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13700100000041

第41章 中华艺术,一唱三叹(1)

§§§第一节 书法

书法概说:

如果要历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书法绝对是名列其中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则是汉字的一种艺术化书写和表现形式。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书法家,他们用笔墨在绢纸上舞动,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留下了著名的书法作品。目前在中国的一些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些古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艺术性很高,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和智慧。

从狭义讲,书法一般多指后世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而从广义上来讲,书法是按照文字特点,以概说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而从通俗的角度来理解,书法就是指用毛笔书写篆书、隶书、正楷、行书、草书等各体汉字的艺术。

在我国,书法出现的历史已经有三千多年了,最初是商周的金文,其后发展到秦朝的篆刻、汉朝的隶书、魏晋的草书、魏碑、唐朝的楷书、宋朝的行书,这些文字在书写中都各有特色,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书法在技法上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能写字的人就能写好书法。书法在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方面的要求与我们使用钢笔是截然不同的,在写书法时,拿笔的时候五个指头要一起用力,手腕保持灵活,指实掌虚;运笔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力度,一笔一画,都要意随笔到;另外还要讲究全章贯气、注意文字的整体布局和结构间距等。这些技法与传统的绘画、篆刻是有密切关系的。

书法名家:

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世称“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行书、楷书、行楷等都有,而以行书为最佳,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的书法广采众长,并有自己的特色,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价他的书法时说,“飘若游云,矫若惊蛇”。他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二谢帖》、《奉桔帖》、《快雪时晴帖》、《黄庭经》等。

虞世南

虞世南,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他自幼博闻强记,也很喜欢书法,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可以说是深得真传,对王羲之书法的精髓领略颇深。相传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当时太宗“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总体来看,虞世南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的书法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羲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颜真卿

颜真卿是唐朝中期杰出的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真卿出身名门,家学渊博,他的六世祖就是著有《颜氏家训》的北齐著名学者颜之推。颜真卿博采众家之长而独创自我特色,相传他早年时曾学习模仿褚遂良的书法,后师从张旭学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书法的一些精髓,之后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他最擅长的楷体,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被称为“颜体”。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李玄靖碑》等等。

柳公权

柳公权也是唐朝的书法家,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又学习借鉴了颜真卿,欧阳询的书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他写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的美称。它的特点是两竖相向,即一个字中左右两边并列的两面三刀竖,在左的向右弯,在右的向左弯,形成一种相向之势,收放有对致、参差变化。在一字之内,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主要代表作《金刚经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赵孟頫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字体被称为“赵体”。他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也是在学习名家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独有的特色的,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摹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胆巴碑》、《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等。

怀素

怀素因为幼年好佛,所以10岁时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他的僧名,他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他年少时在经禅的空闲之时,就爱好书法,后来经过勤加练习和琢磨,成为了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最擅长的是草书,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主要代表作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论书帖》等。

§§§第二节 印章

印章概说:

如果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获得的一些奖状或是荣誉证书上、我们的一些重要文件和证明材料上基本都会有一个或几个印章。对于这一现象,很多同学可能都发现了,但你知道吗,印章还有着自己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所说的印章是指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在使用印章时,我们一般都会在印章上先沾上颜料再印,如果不沾颜料的话,在平整的纸面上则会呈现凹凸的钢印。现在的很多文件都要盖上印章才能正常使用或发挥法律效力,而且每人只能有一个印鉴,不得复制。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中,印章是一样很重要的文具。那么,在现代以前,印章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和作用呢?

印章起源很早,据历史考证,它大约起源于殷商时期。而且,与现在的称呼不同,印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名称也是不尽相同的,大致有“印章”、“印信”、“记”、 “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玺”、“宝”等各种称呼。

印章源于中国古代的锲刻文明习俗。早期印章的主要功能就是装饰性的,它主要篆刻着一些专用的符号、图形、图腾或是代表一个部落或宗族的族徽,一般用于按压于陶器或烙印于竹木上,目的只是一种标记或是为了美观。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战国时代,人们将这种印称为“印”或“玺”,它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图形,而是经历了由图形与文字并存到以文字为主的形式发展轨迹。印章的功能也更为突出和强化了,它不再只是装饰美观的作用,而具有了个人身份、文书、物品等的证明功能,也成为人际交往中个人信誉的保证。与此相适应,人们对印章的材质也更为重视了,由以前的陶瓷或竹木片改为以青铜为主,而且此时还出现了官印与私印的分化。但此时的官私印体积都很小,通常会在上面穿个小孔并栓条绳子,以便随身携带。另外,除了证明身份的名号印外,此时还出现一些印有肖像、祥瑞图像或是吉祥语之类的印。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对印的名字进行了统一规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之为“玺”,臣民的只能称“印”,印章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不仅佩印之风盛行,而且政府还对印章的材质、内容等做了统一的规定,尤其是在官印方面。比如,官印的主要材料确定为青铜,在文字上应使用秦小篆等。这些规范模式成为了今后中国印章篆字的标准楷模。秦印的制造方式分为铸和凿两种。

