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非诉低成本权利救济机制构建实证研究
13656700000005

第5章 宜昌市法务网格工程运行机制实证研究(3)

(二)宜昌市“四区”各自试点总体情况

1.点军区试点实施“法务网格工程”的情况

点军区地处宜昌市中心城区长江以南,全区拥有11万人口,管辖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46个行政村、6个社区。其中社区拥有网格员23名,管辖社区人口3.5万人989户。2012年点军区司法局紧紧围绕市局、区中心工作,以“法务网格工程”进社区为切入点,狠抓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基础工作,率先在点军街办的朱市街、五龙、谭家河三个社区试点推行了“法务网格工程”进网格、进家庭,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2012年5月底,三个试点社区受理人民调解案件26件,调解成功25件,其中征地拆迁纠纷占70%,调解成功率在90%以上,有力促进了点军区政治、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该区“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开展情况为:

自2012年3月份宜昌市司法局在秭归会议后,点军区司法局围绕市、区中心工作扎实抓了六件事:一是在2012年3月28日争取点军区委、区政府在司法局召开了区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传达了市局会议精神,对“法务网格工程”进行专题部署。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投资万余元对“法务网格工程”做牌子、找房子、刻章子等工作,各种相关程序、制度统一上墙并规范运作。三是组建专班,明确职责。按照市局“4353”要求,通过历时15天的协调上门,配齐了五支队伍,于2012年5月18日专题开会进行培训,明确职责。并在实际运作中边培训边督办,有力促进了网格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抓督办,做到常抓不懈。点军区司法局按照宜昌市司法局要求,邀请街办分管领导和法务中心成员单位每月开展一次中心会和组织一次现场检查督办,每周召开一次站务会,社区工作人员几乎做到每日一次网格员碰头安排,各网格员学会了用手机传递记录信息,并上报相关部门,做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五是收集典型,正面推进。为了促进“法务网格工程”有序推进,点军区司法局先后两次组织各个网格员和社区站长横向交流观摩,对做得好的社区大胆推荐学习,促进各社区平衡发展。六是立足三个结合,大力宣传“法务网格工程”意义。即一结合征地拆迁纠纷,把人民调解与网格员结合起来,参与实物清点,补偿兑现。点军司法局局长黄代旭、普法办副主任谢少华、公证处陈莉共与网格员协调解决纠纷10余件,件件有效果。二结合社区矫正与网格员衔接,推进矫正工作家庭化、网格员巡查化。三结合法律服务与网格员预约登记化,把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通过网格员预约登记协调,使法律需求进户入家。以上六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点军社会的稳定,为党委政府化解矛盾纠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前期试点实施“法务网格工程”,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法务网格工程因基层组织人、财、物不足,重视力度有待加强;第二,网格员业务素质和反馈信息效率不高,整体推进力度有待加大;第三,点军区地处农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加之其区财力不足,网格员稀少,对后期法务网格推广入村有难度。

2.伍家岗区试点实施“法务网格工程”的情况

伍家岗区司法局按照“创新服务、以人为本、延伸触角、司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法务网格工程”,推进司法行政法律事务“四进”网格,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务,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我身边”。伍家岗区在试点实施“法务网格工程”阶段,由于其工作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省、市及县市代表团20批1000余人先后到伍家岗区调研“法务网格工程”工作,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也组团实地考察报道相关工作经验。该区试点实施“法务网格”工程情况为:

(1)强抓“三试点”,夯实工作基础

自宜昌市司法局启动“法务网格工程”后,伍家岗司法局高度重视“法务网格工程”工作,及时召开班子成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区司法局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及司法所所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伍家岗区司法行政系统“法务网格工程”实施方案》,先行确定了杨岔路社区、韩家坝社区、伍家岗社区三个试点社区,迅速将“法务网格工程”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统一上墙并规范了工作台账,要求试点社区将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以及法制宣传四项法律事务延伸至每一个网格。

