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中国武术技法
13659900000004

第4章 武技概述(3)

第八节 武技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中国武术技法是中国武家在研究武术功夫、技法、艺法发生发展等规律基础上所进行武技运动系统打造,是武技运动系统的完善,是武术运动系统的深化,是武术理论体系进一步升华。其不仅是对人体攻守运动规律的探索,也是人类攻守智慧的汇集,还是对中国武技、武术、武学、武医、武哲、武文化的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更是对人类动文化的谱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武术技法运动对人体作用的结果,并对技法运动、动作、调控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领会、掌握的应用性分析,以使其应用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一、武技的研究对象

中国武术技法是中国武术的集大成,是武功的升华,是武艺的底蕴,是招法的原型,是中国武术运动的禀性主体。打拳、练拳就是对中国武术核心内涵武技的体会、领悟、掌握。其研究的对象,就是对武术实质性技法所展开的研究。其首选的研究对象是动文化,其次武文化,其三是武哲,其四是武理,其五是武斗,其六是武乐,其七是武健,其八是武智,其九是武应,其十是武法,其十一是武格,其十二是武和,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主体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脊梁。

(一)动文化

动文化泛指天地万物万象的之动的文化,这里特指关于人类之动的文化,由武技、武术、武学、武医、武哲、武文学、武文化等方面的理论、技术、科学、演绎组成,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基本支撑。

(二)武文化

武文化即武术文化,是指人类在生存斗争、矛盾斗争、社会斗争中所升华而成的止戈文化,其源于兵,来于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性文化,由武技、武术、武学、武医、武哲和武文学以及关公文化、郭公文化、杨公文化、黄河文化等构成。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百家极具代表性的五大家(儒、医、武、法、道)里,武家排行第三,属土,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是中华文明的脊梁。武家的天职就是止戈,要想做到止戈就必须拥有超人的攻守智慧、谋略、计策,就必须拥有超人的攻守功夫、技艺、招法,就必须拥有超常的攻守经验、教训、准备。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强大止戈平台之上的。

武家的文化支撑是全方位的,首先推动武技、武术、武学不断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的攻守文化,即斗争文化、对抗文化、作战文化的总和;其次是活文化,即活体文化、生长文化、发育文化的总和;其三是生文化,即生存文化、生活文化、生发(丰衣足食后的高层发展)文化的总和;其四是动文化,即动作文化、运动文化、活动文化的总和;其五是立文化,即自立文化、独立文化、屹立文化的总和;其六是打斗文化,即格斗文化、格杀文化、格打文化的总和;其七是斗争文化即天斗文化、地斗文化、人斗文化的总和;其八是智慧文化即谋略文化、计策文化、点子文化的总和。所以说,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明的脊梁。

(三)武哲

武哲即炎黄子孙在修德、振兵、治气中以及武术的运动动作攻守中所蕴藏的哲理、哲学。武术哲理是指炎黄子孙在修德、振兵、治气中以及武术的运动动作中所蕴藏的宇宙奥妙和人生原理,是中国武术运动的理论核心,是中国武术运动的理论根基,由修德原理、振兵原理、治气原理、运动原理、动作原理、攻守原理、对抗原理、作战原理、锻炼原理、保健原理、康复原理、修炼原理等组成。武术哲学是指炎黄子孙在修德、振兵、治气中以及武术的运动动作中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武技、武术、武学理论的升华,是修德、振兵、治气理论广大,由矛盾哲学、斗争哲学、打骂哲学、生存哲学、生活哲学、生发哲学、奋斗哲学、拼杀哲学、毁灭哲学以及侵略哲学、战争哲学、军事哲学、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伦理哲学、信念哲学、科学哲学等组成。

(四)武科

武科即武术科学,是指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手段来诠释古老武术问题所形成的武术研究体系,是引领中国武术与时俱进的先锋,是运动动作原理的科学建设。在中国武技、武术、武学的科学研究中有人体运动科学、人体医疗科学、人类矛盾科学、人类战争科学、人类攻守科学、军事科学之分。其中,人体运动科学即研究人体运动和运动指导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人体医疗科学即研究人体医疗和医疗指导规律的科学,包括中医学、西医学、武医学。人类矛盾科学即研究人类矛盾和矛盾化解规律的科学,包括斗争、攻守、对抗、防御、制止、专政(打杀)等。人类攻守科学即研究攻击、守卫、预防和攻守指导规律的科学。军事科学即研究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科学。

