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郑成功(名人传记丛书)
13546400000003

第3章 与清政府多年对峙

重整军队奋抗清军

隆武二年(1646年),福州已经是清政府的势力范围。隆武帝逃往汀州时被捕,为避免受辱和对国破家亡的绝望,他绝食而亡。南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昭宗在肇庆即位,改元永历。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面对明朝即将彻底灭亡、父降母丧的惨状,年仅20多岁的郑成功,强忍心中之痛,决定要重组父亲在福建沿海一带的军力,东山再起。此后的五年是郑成功奠定实力基础的五年,也是他武力最强盛的五年。

重组父亲昔日的旧将可谓困难重重。当时跟随郑成功的只有平时和他要好的一些朋友,而郑芝龙的部下,因为郑芝龙已经投降清政府,大都观望不前,不知何去何从。一时之间,郑家在海上的势力几乎分崩离析。这些旧将还是希望有个带头人将他们聚合起来,重振郑家势力。

正在大家举棋不定、群龙无首的时候,郑成功以敏锐的眼光、果断的智谋,用反清复明的口号,将父亲这些昔日的旧将重新召集了起来,重新组建了强大的郑家军。同时,他在南澳又召集到几千人。军队组建起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如何筹集粮饷。如此庞大的郑家军,需要足够的粮饷和补给,可这个时候的郑成功根本没有力量养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他翻来覆去想了很久,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了日本人的身上,希望得到日本政府的帮助。后来,他利用中日商船贸易的盈余,暂时解决了军饷的问题。实力大增后,郑成功名声大振,周边的残余势力都来归附于他,就连许多明末的宗室和余臣也都跑来依附他。这样,他的军事实力就更加强大了。不久,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这一次的战役先胜后败,虽然不大理想,可是郑功成的军威却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永历二年(1648年)的春天,鲁王命军队攻福州。这时郑成功率领着手下甘辉和林习山,与清军大战于同安附近的店头山。鲁王的军队进攻福建,攻下了建宁和兴化几个城市。

郑成功在店头山打败了清军,想就此借胜利的余威再攻下同安城。同安城的县官张放龄,一看兵士已经不多,粮草补给又不能及时运到,眼看着将要弹尽粮绝,因此就偷偷地逃走了。

张放龄和他的手下一跑,郑成功的部下甘辉就率领着军队攻入了城内。郑成功再三发出命令,不许部下骚扰民众。郑成功派明官叶翼云当同安的县官,希望他能够劝百姓缴粮以补充军需;又命陈鼎在百姓中做宣传,希望以此能劝同安县的人民,共同参加反清复明的战争。在郑成功许多得力的部将之中,有许许多都是同安县人,这也为他能在同安县取得民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时的郑成功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成功,还在同安县结识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女子瑜娘。瑜娘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性格温柔,恬静淡泊,擅长诗文。瑜娘19岁那年嫁给了郑成功。郑成功将死的时候,她痛哭流涕,写诗说:“赤手曾擎明日月,丹心犹照漠乾坤。”郑成功去世后,她便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远离世俗。

清政府的福建提督赵国祚,听说同安城被郑成功攻下,非常不安,就前去询问总督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总督命他务必夺回同安城。

之前,赵国祚曾率领军队和郑家军在泉州打过一仗。那一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把赵国祚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赵国祚实在抵挡不住,只好带领着军队,躲到泉州城里,把城门关得紧紧地,等待援军的解围。没想到郑成功以水陆两军来攻打泉州,还把他的大将解应龙给杀了。眼看赵国祚的军队已经被逼入了死角,只有死路一条。这时驻守在漳州的守军黄进终于带援军赶到,解了泉州之危,把赵国祚救了。

由于上次惨败的经历,赵国祚一听到郑成功的名字,就吓得魂飞魄散。这一次,上面下命令派陈锦等人协助赵国祚反攻同安,赵国祚正想出一口怨气,对于夺回同安,他是势在必得,一雪泉州之耻。赵国祚来势汹汹,率领着许多兵马,猛攻同安城。

这时的同安县令叶翼云认为郑成功既然把同安城守城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自己,自己必须要坚守城池,誓死不退。虽然他深知与敌军无法抵抗,仍然拼死力拒,奋战到底。当赵国祚的军队攻进同安城时,叶翼云和陈鼎虽率着守城士兵拼死抵抗,但最终因兵力不足,殉难身亡。

由于陈鼎对同安城百姓的大力教化,当地的百姓非常支持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政策,使得清廷大为震怒。当同安城被攻陷后,清兵对这里的百姓进行了大肆的屠杀,据传惨遭杀害的人有五万之多。

当时的郑成功正在铜山练兵。他听到同安城被围的消息后,马上率领海陆两军前往支援。没想到当时正好行船时是逆风,船队不能快速前进,当他们赶到金门的时候,同安城已经完全陷落。

对于同安城官民的奋勇抵抗,郑成功非常感动。对陷落后惨遭杀戮的事情,郑成功非常痛心,他责怪自己没有能够及时前往援救。在祭奠同安城的殉难军民时,郑成功好几次失声痛哭,在场者也无不掩面涕泣。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所以有的人也称郑成功为郑延平。这个时候,福建、广州一带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朝的剩余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据城称王。这些土豪、山贼相互争夺领地,并且强制所占据地方的百姓交粮交钱,宛如土皇帝。

当时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和实力比较强的军队,但也因为军队太庞大,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于是,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福建南部的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

郑成功首先举兵攻打漳浦。当年的十月,郑成功又攻取云霄。云霄的守将张国柱,在离云霄五里的地方,和郑成功的大将相遇,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最后被郑家军打败。郑家军于是直向云霄城进逼。云霄城的战况非常激烈。当地的清军守将姚国泰,坚守不屈,最后被郑成功手下的两名大将击败。姚国泰被俘,云霄城也攻下了。

郑家军借着胜利的气势,转而进攻诏安。郑成功料定,漳州的清军一定会赶来支援,于是命令手下大将,极力牵制住漳州的援军。

由清将王之纲、王邦俊所指挥的漳州援兵果然来了。郑成功的军队和清方的援军在盘陀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时的雾很大,敌军像潮水一样涌来,最后,郑成功的部下由于弹尽粮绝,加上大部分的士兵在这次战役中都已阵亡,无力苦撑,最后以失败告终。清政府的将领王邦俊乘胜攻下了云霄城,也再度把诏安占领了。

就像同安城的战争一样,郑家军又是先胜后败,不得不转到广东。当时他听说广东有五虎,霸占着许多地方,郑成功想平定这五虎,以此来取得一些土地和兵力,最后他们很轻松地平定了五虎,取得了广东沿海的好几个海港,这对于水陆两栖作战的郑家军来说收获可不小,从此他们后方的补给和军粮的运输,比以前方便多了。

