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13393200000078

第78章 易筋经疗法

易筋经相传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宋、元以前仅流传于少林寺众僧之中,明、清以后才广为流行于民间。从“易筋经”三字来理解,“易”是改变之意,“筋”为肌腱,“经”指方法,其意是通过锻炼来改变筋骨,使之强健的功法。目前,易筋经不但是广大推拿人员强身健体、提高体力的练功方法之一,而且也是人们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常用保健功法。

第一节操作方法

易筋经共有十二势,锻炼时,视每人具体情况,选其中一势或几势或整套进行,但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练习时间、强度,因人而异,一般每日1次,每次练至微微汗出为宜。

一、预备势

两脚并步直立,头正如顶物,双目平视前方,沉肩垂肘,胸部内含,勿挺胸,背部挺拔,勿驼背;腹部内收,勿前凸;腰部竖直,宜放松。两臂自然下垂,置于体侧;膝关节微屈,不超过足尖。心平气和,精神内守,神态安宁,呼吸自然。

二、韦驮献杵势

1.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两臂外展与肩平,掌心向下。

2.转掌心向前,慢慢合拢;屈肘旋臂转腕内收,指尖向上,腕、肘与肩平。

3.两臂内旋,指尖对胸与天突穴相平。

4.两肩向左右分开,双手在胸前成抱球状,沉肩垂肘,掌心相对,十指微屈,相距约15cm。身体微向前倾。

三、横胆降魔杵势

1.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两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

2.两手翻掌向上,上提至胸,向前推出,高与肩平。

3.两手左右分开,两臂平直,掌心向上。

4.翻转掌心向下,两膝伸直,足跟提起,前脚掌着地,身体前倾。

四、掌托天门势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与肩同宽,平心静气。

2.两手掌心向上,指端相对,上提至胸前,旋腕转掌,掌心向下,四指并拢,相距5cm左右,不高于肩。

3.两手上举过头,同时翻掌,掌心向上,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指向天门穴(天门穴位于前正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两虎口相对。

4.两膝挺直,足跟提起,前脚掌着地,头略向后仰,目视掌背。

五、摘星换斗势

1.两手握空拳,上提至腰侧,拳心向上。

2.重心移向右腿,左腿提起向左前方跨出,屈膝半蹲,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向后,拳背附于腰后命门穴,左手由拳变掌,向左前方伸出,高与头平,掌心向上,眼视左手。

3.重心后移,上体右转,右脚屈膝,左腿伸直,脚尖上翘;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右平摆,眼随左手。

4.上体左转,左脚稍收回,脚尖着地,成左虚步;同时左手随体左摆,变勾手举于头前上方,指尖对眉中成摘星状,眼视勾手。

以上为左式动作,右式与左式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

六、倒拽九牛尾势

1.左脚向左分开一大步,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两侧,掌心相对。

2.屈膝下蹲,两掌变拳,经体前下落至两腿之间,两臂伸直,拳背相对;两拳上提至胸,拳心向下,变掌左右分推,坐腕展指,掌心向外,指尖向上,两臂撑直。

3.重心右移再左移,成左弓步,两掌变拳,左手向下经腹前再向上划弧至面前,拳高不过眉,屈腕外旋后拽。

4.同时右手经头上向前,再向后划弧至身体左侧后方,屈腕内旋前拉。

以上为左式动作,上体伸直右转,面向正前方,两臂置于体侧,再做右式,动作同左式,惟左右相反。

七、出爪亮翅势

1.脚并拢,两手握拳,上提腰侧,拳心向上。

2.两拳上提至胸,化俯掌前推,同时上提足跟,两腿伸直。

3.肘直腕曲,十指用力外分,眼平视指端。

4.用力握拳收回至胸前,同时落踵;再提踵掌心向前,十指外分前推,共做七次。

八、九鬼拔马刀势

1.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腹前交叉,上举至头,由身体两侧下落至体侧。

2.左手由体侧向前上举至头上,屈肘,左手按住头后枕部,右手向后至左侧背部肩胛骨下部,掌心向内。

3.左手掌前按,肘向后摆,项部用力后仰。

4.右手掌用力前按,身体随势充分向左拧转,眼向后视;双手同时撤力,身体转正,两臂呈侧平举。

以上为左式动作,右式与左式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

九、三盘落地势

1.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比肩略宽,两臂由体前仰掌上举,两臂伸直,与肩同宽同高。

2.两掌心翻转向下,两手掌内旋,肘往外展,两腿屈膝下蹲呈马步,两手掌下按,悬空于膝盖上部。

3.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上,上托至与肩平,再屈膝下蹲,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按至膝关节外侧。

4.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上,上托至与肩平,再屈膝下蹲,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按至小腿中部。

十、青龙探爪势

1.左脚向左分开,与肩等宽,双手握拳上提,拳面抵两侧章门穴,拳心向上。

2.右拳变掌向前上举至头上位,掌心向左,上臂靠近头,腰随势向左侧弯,充分伸展。面向前,右掌心向下。

3.向左转体至面部朝下,右手四指并拢,屈拇指按于掌心,右臂充分向左侧伸展,上体向前下俯,右手掌随势推撑至左足正前方,双膝挺直,足跟勿离地。

4.屈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渐起转正,右臂随转体由左腿侧经两小腿前划弧至右腿外侧,掌心向上,双腿缓直,右手握拳收回章门穴处。