(五)武斗

武斗是指人类所特有的高于其他动物的攻守打斗能力,是人类主宰动物世界的根本,是统治阶级的首要支撑,是人类尊严、立场、命令的捍卫过程,有武术打斗、止戈斗争、武力战斗之分。那个民族、那个国家如果不重视、小看、甚至遗弃对武术打斗的领先性研究、开发、利用,那必将被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吞噬。人类如果不重视、小看、甚至遗弃对武术打斗的领先性研究、开发、利用,那必将被动物世界所淘汰。

在当今的人类社会中,武斗是被许多人所一概否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武斗又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这就是千年不振、百年耻辱给炎黄子孙所带来的致命隐患。所以说,合情、合理、合法地正确看待武斗,是一个人立于不败的根本。假如谁若真的一概否定自己的武斗建设,那这个人的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就成了必然,必将受到人类社会的遗弃。这是人类社会乃至动物世界生存的基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然地讲,世上的一切,都有其好的一面、坏的一面、禀性主体的一面。唯有中国的武技、武术、武学,只要进行完整、系统、全面地学练,无论如何都是百利无害的。只因为武技、武术、武学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其不仅是人们胆识、意志、气魄提升的关键,还是人类教育、训练、锤炼最直接有效的根本手段,更是世人正确理解武术科学、正确认识武术科学、正确实践武术科学、引领炎黄子孙大幅度前进的根本所在。

(六)武乐

武乐即武术娱乐,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活力、健康、幸福的同时给世人也带来了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愉快、欢乐和乐趣,是人类精神的调节者,是人类心理的调控者,是人类生活的调和者,是娱乐方法、手段、技巧的根本支撑,是指导中国武家戏演、电演、表演的经典,是中国古人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后戏曲歌颂、影视弘扬、表演模仿的经验总结,是增强体质、增加友谊、情感释放、打造欢乐气氛最深层、有效、便利的方法,是具有极高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人类经典文化,主要由武术戏演、武术电演、武术表演构成。

我们之所以说武术娱乐是人类的经典文化,只因为攻守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的天性,是动物细胞的天性,是刻在动物基因深处的烙印,是人类生存、立足、主宰的唯一选择,是由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等动物生存规律所决定的。娱乐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的追求,是人类精神调节的根本,是动物身体代谢的必须,是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攻守与娱乐各领风骚、阴阳辨证、合二为一,自然是人类最经典的文化了。

(七)武健

武健即武术保健,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独立、自主、安宁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健康和长寿,是增强体质打造理想形体、健康体魄、灵巧身肢的精髓,是指导中国武家康复、长寿、健康的经典,是中国古人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后康复修整、长寿修养、健康修炼的经验总结,是极具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经典,由武术养生、武术导引、武术健身组成。

(八)武智

武智即武术攻守智慧,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武技、武健、武乐的同时给自己和人类带来了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智能和智力,是智斗、武斗、战斗经典的总结,是指导中国武家攻守、对抗、作战取胜的关键,是中国古人精典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智慧的集大成,是人类斗争、攻守、作战的最高形式,是极具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民族文化升华,由武术谋略、武术计策、武术点子构成。

所谓武术计策即武家攻守所必需的伎俩、诡计、鬼点子,是武家攻守三十六计、三十六策的总称,是指导中国武术攻守、对抗、作战获胜的锦囊妙计的综合,是中国古人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中所积累的计策总和,是中国文化的法宝,是中华文明的灵魂。

(九)武应

武应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硬道理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了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软实力性的拿捏、调控、作弄智慧。这是武家攻守、对抗、作战的拿捏、调控、作弄,是国人道德、礼仪、规矩的拿捏、调控、作弄,是世人做人、做事、做局的拿捏、调控、作弄,是人类身体锻炼、康复保健、延年益寿的拿捏、调控、作弄,是炎黄子孙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矛盾斗争的拿捏、调控、作弄,是中华儿女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自卫反击的拿捏、调控、作弄,是具有极高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人类文明升华。

(十)武战

武战即武术三战,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功夫、技艺、招法的同时还给武术攻守带来了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战略、战术、战法。这是人类矛盾的调节者,是人类斗争的调控者,是人类冲突的调和者,是作战方法、手段、技巧的根本性支撑,是指导中国武家攻守、对抗、作战的经典,是中国古人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后攻守经验教训的结晶,是战胜对手、获得胜利、赢得利益最深层、有效、直接的方法,是具有极高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人类精髓文化,主要由攻守战略、对抗战术、作战战法组成。