永历四年(1650年),郑成功率军来到潮阳,当地知县得知消息后提前开城投降,郑成功大为高兴。他将收到的粮饷全部交给了部下洪旭监管。说到洪旭,需要简单讲述一下。洪旭是福建铜安人,原来是郑芝龙的部下,后来他投在郑成功的麾下,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大业。洪旭为人处世十分稳妥,思虑周密谨慎,绝不轻举妄动,因此深得郑成功的信任。后来他一直追随郑成功北伐南京,渡海到达台湾。在郑成功的诸多将领中,他是最受信任者之一。郑成功死后,到了他的儿子郑经时代,洪旭和陈永华两人合作无间,共同辅佐郑经,对台湾的经营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洪旭去世时郑经十分悲痛,亲自安葬了这一元老级的将领。

郑成功将潮阳托付洪旭留守之后,和他的叔父郑鸿逵并肩作战,全力进攻揭阳,最终揭阳也被攻下。接着,郑成功率军攻打潮州。

当时驻守潮州的守将赫尚久,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郑成功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城,闭门不战。由于郝尚久在潮州的情形不利,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并请求清军的支援,一同对抗郑成功。赫尚久率着清朝的援兵前来救援,但是这一次郑家军却把清政府的援军打败了。清政府的军队败得很惨,不过守将赫尚久却保全了一条性命。

这个时候,郑成功分兵三路进攻潮州。清政府将领王邦俊与郑军顽强相抗,使得郑家军围攻潮州城3个多月,也未能拿下此地。总结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和当时的气候有关。因为那时天气很热,郑成功的士兵们都染上了疾病,使战斗力大受影响,同时漳州的援军也及时赶到,郑成功迫不得已,才退兵回了潮阳。永历四年(1650年)八月,郑成功的叔父郑芝鹏,也来到了潮阳。

“成功”智夺根据地

郑成功在没有占领金门和厦门以前,主要的活动范围就是福建和广东等沿海一带,因为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岛屿极多,在过去的战争中,郑成功曾经占领的就有铜山港,且一度攻占了诏安湾。这些海港不但非常曲折,而且港湾开阔,对他的海军作战非常有利。但是,若以地理位置来说,金门和厦门才是上上之选。

古人曾这样描述过这两个地方:厦门是控制漳州的咽喉,金门是控制泉州的咽喉。金门和厦门,就是漳泉通往海洋的咽喉地带。向东可以控制台湾和澎湖,向北可以控制浙东和浙西。

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曾劝说郑成功要以泉州为据点,但攻打泉州失败了。他的另一个叔父郑芝莞认为,现在这样攻打泉州很难,如果以厦门做根据地再攻打就轻松多了。当时的金门和厦门两地,被郑成功的堂兄郑彩和郑联所占据。他们在那里胡作非为,但是他们海上的力量很强大。

郑成功听了叔父郑芝莞的这番话,认为厦门现在已经是郑联所有,攻打自己人,在道理上总是说不过去,而且他在海上的势力也很大,万一攻打不下,反而成了仇人,这样就会削弱郑家军的力量。郑成功对郑芝莞的这个建议,感到非常犹豫。

对郑成功本身来说,他现在极需一个根据地,泉州无法得手,厦门是理想的对象,基于军事上的需要,他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厦门,可是要用什么理由才能得到呢?

这时,他的部下施琅看出了郑成功的心事。施琅原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降清后他就跟随郑成功抗清。施琅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很有军事才能。因此就劝他说,现在郑联在厦门的所作所为简直是暴虐,即使是出兵夺取了这个地方,也算是替天行道啊。施琅的话一语就道破了郑成功的心事。郑成功听后说道:“他的船很多,海军的力量也很强大,万一和他正面冲突,不能取胜就糟糕了!”

施琅接着又说:“我们用不着和他正面冲突,兵不厌诈。不如趁早采取行动,攻其不备。”郑成功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此计可行,但最好能以和平方式取得厦门,我实在不愿担负杀兄的骂名。”

郑芝莞接着劝道:“如果不杀了郑联,恐怕他的部下不会诚心归服,还是杀了为好。”郑成功终于下定了决心。

在中秋节那个晚上,郑家军悄悄地到达了鼓浪屿,当时郑联正在喝酒,烂醉如泥。郑成功一再求见,可是郑联却不肯见他。

直到了第二天的早晨,郑联终于答应在船上接见郑成功。

这时的郑成功装着满脸笑容,一副乞怜的表情,乞求郑联说:“自从隆武帝死后,我一直都很不顺利,攻打泉州,没有攻下,攻打同安和云霄,结果都得而复失,现在依然是一场空。因此,我赶来找你,希望能暂时在此地有个安身之所,我是不会忘记你今日的恩德的。”郑联听了郑成功的话说道:“兄弟何出此言,帮助你是应当的,你先回去休息,明日再说。”郑成功告辞出来后,趁郑联不备,令部下陆续进港,并暗中部署好。随后,郑成功设宴请郑联同饮,在郑联回去的路上设下埋伏,杀死了郑联。郑联死后,他的部下就投降了。一夜之间,郑成功取得了厦门。这使当地的百姓们都感到非常的高兴,郑联手下的整个船队也收归郑成功下,郑家军的兵力得到扩充。

郑成功不知道郑彩听到这里的事情后,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先是派人把这个消息通知了郑彩(当时郑彩远走南洋)。郑彩本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大势已去,不如做一个顺水人情,因此就派人回信给郑成功说:“如今我年纪已大,我们郑家的子弟就数你最有出息,因此,我愿意把我的部下都交给你统辖。”

有了郑彩这样的一句话,郑成功大为心安,马上派人接郑彩回国,兄弟两人又像以前一样的和睦,心里没有一点芥蒂。这时,厦门完全由郑成功支配了。就这样转战几年后,郑成功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这也将是他一生事业的起点。

郑成功在这几年间,曾经攻打海澄、泉州,结果都没有成功;后来攻打同安、云霄,却又得而复失。现在终于取得了厦门。几年来的东征西讨,确实已经奠定下郑成功武力的基础,他又以厦门为根据地,展开了对清政府一连串的攻击,使他的反清复明的战争达到了高潮。

