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卓越的商界领袖
13394200000018

第18章 迈克尔·彭博(MichaelBloomberg)(2)

关于这一点,不要被所谓“以实时金融数据服务为主,包括电台、电视台、新闻业和出版业等众多相关业务的金融媒体帝国”这样的名头所迷惑。的确,彭博集团在1992年便创办了彭博杂志,并从纽约电台开始进军广播业,乃至后来的电视业,但这些媒体业务并不承担盈利目标。

事实上,彭博看中的是它们对公司影响力的提升,而这最终将有利于卖出更多的终端机——这是非常彭博主义的逻辑,一针见血。

在这一逻辑的支配下,彭博集团终于见到了日进斗金的美景:最终以2亿美元的价格从美林购回所持股份的1/3,使其持股比例降到20%,除去六位元老各持8%以外,剩下的72%归彭博本人所有。

事实证明,该逻辑十分顽固。2001年,由于出任纽约市长的缘故,彭博放弃了对公司的管理,接替他成为CEO的莱克斯·范维克(Lex Fenwick)继续以此为导向引领公司的发展。

3.我有钱,所以大家选择我当市长是没错的

2000年彭博结识了参议员麦凯恩,在麦凯恩的鼓励下他开始考虑从政。彭博当时对记者说:“出钱让别人去改变世界是一回事,自己花时间做是另一回事,现在我想寻找新的挑战。”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有4份最好的工作:美国总统、联合国秘书长、世界银行总裁和纽约市市长,其中前3项已经名花有主,只有纽约市长的位子还有机会坐一坐。他花大价钱从华盛顿和纽约请来政治顾问为自己制定竞选纲领,并在当地电视台大谈政治抱负。2001年年初,60岁的布隆伯格作出了一个决定:打算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参加11月份纽约市长的选举。3月,他从彭博公司的总裁职位上正式退了下来,但仍留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据说,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备选公职。他还特意请来了曾经成功辅佐朱利安尼出任纽约市长、对竞选极为在行的政治战略家大卫·加思,作为自己的竞选顾问。

为了竞选成功,布隆伯格花钱如流水。借着自己的传媒背景,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电子邮件狂拉选票。《纽约时报》甚至这样报道:“纽约市几乎所有的无线电波中都充斥着迈克尔·彭博的名字。”不仅如此,他还高价请出全美最棒的两家民意调查公司对选民的意见进行反馈,并且组建了一流的竞选智囊团。在竞选结束时,布隆伯格已经掏了5000万美元的钞票。事实上,2001年11月7日,迈克尔·彭博(Michael Bloomberg)已经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如愿成为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市第108任市长,由一个金融信息帝国的掌门人一跃而成美国仅次于总统的最有权势官员。

彭博原本是个立场鲜明的民主党人,但当他看到民主党内竞争激烈,而共和党那边连一个像样的候选人都没有,就立马“叛变”到共和党,并成功地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

纽约是民主党的大本营,民主党人的数量是共和党人的5倍,共和党人当选的机会不大。为了当选,彭博组建了一流的竞选团队,在砸出了690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之后,他如愿以偿当上市长。对此,他的竞选对手马克·格林颇有微词:“这不是在竞选市长,而是要花钱买下市政府。”

上任五年来,彭博的进步有目共睹,他已经学会了一些政客亲民的基本诀窍,例如亲吻婴儿,在媒体面前摆POSE。不过,他的政治历练还是太短,还不会讨各个族裔选民的欢心。比如,听黑人的福音歌,他不会跟着打拍子;在对一群中学生演讲时,就如同面向一群商业领袖演讲一样沉闷严肃。

和5年前一样,而今的彭博还是操着一口远远谈不上动听的波士顿口音,不过,他说出来的话却比从前更加的圆滑谨慎,不会再闹2001年竞选时的大笑话——当时,他当着共和党同仁、纽约州州长帕塔基的面宣称自己倾向支持民主党的自由主义;而今的他还是不改亿万富翁的做派,喜欢一掷千金大摆盛宴,不过他的宴会宾客不再仅限于上流社会人物,还加进了纽约市各个社区的社区领袖。

尽管彭博降低了纽约的犯罪率,开发追踪城市各类服务的电话系统,切实解决纽约市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对学校体制进行改革,还结束了纽约20年以来最糟糕的财政危机,但他的支持率一直没有超过半数。2003年底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只有23%的纽约市民希望他连任,而62%的人则希望看到另一位新市长。

彭博的助手反复强调,市长先生其实真心实意理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连彭博95岁的老母亲也出面说,自己的儿子一向是行善不欲人知,他最慷慨大方的一面总是在公众的视线之外。

彭博上任来,一直艰苦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名纽约市平民市长,他的努力现在已得到不少选民认可。彭博要让纽约市民相信,一个不算英俊的市长,也可以激情澎湃地继续治理这个全美国甚至全世界最喧嚣的大都会。

4.彭博的成功之道

彭博公司的成功是个奇迹。但探循其成功之路却很难发现彭博曾有过令人称绝的奇招。

彭博认为,要想成功的人需要有眼光,既要考虑财力上可以承受,又要考虑实际,还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要过多地思虑细节,不要怀疑自己的创造力,也不要太多虑长远的发展战略。彭博公司的哲学之一就是做与众不同的事。按彭博的话说就是,当别人向右走时,我们向左。就像在足球比赛中,从边线切入往往比从中场突破更有效。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财力雄厚,我们则采取非资本密集的策略;如果他们集中精力于某方面,我们则转向其它方面。彭博公司的产品要与众不同。很简单,因为没有独特的产品就没能力向用户收费。细想起来,这些道理不就是我们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避实就虚”么?不就是西方经济学老祖亚当·斯密多少年前就说过的“有限供给与大量需求等于高价格”么?彭博的成功绝非因为他仅仅理解这些浅显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干事的魄力和持之以恒地实施这些策略,并且天天追求创新。这些才是他个性的反映,才是他的过人之处。

彭博视公司为家,视公司雇员为家庭成员。彭博说,公司最主要的财富是雇员,而不是他们的技术、数据库、通讯网络甚至客户。彭博本人的工资并不比多数公司雇员的高,他的分红也多投资于公司的未来发展或捐献给慈善和公益事业,而给子女的钱也仅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为限。自然,公司雇员也以公司为家,愿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公司,而绝少跳槽。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些恐怕也是彭博公司取得成功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他的自传中,彭博阐述了一些也许并不被许多人所认同的观点,但他确有其道理:彭博完全排斥以收购兼并的方式来扩充公司,他认为多数收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依彭博看来,任何可收购的公司都不值那么多钱,与其收购,不如自己干。彭博对因特网可能会对彭博公司产生冲击也不以为然。他认为因特网至多是信息传输的革命,而彭博公司能鹤立鸡群,靠的是高质量的信息内容,彭博公司的专线服务网络是因特网永远也不可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