论:

走出这个会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里头有情感,但是没有忏悔,有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别人的生命,如果走出来的时候会感慨年轻的生命却被战争驱使,然后使普通的家庭面临灾难,因此为和平祈祷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那是好的。但是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解说放大了浓浓的情感,让人们停止了思考,甚至模糊了历史的对错的话,他恐怕就是一个罪过了。走出这个会馆的时候看到,就在门口有一个为和平祈祷的钟,不知道有多少人走出这个会馆的时候会愿意敲响这个钟,尤其重要的是在心里敲响。

主持人原是针对日本二战史观发出的议论,其内涵和外延已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他针对“和平”这一永恒的主题做了发人深省的评论,并借用“钟”做了恰当的比喻,据事说理,有感而发,具有较大的针对性。

节目主持人常常通过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以及种种丑恶现象的评述,伸张正义,鞭挞丑陋,提倡真善美,从而树立起崇尚真理、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不要隔靴搔痒,空洞说教

有些主持人生硬的说教让人深感别扭,硬挤出来的干巴巴的语言总让人感到不舒服,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真情实感。主持人应是真实的、有感情的人,应把自己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对人生的看法,对事物的感悟,真实地告诉受众。要抒真情,说实话,靠真心实意去吸引和感染受众。

《南京零距离》节目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常常直抒胸臆,倾吐肺腑之言,感情真挚动人。主持人孟非在《孟非读报》后的点评十分有特色。一次,孟非选择了两件与车辆有关而结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一条是一对男女在一辆挂着省级机关牌照的奥迪车里行苟且之事,被警察看到,结果他们一踩油门,把警察撞伤。孟非对此评述道:

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一对有家室的男女关系暧昧,而是一个司机在面对自己的隐私有可能曝光的情况下,敢于拿车把警察撞伤然后逃逸,这两个后果之间他宁愿选择后者是为了什么,他开私家车牌照他敢吗?他开外地车牌照他敢吗?我们关注的是在法律面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