这时有一个名叫周全斌的人,向郑成功提出过三个战胜清军的策略。他说:“我这三个计策,分为上策、中策和下策。上策是最积极的作战办法——你要言和。如今最好能够联合背叛清政府的三个藩王——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联同他们的力量,进行反清复明。他们不但力量相当大,足够灭亡清政府,而且现在发生叛乱,正是清廷最大的心腹之患。如果能够说服他们与之联合,那么反清复明的希望就大大增加了;中策是联合支援桂王的孙可望、李定国,里应外合,总比现在孤军奋战要强得多;最后下策,就是伺机待发。守住现在已有的根据地,慢慢地找占领东南沿海一带城市的机会,再图发展。”

在周全斌三个建议之中,上策是郑成功不愿意做的。因为清初三藩,都是曾经背叛明朝的人。至于中策联合孙可望、李定国两人,成功的可能也不大。因为他们两人,为了争夺功劳,已经私下不和。因此,一切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郑成功并不急功近利,他宁愿选择下策等待时机。

金门和厦门,在郑成功对清朝的作战中,所起的作用是利弊参半。从有利的一方面来说:郑成功所采取的作战方式,是水陆两栖的作战方法。进可以取泉州、漳州,退可以守海上。不但活动力强,而且很有弹性。那时候的海战,既没有雷达,又没有潜水艇,因此行在海上,如入无人之境,不但比陆路安全,而且迅速得多。只要有一艘船,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海上活动,使清廷防不胜防。古人说“千山隔不如一水隔”这是有道理的。就世界历史来说,许多岛国之所以能称霸一时,多半就是靠“千山隔不如一水隔”的原因。例如,以元朝武力之强,可以席卷欧洲,曾经越过无数的山脉,但是却不能攻下隔着一洋的日本。欧洲的拿破仑,当时声威之盛,却不能攻下一水之隔的英伦三岛,都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不过就这种地理环境而言,郑成功必需有三道海防线:第一道是海外,第二道是沿海,第三道是本土。如果能掌握到第一道外围防线,就能保障自己本身的安全。掌握了后两道防线就能保障海上的补给,而且还不容易被敌人切断,能够作持久的战争。从郑芝龙到郑成功他们控制沿海地区,已经有了二十三年的历史。福建、广东一带沿海的小岛,早就成了郑家军的势力范围,对于郑成功作战是很大的帮助。

在占据厦门后,清兵攻打郑成功,只有一次成功。那次是因为郑成功南下,让叔父郑芝莞独自留守厦门,结果不敌清军慌忙败走,使清政府夺得厦门,但是很快又被郑成功夺了回来。在其他大部分的战争中,清政府总是吃败仗的多。当然这与郑成功善于海战的军事才能有关,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越的地理坏境。

说到不利的一方面,就是以海上为基地,必需不断地攻击对方,才能守住本身的阵营。而以海上为根据地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容易取得军粮的补给,因此必需发动很多次的战争,才能获得军粮。将海岛作为根据地,取得小的胜利是可能的,但是却无法获得全面性和决定性的胜利,这就是制于海也受制于海的道理。

清政府自然知道郑成功的弱点,因此就讽刺地对他说:“中国向来只有马上皇帝,却没听说出过水上皇帝。”

但是,郑成功以海上为根据地,和清廷进行了多年的对抗,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过去虽然也有许多水上作战的记录,最有名的就是“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以规模来说,要比清政府和郑成功作战的规模更大,但是就时间而论,清政府和郑成功作战的时间却是最长的。

复得失地赏罚分明

郑成功之前在广东占据了潮阳,现在又有了厦门、金门为根据地,对巩固自己的实力终于有了后备保障。这年的十一月,由于清兵攻下了广州,情势非常危急,因此永历帝十万火急地派人去见郑成功,希望他能马上派兵支援。

郑成功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他前去支援,不但潮阳方面守不住,就连刚刚获得的金门和厦门也非常危险。但是郑成功对明朝非常的忠心,永历帝有难,他无论如何都要去搭救。因此下先令弃守潮阳。一月间打下的潮阳,仅占领了十一个月,就宣告弃守。

当年的十二月,郑成功来到了揭阳,和叔父郑鸿逵商量这件事情。郑鸿逵十分赞赏他这种忠君的精神,并且预祝他能够顺利成功。

十二月二十日,郑成功起航南下,虽然揭阳的父老相亲希望他能够留在此地,可是郑成功一点都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希望早一日赶到永历帝的身边。

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的船队到达南澳。南澳守将陈豹对郑成功说:“现在广州方面的情势已经非常危险,这次赶到广州,恐怕连金门和厦门都要失手,倒不如就以南澳为指挥中心,两者兼顾,我陈豹愿意尽我所能,为大将军效命!”

郑成功知道他是一番好意,可是永历帝有难,他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根据地有失去的危险,就不前去相助,因此他对陈豹说:“我受先帝隆恩,已经决意要替国家效命。不管情况是多么危险,我也不会动摇,如金门和厦门真有变故,那只好等以后再说了。”

这时随行的施琅告诉郑成功,他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很不吉祥的梦,这次南下勤王,可能会很不顺利。这种话在郑成功看来自然是非常的荒谬。他绝对不会因为施琅做了一个不祥之梦就改变了主意,不再南下。

在郑成功南下之时,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派了他手下的两名大将萧拱辰和沈奇一起协助他。不料,二月二十五日那天,郑成功的船队在白沙湖的海面上遭遇了极大的风浪,船只几乎被倾翻。即使郑成功的手下都是老练的水手,可是遇上这么大的风浪,还是束手无策,最后船只很困难地驶向港湾,暂时等待大风过了再继续前进。

三月十日,郑成功的船队到了广州一个叫大星所的地方。船上的火夫到岸上去砍柴的时候被清兵驱逐。郑成功得知此消息后大怒,立即率领大军攻城,这一次非常顺利,不但一口气把城攻下,而且获得了许多粮食,这正是郑家军最需要的。

当大家都感到高兴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不利的消息,原来厦门已经被清兵偷袭占领了。

得知厦门被清军夺去,郑成功的部下纷纷哀求他下令返回厦门。郑成功无法,只得率领军队返回。回到厦门的时候,清军不仅占领了厦门,还把郑成功的粮仓和所有的财产都劫掠一空。而他的部下也遭受了许多损失。

原来郑成功离开厦门南下勤王的时候,清政府的许多大官如巡抚张学圣、提督马得功以及大将王邦俊等,都想利用郑家军主力不在、厦门防备松散的机会攻取厦门。因此,他们就威胁郑成功的另一个叔叔郑芝豹用船带他们到厦门去。纵使郑芝豹一千万个不情愿,但是由于受到清兵的威胁也只得照办。