(2)精心“布二网”,确保整体推进

伍家岗司法局根据宜昌市司法局的工作部署,及时推进“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并及时总结经验,在试点单位初步实现了司法行政工作由层级式管理向扁平化网格管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由孤军奋战到联合作战“三大转变”。为后续全面实施法务网格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组织,网络体系完善。为确保“法务网格工程”的顺利开展,街道(乡)建立由街(乡)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司法所所长直接抓,社区(村)书记强化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系。一是在街道(乡)设立“法务指导中心”。中心主任由街道(乡)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心主任兼任,司法所所长任副主任。司法所所长负责辖区“法务网格工程”日常工作,对网格“四进”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帮助社区(村)法务网格工作站规范工作流程,健全工作台账。二是在社区建立“法务工作站”。站长由社区(村)综治信访维稳站站长兼任,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任副站长。组织、协调、开展“法务网格工程”各项法律服务工作,及时反映网格联络员的活动情况。三是建立法务网格。社区法务网格依托宜昌市在全国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所划分的社区网格而建立;行政村法务网格按100~150户进行划分管理,从而形成了以司法行政干部为指导,以网格法务联络员为主体的工作网格。

整合力量,网络人才资源。宣传发动并充分整合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各类法律服务人员、基层人民调解员、专职社会工作者、网格管理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资源成立法务工作队伍,截至2012年5月底,成立了由75名人民调解员、51名法律服务专业人员、73名法制宣传员、3特殊人群关照员、13名法律援助协办员组成的五支法务队伍,为“法务网格工程”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法务网格工作中要求,严格执行法律事务指导中心“月例会”制度、法律事务工作站“周碰头”工作制度和法律事务联络员“日排查、即处理”制度,不断强化法律服务便民措施,切实提高法务工作效能。

(3)下足“三功夫”,突出工作实效

一是在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流程上下功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伍家岗司法局不断扩大调解队伍,在抓预防纠纷与化解纠纷的同时,不断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流程。对一般纠纷,要求由网格调解员及时进行现场调解;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时启动联动机制,按照“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街道(乡)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工作流程逐级组织调解或分流处置;对调处结束的纠纷及时进行回访,督促当事人及时履行调解协议,确保“案结事了”。伍家岗区司法局还确立了对三级调委会调解员调处的每一件案件按照“以奖代补”标准进行补助的奖励措施,为调解员发挥息诉止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截至2012年5月底,伍家岗区试点社区网格管理员共化解重大疑难积案31件,排查受理矛盾纠纷86件,调解成功84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区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了12.6%,一大批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被及时发现、化解。网格管理员成为社区网格的稳压器。

二是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上下功夫,预防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伍家岗司法局组织网格员和关照员以“管控网格化”为手段,实时掌握本网格内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人员变动情况,联合特殊人群关照员每月对管控对象逐一走访,对他们进行思想帮教、心理疏导,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其提供就业培训、低保、困难救济等帮教服务,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积极融入社会。至2012年5月底,“法务网格工程”已为10名社区矫正人员和21名刑释解教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其中11人已帮助安排就业,帮助申请办理低保7人,12人落实困难救济。

三是在法务网格建设宣传力度上下功夫,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营造全民普法、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伍家岗司法局指导街道(乡)、社区(村)在法务网格指导中心开辟法务网格宣传墙,在法务工作站建法务网格服务展板,在法务工作网格内设讲堂、挂横幅、建专栏。2012年1—5月,伍家岗法务网格工程试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伍家岗司法局还利用首推的司法行政官方微博为“法务网格工程”开辟出新的宣传阵地。通过法律法规宣传、法律问题解答、社会热点评议、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及时更新“法务网格工程”等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进展,面向网民开展普法教育和各项法律服务,在线与兄弟单位交流工作心得。这项创新之举得到了宜昌市委领导、省司法厅领导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伍家岗司法局司法行政官方微博由原来只与三个试点社区建立链接扩展到与全区35个社区均有交流互动,这既能让群众及时了解司法行政工作动态,又能随时掌握社区开展活动的最新动态,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为扩大基层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除公示牌外,伍家岗司法局还为驻村(社区)法律服务人员印制了便民联系、法制宣传资料,通过走村入户散发,主动走近群众,调查社情民意,根据老百姓的法律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宣讲法律知识,解答法律咨询,开展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工作,受到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

