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态文明论
13662500000004

第4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一致的

当今人们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往往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中国特色”上,实际上,“中国特色”是个性,而社会主义是共性,对于“中国特色”的认识,是不能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的。离开了“中国特色”来谈论“社会主义”,固然有可能重蹈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和书本上的教条的覆辙,但是,离开“社会主义”来谈论“中国特色”,也有可能犯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成“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错误。党的十七大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则是意味深长和富有针对性的。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而恰恰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能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的理解很肤浅,而现在我们鲜明地把生态文明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上,也就表明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的理解有了新的突破,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人类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为什么还要人们超越这一制度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呢?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后者与前者是两种性质迥然有别的制度,而且后者要比前者优越得多。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后者会把人引向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方式。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这样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主张人的物质利益、人对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福利和使物质生活日益舒适的愿望是人的主要动力。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又提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只是为了想从经济上改善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要废除私有财产,只是为了使工人获得资本家现在所拥有的东西。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那种人从属于物的生活方式得不到完满的实现,而必须建立另一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那种生活方式。实际上,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肤浅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恰恰是使人摆脱经济决定论的枷锁,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使人与其伙伴们以及与自然界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这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要害也是错误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全在于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不公正,不全在于工人阶级处于贫困之中,而还在于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性得不到整体的实现,人成为“残废的怪物”。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需求和人的本性遭到歪曲做出过深刻的揭露,他说道:“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94页。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在于造成了这样的颠倒:吃、喝等明明是动物的功能,可人却完全专心致志地享受,把此当做人的独有的功能来对待,而劳动明明是只属于人的功能,可人却偏偏不加重视,只是把此作为一种手段,实际上已把此视为动物的功能了。人从动物脱胎而来,因此必然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动物性,又具有人性,问题在于,他表现为动物性一面时却误当做人所独有的东西加以享受,而真正要他表现为人性的一面时,他却像动物一样地动作。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悲哀。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是以满足动物性的功能作为宗旨的,所以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人的生活方式将以满足人的功能为宗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确实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在这两种社会制度下的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对立的。社会主义必须消除有损于人的尊严的贫困,但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获得物质生活的富裕,社会主义社会决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把人引向一种只知道从物质方面来满足自己的“经济动物”。社会主义不是为了使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更顺利地发展下去,而是旨在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认为,应当根据这样一种思路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

如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在于创建一种以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真正满足属于人的功能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存在方式,如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这样一种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那么,中国人民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也就必然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其理由非常简单: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即创立生态文明。不能设想,在人们一意孤行、贪得无厌地向自然界索取,而自然界与人处于尖锐对立状态之时,能够创立起上面所说的那种新的生活方式,能够展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完全是根本一致的。所以,假如我们在这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的论证是富有说服力和清楚明白的话,那么,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一种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内容,则是不言而喻、显而易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而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与此同时,它又因其具有中国特色而展现生动的民族色彩。我们已经通过探讨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说明这种社会主义必然以生态文明作为基本内容,倘若我们进一步去分析其中国特色,那就会更加清楚地表明这种社会主义必须以生态文明作为标志。所谓“中国特色”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现实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正确定位,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依据。中国的领导人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认识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国情基础之上。而正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一般地强调,而且需要特别地强调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立足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中国国情呢?简单地说就是人多地少。我们完全可以把“地”视为是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在内的所有自然资本的代名词。显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本”最缺乏的地方。大致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这样的地广人稀的国家;二是像新加坡这样的地少人也少的国家;三是像美国这样的人多地也多的国家;四是像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多却地少的国家。比起前三种类型的国家,中国的自然资本方面的先天条件严重不足。前三类的许多国家按照“先发展、后治理”,经济增长至上,不顾及自然环境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已经在充裕的自然资本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危机的代价。我们中国当前也面临着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使命,由于我们的自然资本先天不足,所以如果我们也按照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来发展自己,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将更加惨重,这种代价我们根本付不起,很有可能工业文明的成果我们没有享受到,而代价却已经把我们葬送掉了。西方工业化国家原先的自然资本如此充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即使这些自然资本受到了伤害,它们还有可能加以修补,而我们原本自然资本十分贫乏,一旦连这么一点“老本”也输掉了,那真的是无立足之地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明白的事实,就看我们是否正视。旧中国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家底,我们是在这一家底上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唯有艰苦奋斗,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正确的道路。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面这一基本国情,在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也就是说,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来发展工业文明,别人是在实现了工业文明以后再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在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就正视生态文明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那么它就必然会把生态文明的新概念、新理念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方面都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生态文明的标准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