当初郑成功离开厦门时,曾把厦门的防卫工作都交给他的叔叔郑芝莞,并嘱咐他坚守厦门。

这时,在厦门的郑芝莞面对突然来袭的清军,吓得不知所措。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至于郑成功临走时交代他的话,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清兵来到厦门后,提督马得功将郑成功的所有财物统统抢走。这些财物是从郑芝龙时候就留下来的,包括九十多万两黄金,无数的金银财宝,以及囤积的许多粮食。尤其是这些粮食,确实得来不易,那是郑成功发动了好几次战争才从沿海一带取得的。因此这一次的损失,对郑成功的打击实在太大了。当地老百姓和将士们的财产,也被清朝的官兵掠夺了不少,损失极为惨重。清军得逞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赶回来的郑军主力决战,而是满载战利品马上回到内陆去了。

在广东的郑鸿逵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赶回,准备在半途中拦住清兵,希望能够将财产夺回来。清军拿郑芝龙做挡箭牌,威胁郑鸿逵说,如果他敢反抗,他们回去就把郑芝龙杀掉。而且在安平他们还有郑家的家眷为质。接着,清军又劝诱说,如果放他们离开,一定保证郑家人的安全,这正是一举两得的事。郑鸿逵想了想,同意了清军的要求。

郑成功回来看到这种情形,无比的愤怒,下令攻打厦门,很快就把厦门重新占领了。

这次清军把郑成功多年来积蓄的粮食全部劫掠一空,使得郑成功不得不向沿海各地大肆征收粮食。他把征得的粮食以及一切物资都囤积在海澄。

郑成功回来之后,就追究厦门被清军偷袭的原因。他的叔叔郑鸿逵自认对这件事处理得不是很好,心中感到十分愧疚,打算从此退隐。将金门等地都交给郑成功管辖。

这次厦门虽然失守,但不久又再度收回。从此以后,士兵们个个都是敌忾同仇、斗志高昂,在此后的几次战役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之后,郑成功论功行赏并惩罚作战不力者,郑芝莞被斩,其他将领按功劳大小获赏、升擢不一。

施琅降清失英杰

靖海侯施琅是福建晋江人。他原名施郎,后改为施琅。据说施琅快要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做了个很奇异的梦,梦醒后就生下了他。他生下来的时候“颐广额宽”,是大富之相,因此,家里人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定会飞黄腾达。再加上施琅天生聪颖,尤其对兵法无一不精,造就了他非常自信的性格。

施琅原本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降清后,他被郑成功收到军下,做郑家军的左先锋。在郑成功的所有的将领中,施琅年纪是最小的,但又是最聪明最有才华的,深受郑成功的赏识和器重。郑成功军队的许多作战方法都是施琅训练的。施琅对于郑家军的贡献功不可没。

施琅外貌俊朗,气宇轩昂,可谓是一表人才。毕竟因为年纪轻,仗着自己的机灵智巧,志得意满,难免有些恃才傲物,而且施琅本身就是一个直率自信的人。有时在郑成功面前难免有些高傲之色,令郑成功暗生不满。后来因为对南下勤王的郑成功“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策略提出反对意见,郑成功很不高兴。于是就削减施琅的兵权,认为留下他没什么用处,就把他作为闲置人员遣返回厦门。回到厦门时正好遭遇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施琅亲自率亲兵60余人主动抵抗,勇不可当,杀死了清军马得功的弟弟,马得功也差点被活擒,使得残兵败将的清军仓惶逃离厦门。

郑成功听闻厦门被袭,返回厦门后,重重奖赏了英勇抵抗清军的一干将领,唯独对闲置人员施琅奋勇抗敌只字未提,就赏了他纹银200两了事,也没回复他之前左先锋兵权职位,种种原因使得施琅对郑成功也极为不满。

恰在此时,施琅的一位亲兵曾德犯了死罪,他逃到郑成功那里,被郑成功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后,准备按军法杀了他。郑成功急忙派人传达命令,让施琅不准杀曾德。施琅完全不把郑成功的命令放在眼里,照样杀了曾德。

这虽然是一件正常的事,但却出现了大问题。施琅不服从军令,使得郑成功大为震怒。郑成功下令将施琅以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一起捆绑起来,交给吴芳看守,准备处死。施琅心中大恨,心想因为这样一件小事,不但将自己过去功劳一笔抹杀,而且还殃及我的老父和弟弟,心中实在不甘。

施显这时劝施琅,他说以哥哥的聪明,逃出这儿应该不是难事。你想个法子暂时骗过吴芳,有父亲和我在这儿,也许他不会起疑心。施琅不愿意扔下父亲和弟弟,独自逃生。

“哥哥,你还没有后代,不能死啊。何况你的聪明才智远在我之上,不能因此而断送了一生。你不用再多说了,多一分迟疑,就少一分把握,还是赶快逃走吧!”施显见哥哥不肯逃走再次急切地劝道。

施琅在父亲和弟弟的催促下骗过了吴芳,逃了出来。他逃出后,先躲在了一个石洞里,但是心中忐忑不安,不知今后的命运是祸是福。这时肚子饿极了,忽然听到有两个老农从石洞旁经过。

施琅从洞中钻出,向老农乞求些食物,老农看这年轻人相貌英俊,可是却不知因何事落魄至此,就给了他一些残羹剩饭,施琅再三称谢。

郑成功一听施琅逃跑了,忙下令抓捕他。郑成功知道施琅为人聪明,又颇自负,而且他还知道太多的军事机密,如果不能及时杀他灭口,将来必定后患无穷。因此发下命令,凡能捉住施琅的重重有赏,如有藏匿者,一律格杀勿论。

郑成功预料施琅一时之间无法逃远,因此派出大批人员严加搜查,不要放过一个角落。施琅知道郑成功已布下天罗地网,使他无法逃遁,摆在他眼前的仿佛只有死路一条。他愁苦万分,但忽然灵机一闪,一条妙计浮现脑中。

原来施琅有个手下,名叫苏茂,他为人正直忠正。施琅现在处在危难时期,要是找他帮忙,他绝对不会推辞的。但在施琅心中,他也深知如果苏茂收留他,一旦被人发现,可能惹来杀身之祸,可是现在是生死关头,施琅也顾不了这么多了。施琅趁着月色悄悄地来到了苏茂的门口,敲门道:“苏茂,我是施琅,我现在走投无路了,念我们相处一场,你又是一个忠义的人,因此我特来将我这颗人头送上门来,好让你邀功领赏,升官发财。”

苏茂在妻子房内,听到外面施琅的话,不由得冒出了一身冷汗。果然,苏茂来不及整衣,就急匆匆地开门,赶忙将施琅拉进门内。

聪明的施琅用这样的激将法,果然生效,老实的苏茂胀红着脸说:“苏茂从来不是卖友求荣的人,我们夫妻俩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苏茂是条硬汉,对施琅是忠心耿耿,此时他已把自己一家的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施琅于是放心地躲在苏茂家里暂时避一下风头。果真不到两天,追兵就搜到苏茂家中,但施琅侥幸地逃过了搜查。