(十一)武格

武格即武术格打,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功夫、技艺、招法的同时还给自己带来了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格斗、格打和格杀。这是人类百气的调节者,是人类心理的平衡者,是人类生活的支撑者,是攻守方法、手段、技巧的实现者,是中国古人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践行者,是人类攻守比赛、攻守冲突、攻守较量的精髓,是健全人格、人性、人道、人德最为深化、有效、到位的方法,是具有极高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人类攻守文化。它主要由武术格斗、武术格打、武术格杀构成。

(十二)武和

武和即武术求和,是指中国武家在给自己带来立足、主宰、独立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完整系统、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求和的方法、手段、技巧,是和平的调节者,是和谐的调控者,是和睦的践行者,是指导中国武家身心和谐、环境和谐、社会和谐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开展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奋战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人和平、和谐、和睦建设的经验积累,是具有极高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科学价值的人类高层建设文化。它主要由武术天和、武术地和、武术人和构成。

和,一向是中国武家所追求的人间正道,无论是人体、家庭、团体,还是民族、国家、人类,和都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的,是公平、公正、公开下的产物,是平等、平均、平安下的格局,是以互惠、互利、互赢为前提的。这势必需要拥有一个超强且不可抗拒之强大武家团队,来开展三公、三平、三互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而最终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依靠、相生相克,高度符合五行学说辨证的人类和谐共同体,这便是人类所共同追求和实现的基本目标,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高、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武技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一)学习武技的根本目的

学习中国武术技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创建一个没有斗争、没有攻守、没有杀戮、幸福安康、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人类大家庭,打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歧视、平等互利、文明礼貌、互敬互爱的大千世界。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为了自己生存、生活、生发的所需总是相互斗争、相互攻守、相互杀戮,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歪理邪说、兽性野欲而滥杀无辜、无恶不作、灭种灭族。事实证明,人类的斗争、攻守、杀戮一定程度上要比其他动物还要惨烈、残忍、残酷。为此,人类必须修德、振兵、治气而教人开化、叫人文明,必须坚决打击、制裁、专政而让人觉醒、叫人明智。那么谁能对超常的恐怖分子、动乱分子、破坏分子实施坚决的打击、制裁、专政,自然是武家,武家依托的就是武技、武术、武学。这便是止戈之武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二)学习武技的根本任务

学习中国武术技法的根本任务,就是五千年前炎黄子孙的祖宗黄帝所提出的修德、振兵、治气。就其实质性的根本内涵来讲,包括制止动戈、运动保健、安邦定国、格杀获胜、斗争底线、文化精髓、哲学辩证、成人教育等八个方面。但就其实质性的基本内涵来讲,就成了炎黄子孙一生所必需的修炼。其中,修德为阴是振兵的前提,振兵为禀是治气的先决条件,治气为阳是修德所必需的刺激,是极为典型的三位一体道气辨证。

修德即炎黄子孙的人道修炼,是指作为中国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礼仪、规范,是为人的根本,是圣贤的根基,是仙神(仙神是指为中华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古人)的底蕴,是做人、做事、做局的大前提。

振兵即炎黄子孙所必须树立的崇尚武术的坚定信念,是指作为炎黄子孙所必需应该具有的武术运动、理论、建设等系统知识的基本打造,是攻守取胜的基础,是辩证处世的支撑,是健康建设的根本,是锻炼、保健、延年的大前提。中国武家认为:“要生存就必须的获取生存的所需,要获取就必须的进行斗争,要斗争就必须的拥有武力支撑,否则没有强大武力支撑的斗争就等于找死。正因为武是人类斗争的底线,所以崇尚武术、学练武术、掌握武术、应用武术就是天经地义的必需”。

治气即净化社会风气,是指炎黄子孙对违背道德、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和歪风邪气、伤风败俗、离心离德以及好坏不分、忠奸不辨、爱憎不明、不讲礼仪、不守规矩、不遵法律等未成人行为所进行的恰到好处的治理、惩治、治疗,是中国武家治理邪恶、专治恐怖、统治社会天职的彰显,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成长教育的根本,是团结、凝聚、抱团的大前提。中国武家认为:“人类社会是有情的,也是无情的,只要遵守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法律法规那就一定是有情的,即使一时受委屈,生存发展、安居乐业、繁荣昌盛只是迟早的事情。假如践踏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法律法规那就一定是无情的,即使一时猖狂,倒霉、灾难、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

