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身心富足的智慧:佛家教会你幸福的人生哲学
13698100000027

第27章

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是发财顺利的原因,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布施的人应该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去做,同时也别忘了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否则,就不是纯粹的施舍。

财富需要施舍出去,帮助他人,同时也需要爱惜。爱惜是不奢侈,不滥用,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财富。只有爱惜,才能让财富源源不断,帮助更多的人。

分享与回馈:最高贵的生活方式

富有需要仁德来烘托,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每个人都追求“富贵”的人生,可是什么才是富贵?很多人认为,富贵就是有钱,其实,有钱之人并非都是富贵之人。

富贵不单是钱财主的,还有精神或思想上的。富贵包括“富”与“贵”。富是拥有金钱、知识、经验或健康的身体,贵则代表人格品质的高尚,意味着心灵的富足。

有些人先追求富,再追求贵,也有些人不追求富,只追求贵,然而更多的人是只求富不求贵。

第一种是有仁德的富人,他们懂得对已拥有的财富心怀感恩,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满怀善意,会用手中的财富为人造福。

第二种是不富有却很高贵的人,他们也许生活贫寒,也许只是很普通的老百姓,却愿意将自己的时间甚至整个人生奉献出来,用绵薄之力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在付出中实践自己既平凡又伟大的理想。

第三种则是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只顾享乐,只顾自己享用物质带来的欢愉,却任由心灵苍白,他们不明白财富的来源是整个社会,因而也就不懂得拥有财富之后要回馈社会。

佛教认为,一个人是否拥有金钱物质,是由福报的多少决定的。反过来讲,聚敛金钱的过程就是消耗福报的过程。一生的福报是有限的,消耗完了就没了。所以,在富有之后,要懂得知足和感恩,要与人分享自己的财富和快乐,才能惜福造福,并不断积累来世新的福报。

《中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顶生王在旁人看来非常有福气,不仅妻妾子孙、贤臣名士不缺,钱财更是颇为丰厚,真可谓是要什么有什么。但是,这样一个在人们眼中富有的人,却仍然不知足。他常常对臣子们说:“我要去天下走走,这样才能把我的国土延伸至各个角落。”

于是,顶生王开始到处走,如他所愿,国土最后延伸至四洲,他也统治了天下。

欲念是个无底洞。过了一段时间,顶生王又开始躁动不安了。他想,人世间我是走遍了,接下来要想办法到天上去。

倒也真的是想什么就有什么,顶生王来到天界,见了天帝,并且还得到一半的权力,和天帝平起平坐。但一回到人间,顶生王就想:一半始终是一半,总有一天要一个人坐天帝的位子。

顶生王开始慢慢变老,病痛不断,但是天帝的位子他却一直没有得到。垂死之时,他的臣子们问他:“国王,还有什么未了之事吗?或者说有什么一生的心得要告诉子民的?”

顶生王想了想,叹了口气,说:“你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贪婪的人,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直到临死之时,我还在想着要完全得到天帝的位子。我已经拥有了一切,可是我的心很累很苦。”

生命中“万般带不去”,然而人们习惯性地奔赴自己想要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顶生王的苦累,不断地索求,最终回首时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得到。

纵有广厦千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地,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身外之物。重要的不是拥有钱财的多少,而是考虑财富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在自己得到幸福的时候,别忘了给予他人帮助。一个不忘给予他人关怀的人,最终所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宽慰。富有需要仁德来烘托,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懂得分享与回馈,才能在保持长久富有的同时,获得身心的高贵与富足。

从付出中收获心灵的富足

生活中占有再多金钱、名誉、权力,也不能换来幸福。

清贫的生活符合自然,尽量节约,崇尚朴实,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或许仍然会有人把吝啬等同于清贫,但两者的实质截然不同:清贫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尤其是其中家境较为宽裕的人,不花钱并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他们不以金钱作为衡量生活的内涵和质量的标准;吝啬的人则因为太看重金钱,舍不得给自己,更舍不得给他人,所以才处处节省。

金钱是用来实现某种理想生活的手段,而许多人却把它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目的远远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人在内心深处都追求着精神的自由,没有精神做支撑,人就只是麻木地在人世间行走的躯壳而已。所以在这个世间生活的人,都是在实现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或者内心信仰,金钱远远支撑不了世人的生活。

珠光宝气并不是高贵的象征,人之所以高贵,更重要的是因为气质和品格,而非外在的浮华。

生活中,占有再多金钱、名誉、权力,也不能换来幸福。占有得太多,反而离满足越来越远,人生也会因此而被贪念填满。将占有变成拥有,不吝将拥有施与他人,时时保留一份得失无碍的心情,才有余裕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妙悦。

一个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便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不知道到底哪一组的手艺比较好,就决定考察一下。他将两组人分别带到一座需要整修的小庙,并给了同样多的钱让他们随意支配。

工匠买了一百多种不同颜色的漆料,还有很多工具;和尚只买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他首先看了工匠们整修的寺庙——一座被装饰得五颜六色、金光璀璨的寺庙。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去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看了一眼就愣住了,和尚们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都擦拭得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亮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映射出外面精彩的世界。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在正殿中,很多香客在虔诚地向佛祖跪拜。

皇帝问和尚:“你们把钱花在哪里了?”

和尚合掌回答:“陛下,那些接受了您的施舍的流浪者,正在佛前为您祈福!”

皇帝被深深震撼了。

在这里,金钱充当了实现布施的道具。和尚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完成了皇帝的任务,却把更多的福泽与需要者分享。他们整修的寺庙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如同镜子一般光亮的表面映射出外面的色彩,更折射出了朴素到极致的美丽。

有时候,极致的朴素也可能是极致的美丽,时尚华丽固然吸引人的眼球,朴素淡然也同样精彩。一个人活在世间,自己过得简朴、简单,才能有更多的东西给予他人;如果自己浪费、享受了,那能给其他人的东西就减少了。

所以,清贫不是舍不得,不是受贪念所困的悭吝,而是一种自主的选择。选择清贫是为了消减欲望,是为了在不断的付出中收获心灵的富足。与其在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不如做个清淡、简朴的清贫者,过简单的生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当看到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得到幸福时,我们自己也会因此而感到满足。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充实和喜悦便会时时与我们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