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静观的艺术
13660200000019

第19章 意愿(2)

(三)意愿和观念的关系

从上文大家也可以看出,观念和意愿是紧密相连的。从产生的时间先后和因果关系的角度看,意愿和观念的关系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观念是意愿的语言表达。简单地说,这类观念就是把人们的一个意愿表达出来的。比如“我要修炼”、“我要爱情”、“我要得到权力”等作为一个观念,就是把人们的意愿直接表达出来,一句话就是一个愿望。这里要再次特别提出的是:人的许多愿望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没有意识到的表现就是你没有通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就是你对自己的意愿的自我意识或自觉意识的过程。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或自我反省的时候,会无意识中把自己的一些隐藏很深的愿望表述出来,这时才意识到“我原来还有这个愿望”。所以,一个人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与人交流对其认识自己的那些隐藏很深的愿望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愿望却是决定你的思维和行为的背后因素,我们可能一生都在为其奋斗但却不知道它的存在,实在是很冤枉的。也就是说,这些隐藏很深的愿望可能控制了我们的一生,使我们成为它的奴隶,而我们却一点都不知晓。人生的冤屈莫过于此!从修炼的角度讲,每一个意愿都是执著,都是应该修去的。而我们修去一个愿望的前提就是要认识到它在自己大脑中的存在,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把它与你分开,并决定不再要它。人生有许多很隐秘的愿望,尤其是对体验的愿望,我们平时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它们从来都没有被你用语言表达出来过。我们很多人喜欢用语言来美化自己——这本身就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愿望,不敢面对自己内心那些很隐秘的自己认为“不好的”愿望,有时那些愿望冒出来了,也不愿意承认,而是努力把它压下,不敢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从修炼的角度来说,这也不利于你修去这些意愿。其实任何愿望都是一样的,都是后天形成的,都是后天自我的一个部分,都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把真正的自己比做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所有那些愿望和观念都是落在美玉上的灰尘,无论现在认为多么对、多么美好的愿望和观念都一样。对落在那块美玉上的灰尘还有必要去区分它们哪个好哪个坏吗?不是都要统统地抹去吗?

第二种形式:观念是人们形成下一轮愿望的先导和中介。这类观念通常是给已有的愿望提供实现的知识和指导的,也是形成下一轮愿望的先导,是我们从一个意愿出发产生另一个意愿的向导和中介。当我们有一个愿望时,就会自动去寻找那些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愿望的对象,并努力去认识它,寻找利用它的方法。这就是人类为什么一睁开眼就在探索着这个世界,对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想去了解各种事物的原因。当我们认识到要实现一个愿望需要某个对象时,我们就会产生得到那个对象、认识那个对象和利用那个对象的愿望。当我们认识到做什么事,如何做事,可以得到那个对象时,我们就会产生做那些事,知道如何做的愿望。整个过程就像我在前面所讲的那样。这个过程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所喜欢的事物、爱学习的知识是不一样:我们对某物的喜爱、对某类知识观念的喜爱、接受、认同,都最终受制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愿望。合乎我们愿望的事物我们就喜欢,能够为我们愿望的实现提供信息、指导的知识观念我们就爱学习。这个过程完全是自动起作用的,不需要做任何努力。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喜欢某种东西或学习某类知识,只要你能让对方发现它们有利于自己内在愿望的实现就行了。

所以,第二类观念就是我们实现愿望的先导,也是我们形成下一轮愿望的先导。所以,当你认为什么东西是好的、善的、有用的、有价值的时候,你也就自然产生了得到这些东西的愿望。当你认为做什么事是对的、好的、善的,也就产生了做这些事的愿望。当你认为如何做是对的时候,也就产生了这样做的愿望。所以,有一个这样的观念也就有一个这样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随着我们生活经历的增加、知识的增加、社会条件的改变在永无止境地增加着,直到走向死亡或变成白痴。

所以,我们所有的观念,要么是表达愿望的,要么是给我们的愿望的实现提供知识、工具的,而后者又会给我们创造新的愿望。就这样愿望和观念不断循环,一世一世的累积,就使人类的思想、愿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四)意愿的存在方式

