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重庆土家族民俗文化概论
13663100000033

第33章 传统节会(1)

引子

节日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紧密的联系。传统节日,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节日负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内涵。

文化具有交融性。在历史的发展中,土家族逐渐汉化,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风俗融入汉文化,一些汉族的节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土家族的节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强大的宗教文化,构成了重庆土家族地区儒、释、道共存的民俗现象。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佛教、道教很早就传入重庆土家族地区,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很早就传入了重庆土家族地区。有资料证实,现存酉阳万木乡寺岩山的永和寺,其建造时间不晚于东晋永和八年(公元352年)道教进入重庆土家族地区可能会更早一些。宋人徐天麟《东汉会要》载:“板楯蛮夷,桓帝(147—166年)之世数反,太守赵温以恩信降服之。灵帝光和三年(180年)

“巴郡板楯蛮叛,遣益州兵讨之,不能克。帝遣诏赦之,即皆降伏。至中平五年(188年)巴郡黄巾娥起,板楯蛮夷因此复叛,遣赵瑾讨平之。”又元人马道临的《文献通考》载:“汉末张鲁据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汉代巴郡板楯蛮及賨人,都属古代土家族先民的支系,由此可见,道教传入渝东南地区的历史当不会迟于魏晋时期。

历史上,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山多且交通不便,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得特别封闭。因此,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纪念的形式各异,甚至相左,呈现出多层次的瑰丽色彩。但就普遍性讲,重庆土家族的节日具有明显的农业生产特点。农忙季节,1个月内一般只有1个节日,只是体现一种信仰,活动形式简单,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闲季节,节日的数目相应增加,民俗活动中,娱乐上升为主体,内容庞大,形式复杂,这种安排,也体现着节日的精神调整作用。每一个月的节日,是对这个月生活内容的调整。

不管是农忙季节的家庭民俗活动,还是在农闲季节的社会群体民俗活动,勉励农事,祈求丰收,祭祀土地等均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活动,今天虽然绝大部分演化成娱乐形式,但是却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渴望有吃有穿,希冀幸福生活的传统心理。

由于土家族人具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具有浓郁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思想,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用于祭祀活动的节日。与其他农耕民族一样,土家族特别敬重祖先。在以前,湖北来凤、咸丰、利川一带多有三抚宫,桑植、长阳、巴东等地多向王庙;湖南永顺、龙山等地多八部神庙;重庆酉阳、秀山、石柱等地多土王庙。在日常生活中,土家族人都要敬“八部大王”和“土王”等祖先。清代酉阳《冉氏家谱·家规》第一条就是要求子孙“孝敬父母”,第二条是“尊敬长上”。《冉氏家谱·祭义》中规定“冬至祭始祖”、“立春祀先祖”、“四时祭高祖考妣”。以前的土家族人不信神仙、皇帝,只相信自己的祖先。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一切,都与祖先有密切的联系,风调雨顺、平安吉祥是祖先对他们的奖赏,三灾六病、干旱雨涝则是祖先对他们的惩罚。因此,每逢重大节日,土家族人都要举行隆重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节日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纪念历史,追忆历史人物,缅怀他们的功绩。第二,调剂生活。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备办了丰富的食品,让人们大饱口福;同时,节日期间,也有丰富的精神活动,各种歌舞表演、娱乐项目,让人们感觉轻松愉快。

第三,教育作用。“接踵而至的节庆日期,所赋予人们的首先应是时光的流失感和规则有序的周期感。”让人们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

同时,节日期间,土家族一般都要举办祭祀祖先或者其他方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受到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第四,交际作用。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随意参加各种节日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