汉代以后,官印基本上沿袭着秦朝时留下的统一规范,没有多大的改变。而私印的发展在此时也渐趋成熟,这不仅表现于私印在私人文件上的作用愈加显著,而且还表现在私印形制、字体、钮制等方面兼收古今风格,而且使用私印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隋唐以前的年代,由于纸张尚未流行,文字经常是写在竹简木牍之上的,写好之后要先卷好、封好泥或蜡,然后再盖印,所以印通常是盖压于封泥、封蜡上,或烙盖在器皿上的。唐朝以后,印章经历了更大的变化,不仅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而且由于纸张的使用,直接加盖在纸上的印也使用得比较频繁了。同时,印章的背面还会用楷书刻上“某某人之印”的印名。

宋元时期,印章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特色。到了明清之际,特色更加明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表现在制作材质、工艺等方面。这个时期,除了传统的青铜、金银材质,还出现了玉石、骨角等容易刻画的新印材,尤其是叶蜡石的广泛运用,引发了印章的再度振兴,也促成了印章史上石印时代的到来。而且,此时的印章制作的工艺越来越精细,印章的审美性也越来越强。

由于石印的普及及篆刻技艺的提高,印章发展到明清以后,艺术功能和审美性愈加凸显,成为了书法、绘画的一部分。此外,一些印章,比如鉴赏章、收藏章也成了图书、档案、字画鉴定和收藏的标志。

独具特色的印章:

战国古玺

印章在先秦时期通称为古玺,战国古玺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印章。这些古玺多用古文,其中的很多文字我们都不认识。古玺上除了印有名字外,有的还印有不规则的形状、动植物图案或是一些吉祥语。它又分为朱文古玺和白文古玺,前者多是铸造而成,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配有宽边;后者文字有铸有凿,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

秦印

秦印主要流行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文字上使用秦篆,形状上多为正方形,一般都是白文凿印。根据官位级别及身份的不同,秦印的外形也有所差异。官位高的,官印印面常有“田”字格,官位较低的人使用的官印呈长方形,作“日”字格,大小为正方官印的一半;私印的形状多样,有长方形、圆形和和椭圆形,但以长方形居多。秦印在内容上除了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或是成语。

图案印

图案印顾名思义就是以图案入印,这种印从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它图案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牛羊、鱼雁等图案外,还有以“四灵”即龙、虎、雀、凤等入印的。

配图——图案印3

汉玉印

汉玉印是两汉时期独具特色的印,它用玉作为材质,既是高雅的象征,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般的玉印制作精良、笔势圆转,充满灵动气息。由于玉质坚硬,雕刻起来比较困难,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不易腐蚀受损,所以在历史的流传中能较好地保存原来的面目。

子母印

子母印又叫“玺印”,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它是由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因套合后的形状像是母怀子,故称。字母印体现出了我买过古代高超的制印技术,一般是先做一个大而中空的印,然后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因而,它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

六面印

六面印呈“凸”字形,印章之上有印鼻和穿绳的小孔,方便携带。在六面印中,能比较直观看出来的是五个面,另有一面其实是在鼻端上。至今传世的六面印非常稀少,从已有的一些来看,它的一种典型的风格为带边白文,一行一字。上面较密而下面较疏,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就像竖直的针一样。

§§§第三节 国画

国画概说: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国画也是让无数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艺术形式。不要以为只有《蒙娜丽莎》、《向日葵》这些西方作品才算是优秀的绘画作品,我国也曾经有过悠久的作画历史,也有丰富的画作,比西方的一些意识流画作,国画似乎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走进国画,了解国画,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

国画指的是中国画,这样命名是为了区别于西洋画,国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主要就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国画”是到了近现代后才确定的称呼,它在古代并没有确定的名字,一般称之为丹青,这主要与那是的作画材料有关,现在仍有一些人用“丹青”来指那些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中国画起源的历史很早,几乎与文字同源,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开启了书画的先河,所以中国学界历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流动的线条和相对的空白是二者最大的相同点,要画出好的作品,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国画最强调的就是创制意境,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