意愿无论是被意识到的,还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或被压入潜意识状态的,在大脑中都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着,占据着大脑的一个空间。只不过愿望和观念一样,其物质存在不是我们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而是与基因、细胞、电磁、电子等类物质存在方式相关的,它所占据的空间也是与物质的这些存在方式相关的,所以,我们的肉眼乃至显微镜都发现不了。但它们的这些物质存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脑电波的方式发现,同样也可以在静观中发现。在静观中可以发现我们的思维活动都是物质活动,大脑内部都会有物质活动迹象,如果那个表达愿望的观念稍强一些,我们就会感受到内部是不舒服的,有紧张感、堵塞感或其他什么感觉。这些感觉的存在都表明愿望在大脑里与观念一样都是物质性的存在,或者说都是以物质方式存在。如果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观,就会发现不同的意愿在大脑中活动的区域是不同的,就像观念一样。

那些被意识到的意愿又进一步获得观念的存在形式,当我们去静观那些表述一个愿望的观念时,我们仅仅静观那个观念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找到那个观念背后的愿望。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人的批评很难过时,如果这个批评涉及到一个愿望,我们就需要进行双重静观。比如,如果你是一个修炼者,当别人跟你说“修炼都是骗人的”时候,你会很不高兴。此时,这句话之所以让你不高兴,是因为你的大脑中有“修炼是真实的”这个观念,你被这个观念控制住了,由于这个观念受到攻击、刺激了,所以它就做出反抗:不仅用语言来为修炼辩护,而且你的情绪会给它提供能量,表现有它积极地反击对方。这就是你被“修炼是真实的”这个观念控制的表现。如果此时静观,你首先观察到的就是“修炼是真实的”这个观念,当你静观之后,这个观念就不能控制你了。但你可能发现有一天当别人又跟你讲“修炼是骗人的”时,你还会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再仔细体察自己的大脑,就会发现那句话冲击了你要修炼这个愿望,这个愿望存在的前提就是“修炼是真实的”,如果你把这个愿望也修去了,那么你的心又会归于宁静。但也许过一段时间又有人跟你讲“修炼是骗人的”你还会不高兴,此时你仔细体察,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中还存在其他与这个观念相关的观念和愿望。只有当你把与这句话相关的观念和愿望都修去后,别人再跟你说这句话,你的心里就不会起任何波澜了。所以,我们有许多朋友就发现这种现象:一个观念、愿望我都静观过了,怎么在这方面还会起心理反应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许多观念、愿望是镶嵌在一起的,是相互生成的、相互影响的,所以需要多次静观才能把一个方面修好。再比如,人都好色,喜欢美丽的异性。对修炼人来说,好色之心是一定要修去的。但许多人发现这个心很难修去,有时明明感觉到自己不好色了,见到漂亮的异性不动心了,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动心,搞得很紧张,很有挫败感。其实,如果你仔细体察自己大脑里的活动,就会发现让你见到漂亮异性动心的原因是不同的,是不同的愿望、不同的观念控制的结果,也就是说动的并不是一个心,准确地说,不是同一个心理状态。直到有一天,你与色有关的观念、愿望都修去了,你才能彻底地不动心。比如,你过去见到异性动心,触及到的可能是异性的性征,当你经过静观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大脑中对异性的性征有许多观念和愿望,以为有什么样的性征是好的、美的,你希望你的爱人拥有什么样的性征。等你把这些方面的观念、愿望都修去后,对异性的性征不再动心,再见到异性时这些方面都不会引起你注意。过段时间你见到一个异性后又动了心,多看了两眼,如果你仔细发现喜欢的可能是对方的身材、气质,如果你此时去静观,就会发现自己在这方面的观念,比如你认为什么样的身材是好身材,什么样的气质是好气质,你喜欢拥有什么样身材、气质的异性,是这类观念控制你的结果。

因此,不仅观念和愿望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而且这些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还可能混合在一起,从而使我们的观念、愿望与具体生活对象直接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多项因素交织在一起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将修炼目标专注在外部具体事物上的人感觉修炼很难的原因。比如,许多人想修去对金钱的执著、对异性的执著、对家人的执著等,但发现很难,内心总是被这些东西羁绊着。而我们的静观所针对的不是这些外部对象,而是内部的观念和愿望,外部对象只是引发内部观念和愿望活动的诱因,所以,如果我们专注于外部诱因,而忽视内在的真正原因,那就在舍本逐末。