(三)学习武技根本性的目的任务

学习中国武术技法的根本目的和任务,综合地讲有九个方面:止戈、立足、生存、自卫、斗争、攻守、对抗、作战;动作、娱乐、建设、运动、锻炼、康复、保健、延年;安邦定国;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取胜;打造好武这个人类斗争的底线;文化精髓的承载和传递;斗争、攻守、对抗、作战的哲理辨证;成人即让孩子成为武家真正意义上的人所必需的教育措施和手段;修德、振兵、治气,即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正人、正己、正道的基本德行,都拥有攻守、娱乐、保健的基本本领,都拥有养生、导引、健身的基本知识。

三、武技的基本目的和任务

学习中国武术技法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基本熟悉武技九技中的每一技和技技组合以及九技综合运动、理论、建设的概况;重点掌握武技的照法、招法、制法和所有的徒手套路攻守内涵、娱乐形式、保健方法以及所有的人体徒手运动规律,并联系攻守实践,进一步了解武技对武功运动与武艺运动的影响,从而为正确组织武术技法教学、训练、演练以及指导徒手运动实践、理论升华、建设实施提供足够的支撑。

在武术修炼中,假如自己熟悉武术运动中技与技、技与功、技与艺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彻底了解踢技与其他技法之间运动动作变化的特征以及其对完成功艺运动动作的影响;假如能够高清打技运化与攻击、守护、防卫之间的关系,运动负荷与攻击、守护、防卫之间的关系,技法与技能、技巧、技术之间的关系;假如能够理解调和运动动作的结构、调整运动动作规律的理论依据和武技运动对自己筋、骨、皮的影响以及武技修炼对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影响;假如能够把武术技法还原为武术功夫、上升为武术艺法的话,那对自己一生中的身体锻炼、自卫反击、攻杀战守、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都具有难以估量促进作用。这不仅奠定了自己一生奋斗所必需的、坚实的、长寿的身心基础,还为自己的学习、工作、科研打造了人文性的平台,更为自己了解中国武术、武学、武哲、文化的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四、武技目的任务实现的基本原则

武术技法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其他功技艺一样,都拥有九大基本原则,即一情、二理、三法、四赖、五混、六泼、七动、八武、九绝,俗称武技目的任务实现的九大深浅把持。中国武家认为:“但凡运武,必分敌我,知命令,识火候,明分寸,掌尺度,握深浅,乃缺一不可。”还讲:“深浅者,一讲情,二讲理,三讲法,四耍赖,五耍混,六耍泼,七动手,八动武,九动绝,万不可轻举妄动,万不可墨守成规,万不可大乱章法。”也就是说,中国武家在执行命令时必须按令行事,但在一般的目的和任务面前,必须要有明确的深浅度量,即从讲三情(亲情、爱情、恩情)开始,然后再讲道理,讲法律,尔后再耍赖,耍混,耍泼,最后才动手打,动武斗,动绝杀。

在现实的攻守斗争中,必须遵守一般攻守的用技程序,即一拿、二摔、三打、四踢、五搏、六撕。一般在用技之前,必须首先考虑好用技的得失,其次要考虑好携带人质撤离的方法和路线,其三必须考虑好对手在攻守区域的所有布控,方可在万般无奈情况下迅捷采取既定的攻守行动。

第九节 武技的特点

中国武术技法是以人的四肢为运化,以人的中轴为中心,以人的智慧、谋略、计策为前提,以人的身心为依托,以人的劲、力、能为动力,以徒手功夫、徒手手段、徒手技巧、徒手方法为素材,以徒手攻守的照、招、制、套为纽带,以攻守九卫为武器,以对手的穴位、营的、局部为目标所开展的人与人的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这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最根本的攻守对抗、娱乐模仿、康复保健、运动锻炼、益寿延年,是人类集运动、理论、建设为一体的文化、技术、知识积累。其以攻守、对抗、作战为核心,以基础理论、攻守理论、经穴理论为基础,以身体建设、道德建设、能力建设为目的,是人类极为难得的宝贵财富,是炎黄子孙发展的根本,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平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他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从而区别于其他任何的运动项目。

