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足道养生
13393900000010

第10章 足道疗百病(2)

另外,有个偏方对一些病人很有效,又不麻烦。我曾推荐给一个病人,他当时已经痛至小腿,不能上班,坐在家里也一阵阵抽痛。其他方法都试过,收效甚微。无奈之下,我告诉他这个办法试一试,他笑笑走了。过后几周见到他,病情依旧。一问,原来他不信这个偏方。我又嘱他试一试无妨。两个月后打电话,告诉我他好了。原来,他在百般无奈下,想起我的办法,试了1周,竟不痛了。后来又有轻微反复,再用,没有再发。方法是,找一个铜钱和一个铝钱,把铜钱贴在足外踝下的申脉穴上,用胶带固定。把铝钱贴在手掌侧面的后溪穴上,也用胶带固定。左腿坐骨神经痛贴在右侧手脚上,右腿坐骨神经痛贴在左侧手脚上。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半小时至两小时,直至痊愈。如果白天不方便,也可以晚上贴,早上取下。

预防坐骨神经痛要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风寒湿邪侵袭。风寒湿邪能够使气血受阻,经络不通。既是引起坐骨神经痛的重要因素,又是导致坐骨神经痛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

(2)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原发性坐骨神经病也就是坐骨神经炎,是神经间质的炎症,多因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感染后,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经血液侵袭坐骨神经而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既能致发本病,又能加重本病。

(3)注意饮食起居调养。注意锻炼身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戒烟限酒,增强体质,防避风寒侵袭,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病机会。

5.足跟痛

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足部筋膜会发生退行性变。老年人体弱多病,足跟部皮肤软化,足部的纤维组织失去弹性,很容易受伤,并难以恢复原有的结构。年老以后,脚掌的脂肪纤维垫变薄,加上缺钙,行走时足部有触痛感。再加上因骨质增生,形成骨刺,行走、负重对足底软组织产生压迫而痛。这种疼痛常常持续存在而得不到缓解。老年血管弹性差,微循环欠佳,受凉、穿鞋不适均可引起足跟痛。特别是年轻时脚部受过过度劳累,有过伤损,更容易在老年以后发生足跟痛。

足疗对老年足跟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按摩全足,按摩基本反射区如肾、肾上腺、输尿管、膀胱,另外,着重按摩额窦、大脑、小脑、垂体、甲状旁腺、甲状腺、性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等,可以缓解足跟痛,如果能够坚持,可以治愈。中药浴足对足跟痛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1)夏枯草20克,陈醋1000毫升,将药放入醋内浸泡后煎煮20分钟,每次用醋汁浴足30分钟,两天换药1次。

(2)五加皮12克,川椒12克,芒硝16克,老葱根切段,以上诸药加水煎煮后浴足,每次30分钟。为了预防或缓解老年足跟痛,可以每日用药水或热水浴足,促进血液循环。平时选穿宽松舒适的鞋袜。饮食营养宜平衡,多吃富含钙质的食物,多晒太阳。适当锻炼,劳逸结合,不要久站久行,特别注意不要负重行走。中老年人在走路的时候,可以刻意地采取弹跳行走的姿势,增强脚部韧带肌肉的强力,特别是足弓。这对预防足跟痛是很好的方法。

6.踝关节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称为关节扭伤。轻者仅有部分韧带纤维撕裂,重者可使韧带完全断裂或韧带及关节囊附着处的骨质撕脱,甚至发生关节脱位。

(1)外侧韧带损伤。由足部强力内翻引起。因外侧韧带薄弱,使足内翻活动度较大,外侧韧带损伤较为常见。外侧韧带部分撕裂,较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踝外侧疼痛、肿胀、走路跛行;有时可见皮下淤血;外侧韧带部位有压痛;使足内翻时,引起外侧韧带部位疼痛加剧。

(2)内侧韧带损伤。由足部强力外翻引起,发生较少。其临床表现与外侧韧带损伤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现为内侧韧带部位疼痛、肿胀、压痛、足外翻时,引起内侧韧带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脱骨折。

如外侧韧带损伤较轻、踝关节稳定性正常时,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缓解疼痛和减少出血、肿胀。2~3天后可用理疗、封闭、外敷消肿止痛化淤药物,适当休息,并注意保护踝部(如穿高筒靴等)。如损伤较重,应去医院治疗。按摩可以缓解症状,方法是仰卧,点按风市、足三里、太溪、昆仑、丘墟、悬钟、解溪、太冲等穴,以通经络之气;再以揉、摩等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局部周围施术,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7.踝管综合征

