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晋江当代旅外文化名人辑要
13657100000019

第19章 书法家丁明镜

丁明镜,字玄哗、慧之、宇衡、守恒,斋号云石。1925年生,回族,晋江市陈埭镇溪边村人。中华文法学院中文系毕业。先后在晋江县立中学、泉州七中、泉州五中任教,中学特级教师。泉州师专、泉州黎明大学、泉州老年大学兼职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顾问,福建积翠园艺术馆顾问,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名誉顾问,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学术顾问,政协泉州市委会书画摄影研究室主任。政协泉州市委会第三、四、五、六届委员。2010年逝世。

丁明镜曾发表语文教学论文、书画论文及诗文200多篇。主编有《文言文阅读与练习》、《纪念弘一法师圆寂45周年书法篆刻展》、《泉州书法十年》、《泉州书协十年书法论文集》等书及《泉州书法》报。著有《丁明镜书法》(1999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书作曾入选第二届、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首届全国自作诗词书法作品展,并在首届全国书法电视大奖赛获奖,又在纪念周总理100周年诞辰全国书法篆刻展获二等奖。书作及传略入编《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墨宝集》、《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30多种专集与辞书。

《丁明镜书法》出版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以撒为之作序:

每次回闽南老家,总是要去拜见德高望重的丁明镜先生。这位书法前辈的长者之风,尤其是那份平和冲淡的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作为著名的老书法家,丁先生的创作显示了独到的特色。这种特色离不开他固有的气质和秉赋,也离不开他运用书法语言的个性化。从丁先生的书风来推断,表现力最充分的是他的行楷,其次是行书。尽管他在表现楷行草隶篆诸体都在行,但是有深刻内心体验并能应之于手的却在行楷之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调里,他的创作显然是走碑帖融合的路子,使作品内在刚健遒劲又不失文雅柔美,外观既舒展大方又不粗野张狂。诸家的审美着眼点有许多差异,各显出机趣盎然,就丁先生的创作而言,他取法北朝碑版是有选择的,避开了洛派风格的方折笔法而求均衡中见舒展。因为洛派书风棱角毕露、起讫峭拔,有咄咄逼人之势,是不太符合丁先生的艺术品性和审美趣味的。我比较倾向的是他更多地吸收了诸如《崔敬邕墓志》、《郑道昭碑》、《石门颂》、《皇甫诞碑》这一类端庄平正、圭角含露兼半、圆笔多于方笔的风格。而在帖的方面,影响丁先生最大的要数王羲之以降的南派书风,取其纯正风雅、柔美流畅,尤其在用笔上讲究精到细腻。丁先生所具有的综合融汇能力,经过几十年的打磨,使碑帖的交融走向协调统一。晚年的作品里特别可以品得出文人书法的厚重感和书卷气,又不失筋骨刚健。难得的是他的创作一直平稳渐进,不使创作面铺陈广泛,在朝着纵深掘进中,每一步都浸润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丁先生的晚年迎来了书坛变革的新局面,审美层次走向复杂多变,常使一些老书家难以适应。可是他具有青年人的热情和活力,十分关注书坛审美的巨变。他固有的学识和艺术经验促使他冷静地思考和细致地分析。同时他从小接受儒教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也主动地领导着书协举办展览、竞赛,投身于艺术的潮流中。积极和审慎的态度,对艺术风格的宽容和不褊狭、执著而不教条,使他在如此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面前,广博地吸收又不随时俯仰。他不断地汲取古典书法的精华,尤其是唐前经典的古厚气息,使他与当前的时髦书风隔离开来,避免了创作成为狭隘的传声筒。他曾在交谈中忧虑今后的书坛前景:技巧娴熟,还在于学识和修养,没有后者,是难以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文人书家的。他在古今之间索隐抉微,寻求规律性的因素,他的忧患意识透射出老一代书家理性的光芒。

丁明镜先生那种静如秋水淡如秋空的心态总是令人感佩不已。他的审美情绪比较内敛、平和、闲雅,这大概也是他的笔性适宜于行楷,不宜于大草的原因之一。他带着从容和舒缓行笔,似闲庭漫步,少夸张跌宕多平静自如,却可以把玩出内在的丰富和古拙。丁先生的书法,无论从外观或内涵,都与当今书潮拉开很长一段审美距离了。在当代书坛重张扬,展示视觉效果的同时,丁先生的书法正进入一个深沉的审美境界,“以味而不以形”,这也是成功的重要标志。

亲近笔墨,吟咏诗赋,已成为丁明镜先生精神之必需。同时他为艺术的普及与提高而努力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可让我们看到一位老书家对现实人生、文化情结的关注。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又不懈求美的崇高情志,远远超越了个人挥毫泼墨的自我排遣、娱乐的小我行为,而含有一种陶冶人格、弘扬人文精神的大我价值,这是后辈尤其缺乏的……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坚璋为该书作跋如下:

每过云石斋拜晤丁明镜师,老师总是平平静静地论茗论道。就像现在展示在我眼前的诸多书法作品-样,永远从从容容,亲切温馨,流露出老师心中的人间性。

人生,总是有一些令人值得回味的瞬间。

忆在30多年前,余正髫龄,趋庭就学于丁老师。问学之余,见师桌上总摊着几册隋唐碑帖,如《龙藏寺》、《孟法师》、《圣教序》之类,帖上那种不激不厉的风范,正如老师长期涵泳的那种冲和,既平澹又极丰富;春风润物,无声却又如此谐和。

