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补脾胃养生法
13393000000004

第4章 脾胃与脾胃虚的基本知识(2)

(3)饮食偏嗜:是指长期偏食某一类或某一种食物,导致单一食物摄入过多,或其他所需食物营养缺乏。五味偏嗜,可致脏气偏胜,气有所胜,则诸病易生。如过度食用醋、蒜、辣椒、咖啡、香料等刺激性食物,既可直接损伤食管、胃腑,又可导致胃肠内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或化火,或伤阴,或动血,或耗气,而出现胃脘部疼痛、呕吐、痞满、灼热、吐血等症状;偏食肥甘厚味,过食营养丰富的滋腻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常常食滞难化,积滞胃肠,壅滞脾胃气机,湿聚蕴热,而出现胃脘部疼痛、呕吐、痞满、口苦口臭、嗳气频作等症状,甚至可变生诸证。

长期大量饮酒常常引发胃肠病,尤其是白酒,其危害性更大。由于酒性既湿,又兼温热之性,如果过度饮用,既能损伤胃气,耗伤阴液,又能腐蚀胃肠。如果平时经常饮酒过量,可致胃及小肠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出血。酒湿积于胃肠,可酿生湿热,形成胃肠的湿热病,出现胃脘部疼痛、痞满、泄泻等症状。久之,则易引发胃黏膜的慢性损伤,而致慢性胃炎。另外,嗜饮浓茶、咖啡以及刺激性饮料等,也易引发脾胃病发作。

4.劳逸过度耗损脾胃

劳指劳累,逸指安逸,过劳过逸均是导致脾胃病的常见原因。过度劳累既包括脑力劳动过度,又包括体力劳动过度。脑力劳动过度可耗气伤脾,长期夜间勤奋攻读或伏案工作,可使脾胃运化迟滞,消化功能紊乱,出现脘腹痞满不适、纳差等症状;体力劳动过度,则多表现为中气受损,脾胃机能减退,出现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胃纳减退等症状,久之可诱发慢性胃炎。过度安逸,尤其是喜欢长时间卧床的人,胃肠气机呆滞,运化无力,常出现纳差腹胀、嗳气不舒、恶心脘痞、大便滞下等症状,日久耗伤中气,营血运行不畅,不仅脾胃受损,且可变生他症,而慢性胃炎也常有发生。《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篇》说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言安逸过度,能使精气耗伤,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诸多病症发生。

5.情志失调横犯脾胃

人们常说:“肝气犯胃。”肝气郁结,情志失调,横犯脾胃也是引起慢性脾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凡忧思过度,精神抑郁,常致气机壅滞,脾胃气机郁结不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会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大便溏泻等症状。怒为肝志,属木的肝与属土的脾在五行学说中属“相克”的关系。怒则肝木亢盛,脾胃之土气受到克伐,出现肝气犯胃的证候,可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痛及两胁、嗳气频作等症状。在导致慢性胃炎的情志因素中,除了忧思与怒之外,凡过惊、过恐、过悲等,亦皆可致病。如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悲则气缓,持续不懈,则可致脾胃气机紊乱,甚或升降失常,出现胃脘部疼痛、嗳气、泛酸、呃逆、恶心、呕吐、纳差、泄泻等症状。

6.其他疾病影响

脏腑之间,在结构与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互生互化,相互为助;在病理上亦易相互影响,相互累及,而导致相关的脾胃病症。如肝气郁结,横克脾土,可致肝强脾弱,症见腹痛胁胀、嗳气纳呆;肝胆湿热可致脾胃气机受阻,出现胁腹胀痛、口苦纳呆症状。胆病少阳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则胃脘部痞满不适,不思饮食;胆火犯胃,则口苦咽干,呕吐呃逆。肺失宣肃,可影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致痰饮内生,胃肠停痰留饮;肺气上逆,胃失和降,则出现呃逆、呕吐、嗳气、纳呆、脘痞等症状。肾气亏损,元气不济中州,胃气虚衰,可见食欲缺乏、呃逆、胃脘部胀满;肾阴亏损,胃津耗伤,虚火煎熬,则见呃逆、胃脘部疼痛、便秘等。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由于五脏其他疾病失于调治或滥用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等,而引发慢性胃炎者,也不少见。

四、脾胃虚证的特点与治疗养护

(一)人无胃气者死

人通过饮食,从食物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饮食的受纳、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和转输,主要靠脾胃的功能活动而完成。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平人气象大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灵枢·五味》云:“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即生,一日不在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六腑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所以,饮食营养是人体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二)脾阴虚证

关于脾胃学说,临床上一般侧重脾阳、胃阴,而无脾中之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脾阴的证候、特点、病机及其治疗方法,均缺乏较完整的认识,以致对脾阴之说产生偏见。比如,有关脾胃病证治的综述,只有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而无脾阴虚一证。

近年来,对脾阴虚证之研究日趋活跃。脾阴虚证已成为脾胃学说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脾的功能而言,主要是通过脾气(阳)而体现的。然而,脾土以湿化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脾阴作为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则与脾气(阳)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脏腑肌肉才能得到滋养。如果无脾阴的协助,脾气(阳)是不可能单独完成脾脏生理功能的。因此,中医的脾除了有气(阳)虚,还有阴虚。正如蒲辅周论脾阴虚证时有云:“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这就指出了脾阴虚的某些具体症状。