到了晚上,苏茂用小船载着施琅,将他送走了,然后自己却向郑成功自首。

郑成功最欣赏的就是讲义气的人,虽然这件事对他来说极为不利,虽然内心里对苏茂耿耿于怀,但还是赦免了苏茂。不过后来郑成功还是借故把他杀了。

施琅逃走以后,郑成功把他的父亲和弟弟都杀了,因此施琅恨极了郑成功,于是就投降了清廷。清政府的海军力量远不如郑成功的军队,后来由于施琅才改变了这种局面。郑家军的许多作战方法都是他提出和训练的,降清后,他将自己的经验都拿出来,使清政府的海军力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郑成功当初逼走施琅,可以说是他的一大损失。施琅先后被升为水师提督、太子太保。最后清政府让他领军攻打台湾。

精于海战的施琅知道台湾沿海的水都很浅,因此他替清政府造的福船都是比较小的。如果清政府没有施琅这个人才,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台湾郑氏的力量就不得而知了。清政府最终还采纳了施琅的建议,决定将台湾隶属于福建省,并设一府三县。

增强力量大战连捷

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重新整编了他的军队,又另外增了十个营。这十个营就是仁、义、礼、智、信五营和英兵、奇兵、游兵、殿兵、正兵五营。另外他又着手改善战斗武器,命令他的手下陈启制造单器,使得军队的战斗力更为强大。此外,在清政府那边,也有许多人先后投到郑成功的麾下。这些人是黄兴、黄梧、张名振、周雀之、阮骏等,他们都加入到郑成功反清复明的队伍中来。郑成功在几次战斗中都有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当年五月,郑成功再度和清政府的将领王邦俊相遇,在海澄附近进行了激战。王邦俊深知郑成功的厉害,因此他调了好几千人来壮大声势,但郑成功却不以力取,而以智夺。他先设下伏兵,然后派他的大将甘辉、万礼、柯鹏等人前往诱敌,当王邦俊的部队走到半路的时候,伏兵全出,王邦俊这才知道中了郑成功的计谋,只好狼狈逃走。在这次战役中,郑成功获得了许多马匹和武器。

到了九月,郑成功再度和王邦俊的军队交战。这一次,郑成功又设下了许多伏兵,他先命王秀奇和林顺先去和王邦俊的军队交锋,然后再叫所有的伏兵倾师而出,把王邦俊的军队杀得落荒而逃。王邦俊被郑家军打得非常之惨,他手下的兵士全军履没。不得已,他只好厚着脸皮,向上级求援。

十一月,清军分三路来战,郑成功也把自己的军队分为三路迎战。这次清军虽然有备而来,本想截击郑成功后面的军队,结果这项计谋被郑成功的大将甘辉识破,未能得逞,仍然被郑成功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永历六年(1652年)正月初二,郑成功再度进攻海澄。这次非常顺利,他们的船只趁着潮水,一直到达了海澄的城下。当时海澄的清廷守将赫文兴,早就有投降之意,等到郑成功大军一到,他马上就开城请降。

郑成功对赫文兴大为奖赏,并且命令他仍然驻军海澄。郑成功进入海澄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长泰县。进攻长泰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郑家军在长泰的东门外,准备用云梯攻城。郑成功下令所有的军队,把长泰城层层地包围起来。这次战役耗费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仍然没能把长泰攻打下来。

到了三月,清政府的浙闽总督陈景,率领一万大军前来支援。郑成功设下伏兵,准备和陈景大战。而陈景率领大军前来,看到郑家军没有一能动静,心存疑惧,不敢轻易前进。经过了一阵子的沉寂,陈景愈来愈感到忐忑不安,不知道郑家军又要耍什么花样。因为他曾听说郑成功足智多谋,常常喜欢用计,因此心里不免有些发慌。就在这个时候,郑家军射出三支火箭,忽然所有的军队就像潮水般地涌了出来。

在清军和郑家军正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郑成功忽然率领着一支队伍直接冲杀过来,他那锐不可当的声势,把清军都吓退了。这时大将甘辉、黄廷、陈俸都冲上来把清军包围,连刚从清军投降的赫文兴也参与了作战,使清军阵脚大乱,落荒而逃。放眼看去,遍地都是清军的尸体。大获全胜的郑家军,把死亡的清军衣服脱了下来,拿起他们的武器,缴获了不少物资。浙闽总督陈景,大大地领教了郑成功的厉害。

长泰城内的守将见到陈景的援兵竟然败得这么惨,也一个个吓得心胆俱裂。经过一阵商量,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那些守将不顾一切地逃走了。长泰城的守将和县官趁着夜色逃跑后,当地的百姓都欢欢喜喜地开了城门,迎接郑成功的大军。

在这次战斗中,大将甘辉身负重伤,但是他们的战斗意志仍然很高,最终转败为胜。另外,此战中清政府的军队因为不善于水战,结果也淹死了不少。

郑成功的军队在水战中能取得重大胜利,是因为平时在训练军队水上作战时,常常要求他们即使是遇到惊涛骇浪,也要像如履平地一般。士兵们的服装也很简单,仅仅是上身穿着铠甲,下身只穿着短裤,还不允许穿鞋。如果有穿鞋子的,必然会遭受到责骂,郑成功常常要他们光着脚作战,是因为光着脚在海边的沙滩上作战更为便捷。

郑成功再度率军攻打漳州。好几次都成为郑成功手下败将的王邦俊,这次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迎战。他心里着实害怕,因此就请求浙江方面的马进宝来支援他。郑成功这次又命全军埋伏,分为左右两侧,当清军正率兵前进的时候,郑成功一声令下,左右伏兵冲出,又将清军打得落花流水。王邦俊一连吃了郑家军好几次败仗,这次就躲在漳州城中坚守不出,郑家军只好把漳州城紧紧包围。

从当年的五月一直到八月,漳州城已经被围有三个月之久,城中的百姓被困无粮,到了拿老鼠、树根、果皮等充饥的地步,甚至出现了吃人的现象。尽管如此,郑成功依然没有办法把它攻下来,而且清廷一再地增派援军前来。

这次援军的首领是平南将军金砺,他率领一只由汉人和满人组成的超大规模的骑兵队,共有数万人,他们不分昼夜,日夜兼程,在九月十八日到达了泉州。金砺率领的数万大军气势勃勃,士气高昂。郑成功的军队则久战疲惫,粮草将尽,已有退兵之意。

