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良(名人传记丛书)
13411300000019

第19章 安定局面的计谋

正当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的时候,刘邦为了项羽的军队经常劫夺他们的粮饷,截断自己的后勤补给,使得汉军运补维艰,感到十分烦恼。

有一天,刘邦突然和郦食其谈起这件事情,他想向郦食其问计,看看他有什么办法破敌。

郦食其认为,刘邦可以从史实中检举他们的得失,排除失败的因素,善加利用。之前夏朝的桀昏庸无道,被商汤所灭;商纣王昏庸无道,被周武王所灭,但是他们的后代却都受到封赏,使他们永远感恩戴德,真诚拥护,所以商汤、周武的基业才得以坚固。而现在暴秦的作风也是如此,自从灭了六国以后,秦朝竟然连他们的社稷也一起毁掉了,六国王室贵族的后裔一定会很怨恨秦朝,一有机会,就想摧毁这个暴政,所以秦朝仅仅传到了二世就被推翻了。郦食其建议刘邦能够效法前人,分封六国的后人,他们一定会对刘邦感恩戴德,全力效忠,到时候四海归心,刘邦也可以在南方称王,项羽也会低头臣服。

这个计谋让刘邦听得拍腿叫好,他立刻派郦食其去铸造大印,全权处理这件事情。有一天正在刘邦吃饭的时候张良求见,刘邦十分激动地把郦食其这个办法和构想告诉了张良。

没想到他却认为如果刘邦这么做的话,就把他的前程全毁了。刘邦听了吓了一大跳,他不明白张良说的是什么意思。

于是张良就进一步给刘邦解释清楚,说他可以至少指出来七八点这个办法的不足之处。

第一,这个办法错的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分封的对象不一样。桀、纣被灭之后,汤、武是因为自身的力量可以控制整个局面,才敢于去封赏桀、纣的后人。而刘邦自己的力量弱小,光是项羽一个人,就可以让他日夜担忧,已经没有任何精力再去控制天下了。

第二,周武王攻克殷都之后,立刻赐予匾额表彰商容,又重修比干的坟墓,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但是现在的情势,不容许刘邦如此的做法。

第三,武王能把存储粮食的仓库和鹿台的财宝都分散给穷苦的老百姓,而这一点刘邦却做不到。

第四,周武王灭纣以后,就把兵车都改为民车,兵戈甲胄藏在了宗庙,表示天下太平,这些战具将永不再用。以目前的情势看来,刘邦更是做不到。

第五,武王灭殷之后,在全国各地开办学校,发展教育,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太平盛世景象,刘邦也是不能效仿的。

第六,周武王还把那些战马全都放到华山南麓去,表示永不作战;让牛群放牧在桃林的荒野,表示不再用它来运输战时的粮草、辎重,这一点刘邦也做不到。

第七,追随刘邦的一些智谋之士、军事人才,他们背井离乡,转战各地,大都是希望功成之后,能获得封赏,可以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如果刘邦就这么把土地分封给那些封建残党,但是追随他的那些功臣烈士,他们冒险犯难、出生入死,对刘邦都是一片忠心,如今却没有他们的份,心里一定不是滋味。赏罚不分明,是犯了大忌。

第八,就算这批人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来,可是他们都想回到本乡本土去当个一官半职,以便和家人团圆,免得东奔西跑,在刀口上讨生活,一旦听说他们的本国已经换了主人,没有人再愿意跟着刘邦去打天下了。

第九,刘邦想这么做也可以,但是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力量能够压得住项羽,否则即使刘邦再分封,诸侯们还是会跟着项羽走的,前不久的彭城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训。

张良说完这九点之后,很严肃地跟刘邦说,如果他真的这么做的话,那么,他的前途和基业将不复存在了。刘邦听后,饭也吃不下去,惊出一身冷汗,十分感谢张良的提醒,赶忙放下饭碗,立刻下令停止铸印,这才避免了一场未来的政治祸害。

刘邦虽然从善如流采纳了张良的意见,不再分封六国后裔,但是缺粮的问题还是存在。他决定暂时和项羽谈和,声称自己只要拥有荥阳以西的地方就够了,绝对不再向东进犯。而项羽本来打算接受刘邦的条件,但是范增极力反对,范增认为一定要趁现在汉军穷困,容易对付的时候将刘邦铲除,再让他有休生养息的机会,日后就更难征服了。项羽这时候也想到了彭城的事情,于是决定撕毁谈判,继续进兵,再度围攻荥阳。

刘邦见到和议没有成功,而且再度被围困,心中十分担忧,希望陈平能够有好的对策,陈平想了想,就说:“项羽待人十分有礼,毕恭毕敬,而且善于施舍小恩小惠,但舍不得行大赏、封爵邑。大王您虽然喜欢骂人,但是依然有人来投靠您,这全是因为大王您放得开,出手大方,高官厚禄随手赐给下属,毫不吝惜,所以自然有人愿意效死。但是,大王如果能去掉自己的缺点,学习项羽的长处,前来投效的人一定会更多,如此一来,实力自然增强,再利用项羽的弱点,施用反间之计,派人到楚地散播谣言,说项羽面前最亲信的大臣,如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屡建大功却仍然得不到赏赐,惹得天怒人怨,已经和汉军有紧密联系,准备来个里应外合,灭掉项羽,然后再和汉王均分天下。项羽本来就拿不定什么主意,听到这些谣言,心中一定会对他们猜忌,逐渐和这些人疏远,甚至于让他们自相残杀。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挥军破楚,项羽一定会被击败。”刘邦觉得陈平的主意不错,就拿出四万两黄金交给陈平,要他组织特务机构,派出大批人员伪装成各行各业的人,潜入楚地,大肆散播谣言。