因此,我们说修去所有的愿望,而不是说你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不要了,而是你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可以要,别人有的你可以一个都不少,别人没有的你也可以拥有。因为,拥有任何东西都不是执著,执著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我们的生命被观念和愿望控制住的心理状态,而与你拥有什么和不拥有什么没有关系。当然,对外人来说,他不了解你内在的心理过程,就会也认为你什么都要,什么都贪,哪像个修炼人?但你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你的心并没有这些东西,有与没有都没关系,都动不了你的心,也就是说你都没有情绪反应。获得你不会高兴,失去也不会难过。当然,这是指在某方面修好的表现,在完全修好之前,你还会因某些观念和愿望动心的,只是你在发现自己动心后会立即去静观。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我们一再说对一个修炼人来说,尤其是掌握了我们所说的静观方法的人来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就不要干。我们的表述很清楚,这仅仅是针对那些按我们所说的方法静观的人而言的,而不是对所有的人说的。所以,希望诸位朋友,如果你不是一个静观者,没有坚定的静观意志,切莫把这句话作为你人生的行动指南,更不要做你的修炼指南。如果你不是一个修炼者,你把这句话作为人生指南了,那么你就很可能做出许多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那么就要承担种种自己行为的后果。到时你千万莫说是我们要求你这样做的。如果你是一个修炼者,如果你把这句话作为修行的指南,就会破坏你的修行,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不彻底的修行,但依然是修行,比不修行要好。大家要注意,在每次跟大家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时,我们还会说,在发现自己心不静时,有情绪活动时,就先静观一下自己的心,看看是什么东西让你动心的。等你心宁静下来后,如果还想干就继续干,如果不想干就不要干了。也就是说,我们在建议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时,是有后手的,这个后手就可以保证你不会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对修炼者来说,则可以保证你把自己的执著修去,从而使你能更好地遵循你所信宗教或修炼法门的戒律。所以,我们的建议是一个完全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单纯破坏性的建议,是成全,而不是拆台。

当一个人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没有任何执著时,也就是不被任何观念和愿望控制时,你可以很好地做事,但不会动心、动情。此时,你可以根据对象、环境自由地采取行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注意:不是孔老夫子讲的“心有所欲”,而是“随心所欲”,但此地所说的“欲”已经不再是人的欲望了,而是来自先天本我的一种信息。所以,此地所说的“所欲”“名为所欲,实无所欲,是名所欲”。

总之,愿望像观念一样都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愿望,都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这也是愿望与观念一样控制人的原因。

(五)意愿控制我们生命的方式

人的意愿和观念一样,都是人的后天自我的组成部分,它们控制着我们的生命活动,表现为控制着我们的情绪感受、思维、观念、情感和言行。

1.像观念一样,愿望也是通过控制我们的情绪来控制我们的生命活动的。当你遭遇到某物、某事、某一观念时,如果它们与你的愿望是一致的,是能够满足你的愿望的,你就会获得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感受;反之,就会获得痛苦、愤怒、焦虑、难过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当你面对某一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时,就会产生获得、亲近的冲动,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时,就会产生放弃、远离对方的冲动。由此都可以使人们产生去了解、学习、思考该事物,接受、形成相关的观念,并形成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在必要时采取行动。而我们的生命活动就是有情绪、思维、观念、情感和言行体现出来的。

2.意愿控制我们生命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控制,二是通过观念间接控制。直接控制也就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控制。此时你对自己的某一意愿的存在是完全无知的,婴儿和低龄儿童基本上就处于此种状态,他内心的各种愿望在控制着他的一切情绪、一切认知活动和言行,而他却一无所知。这种状态也就是身、口、意合一的状态。对成人来说,许多愿望被自己明确地意识到,此时这些愿望一般都会通过观念这个中介来控制人的生命活动:当你听到、想到某些观念时,你的愿望就会被激起,它们就会根据这些观念来控制你的思维、情绪、情感和言行。人都有长生不老的愿望,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当有一天你接触到某些承诺能够给你带来长生不老的观念(理论),你的这个愿望就会被激起,你的情绪也随之被激起。无论信还是不信,你的情绪都会波动,随之你的思维也会进行思维和判断。如果你思维的结果认为这不可信,那么你的心(情绪和思维)很快就会平复,如果相信了,那么你就会爱上这套理论。爱就是情感。然后你就会想法多了解、多学习有关的理论,甚至立即进入实践状态。此后,只要你一想到与修炼有关的观念,你的情绪、思维、情感都会自动启动。这就是从意愿到观念到情绪、思维、情感、言行的运行规律,也是人类整个精神活动的规律。