3.宜昌市猇亭区司法局开展“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情况

猇亭区于2012年5月2日召开全区“法务网格工程”工作动员部署会,正式启动全区“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在猇亭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宜昌市司法局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法务网格工程”工作的目标任务,在桐岭新村社区、桐岭社区和双桥社区有步骤地开展各项试点工作,“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情况如下:

第一,强化领导,整合资源,着力加强“法务网格工程”网络建设。一是制定了方案。根据市司法局统一部署,结合猇亭区工作实际,精心制定了“法务网格工程”工作实施方案,并以猇亭区委政法委的名义印发全区,方案明确了“法务网格工程”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实施步骤以及工作要求。二是成立了工作机构。为保证“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猇亭区司法局成立了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业务科室为成员的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司法局基层科,分管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法务网格工程试点的日常工作。三是召开了动员会。2012年5月2日,猇亭区召开“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动员会,猇亭区政法委、区创新办、区司法局、各街办、三个试点社区(桐岭新村、桐岭、双桥)等单位参加了会议,动员会的召开正式启动了猇亭区“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会后,各街办、试点社区均按要求制定了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以及制定了具体措施。猇亭区随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区、街办、社区三级“法务网格工程”机构网络和分工负责的协调推进机制。

第二,配备骨干,重视培训,着力加强“法务网格工程”队伍建设。猇亭区依托街办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立了虎牙、云池、古老背等3个街办法务指导中心,依托社区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建立了桐岭新村、桐岭、双桥等3个法务工作站,依托社区网格建立了22个法务工作网格,同进整合三方力量成立了由46名人民调解员、13名法律服务专业人员、46名法制宣传员、10名特殊人群关照员、9名法律援助协办员组成的法务工作队伍。2012年5月中旬,采取分级分层培训的原则,对法务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一是猇亭区司法局组织各司法所长、各试点社区法务工作站长到伍家区八宝塔社区参观学习,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及要求;二是司法所所长对3个试点社区站长、副站长进行相关台账的业务培训;三是社区法务站负责人对法务联络员就法律事务“四进”网格内容的信息收集上报等工作进行培训指导;四是由司法所长、法务工作站站长就法律事务“四进”网格工作流程及目标任务进行专项培训。

第三,示范引领,精心指导,着力加强“法务网格工程”规范建设。猇亭区司法局将“法务网格工程”纳入局机关科室(干部)周工作责任目标与实绩考核备案制度、司法所及二级单位月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通报制度和司法行政年度重点工作(事项)目标责任制度管理体系,坚持周部署、周汇报、月检查、月部署、月通报,加强对“法务网格工程”目标任务的过程管理,每周、每月的考核情况记入科(室)实绩考核档案。并与目标管理效能考核治庸问责奖惩相挂钩,切实加强干部对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工作如期推进。同时,加大各法务指导中心、法务工作站规范建设工作力度,按照“四有”(有匾牌、有办公室、有办公设施、有工作台账),“三落实”(组织机构落实、责任落实、制度落实),“三上墙”(工作职责上墙、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上墙)的要求,推进“法务网格工程”规范化建设。湖北省司法厅和宜昌市司法局领导调研猇亭区“法务网格工程”时对该区具备一流的“法务网格工程”硬件基础和法律事务进网格工作进展情况予以了充分肯定。

第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着力加强“法务网格工程”环境建设。猇亭区司法局组织法务工作五支队伍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法务网格工程”重要意义、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宣传,让“法务网格工程”家喻户晓。开辟“法务工作进网格”专栏,及时更新法务进网格工作动态、宣传法律法规、反映特殊帮扶等情况,为社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同时,公布司法行政试点社区法律服务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街办法务中心人员、试点社区法务工作站人员、社区法务联络员、义务调解员、法律服务专业人员等人员的姓名和联络方式,方便群众咨询和提供上门服务。