一、武术技法的基础特性

武术技法最初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作,与古代人类的生命活动、生存斗争、生活攻守和炎黄子孙的生产劳动、资料争夺、军事冲突是紧密相连的。其攻击、守卫、防护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武术技法的实质来讲,其目的就在于有准备、有训练、有目的、有计划、有考量的进攻、退守、预防、逃跑、躲闪、回避以及游击、迂回、穿插性的克敌制胜。从武术技法的战略层面来讲,它常常以最有效的连续攻击,迫使对方散失反抗能力;常常以数倍于敌的有生力量攻击对手,迫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而败北;常常以最精湛的招法攻击,使对手的肢节、躯干、要穴受击而散失作战能力。这些科学有效的连续攻击,至今仍是人与人徒手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取胜获胜的基本保障。

二、武术技法的辩证特点

武术技法的辩证特点与其发展的历史渊源是密不可分的。辩证是炎黄子孙立于不败的最高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法宝,是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关键。

中国武技、武术、武学中的辨证是丰富多彩,是中国武哲的精髓,是中国武术攻守理论所涵盖重要内容之一。其最为精到的有八,即刚柔辩证、虚实辩证、动静辩证、疾徐辩证、攻守辩证、进退辩证、表里辩证、内外辩证。

就内外辩证而言,其内主要是指武术技法运动的内功支撑,由脏、腑、府(奇恒之腑)和心思(上丹田)、心志(中丹田)、心力(下丹田)活动以及精、气、神、血、液、汗、水等的内在运行。其外是指筋、骨、皮和觉、感、知以及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轻、重等的外在活动。中国武术功夫修炼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心卫相应就是武术内功与外功修炼所彰显的辩证特点,是典型的阴阳辨证,是通过技法的运动来得以体现的。古往今来,“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一直都是中国武家各门各派练功的基本准则。

此外,武术徒手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必须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势必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一气相合,必须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其手眼身法步必须与精神气力功相互辨证来共同完成武术运动动作的目的和任务。这些特点都反映了中国武术技法作为武功武技的中间环节,在长期的武术演进中,催生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美学,反过来又指导着武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技方法和运技形式。

三、武术技法的适应性特点

武技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身心调节、内外修炼、娱乐表演、康复保健、运动调理等各种套路、招法、功夫、技艺的演练形式,还有各种不同的针对性的适应性调节,是极具广泛适应特点的人体运动动作的古老技法。

在中国武学的科学分类中,相同的技法不仅有幼、童、少、青、儿立、不惑、知天、华甲、古稀、仙道之年之分,而且有春、夏、秋、冬之别的不同锤炼方法,还有刚柔、虚实、动静、疾徐、攻守、进退、表里、内外等各异的辩证应对,更有谋略、计策、点子、战略、战术、战法等高深的人类智慧主导。而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配伍,不同的技法又有相同的攻守、对抗、作战意识,还有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相互沟通、相互变迁的特征,更要人类乃至所有动物之动的天性开发、维护、建设、调和、运化。所以说,武术技法分别适应人类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时期的运动动作修炼需求。

中国武术技法的运动、动作、修炼,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爱好、实际进行有选择的练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需要、需索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锻炼、娱乐。另外,武术技法的施展对场地、器材、环境的要求,说简单的话,基本就没有什么要求,素有“功练落脚之隅,拳打卧牛之地,艺舞械长之所”。但说讲究的话,又有什么人类活动能够讲究过中国武术。首先是历时五千年来最为考究的武家兵装、戎装、武装、盔甲、坐骑、战车、战舰、战机的打造和使用。其次是历时五千年来最为讲究的武家兵具、兵械、冷器、热器、火器、航天器的打造和使用。其三是历时五千年来最为神奇的武家练武地、练武场、练武所、比赛地、比赛场、比赛所、点将台、讲经台、擂台的打造和使用。其四是历时五千年来最具攻守文化内涵的武家驻地、扎地、营地、盘地、住地、宿地、阵地打造和使用。其五是历时五千年来最具攻防文化内涵的武家堡垒、碉堡、堡子、城墙、长城、关卡的打造和使用。都是其他百家所无法涉及的。也就是说,武技、武术、武学练习者可以根据环境场地的变化来有机地调控自己的学武练技的内容、方式、方法。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练法(攻守智慧练习)。这便是武术技法所独具的极为奇特现实的适应性特点。