踝管又称跖管,位于踝关节内侧,是小腿后面与足底深部蜂窝组织间的骨纤维组织所形成的一条管道。它的浅面为跨于足内踝和跟骨结节之间的分裂韧带,深部为跟骨、距骨和关节囊。踝管内,由前外向后内依次为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胫后神经及胫后动、静脉通过。胫神经在出跖管时,于分裂韧带深部分为足底内侧神经与足底外侧神经,两终支入足底,肌支支配诸肌,皮支分布于足底的皮肤。

足部活动量突然增加,或踝关节内侧反复扭伤,使踝管内肌腱产生摩擦而形成腱鞘炎,腱鞘肿胀、肥厚,跖管内容积增大,致踝管相对狭窄,由于管内压力增高,产生足底内、外侧神经受压症状。

分裂韧带退变增厚,踝管内跟骨骨刺形成及骨折等,均可导致踝管狭窄,出现神经、血管受压症状与体征。本症的初期症状是站立或行走过久时,内踝后部疼痛不适,休息后即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加重,上述症状反复出现,发作时间逐渐延长,病人有跟骨内侧与足底麻木或蚁行感。严重者,可出现足趾皮肤干燥、发亮,与足部肌肉萎缩等。用手轻叩内踝后方,足底部针刺感加剧。足极度背伸时,症状亦可加重。按摩可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按摩部位以踝管部为主,小腿后侧和足部为辅。取穴承筋、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水泉、然谷穴。每次治疗时间10~15分钟为宜;手法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8.跟腱扭伤

跟腱是由小腿三头肌向下移行合成的粗大肌腱,止于跟骨结节。跟腱与其表层的深筋膜之间有一种腱围组织,其结构近似滑膜。跟腱腱周组织在踝关节屈伸活动过程中起润滑作用,以防止跟腱磨损。本病主要症状是跟腱疼痛。早期疼痛发生于活动开始时,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但用力跑跳时症状加重。随着症情的加重,凡牵扯跟腱时均可产生疼痛,如登山、上下楼梯、行走时间过久等。

检查时,跟腱表浅部位压痛,捻动跟腱时疼痛明显,或出现捻发感(或捻发音)。晚期,可在跟腱处触到硬块,局部增粗呈棱形。按摩治疗主要是活血祛淤,舒筋通络。按摩部位在小腿后侧及足跟部。取穴承筋、承山、痛点、跗阳、昆仑、太溪、仆参等。每次治疗时间15分钟为宜,刺激量视伤情而定。首先推小腿跟腱:病人俯卧位,踝部前方垫枕。术者立于伤侧,用双手自上而下交替推小腿至足跟部十数次;然后,用一只手小鱼际或掌指关节部缓和而沉稳地沿小腿中部滚至足跟数分钟。其次揉搓捏拿跟腱:病人俯卧位,用双手掌或鱼际部着力揉、搓跟腱及其两侧数分钟;然后,使膝关节屈曲九十度,踝关节趾屈,充分放松跟腱。在此姿势下,另手由上向下柔和地捏、拿小腿后侧筋肉数十次。捏拿时,亦可配合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最后按揉穴位动踝:病人俯卧位。用单手拇指按揉承筋、承山、跟腱部痛点,及拇指对压昆仑、太溪穴,各半分钟;然后,病人仰卧位,术者一手托足跟,另手握足掌,再左右摇转踝关节数次。

9.跖筋膜劳损

跖筋膜即跖腱膜,是足底的深筋膜,位于足底部,附着在跟骨结节上,其中央部分坚强,内、外侧部分薄弱,有保护足底肌肉、肌腱,协助活动,保护足底关节,支持足弓的作用,同时又是足底某些内在肌的起点。日常挑担、负重行走、长途跋涉、局部挫伤均可引起跖筋膜劳损。跖筋膜劳损以足跟下或足心疼痛、足底有紧张感、不能久行、遇劳累更甚、得热则舒、遇寒痛增为特点。

按摩部位是:甲状旁腺、肝、肾、输尿管、膀尿管、坐骨神经反射区胱、生殖腺、腰椎、膝、生殖腺、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反射区。拇指按压承筋、承山、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各半分钟。

10.膝关节炎

膝关节炎是膝关节的常见疾病,中老年人患关节炎的很多。膝关节炎分为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以软骨的慢性磨损为特点。多发生在中老年,在疾病的初期,症状轻微,表现为关节的僵硬不适感,活动后好转。可急性发作,休息及对症治疗后缓解。创伤性关节炎,是在关节骨折、韧带损伤或半月板损伤等膝关节创伤后逐渐出现的关节炎。临床表现与骨关节炎相近。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通常有其他关节的病变。