猇亭区司法局“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在启动1个月内,结合法务网格工程实施内容,3个试点社区网格员发放法务需求调查表3000余份,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1500人次,为12名社区矫正人员和35名安置帮教对象建立了关爱帮扶台账,开展集中法制宣传5次,开展集中矛盾纠纷排查1次,调处矛盾纠纷11起。

第五,试点引路,再添措施,着力加强“法务网格工程”机制建设。一是适时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为全区所有社区顺利推进“法务网格工作”奠定基础。二是争取街办党(工)委支持,将“法务网格工程”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内容,纳入社区(居、村)干部和网格员绩效考核挂钩内容,将法务网格员纳入先进模范表彰范围。三是及时总结,稳步推进。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法务网格工程”工作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和好作法,彰显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树立司法行政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为深入推进“法务网格工程”,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西陵区试点实施“法务网格工程”的情况

西陵区司法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社会管理“一本三化”新体系为依托,以满足群众基本法律事务需求为出发点,以将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延伸到基层为落脚点,全面推进“法务网格工程”,通过整合司法局、街道、社区、律所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的多方力量,建设融“三大职能”(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制保障)、“九项工作”(法制宣传、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从而为群众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服务,第一时间提供法律援助,第一时间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关照特殊人群,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该区“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情况如下:

(1)结合自身情况,满足群众法律事务新需求实施“法务网格工程”

西陵区司法局编制26人,目前在岗的只有18人,人员缺口较大。司法局下辖七个司法所,其中仅西陵司法所有2人,学院、云集和窑湾司法所均为1人,葛洲坝、西坝和夜明珠司法所工作人员均由机关科室的科长兼任。实施“法务网格工程”,通过整合司法行政干部、律师、公证员、社区网格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层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调动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开展法务工作,有助于缓解基层司法行政力量短缺的问题,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基层群众对法律事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西陵区作为宜昌市的中心城区,居民对司法行政服务职能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为满足基层群众法律事务的新需求,服务西陵区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司法行政系统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模式。实施“法务网格工程”,借助信息化管理,建立以社区(村)为依托、以网格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服务新体系,打造法律事务进网格工作新平台,把司法行政职能延伸到社区(村)网格,实现主动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2)“法务网格工程”的做法和成效

①提高思想认识,抓好科学统筹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2012年年初,区司法局局长多次就“法务网格工程”向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进行专题汇报,争取区领导支持。区委、区政府将“法务网格工程”列为2012年督办的重点工作,并纳入年终考核项目。5月8日,由西陵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区创新办批转〈西陵区司法行政系统“法务网格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督导全区各单位和部门认真贯彻执行。2012年5月14日,西陵区司法局组织各试点街道和社区的相关负责人召开“法务网格工程”试点工作推进会。区委政法委书记、市司法局基层科科长出席会议,对“法务网格工程”的工作措施和推进步骤进行了安排部署。为更好地开展工作,西陵区司法局拟向区创新办申请“法务网格工程”工作专项经费5万元。

第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自“法务网格工程”启动后,局党组迅速成立“法务网格工程”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层科,具体负责整体谋划、工作推动、综合协调和指导督办等。构建党组统一领导,局党组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基层科科长具体抓、负主责,各科室和司法所共同参与、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

第三,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西陵区司法局在充分调研全区各街道和社区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后,选择西陵街道和云集街道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西陵街道的乌龟碑社区、铁路坝社区、土街头社区、石板溪社区,学院街道的四方堰社区和云集街道的果园路社区这6个社区先行试点。试点街道“法务指导中心”和试点社区“法务工作站”均按照计划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标牌、机构、职责、流程、制度和台账的“六统一”。

②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三级组织体系”

