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13393000000008

第8章 常用补脾胃方剂

六君子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6克,陈皮9克,半夏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等。

益胃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沙参9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炒玉竹5克,冰糖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阴生津。

【主治】热病伤阴,烦热,口渴,咽燥,舌干少苔。

参苓白术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参1000克,甘草1000克,白术1000克,山药1000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克,枣汤调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脉细缓或虚缓。

小建中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饴糖30克。

【用法】先将前5味水煎2次,去渣取汁,兑入饴糖,分2次温服。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吴茱萸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3克,人参6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胃中虚寒,食入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部疼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手足厥冷,烦躁不宁,舌质淡,苔白滑,脉细迟或弦细。

理中丸

【来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90克,干姜90克,炙甘草90克,白术9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呕吐不食,自利不渴,倦怠少气,四肢不温,或阳虚失血、呕血、便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缓弱或沉弱。

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15~30克,甘草5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橘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0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方制成丸剂,每次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洪而虚;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

麦冬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麦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咳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升阳益胃汤

【来源】《脾胃论》。

【组成】黄芪30克,人参9克,甘草5克,白术9克,橘皮6克,半夏9克,羌活6克,独活6克,防风6克,白芍9克,茯苓9克,泽泻9克,黄连3克,柴胡9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祛湿,升发阳气。

【主治】脾胃虚弱,肢体酸重疼痛,口苦口干,饮食无味,大便失常,小便频数,怠惰嗜卧。

一贯煎

【来源】《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黄30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口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

温经化气汤

【来源】《医方囊秘》。

【组成】党参18克,焦白术15克,炮姜9克,附子12克,吴茱萸3克,补骨脂6克,益智仁9克,砂仁3克,豆蔻3克,粳米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祛寒,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胃脘疼痛,以及五更泄泻。

高良姜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高良姜15克,厚朴6克,当归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中祛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心腹胀痛,两胁胀满,烦闷不可忍,恶心嗳气,不思饮食,舌苔白滑或薄白,脉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