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民间疗法
13393200000014

第14章 点穴疗法(1)

点穴疗法是在病人穴位和特定的刺激线上,运用点、按、拍、掐、叩、捶等不同手法,促使机体的功能恢复正常,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用手指点、按,故名。点穴疗法是我国传统疗法之一,早在明代曹士珩的《保生秘要》中就有记载,以后一直作为治疗某些外伤的手段而流传。点穴疗法以传统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腧穴、辨证施治等理论为指导,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有关的经络腧穴上施以不同的操作手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燮理阴阳,调和脏腑,扶正祛邪,从而起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

第一节操作方法

一、常用点穴手法

手法是点穴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指施术者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在人体腧穴上按照特定的技巧动作进行治疗操作的方法。手法的熟练程度与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应根据病人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病证虚实等具体情况,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选取适当的治疗腧穴,使用适宜的手法和力量,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点穴手法的种类很多,有的动作相似,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却动作有别。

在临床上也经常把两种或多种手法结合起来形成各种复合手法的。不论手法如何繁多复杂,柔和、均匀、持久、有力是共同的要求。为方便学习和应用,现归纳以下几种常用的基本手法。

(一)按法

主要有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3种,是指用手指、掌根或肘部按压身体的腧穴,逐渐用力深压的一种手法。

1.指按法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指腹垂直向下按压。

2.掌按法用手掌根部着力向下按压,可用单掌按或双掌按,也可双手重叠按压。

3.肘按法将肘关节屈曲,用突出的尺骨鹰嘴着力按压。

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腧穴;掌按法常用于背腰、下肢;肘按法常用于背、腰、臀、大腿等肌肉丰厚部位。按法常与揉法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按法具有安心宁神、镇静止痛、开闭通塞、放松肌肉、矫正畸形等作用。

(二)揉法

主要有指揉法和掌揉法2种,是指用手指、掌根或鱼际部紧贴于腧穴,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转的一种手法。

1.指揉法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端或指腹紧贴于施术部位做环旋揉动。

可单指,也可双指、三指同时施术2.掌揉法手掌大鱼际或掌根于施术部位做轻柔缓和地揉动,也称为大鱼际揉法和掌根揉法。

揉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等作用。

(三)拿法

主要有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等3种,是指用拇指和示、中两指或其他三、四指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的腧穴,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的手法。

拿法操作一般与肌腹垂直,一紧一松,缓和有力,刚中有柔,由轻到重,均匀连贯,不可突然用力提拿皮肤。

拿法刺激较强,多作用于较厚的肌肉筋腱,具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开窍、解痉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

(四)挤法

主要有指挤法、掌挤法等几种,是指用指端或掌心对合用力挤捏或挤压肌肤的手法。

指挤法是用双手或单手的拇指与示指的指端对合用力,一松一紧地凑挤捏压,将局部肌肤挤捏至紫红色的手法。指挤法常用于头颈部面积较小的部位,如太阳、大椎等,具有通经活血、解毒止痛、泻热散结、引邪外出等作用。

(五)点法

主要有拇指点、中指点、屈指点等几种,是指用指端或指间关节、肘尖等突起部位按压施术部位,逐渐用力,使之得气的手法。

1.拇指点用拇指端按压体表。

2.屈指点包括屈拇指点和屈示指点法。即屈曲手指时,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示指近端指间关节点压施术部位。

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大,可用于全身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开通闭塞、调理脏腑等作用。

(六)击法

主要有拳击、掌击、小鱼际击、指击法等几种,是指用手的某一部位叩击体表的手法,又叫叩法、打法等。

1.指击法用手指末端着力击打,称为指击法。

2.拳击法手握空拳,用拳背或小鱼际侧击打,称为拳击法,又称捶打。

3.小鱼际击法又称侧击法。手掌伸直,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着力击打。

4.掌击法手指自然松开,用掌根部击打,称为掌击法。

指击法多用于头部,拳击法多用于腰背部,小鱼际击法、掌击法多用于腰背下肢。击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提神解乏等作用。

(七)拨法

主要有指拨法和肘拨法2种,是指用拇指指端或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的肌肉、肌腱上,做左右来回拨动的手法。拨法属于强刺激手法,术后常配用顺着肌腱和肌纤维走向的推抹梳理。本法具有松解粘连、解痉止痛、行气活血、疏通狭窄等作用。

(八)掐法

掐法是用手指指甲端用力掐按穴位的手法。常用于人中、十宣、井穴等肢端感觉敏锐的穴位,具有开窍醒脑、回阳救逆、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等作用。

(九)振法

主要有掌振法和指振法2种,是指手掌或手指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收缩发力,产生振动的一种手法。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振法常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具有理气和中、祛痰消积、调节肠胃、活血止痛等作用。

(十)捏脊法

主要有拇指前位捏脊法、拇指后位捏脊法及横向捏脊法等3种,是指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缘顶住骶尾部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至大椎;或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示、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双手自下而上交替捻动至大椎的手法。

本法用于脊柱两侧,具有通经活血、调和阴阳、消积化瘀、健运脾胃等作用。

二、常用点穴体位

和针灸、拔罐等疗法一样,点穴也需要安排好病人治疗时的体位,以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舒适、安全,同时也便于术者操作,提高治疗效果。点穴常用体位有以下5种。

(一)仰靠坐位

病人仰首靠坐于椅子上。适用于颜面、胸腹部的治疗。

(二)俯伏坐位

病人俯首而坐,头部枕于交叉放置的手臂上或软枕上。适用于颈项、背腰部的治疗。

(三)仰卧位

病人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摆于体侧,或屈曲搭于腹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头面、颈前、胸腹、上肢和下肢部位的治疗。

(四)俯卧位

病人自然俯卧于床上,双上肢自然顺放于体侧或双臂交叉垫于额下,踝关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项、背、腰、臀及下肢后侧的治疗。

(五)侧卧位

病人自然侧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上面的前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颈、肩、胁肋、髋、膝及下肢外侧的治疗。

点穴治疗体位的选择,除应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病人能舒适、持久,方便术者操作外,还应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等情况综合考虑。一般老年人、体弱久病者、小儿、妇女等或初次接受点穴治疗者,应首先选用卧位治疗。

三、点穴疗法的补泻

点穴疗法要在辨清病证的正邪虚实之后,有针对性地采用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来补虚泻实,才能达到平衡阴阳、协调脏腑、疏通气血的治疗目的。

一般来讲,点穴疗法中的补法是指术者在施术治疗时,使用的力量较为轻柔和缓,频率较慢,操作时间较短,大都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或朝向心方向的操作手法。

补法可起到扶正补虚、兴奋的作用,适用于久病体弱、外伤失血或妇女产后等气血阴阳皆虚之证。泻法是指术者在施术治疗时,使用的力量较重,力度较强,频率较快,操作时间较长,大都逆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或朝离心方向的操作手法。泻法可起到祛邪泻实、抑制的作用,适用于新病邪实、阳热亢盛等急重实证。平补平泻是指术者在施术操作时,使用的力量不轻不重,频率不急不缓,操作时间不长不短,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的操作手法。平补平泻可起到协调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的作用,适用于病证正邪虚实不甚明显、气机不调的一般病证。

补虚泻实和调气是中医治病的原则。“补泻反则病益笃。”所以应当重视补泻手法的应用,以求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