(三)脾阴与胃阴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疗法

脾阴与胃阴不可混为一体。虽然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二者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互相影响,症状常可并见,治疗上亦有相同之处,但脾与胃的脏腑属性不同,二者各有特点。就功能而言,脾藏精气而不泄,胃传化物而不藏;脾阴系水谷所化生的营液、膏脂,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辅脾助“运化”的功能。“胃阴,胃分泌的液质。”(《简明中医辞典》)从生理特性上看,脾主升,胃主降。从发病因素看,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阳热之病所伤。从症状上看,脾胃阴虚则纳食减少,食后腹胀,手足烦热。胃阴虚则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胃中灼热嘈杂,渴欲饮冷,与脾阴虚有所不同。从治疗角度分析,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胃阴虚则重在生津清热。由此可见,脾阴与胃阴概念有别,脾阴虚与胃阴虚不应混为一谈。养脾阴不等于养胃阴,治疗脾阴虚也不等于治疗胃阴虚。就临床所见,证属脾阴虚,宜用养脾阴之法辨证论治,则疗效常佳;证属胃阴虚,而单用滋脾阴一法则缓而不济;证属脾阴虚,纯以滋养胃阴,则滞碍脾运。

至于脾阴虚的病因与证候,临床上可见于饮食偏嗜,积滞生热;或劳倦忧思,耗伤脾阴;或郁怒化火,灼伤津液;或外感六淫,化火损液;或脏腑阴亏,相火内炽;或汗吐不利,温燥误投等,皆可导致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失于濡运,则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化源亏乏,精微不布,则怠倦乏力,形体消瘦;营阴不足,虚热内生,则手足心热,烦满,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而微数。若脾阴虚火旺,灼伤津液,则见大便秘结,肌热,唇红干燥或唇口疮疡,唾黏口热。然脾阴虚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与脾气(阳)虚同时存在,或与他脏之阴虚并存。诸如心脾阴虚,心神失养,则兼见悸,心烦,失眠;肝脾阴虚,目失其润,则兼目睛干涩,视物模糊;脾胃阴虚,胃津乏润,失其和降,则饥不欲食,干呕、呃逆;津伤胃燥,则渴欲饮冷,胃中嘈杂,或隐痛等,临证又当详审之。

脾阴虚证的治疗,当首以甘味为主,此即《内经·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脾欲甘”之意。然“甘”有“甘温”、“甘凉”、“甘寒”、“甘淡”、“甘平”之别,李杲以“甘温补其中,而升其阳”,则对脾阳不足,元气下陷而言;叶天士以“甘凉宜润”之法,是针对胃阴不足而言;唯脾阴虚当取“甘淡”、“甘平”之法,以其脾阴不足,甘能补之;脾恶湿,淡能渗之,甘淡相合,寓补于泻,阴中潜化,补而不腻,而平性又无育阴、助湿、碍脾之虑,也无温补助火、劫津之弊。可见“甘淡”、“甘平”是符合脾脏生理特性的补养脾阴的药物最佳选择。正如《素问·刺法论》曰:“欲令脾实……宜甘宜淡。”其常用药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白扁豆、沙参、粳米、人乳、蜂蜜、玉竹等。方如吴澄的理脾阴方(人参、紫河车、白芍、山药、白扁豆、茯苓、橘红、炙甘草、荷叶、莲子、陈粳米)。

(四)春日补脾宜省酸增甘

唐代大养生学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儿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如果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能大大伤害脾胃之气。有鉴于此,春天在饮食上的另一条重要原则是,要少吃点儿酸味的食物,以防肝气过于偏亢。肝气偏亢后,就要损害脾胃的功能。同时,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补益脾气,故应多吃一点儿甜味的食物。根据上述原则,宜选择的食物如下所示。

1.大枣

性味甘平,尤宜于春季食用。我国人民一向把枣当作补气佳品。《本草纲目》中说:“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七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在春天之际,多吃些枣,既可做枣粥,亦可做枣糕。当然,生吃亦很好。对于身体较虚弱、胃口又不好的人,平时可多吃点儿枣米饭,即以大米为主,配上点儿红枣,色泽鲜艳,爽口润甜。

2.锅巴

是煮米饭时锅底所结之物,经低温烘烤而成,略黄不焦,既香又脆。中医认为,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强壮、滋养的功效。最宜病后调理。据现代科学分析,焙锅巴所用的粳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A、维生素E、纤维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在干嚼锅巴时,必须细嚼慢咽,分泌的大量唾液酶可帮助消化、吸收,促使肠胃蠕动,增强其功能;微炭化后的锅巴,能吸附肠腔里的气体、水分和细菌的毒素,以达到收敛止泻的效果。

3.山药

既可食用,又可药用,尤以春天食之最佳。山药因含有较多的淀粉,煮熟后可代替粮食食用。其入馔多做甜菜,如拔丝山药、一品山药、水晶山药球、扒山药等。同时,它又是烹制炸猪排、素香肠、素排骨等菜的重要原料。现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山药治病的灵验便方,其中应用最广的是山药粥,即用大米煮成粥,加入白糖和蒸熟捣烂的山药泥,搅匀。本粥可健脾补肺、强身健体,非常适合体弱多病者和中老年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