对于上述所说的规律,只要你去体验你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你就能自己发现它。对许多读者来说,上述过程比较难以体验和理解的是“体验的愿望”或“想体验某种体验的愿望”。体验也就是一种感受,包括肉体感受和心理感受两种。寒、热、饥、渴、痛、痒、麻、胀、舒服、轻松、暖和等都属于肉体感受。高兴、愉悦、愤怒、悲哀、忧愁、焦虑、紧张、痛苦等都属于心理感受。无论对于肉体感受,还是心理感受,我们都有一个本能性的趋向:趋乐避苦。我们都想得到或停留在那些好的感受中,而避开或远离不好的感受。人类的所有价值观都是从这出发的。对于其中的奥秘,我们很难从理论上让你信服,只有你自己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尤其是通过静观,你就能很自然地发现这一切。

(六)摆脱意愿控制的方法

摆脱意愿控制的方法与摆脱观念控制的方法一样,都是静观。都可以采取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种静观程序来进行。但有一点重要区别:就是你要首先找到那个愿望,把它认出来,知道它在你心中的存在。有许多愿望是直接以观念形式表现的,你也很清楚它是一个愿望,你就直接静观它就行了。还有一些愿望藏在观念背后,你并不是一下子就意识到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愿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你能够先将其中的愿望识别出来,知道它的存在,然后把它与你自己分开,或者静静地看着它,或体察着它。这个是在体察完大脑后再静观观念时进行的。许多人在静观时,只注意到一个个观念,而没有注意到观念后面的愿望,因而影响到静观的效果。表现为虽然经过一次甚至数次静观,自己依然还在受那个观念控制,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发现那个观念背后的愿望。这里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当我们用思维寻找观念背后的愿望时,所用的是人的思维,因此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不会是静的,大脑中会有一丝紧张感,这种情况下你去静观效果就不会好。我的建议是:当你用思维找到观念背后的愿望时,要先使自己的心静下来后,找到那丝紧张感背后的柔软、舒服的那种感觉之后,再静观那个愿望。或者从头开始那个静观程序,也就是从体察心脏、大脑,再到愿望。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许多愿望一直深藏在无意识之中,它从来没有形成为观念,所以,仅通过对观念的静观你永远都无法解除它对你的控制。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方法是:当你体验到身体或情绪的某些波动,意识到自己生命处于某种被控制状态时,如果你体察不到大脑中有观念活动,就去静静地去体察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中的僵硬、紧张、不舒服的那块地方,把你的意念就轻轻地放在那个地方一会,也许会有一个很轻微的念头闪现出来,抓住那个念头,然后静静地看着它,等它消散,问题就解决了。

“问题就解决了”就是这个愿望以后就不能再控制你的生命了,但你依然可以知道自己曾经有这么个愿望存在着。表现为别人再跟你讲这个愿望,赞同和反对都不能让你动心了;再见到那些能够满足这个愿望的东西,你也不会动心了。因此,你就从这个愿望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了,自由了。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再次提醒大家注意:执著是一种心理状态,实际上与外部事物和行为是没有关系的,同样一个事物身上可能会聚集我们许多愿望和观念,因此,我们同样一个行为上也一样,可能是基于不同的愿望和观念,也可能是若干观念和愿望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金钱”这个东西中凝聚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和观念,所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感觉到自己好像修去了对金钱的执著或渴望,但过几天发现自己见到金钱后又动心了,好像自己还在执著于金钱。此时如果你去仔细地体察自己的大脑活动,就会发现让你对金钱动心的是另外一些愿望和观念。人世间就那么几样东西,而人的愿望和观念却是无数的,并不断繁殖。因此,对一个修炼的人来说,放弃一个事物本身并不难,而要找到这个事物所承担的愿望和观念并放弃它们则是很难的。

修炼界历来都很注重“悟”这个词,人们通常都会把“悟”理解为思考,这并不错。比如,就阅读本书的朋友来说,你一开始也需要思考,最好能根据本书的提示去体验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去体验静观过程。这些思考、体验都属于“悟”的范围。但对已经学会静观的朋友来说,最经常的“悟”就是找到每次情绪背后的原因,到最后就是找到身体、大脑的每一次不舒服的感受背后的原因。我们不主张漫无边际的在那里胡思乱想,跟着一些观念和愿望在那里不断地想,并把那些想法当做“悟”,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被“误”了即被耽误或误导。真正的悟一定是紧紧抓住自己“心”的悟,向内悟,悟明白自己这颗心,找到使自己不静的观念和愿望。那种向外悟,想这个想那个的,想寻找正确的有利的做法都属于“邪悟”——斜悟,悟的方向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