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蒙学故事(上册)
13697500000017

第17章 清廉于世,两袖清风:廉洁的故事(1)

子文逃富

斗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令尹(相当于宰相)。

斗子文位高权重,但是为官清正,从不徇私枉法。斗子文的堂弟仗着堂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位,行事肆无忌惮。一次,他在街市上与人争吵,之后被官吏抓入衙门。原因是他不但买东西不给钱,还恃强凌弱,将卖主打翻在地。在衙门里,其态度仍然嚣张蛮横,告诉负责案件的廷理,说自己是令尹子文的堂弟。廷理听后,为了巴结斗子文,便将其释放。然后去斗子文家述功,岂料被斗子文痛斥一番,并命令他重新抓捕自己的堂弟。尽管堂弟的母亲一直苦苦哀求,但是斗子文仍然不为所动,要求廷理依法办事。

楚成王听到这件事情之后,连鞋也顾不上穿,光着脚便去了斗子文家。楚成王见到斗子文,和颜悦色地说道:“我找了个徇私枉法的人当廷理,惹你生气了,因此特地向你道歉。”楚成王回到朝廷后,立即下令罢免了那个廷理,并任命斗子文兼任廷理之职。

斗子文为了使国家强大,从不计较私利。他曾向楚成王建议:“自古以来,国家产生祸乱,都是君弱臣强的缘故。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在楚国出现,建议朝廷向百官征收一半田邑收入。”楚成王采纳了斗子文的建议,谕令百官执行,斗子文躬先示范,穿着布衣上朝。然后他又让斗氏族人执行,其他百官也就不敢不服从了。

斗子文上忠朝廷,下恤百姓,清廉节俭,不敢妄取一丝一毫。虽然身为令尹,但是他家中的积蓄竟然不能够维持一日的日常生活用度。楚成王听说斗子文几乎是上顿不接下顿,因此每逢朝见时就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送给斗子文。而这一行为,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楚成王每次给斗子文增加俸禄,斗子文总是逃避,直到楚成王停止给他增加俸禄,他才返回朝廷任职。有人对此感到奇怪,便问斗子文:“人活着就是图个富贵,你却对它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斗子文回答说:“从政当官之人,应当以庇护百姓为职责,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却得到了富贵,这是使百姓劳苦来增加我自己的财富,那么我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我所做的行为并不是在逃避富贵,而是在逃避死亡。”

楚国在斗子文的治理下,不仅财力日渐增强,军事实力也日渐强盛。斗子文担任令尹四十年,使楚国得到大治,为后人所推崇。

先生点评:

官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拿他应得的俸禄,谁都不会有意见。斗子文却能够心里装着百姓,心甘情愿地捐出自己的俸禄,与人民同甘苦,这种精神天下可表。

知识拓展:

令尹

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令尹执掌一国之国柄,对内主持国事,对外指挥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一职主要由楚国贵族中的贤能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但并不多见。

子罕辞宝

乐喜,字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

他十分体恤百姓,轻财重施,为官清廉,不妄取人财,把“不贪”当做宝贝。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美玉,想把他献给子罕,但子罕拒绝了。献玉的人说:“这块玉,我已经让玉工仔细看过,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物,所以我把它献给您。”子罕回答说:“我把不贪婪的品格当做宝物,你把美玉当做宝物。如果你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将丧失各自的宝物,不如我们都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请求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就等于藏着危险,如果您收下我这宝玉,那么我也可以避免被人谋财害命的危险。”听此一说,子罕决定暂时替他保管美玉,在玉工雕琢后卖出,然后把卖玉所得之钱全部归还给了那位献玉的人。

先生点评:

“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对于来路不正的财物,即使是价值千金,有操守的人也会视之如粪土,正所谓“所逢苟非义,粪土千万金”。

知识拓展:

玉器是怎么来的

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玉器,一个个晶莹剔透,巧夺天工。可是你知道吗,那些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加上水研磨玉石,慢慢地把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制玉不应该叫雕玉,而应该叫治玉,或者琢玉、碾玉、碾琢玉。

一钱太守刘宠

东汉人刘宠,字祖荣,东莱郡牟平县人,因为精通经学而被举荐为孝廉,担任东平陵县令。刘宠仁爱宽厚,因此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后来他的母亲身染疾病,刘宠弃官回家照顾母亲。百姓知道刘宠要离开,纷纷前来相送,因为送行人数众多,道路被堵塞,车子无法前进,刘宠只好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后来,刘宠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而且还时常被官吏欺诈。刘宠担任郡守之后,废除了许多烦琐苛刻的规章制度,并严令禁止部属扰烦百姓。不久之后,郡中风气得到很大改善。

因为政绩卓著,刘宠被征召为将作大匠(掌管宫室修建之官)。刘宠离任之时,山阴县有五六个须发皆白的老翁,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百钱,以表达对这位父母官的谢意。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苦要这么做呢?”