经过上几次战争,金砺久闻郑成功大名,不敢像以前的陈景那样轻敌了。他知道郑成功用兵十分厉害,尤其善用计谋,常常趁人不备,突发奇兵,因此他料想郑成功可能故伎重演,在行军的时候,便兵分几路前进。他判定郑成功的军队已经粮草将尽,无法像以前一样一鼓作气,再加上他这次的军力很猛,便有自信能够打败郑成功,使漳州城马上解危。

十月初一,郑成功和金砺两军相遇。郑成功这次的计谋是用火攻,可是,运气不好,正刮着强烈的西北风,发射出去的火箭又被吹回。金砺一看,机会难得,于是带着军队猛冲过来。郑家军损失很惨,丧失了多位指挥官,郑成功只好把军队退回海澄。

郑成功认为海澄是潮州的咽喉,和金门、厦门互为表里,于是加强海澄防守的力量,命当地人民建筑防御工事。他希望除了金门和厦门之外,能以海澄作他的仓库地区,他把许多重要的兵器和粮食都放在海澄。海澄的防御工事终于完成,周围筑有城墙,并且有炮口对外,随时可以应战。

金砺希望能够再度攻下海澄,可是又找不到好的办法将郑成功大军一网打尽。清政府这时还要应付三藩之乱,实在没有兵力再来攻打郑成功,因此便命郑芝龙劝他的儿子投降,郑成功严辞拒绝了父亲的劝降。

永历七年(1653年)四月,金砺调遣水陆两军,并且在十个县市内征集民夫两万人,搬运各项作战的武器,声势浩大,决心一举攻破海澄。

五月四日,金砺在与海澄城仅相距半里的妈祖宫前扎营,当天晚上,清军一刻不停地发动全部力量猛烈攻击。在如此强大的火力攻击下,海澄的防御工事已被清军破坏了大半,郑家军死伤无数。

战争持续了一整天。郑成功有一名非常勇敢的将领,名叫陈魁。他向郑成功请求,率领几百个人组成敢死队,出其不意,冲进清军的阵营,郑成功答应了。可是,最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陈魁本人身负重伤,只好匆匆撤回。

到了第三天,海澄已经破坏殆尽了,郑成功下了最后的决心,在海澄的护城壕里面埋下火药,阻止清兵前进。当清军冲来的时候,郑成功下令点燃火药,使清军不敢再向前一步,不得不退去了。

到了七日早晨,金砺还是不死心,率领着大军,冲向海澄城门。郑成功立即下令点燃火药,结果清兵全部被炸死,尸体堆满了护城壕。

清兵虽遭挫败,但金砺的手下人多势众,海澄眼看就保不住了。郑成功的部下人人危惧,希望马上退回厦门。郑成功勉励部下,他还有妙计能把清军杀得片甲不留。他诚恳地对部说:“如果你们胆怯不敢应战,那就走吧,我绝不阻拦你们。我是绝对不会离开此地的,誓死守城。”将士们听到郑成功的这番话,深受感动,不再畏怯,反而奋勇争先,拼死作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清军,获得大胜,稳住了海澄基地。

海澄之战,是郑成功战史中非常精彩的一个战役。郑成功把海澄作为他的仓库,因此必须全力固守。他命令手下最好的工程师冯澄世再度修筑海澄的防御工事。

在海澄之役后,郑成功被封漳国公,但他却辞谢不敢接受,希望分封那些有功的将士们。当时受封的将士是:甘辉为崇明伯,黄廷为永安伯,王秀奇为庆都伯,赫文兴为祥符伯,万礼为建安伯。至于其他的将士,也都论功行赏,或是升迁或是奖赏。

作为清廷主战派的金砺,由于海澄之役损失严重,便闭口不谈战事,主和派开始在朝中势力强盛起来。另外,清廷也认为郑成功非常厉害,加之当时有三藩之乱,清政府已无法兼顾,因此想采用招抚政策,招降郑成功。而郑成功也希望趁这段时间休养生息,以积储更多的粮食,因为粮食问题是郑家军中最难以解决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此后,郑成功和清政府彼此相安无事,出现了一段比较和平的岁月。

巧拒“议和”为己解难

自从海澄之役清军大败后,清政府打算利用和谈,来分化郑成功的力量。

足智多谋的郑成功早就看破了清政府的诡计。他正想利用这个机会,养精蓄锐、贮蓄粮草,为以后做更加妥善的准备。因为他最后的目标,还是要大举北征,于是就借这个机会先虚和清政府。

清政府由主战到主和,完全是因为在郑家军面前屡吃败仗,为了找一个台阶下,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看在郑芝龙投降的分上,不忍他的子弟背弃自己的父亲,因此对郑成功网开一面,希望他能够悔悟,像他父亲一样投靠过来。

清政府把过去和郑成功一切的战争,都推到了地方政府的身上,尤其是多尔衮已死,顺治皇帝又利用机会,将多尔衮当做代罪羔羊,把清政府和郑成功中间的许多争执都推到多尔衮的身上,让他扮黑脸,自己扮白脸,同时给了郑成功许多优厚的条件,引诱郑成功接受清政府的招抚。

为了能让郑成功回心转意,清政府还给郑成功写了一封信。郑成功收到信后,也学清政府的理由回了一封信,他说:“我在这里这么多年,早就移孝作忠,希望有生之年,能报效国家。当初福建巡抚张学圣无故攻打我,我不得不防卫,现在已经骑虎难下。”

郑成功这句话讲得非常有弹性,他把一切的过失,全部推到地方官张学圣的头上。因为当初张学圣等偷袭厦门,把郑成功的家财全部抢走。清政府认为既然如此,那么以后许多话就很好说了。清政府开始一厢情愿地大封郑成功父兄子弟: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为海澄公,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都督。

清政府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或许能够改善双方的关系。清政府还把地方官痛责一顿,认为他们为了贪图自己的利益,竟然去抢夺郑成功的财产,实为错误之举,于是向郑成功保证,将严惩这些有罪的官吏们,只要郑成功一答应投降,马上就撤回大军,把沿海附近居民的治安,都交给郑成功来负责。

从这些话来看,清政府的姿态简直就是向郑成功摇尾乞和了。他们也知道,郑成功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人,绝对不会就这么轻易地答应的,因此也放出一句狠话:“你的父亲兄弟都在我的手上,如果你不能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你也应该想到,将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这句话虽然说得很婉转,但却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警告,告诉郑成功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他真的那样做,可就到了郑芝龙的死期了。

