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37

第37章 唐(1)

房玄龄——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的初唐名相

房玄龄(公元579-公元648年),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宦之家。

清白家风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为官颇有政绩,百姓称他为“慈父”。隋文帝仁寿年间,曾遣使者巡视天下,考察官吏的政绩,结果房彦谦被定为天下第一。房彦谦不但为官清廉,还是一个饱学之士,他无论为官还是赋闲在家,对子侄们的学业都非常重视,时常督促勉励他们。房玄龄自幼就聪明机警,对父亲要求自己熟读的经书,无不朗朗上口,深得房彦谦的钟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房玄龄在父亲的教育下,不仅写得一手笔体兼草隶的好书法,更深受父亲那恢廓闲雅的文笔影响,文章也写得篇篇珠玑,非同一般。对于儿子的日益长进,房彦谦的内心充满喜悦,但他并不单单教育儿子攻读学业,还经常培养儿子的品德。有一次,房彦谦对房玄龄说:“别人都因为做官而发了财,我做官却还是一贫如洗。我留给后世子孙的,只有清白的名声。”父亲的一席话影响了房玄龄一生,他后来的官宦生涯,无处不体现着父亲的教诲。

公元618年,李渊建唐,李世民受封为秦王。房玄龄官拜秦王府记室,封爵临淄侯。李世民经常称赞房玄龄,唐高祖李渊也高兴地说:“玄龄机敏正直,是担大任的料。”

贞观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赏。

封赏完了以后,唐太宗说:“今天论功行赏,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讲出来。”

淮安王李神通说:“陛下,臣带兵打仗,舍生忘死,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劳却排在最前面,臣心里不服。”

唐太宗说:“你们是有功劳,但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淮安王李神通惭愧而退,其他大臣也无话可说。

房玄龄为人非常谦虚谨慎,对于论功行赏的事深感不安,便对唐太宗说:“陛下将臣排第一,臣心里很不安。”

唐太宗回答说:“从前汉高祖封赏大臣,萧何在最前面,你就像是朕的萧何,功列第一,理所应当。王者公正无私,才能得人心。朕和大臣们每天吃的穿的,都来自于百姓,所以设官定职,也是为了百姓。国家理应重用、优待贤能的人,让他们更好地为国出力,也使全国上下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今天就是依照这样的一个原则,而不是根据某个人的喜好。你当之无愧,就不要再多说了。”

不久,房玄龄又升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加封为魏国公。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听说你处理公务夜以继日。你身为仆射,最重要的职责是广求贤才,但你这么忙,哪有时间来为国选才。以后你只要把握重大的方针、政策就可以了,具体事务就让别的人去办吧!”房玄龄感激唐太宗如此关心自己,更加为国事日夜操劳。

有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讨论为政之道,房玄龄说:“政策应该宽松公平,执行则要严格公正。官员们都要竭尽所能,尽职尽责。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以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你说得对,你也正是这样去做的。”

房玄龄回答说:“臣一定遵照陛下的旨意,尽心效力。”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房玄龄、王珪以宰相身份主持评议百官政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觉得不公,便上奏给唐太宗,请求治房玄龄、王珪的罪,唐太宗派侯君集调查此事。魏征上奏,为房玄龄、王珪辩护说:“玄龄、王珪都是朝廷旧臣,向来以忠直为陛下所器重。他们考评了数百名官员,有一二人的评价欠妥只能算是百密一疏,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私心。”

唐太宗也觉得有道理,他说:“朕希望能选出天下贤才,让他们担任官员,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以后只要宰相审核,再上报给朕就可以了。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谁不愿竭力尽心呢,如果能这样,天下哪能不太平?”

当时,各位朝臣对房玄龄尽于职守,无不由衷地佩服,唐太宗更加看重他,屡屡褒奖。

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讨论世袭之事,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和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着自己身为宰相,应为各位大臣作出榜样,不应贪图私利,便上奏唐太宗说:“臣已经担任宰相,现在又封为宋州刺史,这样恐怕会使大臣们争相追逐名利,使朝政大乱。臣认为不妥,请陛下先罢免臣的刺史职位。”

唐太宗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他为梁国公。房玄龄辞掉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十分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天能有这样行动,都是玄龄的功劳!”

后来,房玄龄又加封为太子少师,当他初到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要拜他。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决不受。人们看到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觉得自己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不宜长期身居高位,多次提出辞呈。唐太宗对他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长久以来都依靠您,如果失去了像您这样的贤相,朕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

晚年的房玄龄经常疾病缠身。唐太宗依旧委以重任,下诏说:“玄龄多病,就让他在家里办公,躺在床上处理公务。”朝中遇到大事,便命人抬他上殿。每一次遇到这种场面,唐太宗便流泪不止,说:“您老了,朕也老了!”

后来,房玄龄处于病危状态,唐太宗不仅派皇太子去他家里慰问,还亲临探视,与房玄龄握手诀别。君臣两人悲痛不已,房玄龄挣扎着说:“臣先走一步了,愿陛下保重!”