关节炎的最常见症状就是疼痛,还有僵硬和肿胀,关节的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有的晨起疼痛加重,并伴有晨僵。疼痛往往在长距离行走、爬楼梯及下蹲后加重。疼痛也会使病人感到关节无力。

在关节炎早期,主要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减轻体重,改负重、跑跳运动为游泳、骑车活动。避免如爬山和爬楼梯等使膝关节受累的运动。在日常,可加强股四头肌的肌力训练,稳定膝关节,改善关节的营养状况。比如坐在椅上,将腿抬平伸直,每次尽量坚持,每天数次。有些运动是不适合膝关节炎患者进行的,如不应该拼命地用双手左、右碾磨膝关节;不应该长距离地跑步;不应该拼命、长时间地做下蹲、站起运动。这些动作会加重膝关节表面软骨的磨损,使病情加重。打拳也不适宜膝关节病人,因为弓步、骑马蹲裆式、下蹲等,关节病人比较吃力。

有人介绍用生姜治疗关节炎。方法是每天吃生姜不少于5克,连续3个月有效。这个办法简单,据说孔子每日食姜得以长寿。

膝关节炎自疗保健法要按反射区脾脏、胸部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膝关节、肾、膀胱、输尿管。还可以按摩血海、犊鼻、足三里、阳陵泉穴。

11.腰痛

腰痛是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常见病。尤其是在长期保持坐立姿势工作的人中,腰肌劳损患者更为多见。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椎间盘与韧带组织的慢性损伤,造成的原因很多,例如长期姿势不良,使腰肌长时间处于牵拉状态,造成累积性劳损变性,软组织疲劳则产生腰背酸痛;有人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或腰部外伤后,长期卧床不起,腰背肌长时间疲劳;如果腰部软组织急性损伤治疗不当,或反复损伤使组织不能得到充分修复,产生纤维化或瘢痕形成,也是慢性腰痛的原因。

腰腿病往往是相连的,可以试用以下几种方法。

捏跟腱:跟腱位于足跟的后上方。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节稍用力分别捏两侧跟腱,以能耐受为度,捏20至30下即可。

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后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儿;如果是小腿外侧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脚趾的那一侧。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鱼际由上向下保持压力向下推,推20至30次。

点穴:取坐位,用两手中指的指尖分别点按两腿委中穴(膝关节后窝正中)1~2分钟,被按部位应出现酸、麻、胀的感觉。

点按太冲穴:取坐位,用大拇指或中指用力点按一侧太冲穴约3~5分钟,再点按另一侧。患者前后、左右转动腰部。

抖腿:站立时,用健侧腿持重,患侧放松,手掌按在大腿后方左右抖动肌肉1至2分钟,然后坐下,微屈膝关节,手掌按在小腿后方,左右抖动肌肉1至2分钟。抖动要连续、流畅、自如。

足部反射区按摩腰椎、肾脏、肾上腺、坐骨神经、大脑、小脑、肝脏、脾脏等反射区。日常应该注意保暖防潮,经常进行腰腿部的热敷以及弯腰、伸腰、转腰、蹲起活动,以利于腰腿痛的防治。

12.尿失禁

一个中学时代的女同学,在班聚之后打电话找我,说要单独谈一谈。我猜她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果不其然,落座寒暄几句以后,到底是老同学,虽然尴尬,她还是道出了她的难题。原来她年过四十以后,就出现憋不住尿的毛病,以至于不得不很“淑女”,即使非常开心也不能开怀大笑,上下楼梯也只能莲步轻摆,不敢爬山,免得尿失禁,当众出丑。打个喷嚏也担心会尿失禁。有时尿急走不到厕所就已“挡不住”尿在裤子里了。更令人脸红的是夫妻燕好,正享受高潮时,膀胱也不自主收缩而尿出来。

尿失禁不仅生活中有许多尴尬,因尿液经常浸湿内裤,还会造成会阴皮炎,甚至会引发真菌性阴道炎等症。所以尿失禁宜尽快加以治疗,不可听之任之。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能完全治愈或使症状缓解。如何选择治疗方法则应根据诊断结果来决定。

在确定诊断后,医生会考虑你的特殊情况,为你推荐适当的治疗方案。例如加强盆底肌肉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而言,尿失禁须要综合治疗,例如加强盆底肌肉治疗和药物治疗联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