于是清政府趁热打铁,马上叫郑成功的表亲黄征明等人,携带“海澄公印”及“奉化伯印”各一颗,打算交给郑成功。同时顺治皇帝又叫浙江福建总督刘清泰选派干练人员,把这件事情办妥。由此看出,清政府对与郑成功和议的事,是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又命郑芝龙叫人捎信给郑成功,投石问路,打听一下郑成功的意向。聪明的郑成功怎能不知道清政府的“良苦用心”啊!如果他完全拒绝,那等于是鸡蛋碰石头,对他有害无利;如果完全接受,那也不是他的本意。于是他决定给清政府一个悬在崖边的希望,让他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然后再由情形决定郑家军未来的行动。

郑成功接到父亲的信后,也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我们父子一别到现在已经八年了。既然父亲不能认我为儿子,我也不敢以儿子自居。我从小读《春秋》,深晓《春秋》的大义严明,希望将来能够身体力行。自从父亲不听我的劝告,一定要投降清政府,我那时就有了移孝作忠的打算。现在清政府既然让你失望,我又怎么能够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呢?他们当初答应你的高官厚禄,现在怎么一样都没有实现呢?八年都已过去,不要提高官,也不要提厚禄,即使是您想回一趟故乡,您能随心所欲吗?恐怕连这一点的自由都没有了吧!您过去在隆武朝深受器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可以说是呼风唤雨,威风八面。

清政府的将领,趁我南下救王之时,像强盗一样地把我家所有的财产掠夺一空,其余将士和老百姓的损失也不计其数。对这件事情,我现在依然非常的愤怒,因此我才发动了几次战争,并且狠狠地教训了清军一番。今天清廷要来招降我,但是他们的言语前后有不少的矛盾。

清政府说以后沿海一带将由我管辖,事实上,现在的海权不就已经掌握在我的手里吗?我现在还有外国援兵的帮助,北起日本,南到柬埔寨,都愿意助我共行复国大业。如果投降了清廷,我不是把自己置身于浅水,任由他们来戏弄我吗?我何必自取其辱呢?当初清政府曾以荣华富贵来引诱您,您相信了,如今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您既然已经走错了一步,怎么能让我再重蹈覆辙呢?我曾受隆武帝厚恩,赐姓赐名,对于皇上的恩德,我是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的。至于功名利禄,对我如浮云。我更不会为了空名,而惹来一生的祸患。”

郑成功这封信,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绝对不相信清政府的假意哄骗。他的心像金石一样的坚固,坚守自己的立场,无论在任何艰难的情形下,依然是威武不屈。

郑芝龙看到郑成功的信后,知道自己很难说服儿子与清朝议和,因此只好向清政府报告,他已经尽力了,无奈郑成功这个孩子太顽固,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时的清政府可以说是很没面子,使得自己进退两难,真不知道该如何下台才好。经过半个多月的商量,朝廷又掀起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执,最后还是主和派胜利。于是,清政府再次摆出一副低姿态,希望还能继续和谈。

这次,清政府又透露了一个消息,愿意把泉州、漳州、惠州、潮州都让给郑成功管辖,只希望他能接受清政府的和谈。清政府认为,郑成功所以迟迟不肯接受,也许是他的胃口大,希望能够讨价还价,要得更多一点。但是清政府愿意用高的代价,来收买郑成功人心的做法,完全小看了郑成功,错估了郑成功的人格。

郑成功虽然是郑芝龙的儿子,可是他的个性和他的父亲完全相反。如果说清政府提出这个条件的对象是郑芝龙,那他找对人了,郑芝龙早就答应了。现在的郑成功,可不是用财物诱惑能招抚得了的。俗语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老子也说“不争,则人莫能与之争”。像郑成功这样一位大英雄,他对清政府根本无所求,而一心一意地只是想打败清政府,恢复大明王朝。

这时清政府又让郑芝龙实行苦肉计,派家人李德到厦门见郑成功,讲了不少其家人在京城受苦的情形,希望能打动郑成功的心,接受招抚。郑成功为了应付这个局面,就派常寿宁和郑其逢到福州去谈判。

在常寿宁和郑其逢临走的时候,郑成功又再三地交代说:“和议事情的原则,我已经跟你们讲清楚了,至于怎么样应付清政府,你们可以见机行事。但是一定要做到不卑不亢,能答应的,或不能答应的,都交给你们自己做主。切记不能辱没了使命!”

常寿宁和郑其逢到达福州后,与清政府官员进行了商谈。二人为了争取名分,不卑不亢,与清官一直争执不下,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常寿宁和郑其逢回来之后,告诉郑成功他们为了争取名分,和清政府争执不下,因此就回来了。郑成功点点头,赞许他们的做法,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虽然这次没有达成和议,但是郑成功还是嘉许他们两位“不辱使命”。

后来,郑成功又和清政府的使臣见了面。清政府的使臣把大印交给郑成功,郑成功没有打开,也没有说任何话,显得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那天,郑成功还请清政府的使臣们吃了一顿饭,耍了一套太极拳的把戏,像没事人似的,净说些不相干的事情。这样又过了两三天,郑成功依然和清政府的使节在打太极拳,根本就没有提过和谈的事情。这时清政府的使节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向郑成功说:“我们马上就要回京复命,希望你能把你的意思告知我们一下。”

郑成功这才慢吞吞地说:“我的军队实在太多,即使给我好几个省,恐怕也没有地方安排啊。”清政府使者听了这话,心里凉了半截,可是也不知该如何回复。他们知道郑成功并没有拒绝和谈,只是胃口太大,是存心和清政府过不去。这时郑成功把印信退还给了清政府的使节,对方不敢有任何表示,只好收下。又过了两天,郑成功仍然没有什么表示,使者只好带着失望的心情,匆匆地回京复命了。这次的和谈,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由这件事来看,郑成功不但有军事上的才华,而且在外交上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懂得如何利用外交为己方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清廷则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郑成功利用清政府使节北上的时间再到福建去筹款,并购买了一些造船的木料。他想利用和谈的机会,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他很婉转地对刘清泰说:“我现在正在和清政府谈和,你们总不能让我饿着肚子谈呀,应该让我来这边筹些粮食,免得我的军队都饿得没饭吃。”刘清泰既然听他说有谈和的诚意,也一声不敢吭,免得到时候又两面不讨好。刘清泰写了一封苦苦哀求的信,希望郑成功能够早作决定,进行谈和。接着他又吐了一些苦水,表示自己尽力促成谈和,并不是为了贪图立功,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平安无事罢了。

郑成功接到刘清泰这封信后,把信放置起来,过了两三个月都没有回信。在这段日子里,刘清泰的日子可是不好过。他每天都再等待郑成功的答复,但又摸不透郑成功会不会答应和谈。郑成功的态度,一直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既不回信,也不明确拒绝。