以上为左式动作,右式与左式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

十一、饿虎扑食势

1.左脚向前迈一大步,成左弓步,双手由腰侧向前做扑伸,手与肩等高,掌心向前,坐腕,手呈虎爪状,前扑动作刚劲有力。

2.双手指掌撑地,置于左足两侧,指端向前,收左足于右足跟上,呈跟背相叠,身体向后收回,双足踏紧,臀高背低,胸腹内收,双臂伸直,头挟于两臂之间,全身各处蓄劲,含势待发。

3.头、胸、腹、腿依次紧贴地面,向前呈弧形推送,至抬头挺胸、沉腰收臀。

4.再依次由腿、腹、胸、头紧贴地面,向后呈弧形收回,至臀高背低位。

十二、打躬击鼓势

1.左脚向左分开,与肩等宽。

2.双手仰掌外展,上举至头上,掌心相对,十指交叉相握,屈肘徐徐下落,双掌抱于脑后枕骨,与项争力。

3.顺势屈膝下蹲成马步,再缓缓伸直膝,同时向前俯腰,双手用力使头压向胯下,膝挺直,足跟勿离地。

4.双手掌心分别轻掩耳部,四指按于枕骨,示指从中指滑落弹击枕骨,耳内有“咚咚”响声,击24次。

十三、掉尾摇头势

1.并步,双手十指交叉握于腹前,掌心向上托于胸前,于胸骨柄处旋腕反掌上托,掌心向天,托至肘部挺直,腕部背伸,托举用力。

2.向左侧转体90°,随势向左前方俯身,双掌推至左脚外侧,掌心贴地,膝挺直,足跟勿离地,抬头,由原路返回,身体转正,双手随势上托,向右侧转体90°,随势向右前方俯身,双掌推至右脚外侧,掌心贴地。

3.再原路返回,身体转正,双手臂、头、脊背极力后仰,双膝微屈,足勿离地,全身尽力绷紧,犹如拉紧弓箭。

4.俯身向前,随势推掌至双足正前方,抬头,目前视,膝挺直,足跟勿离地。

第二节临床应用

一、韦驮献杵势

是易筋经的基础动作,主要作用是平心静气,安神定志,排除杂念,可消除内心焦虑,稳定不安情绪,对神经衰弱、心烦失眠等有一定的疗效。

二、横胆降魔杵势

主要作用是宽胸理气,疏通血脉,平衡阴阳,改善心肺功能,对肺气肿、肺心病、心肌缺血等有一定的疗效。

三、掌托天门势

主要作用是调理三焦、激发脏腑之气、引血上行、增加大脑血流量的供应,对心肺疾病、脾胃虚弱、妇科病、脑供血不足、低血压等有一定的疗效。

四、摘星换斗势

主要作用于中焦,上体转动幅度较大,使肝、胆、脾、胃等脏器受到柔和的自我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五、倒拽九牛尾势

主要作用是舒筋活络,可防治肩、背、腰、腿肌肉损伤。

六、出爪亮翅势

主要作用是疏泄肝气、舒畅气机,培养肾气,增强肺气,促进气血运行,对老年性肺气肿、肺心病有一定的疗效。

七、九鬼拔马刀势

主要作用是增强脊柱及肋骨各关节的活动范围,有利于疏通督脉,宽胸理气,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对颈椎病、肺气肿、脑供血不足等有一定的疗效。

八、三盘落地势

主要作用是促进大腿和腹腔静脉血液的回流,消除盆腔血瘀,对腰腿痛、盆腔炎等有一定的疗效。

九、青龙探爪势

主要作用为舒肝利胆、宣肺束带,调节五脏气机,对呼吸系统疾病、肝胆疾患、妇科经带疾患有较好的作用。

十、饿虎扑食势

主要作用为强腰壮肾、舒筋健骨,对关节炎、腰腿痛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十一、打躬击鼓势

主要作用为醒脑明目、益聪固肾,可增强头部的血液循环,消除耳鸣,增强听力,并缓解脊背腰部紧张、疲劳。

十二、掉头摇尾势

主要作用为舒松经络,强健筋骨,增强腰、下肢和手臂的力量柔韧性。本势为结束动作,尚能通调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疏通气血。

第三节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特点

1.动作简单,便于练习。

2.动静结合,意气相随,身心并练,内外兼修。

3.医练结合,既可以用于治疗疾病,也可以用于保健强身。

二、注意事项

1.练功前,要求做好准备工作,换穿宽松衣服,练功鞋或软底布鞋,停止剧烈的脑力、体力活动。

2.练功中,每势功作要求尽量伸展、缓慢、柔和,肌肉放松,用力适度,切不可用蛮力、僵力;神态上要安宁祥和、精神内守、排除一切杂念。练习完毕,注意保暖,不可当风。

3.初练者,以自然呼吸为佳,待练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渐呼吸与动作配合。

4.高血压病人不宜练习“掌托天门势”和“打躬击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