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解读: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就很难处理好国家的事务;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别人的信任,在为人处世时就会遇到很多障碍。
秤砣虽小压千斤。
解读:秤砣看来一小块却能压住千斤之重。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比喻外表虽不引人注目,实际很起作用。外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指标,只有我们拥有才华和智慧,同样能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解读: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不取不义之财,做事光明磊落等这些良好的德行是我们自身的无价财富,聪明的人绝不会为了那点有限的钱财而玷污自己的美好德行。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解读: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事情。“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因为真正的感情是不需要华丽的修饰的。
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解读: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不懂得珍惜的粮食人,多是因为没有体验过耕种的辛劳,如果曾有切身的体验,他们就断不会这样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有体验过,才会真正懂得珍惜拥有。
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解读: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抱怨是人的天性,要做到永远不抱怨的确很难。但你得知道,抱怨总是于事无补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行动上,切实去解决问题。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解读: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我们必须努力适应环境而不是等着环境来适应自己。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
解读: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杆是弯曲的,那么它的影子则必定也是弯曲的;如果河流的源头是清澈的,那么河流则必定也是清澈洁净的。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事物的本质决定了它的表现,如果本质不好,表现自然不佳。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解读: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相比于个人的聪明才智,个人的品格修养还更为重要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德才兼备更好,但如果才华不足,就一定要努力修炼好自己的道德状况。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解读: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德行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甚至比才华更重要。如果任用小人,不仅不能利用他的才华,还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解读: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诚信既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就一番事业的保障。丧失诚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
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解读:有最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取得大成就的人不会和普通人一起谋划。这是商鞅劝秦孝公变法时说的一句话,意在强调只要变法可以强国有利于民就好,不必墨守成规。从历史的经验中我们知道,但凡有大的成就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因循守旧。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就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解读: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很难办到。所以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在问题还很小的时候就解决它。
§§§第十节 史学三通
三通之书: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书海漫游,让我们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并让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如果你想要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一套“三通”是你不得不看的。到底是哪“三通”呢?
所谓“三通”,指的是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和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三通”是我们学习古代政治制度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典章制度专史,作者为唐朝的杜佑。全书正文约170万字,取材博综古今,专门记载从上古至唐代宗时期历代典制的沿革,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略古详今,对唐代的制度叙述尤为详尽。
《通志》是南宋郑樵独自编撰的。它是一本从上古到隋唐的纪传体通史,包括帝纪、后妃传、年谱、略、列传五部分。全书在在校雠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文献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通考》为元代马端临撰,书中记载着从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历代典制沿革,内容非常详细全面,有田赋、钱币、户口、选举、学校、宗庙、乐、兵、刑等二十四门。全书在内容和体例上承接了《通典》,书内中唐前的很多材料都以《通典》为基础,中唐以后的取材则是广收博采的结果,总体而言,它在内容比《通典》丰富,尤其是关于宋朝典章制度的记载,尤为详备。
三通名句:
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
解读:要以富强国家、安顿民生作为自己的责任。这句话表明了杜佑写《通典》的原因,他心怀国家和人民,希望以历史的教训警示后人。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都是如此,他们时刻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安危联系起来,以此作为奋斗自己的动力。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解读:要想让国家变得合乎礼治,就要先进行教化,但是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条件,那就是让人民的生活温饱。在杜佑看来,良好的政治建设及人们素养的提高都是以人民的温饱为前提的,皇帝只有从富足人民的生活上下功夫,才能进一步推行其他方面的政策,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
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解读:想要治理国家或者研究文献的人,或许可以拿来参考。这是马端临写《文献通考》的原因。《文献通考》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后人从历史的记述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不管是对统治阶级还是对一般的学者文人,它都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杨雄。
解读:郑樵喜欢写文章,但是不讲究华丽的辞藻,自认为不比西汉的刘向、杨雄这些大学问家差。郑樵虽然有些孤傲,但他能花20年的时间来写完《通志》,这种精神和毅力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解读:录取读书人不问他的家庭情况,婚嫁联姻不问对方的门第背景。这是郑樵记录的宋代人的社会习俗。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就是在这些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很开放了,在选拔人才和婚嫁这方面几乎与我们现在的情形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