老翁们回答说:“山里无知识的人,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经常派遣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通宵狂吠不止,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百姓再也看不到官吏来扰乱民间。我们活到这把年纪,难得碰到这样的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我们而去,因此乡民们委托我们前来送别,并送上这些钱,以表示我们的心意。”

刘宠一向清廉自守,本不愿收下这些钱,又不忍拂逆乡民们的一片心意,于是从每人手中拿了一枚钱。

告别老翁,待出了山阴县界,刘宠把钱投入江里。后人传说,这段江水自从刘宠投钱后,变得更加清澈,于是把这一段江取名为“钱清江”,并在岸边建了一座“一钱亭”,还在绍兴修建了“一钱太守刘宠庙”,以此来纪念这位清廉仁厚的太守。

刘宠前后多次担任郡太守,多次任卿相等要官,一直清廉朴素,除去日常用度,家里没有余财。

先生点评:

“但得官清吏不横,便是村中歌舞时”,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好的环境莫过于地方官吏清廉。为官者,只有大公无私,不为私利私欲所蒙蔽,才能全心全意地为社会服务。不牟取私利,才能让人们信服,才能公正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知识拓展:

汉代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推举的人,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是不能为官的。

羊续悬鱼

羊续,字兴祖,是东汉时期太山平阳人。羊续为官清廉节俭,经常身着破旧的衣服,所乘车马也非常简陋。羊续出任南阳太守时,当地的权势富豪人家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此十分厌恶。

羊续到南阳郡上任不久,属下一位府丞给他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鲜鱼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

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明朝于谦有感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羊续赴任后数年未回家乡探亲,有一次,羊续的妻子和儿子羊秘来郡中官邸探望羊续,却被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虽身为一郡之首,但是家无余财,数件破旧的布制衣服以及数斛盐和麦是他的全部财产。羊续对儿子羊秘说:“我自己用的东西只有这些,用什么来养活你和你的母亲呢?”于是将母子二人送走了。

后来,羊续被征召为太常,但羊续尚未上任就因病去世了,年仅48岁。羊续临终留下遗言,葬礼不得厚费,也不要接受朝廷的赏赐。依照旧制,二千石级的官员去世,朝廷要赠钱一百万以操办丧事,但是府丞遵照羊续的遗嘱,一文钱都没有接受。

先生点评:

古人将名利比喻为缰绳和锁链,它们紧紧地将人缚住,使人活得疲惫不堪。曾经有人以纤夫拉船为题写了一首诗:“船中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为名为利终不了,问君辛苦到哪年?”可见世上之人总离不开名利牵绊。羊续临死都不接受一文钱,是一个清廉且伟大的人。

知识拓展:

南阳

南阳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典故的发生地。

清廉的胡质胡威父子

三国时期,魏国人胡质担任州郡长官近三年,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胡质的廉洁操守,百姓甚是称道。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胡质“素业贞粹,掌统方任,垂称著绩。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

胡质正直清廉,素来为人敬重。张辽是魏国重臣,曾经与护军武周有摩擦。张辽素闻胡质贤明,欲与之结交,但是胡质都以身体有病为由而拒绝。一次,张辽见到胡质,问:“我诚心想和你交好,为何先生态度如此冷淡?”胡质回答说:“古时候的人结交朋友,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所以才能长久相交。武周身为雅士,以前将军交口称赞,为什么现在却因为一点睚眦之怨而不能见容呢?况且我胡质才识浅薄,怎么能保证友情常在呢?因此不敢与你交往。”张辽听了胡质的话,很有感触,于是主动和武周言好。

胡质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其家眷都在京城。一次,胡质的儿子胡威来荆州看望父亲,同父亲一样,胡威清廉俭朴,因为家里拮据,没有车马奴仆,所以自己赶驴前往荆州。在父亲那里小住几日之后,胡威准备返回京城。在与父亲分别时,胡质给他一匹绢,让他在路上做盘缠用。胡威当即跪在父亲面前,问道:“父亲为官一向清正,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来的?”胡质说:“你不必怀疑,这匹绢是我从俸禄中省下的。”胡威这才谢过父亲,赶着驴子上路。

一路上,胡威都是自己料理生活,没有任何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属下的一位都督得知胡威要回家,于是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着胡威。两人一路做伴,在胡威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位都督总是主动提供帮助。两人同行几十里路后,胡威便产生了怀疑,于是私下里问他,这位都督方才以实情相告。胡威便拿出父亲赠送的那匹绢送给他以做答谢,并打发他回去。

后来,胡威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胡质,胡质当即将那位都督杖责一百下,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胡威父子如此清廉,为世人敬重。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感叹他父亲的清廉俭朴,于是问道:“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清廉。”晋武帝又问:“为什么说你不如你的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而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而唯恐别人不知道,就这点来说,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先生点评:

《小窗幽记》中说道:“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为了博得廉洁名声而苦心经营的人并非真正的廉洁,因为他们还贪图名声。胡威厉行节俭清廉,虽为求清廉之名,但也不失为一种美德,然而较之其父胡质,仍然逊色不少。

知识拓展:

陈寿与《三国志》

《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大量的三国人物肖像图,将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吴隐之酌贪泉而觉爽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其名作《滕王阁序》中有“酌贪泉而觉爽”一句,说的便是东晋清官吴隐之的故事。

在广州北郊三十里的石门镇有一个名为“贪泉”的地方。传说,若有人饮此泉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名称。

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后来都被撤职,原因就是贪污受贿,人们传说是他们喝了泉水的缘故。

后来,东晋朝廷派廉洁的名吏吴隐之任广州刺史。到任之日,他领随从来到贪泉边,对僚属们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说毕,拿起水瓢,酌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誓言,他在广州任职多年,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吴隐之离任返乡时,随身的物品仍然是当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有妻子买的一斤沉香,不是原来的物件,吴隐之认为来路不明,便夺过来丢到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