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学生必知的国学常识
13700100000011

第11章 诸子百家,他山之石(1)

§§§第一节 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出现了这么一个时代:人们纷纷抒发自己的言论见解、社会上热闹非凡。那就是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年代。

我们通常所说的先秦,也称秦先,也就是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前的时代,但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统一六国以前,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等历史阶段。在这段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祖先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丰硕的文明成果,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也为后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以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丰富的著述深远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从历史上来看,东周后期,随着周王朝势力衰落,分封的诸侯形成了众多诸侯国。诸侯国争战不休,著名的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段时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前代而言,比较开化,思想家们非常活跃,不仅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而且各家还纷纷著书立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

而且,这一时期的繁荣和热闹不仅体现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在其他的一些方面,如天文、地理、军事、艺术等方面也都呈现出兴盛的状况。当时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领域;屈原的《离骚》,一直是骚体的巅峰之作,战国时候的《甘石星经》,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这个时期之所以能够百花齐放,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已经较之于前代有所进步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提高之中,于是人们积极参与讨论治国、为人之道;第二,这一局面主要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催生出来的。当时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群雄并起,诸侯割据,每一个统治集团都有着自己的政治需求和思想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多种思想和文化的发生、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在当时,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虽然在诸子百家中,各家都有一定的思想偏向性,但却并非完全依附于某个国家的统治者。这点从孔子周游十六国、到各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就能明显地看出来。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广收门徒,畅谈国事,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诸子百家,中国历史上的这个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便产生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对此后的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成为后世思考、提炼和进步的宝贵财富。

§§§第二节 儒家

孔子

孔子概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而在这些人物当中,孔子算得上是名声异常响亮的一个。他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尊称为“至圣”。

孔子,名丘,在家中男子中排行第二,故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即今天的曲阜市南辛镇)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一生著述颇丰,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而且还热心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史书上有确切记载的弟子也有七十二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治”或“礼治”。在教育上,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学习方法,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影响深远。

孔子名句: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解读:看到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就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有的话要改正。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这句话告诫我们,在面对榜样的时候,先要区分好坏,然后才去效仿或者吸取教训。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这里说的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循环的道理,我们现在之所以会面临忧愁,是因为以前没有深思熟虑,;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这告诫着我们:凡事不仅要对眼前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还应学会做好长远打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解读: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你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这就是说,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谨慎地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读: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奋斗经历的总结。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读: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俗话说得好:“人无志则不立。”志向对于我们的成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远大的志向不仅是人们前进途中的指路灯,能催人奋进,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情操,甚至能帮助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解读: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一个德行良好的人不仅常常助人为乐,还会为别人的进步而感到高兴。而那些品格和教养有缺陷的人则总是以嫉妒之心对待别人的成功,甚至还会人为制造麻烦去阻碍别人。我们应该修炼和完善自己的德行,做一个谦谦君子。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读: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后悔。过去的事情,不管对错,过了就算了。对于别人曾经有过的错误,我们应该学会遗忘,学会宽容。我们不能总是沉湎于过去,而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在和未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解读: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诚信是为人的根本准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这样的人终其一生也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读: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松柏是一种坚贞不屈,坚忍不拔的意象,以松柏为喻,实际上是说人应该具有坚贞不屈的精神,即使是身处逆境,也要经受住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解读: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这是在告诫我们要善于选择和结交朋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解读: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名正言顺”就出于此,意为,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味。在人生中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在做事时名义正当、合乎道理,我们做人和做事就能轻松很多。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解读: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在为人处世时总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看法,不会刻意讨好别人,但却会以宽恕的心态来对待别人,这样的人一般都会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会责怪别人的不了解,但却希望了解别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解读: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是孔子对君子好学表现的一些概括。但凡有德有才的人,一般都不怎么看重物质的享受,可在学习上却是勤奋而严谨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读: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忍让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智慧。有理想、有志向的人,不应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达成心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读: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孔子在此谈的是学习态度和教学原则的问题。在学习上的不知足,是我们积极进取的动力,在教学上的细致耐心是我们教导别人时的良好态度。

孟子

孟子概说:

谈到孟子,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孟子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而且他在幼年时比一般的孩子还要调皮和贪玩,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不惜以剪断布匹的方式开导他,后来,孟子终于变得懂事了,而且还成就了一番事业。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史书中记载很少。由史书记载可知,他出生于孔子死之后的百余年,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三岁丧父,是在母亲的艰辛抚养和严格管教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学习尤为勤奋。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义”是其学说的核心。同时,他以人类“性善论”作为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主张德治,还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观点。

孟子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解读: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是孟子在描述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时说的话,它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规则和自由是共生的,没有规则,我们的自由也就无法得到保障。因而,我们在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约束和接受来自外界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解读: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权”和“度”在古代是衡量、度量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思考之意。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要经过仔细的思考才能够知道他们的内在本质。

其进锐者,其退速。

解读: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这句话和孔子所说的“欲速则不达”和“过犹不及”其实是一个道理,都是说事情做得过了头,往往也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只有坚持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解读: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勤学习、多思考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经过用心思考,我们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解读: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孟子将“仁”看做是个人安身立命、统治阶级维持统治的根本,主张行仁政,讲仁义。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解读: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解读: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为政者应爱护人民,保障人民的权益,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强盛兴旺。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