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13657100000023

第23章 版画家、篆刻家许晴野

许晴野,原名许有情,别署木味斋主,1933年出生于晋江市龙湖镇檀林村一个华侨家庭。幼承庭训,好文艺,习书画、篆刻、木刻版画。20世纪50年代旅居香港。2005年逝世。是香港友声印社发起人之一、香港藏书票协会发起人之一。生前曾任韩国篆刻学研究会名誉理事,受聘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任历史(民俗学)顾问。其艺术成就载入《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和李允经著的《现代版画史》、《中国藏书票史话》。

他的篆刻艺术宗汉印,旁涉彝器鼎铭、陶文、简牍与帛书,冶于一炉,着意开拓创新,立足“猛利”的创作风格,富雄浑于豪放之中,独成一家路数。其刀法刚健有力,起刀落刃锋芒显露,更使章文奔放活泼。长年累月创作了许多题材各异的篆章印石。20世纪70年代中,曾治刻一套《鲁迅著作书名和小说人名》的篆章,在香港《新晚报》副刊连载发表。有为巴金名著《家》、《春》、《秋》所镌的成套印章,选送参加1987年在自贡举办的国际恐龙灯会书法篆刻展览会展出。有一套《十二生肖配诗石刻》入选1988年香港出版的《香港美术家作品联展画册》。《泉州十景》名称篆刻应邀参加1996年“青岛之夏”首届艺术佳作博览会,该作为青岛市博物馆所收藏。《自在佛》篆刻大石章,附以旁款,参加香港天坛大师开光典礼举办的海会云集——名家书画展,并收入香港《名家书画作品集》。他的许多篆刻珍品,还多次应邀参加韩国在汉城举办的国际篆刻艺术大展,并编入该会出版的《印谱》集。

香港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秦岭雪曾于《泉州书法》1986年第2期发表《篆刻家许晴野及其鲁迅书名篆刻》一文,摘要如下:

许晴野,晋江人,自幼喜爱书画,受弘一、丰子恺、陈家楫诸名家启迪,弱冠即学治印。50年代初,移居香港,以铁笔谋生,成为香江唯一专业篆刻家。十多年来,刻印章数以万计,技艺日进,风格渐趋坚实雄放,声誉远播异域。菲律宾报刊多次载文评介;南朝鲜篆刻会礼聘为顾问;许君作品亦数度在香港以及内地展出,世界首届篆刻大展,许君有五方印章参展,备受赞赏。许君参与组织之友声社,编印篆刻期刊,联络海峡两岸及星、马、菲、泰艺友,为发扬中国篆刻艺术努力不懈。

这里介绍许君一组篆刻作品——鲁迅书名篆刻。

这组作品70年代中期发表于香港《新晚报》,大约有数十方。从形式上看,长短方圆不拘,文字以古篆为主,间有隶书、魏碑及行草;在布局上,偏正横斜,各得其趣。作者似乎是不经意地信手挥洒,造成热情奔放、挺拔苍劲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鲁迅作品刚劲质朴的风格。如“门外文谈”,作者不敲边,或者说,保留了原材料的锐利处延,另一方面,都在印边的内里刻出峭厉的线条,为这个朱文印章构成一个十分坚硬的边框,配以朴拙的篆文,显得凝重刚健。不仅如此,作者非常大胆地利用原材料的局限,让这方印章的右下角崩掉一大块。“外”字仅仅剩下小半边。细细审视,不禁拍案叫好!这一崩,崩得好!它犹如一条巨龙冲破巍峨的殿堂腾空而去,令人神摇魄动。这一崩,带来了生气、灵气,令整个印章流动起来,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二心集”印章则隶意入篆,分明有白石老人的韵味,但运刀时却略矜持,变爽利为凝炼,顿感分量不轻。敲残的即边,恰似厚重的阴霾。然而,在低气压下,在围城里,都是剑拔弩张、旗帜鲜明,有不为任何敌人压倒的气概!“野草”和“朝花夕拾”这两方最能表现篆刻家奏刀的功力,作者以刀作笔,在坚硬的材料上书写,达到执刀如执笔的境界。试看“野草”一印,起笔,收笔,余渚,均有脉络可寻,而笔划之方圆变化,运笔之徐疾,悉能变幻自如。“朝花夕拾”一印则着重在捺与挑这两种笔划中寻魏碑的韵味,藏锋蓄势,绝不苟且。印文而具书法的体势是篆刻家趋于成熟的标帜。此外,“三闲集”一印有汉铸的风范;“集外集拾遗”一印气魄宏大,如危崖壁立;“而已集”一章得造型之妙,均为佳构……整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奔放、刚健质朴的风格是非常可贵的。