若从锻炼身体角度来说,人类的一举一动、一站一立、一走一蹦、一跑一跳都是中国武术功夫修炼所绝对不可或缺基本内容。说不讲究,任何功法、技法、艺法都不受时间、天气、季节的限制,而且运动效应远远高于、快于、深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中国武技、武术、武学之所以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除武家所高度信守的“义”即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的义之外,与武技的这一特点是绝对分不开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中国武技、武术、武学这一高度的实应性特点,为现代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学校性的体育活动、社会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便利,使中国武技、武术、武学进一步为炎黄子孙乃至所有人类的健康服务。当然如果说讲究,武技、武术、武学的任何功法、技法、艺法都是极具极为严格的时间观、天气观和季节观的。

第十节 武术技法的内容与分类

在中国武学中,武技是武功的体现者,武技是武艺的支持者,武技之中的一架、一式、一势、一照、一招、一制皆藏攻守之道,皆有着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之玄机,皆含着攻守智慧、斗争谋略、作战计策之玄妙。从人生意义上来讲,技法是中国武家攻守获利、搏打受益、作战取胜的前提,是中国武学科学研究、斗争探讨、矛盾分析的依据,是中国武术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的实质。任何一个不通晓武技的人,注定会在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社会活动中吃亏的。所以,不论从武术的科学蕴义、学科发展、技艺体系来看,还是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文化建设、文明升华来看,武技都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构成中国武术运动三大要素功、技、艺中的中流砥柱。因此,武技对炎黄子孙来说是非学、非练、非会不可的做人基本平台。那么,中国武术技法到底是由那些内容构成,又是怎样进行科学分类的问题,就是我们学练武技所首先应该知道的。

一、武术技法的内容

中国武术技法的内容主要包括阴性的基本性九运、禀性的实质性九技、阳性的综合性九技等三个方面。基本性九运是指武技攻守所必需的基本支撑,由运筑、运功、运化、运筹、运接、运出、运行、运藏、运象等九大部分构成。实质性九技是指武技攻守实现所必需的基本技术,由打技、搏技、摔技、踢技、拿技、仿技、撕技、和技、行技等九大部分构成。综合性九技是指武技攻守所必需的基本技术综合,由演技、对技、格技、法技、散技、擂技、硬技、绝技、毙技等九大部分构成。其中实质性的九技为中国武技的主体,每技皆包括九个方面,素有九九归一之说。

所谓九九,是指武术技法由八十一节组成,但实际内容要多得多。一是指武术技法只有一个核心目的,就是在徒手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取胜、获利、受益。当然,应用武术技法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磨炼意志、表演娱乐、康复保健、延年益寿、心理调控、智力开发、灵性培植、胆识打造、计策施展、谋略彰显也绝对是淋漓尽致的。

二、武术技法的分类

武术技法依据道气学说可分为三大类,即阴类武术技法、阳类武术技法、禀类武术技法。阴类武术技法是指在武术徒手攻杀战守、表演娱乐、康复保健中所形成的极具内外调节的武术运动技法,由和技、仿技、行技构成;阳类武术技法是指在武术徒手攻杀战守、表演娱乐、康复保健中所形成的极具特殊功用的武术运动技法,由搏技、撕技、拿技构成;禀类武术技法是指在武术徒手攻杀战守、表演娱乐、康复保健中所形成的常规运动技法,由踢技、打技、摔技构成。

(一)阴类武术技法

1.和技

和技,俗称柔打,又称软打、绵打、顺打、古捏打,俗称太极修炼、太极运化、太极拳法,亦称回轮法、调和手、自然手、无为手、糊涂手,是指以九卫运动、动作、把控(固定性的交流、往来、沟通)为主体所进行的身、钅心、意九调,属调和技法,是中国古人较为常见的一种攻守品味、康复保健、益寿延年形式。中国武家认为:“和者,浑浊之上,清晰之下,百阴之外,百阳之里,活之大法,寿之实质,生之环境,财之前提,乃柔打之本也。”并认为:“和者,道之自然而然,道之无为而为,道之糊涂而涂,其劲入则行,力达则动,意到则定,念至则虑,和之运也。”

和技是中国武术运动中较为自然的人与人、身与体、钅心与意,念与悟之间的攻守运动动作形式。在打架斗殴中必须将自己的立意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即由运动的和谐理念立刻转变回到本质性的攻击理念上来,即可在攻守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九卫,即人体具有攻守功能的肢节的总称,由腿、脚、肘、膝、头、肩、胯、手、节构成。九调即中国武家对人体身、钅心、意修炼所形成的具有攻守内涵、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方法、技巧、手段的总称,由调节、调和、调理、调配、调控、调剂、调解、调教、调校。所谓生之环境是说,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凝聚、生化、风气。