第一,建立“三级组织体系”,搭建服务平台。在街道依托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立了“法务指导中心”,中心主任由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主任兼任,司法所所长担任副主任。在社区依托综治信访维稳站建立了“法务工作站”,站长由社区综治信访维稳站站长兼任,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担任副站长。在社区依托网格建立法务工作网格,将网格管理员全部吸纳为“法务联络员”。街道办事处将司法行政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和成效纳入对社区《千分制考核细则》中,考核分值占整个司法所对社区考核分值的23.3%。社区法务工作站每月对法务联络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百分制考核,实行统一检查、统一考评,考核成绩纳入全年对网格员的目标考核兑现中。严格实行奖惩机制,层层考评、层层负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构建“三项运行机制”,规范服务流程。制定《法务指导中心工作职责》、《法务指导中心工作流程图》、《法务指导中心组织网络图》等制度,并统一制作、上墙。建立三级平台管理机制(网格法务联络员“日排查、即处理”制度、法务工作站“周碰头”制度、法务指导中心“月例会”制度),法务诉求快速反应机制(法务联络员及时了解网格居民的法务需求,通知相关法务工作队伍进行处理;法务工作人员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社区法务工作站;法务工作站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街道法务指导中心)、法务信息综合支撑机制(以电子政务和互联网为基础,在司法所建立法律事务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强化“三级平台职责”,完善服务内容。街道“法务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法务工作站的业务指导;负责法务工作队伍的组建和业务培训;帮助法务工作站健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台账;对法务工作站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社区“法务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解答居民法律咨询,引导居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法律意识;组织开展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协助管理刑释解教和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帮教服务;为经济困难的居民联系法律援助服务;为有需求的居民联系律师、公证和司法鉴定专业服务。“法务联络员”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居民法律事务服务需求信息;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简单纠纷化解和不稳定信息上报;帮助有法律事务需求的居民联系法务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③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五支法务工作队伍”

第一,组建“五支法务工作队伍”,充实服务力量。街道法务指导中心将社区网格管理员全部吸收为网格“法务联络员”,同时整合辖区司法行政干部、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基层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各方力量,组建了五支法务工作队伍。一是人民调解员:每个网格选聘1~2名义务调解员,协助社区调解和化解矛盾纠纷。二是法律服务专业人员:整合司法行政干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力量,每个网格确定一名法律服务专业人员,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三是法制宣传员:每个网格聘请1~2名法制宣传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法律素质。四是特殊人群关照员:按照1:5(1名志愿者关照5名对象)的比例,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关照员队伍,协助开展教育、管理、矫治、帮扶工作。五是法律援助协办员:吸纳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法律服务从业人员和大中专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在社区建立一支3~5人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截至目前,西陵街道、云集街道、学院街道所有试点社区共组建了193人的人民调解员队伍、34人的法律服务专业人员队伍、175人的法制宣传员队伍、53人的特殊人群关照员队伍、45人的法律援助协办员队伍,形成了以网格为基础的司法行政服务新体系。

第二,加强管理培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法务工作站制作了法务需求调查表,编制了《社区网格法务联络员名册》台账,给每一名法务联络员配备了一本《日常工作记录手册》,以表格化的方式记载了居民预约法律服务、申请法律援助的情况,同时也以台账的形式反映了网格内简单矛盾纠纷的调处,特殊人群接受监管关爱的情况,确保法务工作落到实处。法务工作站站长每周组织法务联络员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分析研判法务联络员上报的法律事务需求信息,针对疑难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加强跟踪督办和信息反馈。街道法务指导中心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法律专业知识培训,定期安排法务联络员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对其开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法制宣传工作进行规范与指导。

④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四进网格”

第一,法律服务进网格,解决群众困难。健全法律服务工作网络,依托社区法务工作站建立法律服务站,将法律服务延伸到社区网格,方便群众就近申请、就近受援。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确保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运行信息化。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五保户和特困户为重点法律帮助对象,对行动不便和有紧急事项的居民上门提供法律服务;法务联络员上门了解居民有关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专业法律服务需求,及时联系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和司法鉴定中心,为其提供预约服务,并指导其做好相关资料准备。