晴野君为人儒雅谦逊,交友以信义称。海内鸿彦硕儒如叶圣陶、俞平伯老前辈亦折节下顾……

1994年,《晴野印稿》出版(许晴野自汇编)时,秦岭雪又为之作序,摘要如下:

许氏性喜文艺,曾亲聆弘一法师讲经并瞻丰子恺风采,深受两位大师影响,为温陵耆宿陈家楫门生。青少年时代即沉潜于木刻版画和篆刻艺术,朝夕揣摩,别有会心。后移居香港,技艺日进,风格渐显。有论者评述香江印坛,诸家各有门派,惟将许氏列入“自己一族”,可谓中的。彼现为多个艺术社团中坚,南韩篆刻学研究会礼聘为终身名誉理事。

许君50年代开始搜求研究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近几年间应邀在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举办年画展览,并假菲律宾大学作专题学术讲演,同时当场示范篆刻技巧。

许氏礼佛好善,视艺术为宗教。其心诚,其志笃,孜孜不倦,自得其乐……

许晴野版画创作以木刻为主或采用砖、石版混刻,师法自然,不拘一格,吸收中国民间版刻年画精华,线条简朴粗犷,造型古拙浑厚,立意清新,富有时代气息。黑白木刻《石狮侨乡集镇一角》参加福建省第二届版画展,并选赴上海展出。1989年,应邀参加台湾第十届版画展,他特意创作一幅题为《故乡印象》的版画佳作。画面是一堵闽南故乡常见的民宅红砖墙,墙中开一青石方窗,窗内雕饰3只青石螭虎。版画以木刻和砖刻混合的套色彩印构成,红砖碧石,清丽鲜明,构图简朴淳厚,高度概括闽南古建民宅的典型形象。人们透过方窗展望,仿佛一座座红砖青石结构的闽南民宅浮现眼前。这使参观者——祖籍闽南的台湾同胞感到分外亲切,从而勾起异乡游子的无限乡思,兴起他们寻根问祖的热望。由此可见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这种构思赋予作品以无限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

他同时也是一名中国民间年画收藏家。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开始注意收集研究中国民间传统的版画。收集题材广泛,涵盖范围辽阔。所选题材有年画、民俗画、民间信仰神像、吉祥物图像以及祭祀用的纸马纸钱等。收集范围遍及中国诸大流派的作品,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广东佛山、河北武强、陕西凤翔以及福建的漳州、泉州等等。凡此名区流派的版画作品,他都无不力求有得,即使付出多大的代价亦在所不惜。在所集的诸多珍品中,以福建漳州、泉州的作品为最多,也最有特色。对所集的各地版画,潜心进行揣摩、比较的研究,基本掌握了各流派的艺术特点,并以之作为自己版画创作的照鉴,用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他收藏的中国版画精品,曾多次应邀到海内外各地展出。如1987年春,在菲律宾的亚那拉博物馆展出。1987年10月,应南京十竹斋之请参加《十竹斋书画谱》刊行360周年纪念会展出,并编入《福建年画专辑》。1991年2月,应台湾图书馆之请,选取福建闽东闽南的木版画珍品参加展出,并发表《福建年画浅说》一文,连同展品编入该馆出版的《中国年画艺术特展专辑》画册。1992年2月,应菲律宾国立大学暨菲律宾中国艺术中心的邀请,在大学的巴雅示博物馆展出收藏的木版年画,展期一个月,同时还举办中国篆印讲座,并当场执刀篆刻示范。1994年2月,在香港区域市政局荃湾之栋屋博物馆展出收藏的木版年画珍品,并为该馆鉴定民俗版画和整理原刻雕版、特制传统颜料及印刷工具。在4个月的展出期间,参观人数达18万人次。香港的有线、无线和亚视3家电视台记者还对他进行专访,请其介绍有关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特点。此外,还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行50幅各地区年画精选展和赠送仪式。