2.仿技

仿技即野打、古仿打法,又称照打,亦称真打、动物性打斗,属替代性的六形之一,是指中国武家模仿其他动物之生存攻守本领所开展的攻守对抗。它是人类模仿有利于自己的天地万事、万物、万象所形成的人体肢节的运动动作形式,是击象学说中的一个特别形式,是中国古人仿照动物野性攻守而形成的攻杀招法,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攻杀形式。

仿技是以人的灵性、活性、动性为前提,以人的妙劲、巧力、能量为基础,以人的功夫、技艺、计策为依托,以其他动物的神、韵、法、动、做为素材所开展的人与人攻守斗争的技巧、技法、技术总和。中国武家认为:“仿者,古之模法,人之模拟,兵之锐气,戎之杀气,武之霸气,野打之实质也。其力在四肢,劲在躯干,能在丹田,法在海中,乃野打之本也。”所谓海即中国武医学中所特指的人体三海,即脑海、血海、气海。

3.行技

行技即演打,俗称运手、举足、移步、戏打、相扑、古行法,又称打组合、打排列、打套子,亦称练徒手武术表演、徒手武术戏演、徒手武术电演,是指中国武家以武术功夫为素材所展开的攻守作战演练,是中国武术功夫、技法、拳法的记忆、熟识、锤炼形式,是炎黄子孙锻炼身体、娱乐演练、功力彰显的招法记忆、熟识、锤炼形式,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遍、常见、广泛的一种武技演练形式。

行技是以中轴即头、颈、躯干为主体,以四肢为核心,以手眼身法步为灵动,以精神气力功为支撑,以徒手功夫、技艺、招法为依托所开展的极具攻守内涵的人体运动动作的总和。中国古代武家认为:“行者,古之动法,人之运法,功之配伍,兵之训练,戎之锤炼,武之修炼,劲力通达之实也。其劲在中轴,力在四肢,能在丹田,法在演中,乃演打之本也。”所以说,行技是中国武术运动中较为精灵的三演总和。

行技演练的动作舒展、大方、机巧,其不仅节奏鲜明、布局高深、彰显到位,而且在极具攻守内涵的演练中得道、得法、得体。虽说演打意味着武家的攻守彰显、表演娱乐、增强体质、拳术教学、腿脚训练、白打锤炼,但人与人之间的演练比赛、陪打表演、对练实现也是其乐无穷的。不过归根结底,世人练武的根本目的,毕竟是在搏打厮杀中取胜,有道是“行功不功方为尚,行技不技才为高”。所以在需要攻守时,必须立刻进入攻守斗争的作战空间,方可在攻守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中国武术演打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延年益寿的三利一得目的。所谓三利即利人、利己、利家;一得即攻守斗争情操的陶冶。

(二)阳类武术技法

1.搏技

搏技即短打、古搏法,又称搏击、搏斗、搏打、搏杀,俗称肘击、膝顶、头撞、肩扛、胯扌为、节切,是指中国武家以肘膝头肩胯节为攻击主体所展开的人与人短距离的攻守作战,是搂抱、粘贴、抓缠状况下的攻守技巧、手段、方法,是武术攻守作战极为常见的一种攻守形式,是正宗的武术六形之一。

搏技是以中轴为贴靠,以四肢为把控,以手为协调,以足为进退,以肘、膝、头、肩、胯、节为手段开展攻守所形成的攻守运动动作的总和,是武术攻守绝对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中国武家认为:“搏者,古之籀(搅和、揉搓、快刀斩乱麻之意)法,人之掺(解开、打开、展开之意)法,功之彰显,兵之粘贴,戎之搅和,武之硬干,劲力大显之实也。其劲在中轴,力在六卫,能在丹田,法在硬中,乃短打之本也。”并认为:“但凡短打,均在肘击膝顶之上,头撞肩扛之里,胯扌为节切之间,其得胜于肘膝之寸,败北于空荡之时,拼杀于盘拿之瞬,抑制于把握之中,乃搏形之要也。”所以说,搏形是中国武术运动中较为常见的人与人搂抱、粘贴、抓缠状况下所必须依赖的打斗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