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13542400000043

第43章 慢性腹泻(2)

此方法具有温肾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脾俞、肝俞、中脘、天枢、期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先针刺脾俞、肝俞,针尖斜向椎体或夹脊直刺1寸余,得气后交替施捻转捣臼泻法,行针2分钟后起针。继而针刺中脘、天枢、期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施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

此方法具有抑肝扶脾、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脾不和型慢性腹泻。

针刺法2

取中脘、脾俞、天枢、关元、肾俞、足三里穴。先针刺脾俞、肾俞,针尖斜向椎体或夹脊直刺l寸,得气后交替施术2分钟后起针。继而针刺足三里穴,直刺1.2~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足三里穴留针10~20分钟。后灸中脘、天枢、关元穴,壮数宜多。

此方法具有温补脾胃、固涩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型慢性腹泻。针刺法3取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内关、公孙穴。先针刺脾俞、胃俞穴,针尖沿夹脊直刺或针尖斜向脊柱,刺入1~l.5寸,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交替施术2分钟起针。继而针刺中脘、天枢穴,用泻法,出现肠鸣者效果更好。后针刺足三里、内关、公孙穴,皆用泻法,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

此方法具有消食导滞的功效,用于治疗伤食型慢性腹泻。

针刺法4

取中脘、水分、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穴。先针刺脾俞、胃俞、大肠俞,夹脊直刺或针尖斜向脊柱,刺入1~l.5寸,用提插捻转法,得气后交替施术2分钟起针。继而灸中皖、水分、天枢穴,壮数酌情而定。最后针足三里、三阴交穴,用补法,留针20分钟。

此方法具有健脾益气、化湿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针刺法5取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大肠俞穴。先针刺大肠俞,针尖斜向脊柱方向刺入0.8~1.2寸,用提插捻转法找到针感后,施术2分钟后起针。足三里穴直刺1.2~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随后灸中脘、天枢、神阙穴,其中神阙穴用隔盐灸,20~50壮。

此方法具有散寒化湿的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型慢性腹泻。

(二)电针法

电针法1

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中脘、天枢穴用1.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微小幅度提插捻转补法,使胃脘部有收缩感;气海、关元穴直刺1.5~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沉麻感向阴部传导;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略向上斜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电针法2取中脘、天枢、曲池、地机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中脘、天枢穴用1.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微小幅度提插捻转补法,使胃脘部有收缩感;曲池穴用1.5寸毫针略向上斜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地机穴用1.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调理胃肠、清热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

(三)艾灸法

艾灸法1

取天枢、神阙、气海、足三里穴。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器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患者感觉温热略烫但能耐受为宜;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艾灸法2取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灸器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患者感觉温热略烫但能耐受为宜;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艾灸法3取太溪、三阴交、肾俞、大肠俞、关元、天枢、中脘穴。用艾条温和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选定之穴位悬灸,以患者感觉温热略烫但能耐受为宜,每穴灸5~10分钟。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肾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肾虚型慢性腹泻。艾灸法4取腹部水分、神阙、天枢、关元穴,或背腰部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穴。选大号温灸盒竖放,点燃1~3段、长7厘米的艾条后放置于盒内的铁纱上面,对准穴位或施灸部位,盖好盖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钟。若在施灸过程中,盒内温度过高,患者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将盖子部分打开(热气向上,下面的温度即可下降)。若温度还高,可将盖子拿下。盖盖子时,注意不能全部盖严,要留有一定的缝隙,使空气流通,让艾条充分燃烧。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如有烫伤,出现水疱,小者可自然吸收,不必处理;大者在常规局部消毒后,用消毒的针头将水疱刺破,再用干棉球吸干,涂上甲紫用敷料覆盖固定即可。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艾灸法5取足三里、脾俞、大肠俞、三焦俞、天枢、关元穴。用“白芥子饼灸”法。取白芥子研为细末,再将药末用凉水和好,做成直径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药饼,将药饼放在选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将艾炷放在药饼上点燃施灸。足三里穴灸9壮,脾俞、大肠俞、三焦俞穴灸7壮,天枢穴灸7壮,关元穴灸7壮。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感,可以将药饼拿起脱离皮肤,同时用手拍打几下,再将药饼放下继续灸治。如出现水疱,小则会自行吸收,大则用消毒注射针头刺破放出液体,再涂上甲紫,外用消毒纱布固定即可。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艾灸法6取中脘、关元、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用“隔姜灸”法。将鲜姜切成0.3~0.4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扎几个小孔,再将姜片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上面放置1.5厘米×2厘米大小艾炷,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或将艾炷立即去掉,再更换新艾炷继续灸之。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穴灸3~9壮,换艾炷不换姜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艾灸法7取足三里、公孙、关元、中脘、脾俞、大肠俞穴。用“隔姜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