2004年秋,许晴野将他收藏的114幅年画捐赠给晋江市博物馆。这批年画包括山东潍坊、兖州,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江苏南通,福建泉州、漳州,香港等清代、民国时期的民间艺术珍品,产地覆盖面广,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乡土气息浓郁,有门神、财神、灶王、八仙等神马像,福禄寿、天妃送子等吉祥画像,渔樵耕读等怡情画像,蝴蝶杯等戏剧画像,涵盖了中国年画主要生产地代表作品以及福建闽南地域特色的年画,已成为该馆的珍藏。2006年春节期间,晋江市举办“贴得人间喜气来”——许晴野捐赠年画特展;近年来,还先后赴北京、江苏、黑龙江及厦门等地交流展出。

1994年,许晴野编著、香港区域市政局印行的《中国民间版画》彩色画集出版,同时其木版水印信笺十款,由南京十竹斋复印出版。

香港大藏书家、书话家黄俊东在为《中国民间版画》撰写的前言中提及:

收在本书中的年画作品,绝大部分是精选自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风格,尤其可贵的是在外地难得一见的福建年画。无论桃花坞的,或是杨柳青的、潍县以及绵竹的年画,近年来已出版过专集,读者很容易见到这几个地区的年画特色,独有福建的年画,过去甚少人去研究和搜集,亦未见有专书的出版。许晴野先生本身是福建泉州人,他是一位艺术家和收藏家,50年代已对民间版画深感兴趣,既用心研究,又常到处搜集,对于福建的年画更是情有独钟,多年来他大力追寻。福建的年画产地,以泉州、漳州及闽东三地最为有名。泉州是南方有名的古城,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人文荟萃,文化和经济至为发达。早在唐、宋时代已有阿拉伯人从海路来泉州经商和传道,至今仍保留了许多文物古迹。泉州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已有门神和年画的出现,尤其是纸马和神符,甚为流行。但大量出产的年画作坊并未建立,纯是民间自行以手艺印制小量应市而已。延至清代中期才有几家出现经营专业化。为了市场,他们延聘徽派的雕版技工,才渐拓展了这门民间版画的艺术市场。由于泉州常与外地有贸易来往,文化艺术较为发达,又能聘得名师主持工艺,故泉州出品的年画,不仅种类繁多,并且创出了自己的地方风格,它吸收了北方年画的粗犷与江南年画的秀丽风格,融汇而发展出新的韵味,例如用色的大胆,红的红到底,其他的配色也很大胆突出。

至于漳州的年画,也与泉州的不遑多让,题材多样化,民间艺术色彩浓厚。有些雕版线条柔美、简朴、古拙,又善于处理套色技巧,尤以清代旧版的传说故事最为出色。在用纸方面十分考究,又以黑纸印了鲜丽的色调年画,实为别地产品所无者。而年画的主要产品以门神最多,造型多变,不下数百种之多。此外如灶君、八卦图、佛祖像、各种人物,尤其是连环图式的戏剧故事,最为出色,例如《荔枝记》,以人物生动、内容紧凑取胜,自然受欢迎。还有民间故事如孟姜女以及说唐等武打故事都能满足民间的口味。各种色纸印制的八仙、飞天、四兽、博古图等,效果奇佳,竟也有现代版画的情趣,难怪在海外备受赞赏。

许晴野先生曾亲自去漳州深入考察,他说过:“漳州的年画以不同的纸张印出来的有不同的名称,选玉扣纸印刷的叫‘幼神’,特制万年红纸印刷的叫‘粗神’。对用色也很讲究。有矿物质的原料,也有酸性的颜料。色调以红、黄、青、蓝、白、粉红、绿等,底色衬枣红或朱色。要印‘粗神’的色彩应加些白土,能显出厚度的质感,黄色的加点海花胶,大桃红的略加点桃胶,乌烟要混水胶及冰糖,使其有发光的效果。黑色底纸套印彩版,大用金、银印线条压色,是年画中独一无二的精品。”许先生不但为了濒临失传的漳州木版年画不遗余力抢救,尽量搜藏、研究,经多年来不断的搜集,珍藏各种不同地区年画,数量相当可观。这是一份相当宝贵的民间艺术藏品。现在不仅由区域市政局商借主办年画展览,并出版这本《中国民间版画》集。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民间诸神。二、戏文及传说故事类。三、动物。四、民间生活仕女人物。五、扎作装饰及纸马、图案。所选的作品多为首次发表,弥足珍贵。

20世纪80年代末许晴野致力于藏书票创作活动。1989年夏,与余之康等人发起组织香港藏书票协会,任该会第一、三届副会长及顾问。曾参加中国第五届藏书票展,作品被选编入巨型彩色画册或被收藏。据《晋江人在香港》(晋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12月内部出版)中一篇郑梦星评介许晴野的文章介绍:

晴野以艺术家的敏锐感,从中受到启发,决定为中国传统的民间版画艺术之花开辟新的园地,即以中国民间版画的艺术形式,融合西洋书票的艺术特点,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藏书票”。经潜心地探索研究,终于成功地创造出一批富有独特风格的书票佳作。如其为日本友人川濑健一设计的,以春夏秋冬四季景物为题的书票,画面分别以粉红、淡绿、金黄、蓝灰的底色为基调,饰以群蝶蹁跹、蜻蜓嬉水、落叶飘扬、白雪纷飞的图案,使题意鲜明生动,画面素淡高雅,格调古拙清新,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另一套为诗人秦岭雪设计的佳作,四张不同颜色的票面上,以缩印名人篇章的微型小书幅为衬底,重彩迭印突出古今名家楷、草、隶、篆的书字真迹,如唐颜真卿的楷书、明张瑞图的草书、清金良的隶书、近代齐白石篆书,下角益以藏书者“岭雪经眼”、“鹿堂快览”等中英对照的签题,整套设计清雅逸趣,富有书卷气息……一套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书票,版面采用木、石、砖材料混刻,油彩套色印制,构图设计精巧,除作为藏书装饰外,还有计年藏书的功用。一套自制“晴记书屋”的书票,版面采用黑底白字书题古人铭言:“家贫不卖书,留与子孙读。”铭名题刻,既显示中国文人的高贵品格,也指明文人藏书的意义,当推为藏书票另一品格。

晴野多年来的书票佳作,曾于1991年参加香港举办的国际藏书票展览。又分别送往日本、意大利、南斯拉夫、捷克以及台湾等地国际书票展。1997年3月,香港武陵庄美术学会举办的亚洲藏书票邀请展,晴野创作的书票珍品也应邀参展,并被选编入《1997书票集》出版。在五彩缤纷的西洋藏书票展中,晴野别具一格的中国书票,一枝独秀,分外引人注目。

2001年6月,许晴野与秦岭雪合编《港澳台藏书票选粹》一书,由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秦岭雪撰写前言:

小小的而又非常迷人的藏书票,现有的资料及有关论述,确实肇始于15世纪的欧洲。在这个艺术领域,白种人领先殆无异议,似乎不像某些科学发明,仍有商榷余地。

重要的是,近几十年来,亚洲人赶上来了,而且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浪潮。先是日本、台湾,藏书票的制作十分活跃;近十余年来,香港地区渐成气候,有了香港藏书票协会这个组织,并且成为国际藏书票组织的一个会员,经常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也曾经以主人的身份举办国际藏书票的展览。在香港,有一批致力于藏书票制作的艺术家,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用心十分专注,其眼光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精美制作,具有明显的独创性,展现了当代香港艺术家心灵的自由和开放。更为人欣慰的是香港创作藏书票的队伍近几年形成了梯队的景观,即是说,其中有蜚声海外版画界的前辈,有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也有中、小学生(他们以全新的视觉谱出新题材,创作了天真稚拙的作品)。这种老中青一齐上阵的现象在百年来藏书票创作艺术史上可能是十分特殊的,这说明香港藏书票的制作已进入繁荣的阶段,将来的成就未可限量。

我们没有认真研究世界藏书票发展的历史,难以深入阐释有关藏书票繁荣发展的诸种因素。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指出,这就是:社会的正常发展提高了人的质素,提高了人的审美要求,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于是,一个人不仅读书,而且爱书,进而追求书香。在我们看来,书票就是书之叶,书之花,泛彩流光,无香扑鼻。它体现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又反转过来促使爱书者沉潜知识的海洋,探求精微的要妙之道。书票虽小,却和一切艺术一样,具有陶冶人性的功能,因此,我们希望,香港藏书票的创作和其艺术一样,能得到有关机构和有关人士的关心和支持。

……

许晴野作编后记时说:

我喜爱版画、篆刻,并收藏研究民俗版画。某一日,忽有感兴,以木、石、砖混合版试作藏书票,故友福建画院院长丁仃先生见之,誉为“优势的组合”。得知友一言,兴致倍增,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创作藏书票数十款,并参与香港藏书票协会的组织工作和各种活动。在与香港邻近地区澳门、台湾的藏书票艺术交流中,深感即从藏书票的制作亦共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呈现出中西艺术水乳交融的奇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