岁月星驰,今日老师人书俱老,从其笔下展示的更见如是典雅浑穆。对着这高远出色又绝无哗众取宠的典型,我深深地检讨自己的躁动与喧嚣,正是已“知天命”,实不知天命,深自愧郝郝頳苍凉。

以前曾读唐子畏题画,自云写山卅年,未能得一“静”字,此实先辈大师胸贮五岳,咫尺凌云,笔下千卷之“知”、“识”感受。以之品赏丁师平静圆融的笔趣,正令吾辈后学理解到那种深沉陶冶过的睿智,是“识”与“教”之辉映磅礴。仰之弥高,景之弥深。

时下,艺术随时代而奋进,新潮迭起。但有一些流风,并非在淘漉亘古,洗驻山川,对自然、人文、历史,地老天荒,独触颖悟,瞬发灵台,振衣千仞的新境,而是无端扭曲,强颜作态,对艺之成与艺之用均有失偏颇。失去的,小者在学科的某些本质,大至人文的基本含融。且失去的将使民族日趋浅薄,徒立的又未足以增历史的深刻,含含糊糊,有些混乱。所谓本源未清,趣舍失据,是非迷涂,似大实空,多歧忘羊,令人忧虑。感想至此,反观老师静笃深蕴的集作,抚琴动操,更解其会心所在。

平易,本是灿烂后的简约;甚至更应该是——超越灿烂,乃至平易。拜读丁老师的书作后,余更作如是观。

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德谦曾作丁明镜书法艺术赏析之文《清劲隽逸,温润冲和》(见《泉州书协十年书法论文集》,1994年内部出版):

先生自幼勤习唐人颜、柳诸帖,从小扎下传统书法功力。年轻时负笈粤、桂,受詹安泰先生飘逸冲和书风之薰炙,乃直溯魏晋,效法钟王。后长期从教,而不辍临池之功,尤肆力于历代名家法书,泛览周秦吉金文字,博涉古今书论。先生四体书皆能,而特以真行见长,且精于汉学,能诗文,夙为同道所钦敬。然先生为人谦逊冲和,从不以名家自居,每以“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告示后学,并亲自身体力行。故其书艺、学养、人品,益为人所重。

先生之真书,骨力劲健,风神超迈。用笔逆入涩进,锋藏画中,笔力沉着浑厚,结体谨严,行气疏朗,格调高古,韵法兼备。既有颜筋柳骨之功力,又有虞褚温润清劲秀美之韵致,且时见北海体势。

其行书,取法二王,浸沉于兰亭、圣教最久,深得骨肉停匀,韵律优美,刚柔相济,血脉流贯,平和自然之美。先生于米芾及赵、董诸家,亦颇潜研,惟能弃其狂放,舍其柔媚,第取其飘逸俊秀之意趣,故其行书温润冲和、隽逸清秀,卓然特立。

其草书,得王书《十七帖》与孙过庭《书谱》之矩镬,使转自如,点画精到,法度具备。隶书,则出自曹全、乙瑛、石门诸碑,劲健峻厚。

先生数十年来潜心书艺,善于博采众长,择优而从。对含有“中和”审美意趣之法书,尤能悉心体察,心维手追,终于渐次完成其自身对书法“中和”美艺术之构想与实践,形成自家清劲隽逸、温润冲和之书风。余因书协工作关系,得以时时亲睹其挥毫泼墨,其创作时不急不躁,平静和缓,强弱适中,轻重合度,“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之良好创作心态,常令人赞叹不已;其作品所达到的“长短合度,粗细折中”,“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规矩从心,小和为的”的中和美之艺术境界,尤足垂范后学。人们在品赏先生书作时,尽可从其用笔的方圆、行留、疾涩,用墨的浓淡、润枯、燥湿,结体的主次、向背、欹正,章法的疏密、断连、黑白等对立关系中感到心境趋向的宁静、和穆、谐调,从而获得一种“中和唯美”的艺术享受。

先生经常引用唐释亚栖“凡书通则变”的名言启示后学,敦促青年学者努力继承祖国优秀书法传统,且谓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学者须多方汲取前贤精华,方能熔铸新意,写出自家面目。又说,“书肇乎自然”,“既雕既琢,复归于璞”,作书必本乎情性,“天然去雕饰”,方能臻于妙境。于碑学帖学之争,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以为南帖圆润娟秀,易流于纤弱,北碑雄强,易失于粗野,务必融南北碑帖于一炉,冶众体于一镬,以开创书法艺术发展的康庄大道。

先生主持泉州书协工作,成绩斐然,创办《泉州书法》报,亦蒸蒸日上,为培养新秀,促进福建书法事业的发展,沟通海内外书艺交流,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1年,泉州市有关单位在泉州威远楼为吴耀堂、吴捷秋、丁明镜、蔡展龙举办四老书法展。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乃钦曾撰文《但愿人书春不老》(原载《泉州书法》1991年第8期),摘要如下:

由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文联、书协主办的吴耀堂、吴捷秋、丁明镜、蔡展龙的书法联展,于2月24日假市区威远楼隆重开幕。中国著名书法理论家陈振濂先生遥寄书作一帧志贺,上书“人书俱老”四个大字,足见他对四老的敬重。古人云:“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我觉得以此来体味四老的书作,尤能见出他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功力较深,积较厚,理较富。

……

丁明镜先生从教数十年,汉学功底颇深,泛览周秦吉金文字,博涉古今书论,书学功力亦深。其行楷书,点画峻厚,骨法洞达,笔法跳越而又劲健,既有晋人清约神韵,又能融合北碑之浑穆气象。其行书对联,血肉丰美,尤为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