不久,房玄龄便去世了。唐太宗下诏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赠官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

千古风流一坛醋

有唐一代,女权高涨,前有唐太宗下诏鼓励寡妇再婚,甚至以此考核官吏的政绩,惹得后世程朱理学诸夫子大骂他其身不正还要教坏天下人,后有武则天女主临朝,宜都内人公然进谏劝她近贤臣,远小人,以使政权稳固,千秋万代后“男子益削,女子益专,妾之愿在此”。如此颠覆伦常的话,大约只有在唐代,才可以正儿八经地说出口。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高官显宦的惧内之风,几乎代代不绝,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初唐名相房玄龄了。

话说某次太宗临朝已毕,房玄龄逡巡不去,一问方知房夫人在家里发脾气,希望能讨得一方圣旨命令房夫人不准生气,然后他才敢回去。太宗皇帝实在有些吃惊,他知道房玄龄惧内却不知道他惧内到这个程度,于是这位生性八卦兼精力旺盛的皇帝决定为自己的宠臣出口气,誓要助他重振雄风。于是特地赐房玄龄美姬,老实的房玄龄自然是不敢要的,皇后出马劝说房夫人,自然也是不听的。太宗于是动用起对外交往中无往不利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赐她鸩酒:“你要不准他纳妾,就死了算了!”谁知道房夫人二话不说,接过来就喝。自然,太宗还不至于如此草菅人命,所谓的鸩酒,本是一坛浓醋,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吃醋典故了。

事实上是太宗皇帝当场给惊得倒抽一口冷气,掉头就走:“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

然而房玄龄之惧内并非一以贯之,考房玄龄之发迹,原自48岁时仗策军门追随太宗开始,而房夫人则是他起自寒微时的结发妻子。据《新唐书》记载,一次房玄龄病重将死,嘱咐夫人:“我死之后,你还年轻,不必为我守寡,好好地对待你将来的丈夫。”(观此语,房玄龄亦多情人)房夫人大哭,竟剜了一只眼睛出来,立誓不嫁。房玄龄大为感动,病愈之后即礼之终身,不再纳妾。

这段记载令人大为感动,不知道后人为何一味渲染吃醋的典故,却绝口不提房夫人的剜目明志。为了安慰病重的丈夫可以血淋淋地剜出一只眼睛来,情真如此,要求丈夫的专爱不惜饮鸩自尽,性烈如斯,房夫人也算得上奇女子了,足以值得房玄龄敬之重之,以至于畏之的。你若不想她伤心以至于再闹出流血事件,便不该不敢再拂逆她的心意。是故房玄龄之惧内,实在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

杜如晦——贤辅谋深,遭逢明主

杜如晦(公元585-公元630年),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被认为是贞观初年的名相。太宗十分相信杜如晦的决断力,以致对房玄龄说,所有的重大决策都需要杜如晦的支持。杜如晦和房玄龄彼此取长补短,同心协力。不幸的是他身罹不治之症而死于公元630年,其时正当他的权力的顶峰时期。

玄武门之变的有功之臣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己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忙把已经调离的杜如晦追回。

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随即向李渊讲房、杜两个人的过失,把他们调离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虽然被外调,却暗中潜回李世民处替他出主意。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杜如晦功与房玄龄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房谋杜断

李世民当皇帝之初,励精图治,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并任用两名得力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二人一起打理国事。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配合的十分默契,为唐初的“贞观之治”的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主要谋臣,发挥了重要作用。凡军政大事,皆参与议定,在协助唐太宗建立朝章制度、选用官吏、确立法制等各方面发挥了作用。当时,统治阶级吸取隋王朝灭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了一些让步政策,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家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时论认为: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是当时的名相。

死后太宗年年不忘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初,杜如晦病重,太宗曾亲去其家探望。是年十二月,杜如晦因病而卒,时年46岁。太宗为他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虞世南为其撰碑文。诏赠开府仪同三司,加司空,改封莱国公。

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忽然忆起杜如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不时送御馔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儿子是尚城阳公主的驸马爷,后来因牵涉进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被斩。袭爵的长子杜构本来官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贬岭南,死于边野。晚年的李世民,因皇子间争位而大伤脑筋,再也顾及不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长孙无忌——开唐第一功相

长孙无忌(?-公元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长孙皇后兄,出身鲜卑拓跋氏贵族家庭,少小时即与唐太宗李世民友善,在李世民后来的戎马生涯中,常参与机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官职,封赵国公。曾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助太宗治理天下,后唐太宗立凌烟阁画开国二十四功臣像,长孙无忌被列在第一位。太宗死,高宗李治继帝位,他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继承辅助国政,并撰成《律疏》(即《唐律疏议》)30卷进献高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后来,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他坚决反对。在公元659年为奸臣许敬宗构陷,被放逐黔州,自缢而亡。一生为唐朝初期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贞观朝功臣济济,仅唐太宗图形于凌烟阁有特殊贡献的就有24位之多,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腹心。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忠信获罪,无名受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