被四方堰社区居民称为“上访专业户”的熊某某,没想到年过花甲,上访之路终于可以停下。熊某某家住方堰路38-105号,几年前,因一宗房屋门面纠纷与一家房地产公司发生了矛盾,之后不停上访,从区里到市里,甚至还想到北京上访。法务联络员得知这一情况后,与社区法律服务专业人员多次上门劝解,告知他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正常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帮助他申请法律援助。最后,经过司法程序,终于将这一房屋门面纠纷案圆满解决,熊某某紧锁了几年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

截至目前,试点社区共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3起,为居民上法制课27次,参加人数700余人次,上门为残疾人、老年人办理法律服务29人次。

第二,人民调解进网格,及时化解纠纷。根据矛盾纠纷的程度和性质,确定不同的调解流程。简单纠纷由网格法务联络员现场调解、就地解决;一般纠纷由法务工作站即社区人民调解调委会主持调解;复杂纠纷由街道法务指导中心即司法所组织调解;疑难或易激化的纠纷,依托综治信访维稳平台录入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管理系统,梳理、划分矛盾性质后分流处置:需要及时处理的矛盾,上报到对应的区直、市直部门受理;需要多方协调的矛盾,上报到市区两办一局联合调处;特别重大的矛盾,上报到市综治信访维稳联席会。

方堰路38号一栋居民宿舍楼,下水道经常堵塞,居民反响大,这栋楼都是些散居户,没有产权单位来承担维修责任,须由住户共同承担处理,因长期无人组织维修存在着纠纷隐患。社区法务联络员在知晓这一情况后,与调解员一起主动上门做工作,经过多次协调,终于说服每户居民拿出200元,交给一名住户代表全权处理,隐患得以彻底解决,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化解在萌芽状态。

截至2012年5月底,试点社区共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148次,排查矛盾纠纷142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件,调解矛盾纠纷142起,调解成功142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第三,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进网格,帮助回归社会。法务联络员和特殊人群关照员以“管控网格化”为手段,每月逐一走访管控对象,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对帮教对象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进行思想帮教、心理疏导和困难帮扶,形成“发挥网格管理优势,运用电子政务平台,实时掌控重点信息,教育监管无缝对接”的常态工作机制。对“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给予人文关怀,及时提供就业培训、低保、困难救济服务,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帮扶解困社会化,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

何某某年轻时因哥们义气,参与群体斗殴,打架伤人后被判刑。入狱后妻离子散,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在社区一个破棚子里居住,天穿地漏,下雨屋里成河,连起码的生活用具都没有。他整天游手好闲,生活落魄,成了社区一个极不和谐的因素。法务联络员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了何某某的情况后,立即发动网格内的关照团队成员、社区工作室党员和社区入党积极分子20多人,为社区特困户何某某打扫卫生、清晒衣被、修理住房,为他安装了电灯,并送去了食品及锅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在联络员的带动下,居民群众也纷纷自发捐款捐物,筹集3000多元,为他彻底翻修了房屋,买了家具,连日常用的引火柴都帮他劈好,让他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截至2012年5月底,试点社区共为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培训20人、帮助就业11人、落实困难救济35人、帮助申请办理低保8人。

第四,法制宣传进网格,提升法律素养。借助社区的平台效应,利用市民讲坛、市民学校,突出“大家来讲法”的普法特色。整合各职能部门(文体局、建管局、民政局)的资源和优势,加强社区法治文化建设,完善社区公共场所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利用覆盖各社区的法制宣传专栏、法制宣传海报,以点带面,深入推动普法宣传工作。组织区属各律师事务所开展“律师进社区”专题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法律知识。结合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和节日,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截至2012年5月底,试点社区共上街设宣传咨询点16次,制作法制宣传栏38期、宣传展板27块,悬挂宣传横幅35条,粘贴标语2000余条,举办法制讲座7场,发放宣传资料5100余份,为辖区居民和社会群众提供法律咨询8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