到了五月,郑成功才回复清政府,要求必需给他三个省,他才愿意谈和。他明知这个条件,将会使清廷感到为难,但是他需要的并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想拖延时间,然后好达到养精蓄锐、重新部署的目的。

这时郑成功和另一名将领张名振,堂而皇之地沿长江而下,祭拜明思宗皇帝。刘清泰看了,大为着急,他害怕将来又惹下祸事,不但丢了乌纱帽不说,恐怕还会累及全家老小。因此飞报朝廷,希望谨慎提防,最好是使用武力,一举予以歼灭。

清廷反而犹豫不决,深恐影响到和谈。清政府既然没有反应,刘清泰又怕得罪了郑成功,于是赶忙写信给他,信的大意是:“古语都说,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你就是不考虑你自身,也应该顾念你日益年老的父亲和风烛残年中的祖母。你难道愿意看着他们每天都寝食难安吗?你说如果不答应你的条件,你就不会和我们议和,就算答应给你三个省,你也未必肯舍弃明室而效忠我大清吧。请你仔细斟酌,因为你的决定,关系着你全家人的安全。”

刘清泰倒是把郑成功的意图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这只是郑成功的手段,而不是他最后的目的。尽管他心里明白,但不得不在表面上仍然百般的迁就。由此可见在和议中,郑成功一直居于上风,而清政府则处处受其摆布。

永历八年(1654年),清政府从刘清泰的报告中,知道郑成功已经明白地表示要有三省才愿谈和,于是就开始了一连串的会议。当时,清廷的主战派和主和派可以说是旗鼓相当,最后折中的办法,就是恩威并济,边打边谈。

一方面派遣大军,准备攻打厦门;另一方面,又派使者和郑成功继续谈和。如果软的不成就来硬的。这时,郑芝龙开始着急了,他马上要求清政府,再派郑成功的弟弟郑世忠南下,希望郑成功能念手足之情而接受和议。

在这个紧要关头,决战还是议和,实在到了郑成功必须慎重选择的时候。在福建海岸,已经集结了清政府的许多大军,战云密布,风雨欲来。

这时清政府希望郑成功派人到福州谈判。郑功成坚持不肯派人过去,他写了一封信,让清政府屈尊就教到他的地盘来商谈议和之事。

这次会谈双方都带了不少人马,彼此提防,气氛显得非常紧张。清政府方面的使节是叶成格,他来到郑成功的地盘,难免会有些提心吊胆。

和谈时的气氛很不融洽,清廷一定要郑成功剃掉头发,像满洲男人一样留辫子。这一点,郑成功绝对不肯接受,但是清廷非常坚持,要他这样做才表示投降的决心。最后双方不欢而散,这次的谈判再次没有结果。

叶成格走了之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他,语意非常的客气,使叶成格看了也无可奈何。他知道郑成功毫无和谈的诚意,但是却处理得十分圆滑,真是刀切豆腐两面光。叶成格立即提笔写了一封回信给郑成功,他知道郑成功一再地拖延,毫无和谈的诚意,因此他限定郑成功一定要在二十五日以前有一个决定性的答复,而且必须剃掉头发,以示决心。

到二十四日,郑成功一直没有答复。清廷又再次命令郑世忠向郑成功恳求,但是郑成功不愿意答应清政府的要求,只好拖延时间,要求清政府再派叶成格到安平来谈判。这时候,清廷有点恼羞成怒了,决定不再派使者前来。

当时清政府使团临走时,郑成功托表兄黄征明给父亲郑芝龙捎去一封书信,信函的内容大意如下:

“这次清政府派使者谈和,带了父亲的信,我看到后又惊又喜又害怕。当初清政府愿意给我泉州、漳州、惠州、潮州这四府的地方,让我安排人员,可是,我这里兵将众多,投降之后当然要为部下的出路安排,因此我希望能有比四府更多的地方好安排他们。但是清政府答应我的,一时都无法做到,反而要我先剃发,以表示决心。我当然不可能做这么糊涂的事情,因此,我也没有办法答应这样的要求。如果清政府能够答应照我的意思做,那么我就愿意接受招抚。如果他没有办法答应我的要求,那么,一切免谈!

这次清政府的使者和我相见,我请他住在报恩寺,他却不敢住,反而带了许多兵马,显然对我心存猜忌。

如果他是堂堂正正的来,就不应该对我疑神疑鬼,他这样我当然也会对他感到怀疑。我曾和他约定下次和谈的时间,但是他却拒绝了。他们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究竟是为了什么,真令人不解!

现在清政府的条件就是要我剃发。如果我不答应,和议就不能达成。我认为清政府这样做,简直是欺人太甚,毫无和谈的诚意。如今百姓困苦,我的将士又这么多,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果我投降之后,官兵应该如何安排,他们每人每月能够拿到多少俸禄。但是清政府却一味地要我剃发,而不愿意将我提出的问题仔细讨论。我认为清政府这次派来的大使叶成格等人都很浮躁,因此我们的和谈没有办法顺利地进行。另外,他动不动就拿我父亲兄弟的性命要挟。谈判刚开始,他就如此对待我,一旦我投降之后,将会受到怎样的待遇,那可想而知,如何不令我心寒呢!如果我糊里糊涂就答应了这件事,将来免不了会贻笑天下!

过去父亲已经被清朝贝勒骗过一次,现在父亲还能活在人间,倒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事。万一将来父亲如果有任何不幸,我只好穿着孝服,替您报仇了!

清政府一再地向我要求和谈,但同时他的大军却随时都在准备攻打我。我实在不得已,只好整军练武,准备和清政府决一死战。”

这虽然是郑成功写给父亲的家书,但他心里明白,这封信清政府一定会看到的。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处境解释给父亲听,希望父亲能够体谅他的苦衷;另一方面,他把和谈失败的事完全归咎于清政府使者。从言辞中还给清政府留下了一丝希望,仍然表示他是有心谈和,只是对方派出的使者所用的手段不当罢了。

在这年的十一月,漳州协守刘国轩献城投降,使郑成功得到漳州一带的地方,还获得了百万两的银子,这对郑成功的府库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

郑芝龙接到了成功的信非常失望。他把这封信交给了清政府,清政府看到这封信后,一些亲王和大臣们又讨论了几天,他们的结论是:“本朝多次给予郑成功很好的机会,可是他却一味地敷衍,根本就没有和谈的诚意。现在该是用武力对付他的时候了。”清朝皇帝听了这些人的意见,也感到无可奈何,于是命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领满州大军攻打福建。清政府与郑成功的和平议和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兵戎相见的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