事情果然如陈平所料的一样,项羽听到这些谣言,对龙且、钟离昧等人渐渐疏远,并且派出了特使到汉军去刺探消息。

这个时候刘邦故意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十分热情地来接待来使,等见了面,故意装作大吃一惊的样子,说还以为是亚父(范增)派来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羽的使者之类的话,还立刻让人撤下酒宴,换了一桌十分普通的菜。使者回到楚国之后,把经过的情形向项羽报告,项羽果然中计,对范增起了疑心,将他的权势大为削减。

别看范增这人年纪大了,但是肝火旺盛,自己殚精竭虑地为项羽苦苦策划,没有打算向他去邀功论赏,项羽竟然还怀疑自己跟敌军有联系,实在是忍受不住,他立刻气冲冲地对项羽说:“项羽,没想到你竟然这么不成熟,中了别人的离间计还不知道!好吧!既然你的天下已经打出来了,我希望你好自为之,反正我这把老骨头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请你就准我回家吧!”项羽早就希望他这么说了,所以连半句打算留他的话也没说,立刻就答应了。范增又气又闷,结果走在半路,患了背疽(背上所生的一种恶疮)死去了。

范增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旷世奇才,虽然可能比不过张良和陈平这样的人才,但是张良与陈平的计谋大部分都被他识破了,项羽有他在身边不至于吃大亏。现在,这唯一的智囊离开了,项羽就好像在怒海中航行的小船,突然失去了罗盘一样,虽然不能说这就是日后项羽失败的决定因素,至少它加速了项羽的败亡。

这个时候,项羽已经被反间计搞得失去了主心骨,自己还浑然不知,反而为范增的出走感到很庆幸,他认为只要范增一走,汉军就失去了耳目,就可以加快围攻荥阳的攻势。

楚军猛烈的攻势一发动起来,刘邦也受不住,经过了几番的冲杀,优劣之势立刻显现出来。刘邦焦急万分,眼看荥阳就要失守,幸好陈平及时献上了一计,使得刘邦得以安然脱困,但这也是在范增离去之后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正在楚军把荥阳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突然刘邦派人到楚军请降,项羽得知,大笑不止,心里也在得意,他认为,没有了范增,自己一样也能杀得了刘邦,因此很快地就答允了。

使者求降后不久,只见城门大开,涌进来好几千个难民。楚军的目的不在他们,所以自动让开一条路,但是仍然是严加戒备,用来提防难民中混有的汉军突然发动袭击。那些难民走了老半天,并没有出什么意外,楚军也就不管他们,仍然紧密地注意着城门,准备等候刘邦的出降。

等了没一会儿,一辆黄帷锦边的马车过来了,楚军见是汉王的御车,一时欢呼雀跃,以为终于擒住了刘邦,从此可以返乡过安定的日子了。这时候项羽也亲自骑着马过来看,等到行近马车才发现里面坐的不是刘邦。盛怒之下,一把将车上的人给揪了下来,问刘邦去哪里了,而他又是什么人?那人被揪下车来倒也不惊慌,从容不迫地说:“我是纪信,汉王早就出城回关去了,你手下的那群饭桶,竟然连汉王都认不出来!这也难怪,谁叫他们跟随这么一个笨蛋呢?”说完又是一阵狂笑。项羽本来已经是火冒三丈,经他这么一骂,更是怒不可遏,立刻叫人堆起柴火,把纪信活活烧死。

原来,陈平所献的计,是偷龙转凤的计谋,他见到荥阳危在旦夕,就找了个相貌与刘邦很相似的纪信来做替身,穿上汉王的衣服,另外派使者向项羽请降当做借口,而真正的刘邦早穿着破旧的衣服混在难民群中顺利出关去了。张良、陈平与樊哙等人也是同时夹杂在难民中蒙混出城,刘邦这几个人一出城就加紧脚步逃往成皋,而奉命留守的则是大将周苛、枞公及韩王信、魏豹。

周苛等纪信一出城,就再度把城门关了起来,项羽在烧死纪信以后,又率军猛烈攻城。周苛心里盘算着:“魏豹这个人,他现在会站我们这边,只不过是因为兵败被俘,怕被刘邦砍脑袋才假意投降的,而他真正的目的是因为妻子薄姬被汉王接收过去,所以早就对汉王十分怨恨。现在汉王走了,留下这个家伙一起守城,说不定他会趁机暗通楚军,里应外合,把我们给出卖了。不如趁早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于是周苛就找来枞公商量,当下就找了个借口,把魏豹给杀了。打这之后,城中的上下将士都坚守荥阳,楚军方面由于刘邦已经远去,猛攻一阵也没有什么收益,更是无心恋战,只好撤军。荥阳就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被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