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33

第33章 南北朝

高欢——强梁权臣

高欢(公元496-公元547年),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景县南)。其祖高谧曾为北魏侍御史,后因犯法举家徙于怀朔,此后三代遂世居于此。怀朔是鲜卑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高欢就生长在这里,史称他“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而高欢不仅有一个“贺六浑”的鲜卑名字,还娶了一个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之后为妻。他实在是一个鲜卑化了的汉人。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欢傀儡,高欢兵进洛阳废其帝位,另立元善见为帝。高欢于乱世之中势力益重,成为执掌东魏政权的大丞相,他看中了晋阳的四塞地形,入居晋阳以此为根据地。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另一军阀宇文泰亦拥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北魏遂告消亡。

东、西魏分治后,攻战连年,难分仲伯。高欢曾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亲征西魏,欲一鼓荡平。然而,事与愿违,激战五十多天,损兵十之六七,终难得胜。在智力体力交困之余,高欢病卧战场,只好无功返回晋阳。次年五月,也就是高欢雄踞晋阳的第十五个年头,他死于晋阳大丞相府,结束了强梁征战的一生,时年52岁,封谥献武王。

强梁丞相高欢

北魏末年,元氏政权江河日下,朝不虑夕。上层和内部统治集团为争夺最高权力,在都城洛阳互相残杀;下层和外部,各族人民的反抗和斗争风起云涌。而国家真正的军政大权,却落在拥有八千余家部落的契胡酋长尔朱荣手里。高欢,这个未来的东魏大丞相,当时是尔朱荣军中的普通小军官,他就生活在这个动荡不息、巨变在即的历史环境中。

在怀朔镇时,高欢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军官“队主”,后来转迁为“信使”,专管送往洛阳都城的公文。有一次他从洛阳归来后,把全部的家产拿出来,结交朋友。亲朋们莫名奇妙地问他何故,他说:“京师洛阳的羽林军,火领军张彝的住宅,朝廷怕乱而不敢过问。为政如此,其他事情岂能办好?”可见,高欢已看到北魏朝廷腐败无能,大乱在即,并产生觊觎之心。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北方爆发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高欢认为时机已到,便带着个人野心,先后参加了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领导的起义队伍,并在义军中暗集死党,窥测时机,发展个人势力。后来,他看到契胡酋长尔朱荣势力强大,便与死党尉景、段荣等叛寓义军,投奔尔朱荣,并很快赢得尔朱荣的信任,取得亲信都督(尔朱荣卫队长)的职位。在尔朱荣率兵镇压六镇义军时,高欢变本加厉,利用过去与义军中的关系,混进义军队伍,说降义军中七个称王的将领及万余众归顺尔朱荣。分裂起义军队后,高欢击败邢皋所率的义军。尔朱荣见高欢为己卖命不遗余力,对他大加赞誉,说他“堪当大任”,他亦因镇压义军有功,升迁晋州刺史。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魏孝庄帝诱杀尔朱荣于洛阳,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当年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起义军二十余万众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摆脱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控制。至此,这二十多万之众的六镇军民,遂成为日后高欢起家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

第二年,即北魏普泰元年,高欢率众进据冀州(今河北冀县),笼络当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一时人声鼎沸,势力陡增。尔朱兆见高欢羽翼丰满,出于羁廪之目的,顺势封他为渤海王、冀州刺史。

此时的高欢岂肯买尔朱兆的人情,他见六镇之众和河北世族在他成功的煽动下,怨恨尔朱兆而拥戴自己,遂在这年六月,兵伐尔朱兆,奉立渤海太守元朗为皇帝(北魏废帝),在政治上取得正名,重演东汉以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伎。

永熙元年(公元532年)三月,尔朱兆率二十万大军进攻高欢。高欢以逸待劳,以少胜多,重创尔朱兆,乘胜进据魏都洛阳,连废节闵帝元恭、废帝元朗,另立元修为孝武帝,自封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成为实际控制北魏政权的“太上皇”。这年的七月,高欢乘尔朱兆喘息未定,亲率十万大军攻克晋阳,彻底铲除尔朱兆势力,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定居晋阳遥控朝政。从此,高欢及后来的北齐历代帝王,刻意经营晋阳,使晋阳成为北魏、东魏、北齐三代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史称“霸府”。

北魏孝武帝不甘心当高欢的傀儡,找借口斩杀高欢的亲信司空高乾,又扶持匈奴人宇文泰的势力。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武帝假称宇文泰谋反要高欢出兵讨伐,想趁机攻袭晋阳。高欢先发制人,调集大兵20万渡越黄河,孝武帝见势不好弃洛阳投奔宇文秦。高欢兵进洛阳,立11岁的元善见为孝静帝(史称东魏),为便于控制又将都城徙迁邺城。次年,宇文秦另立元宝炬为文帝(史称西魏),定都长安。东、西魏分立后双方都想吞并对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东魏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十月,高欢亲自统兵10万攻打西魏重镇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西魏军坚壁据守50余日,东魏军中阵亡、病死的士兵多达7万余人,高欢智力交困病倒军中,东魏军队无功而回。次年五月,高欢病死在晋阳,时年52岁,谥号献武王。北齐立国后,追谥高欢为献武帝,庙号太祖。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后主高纬又改谥高欢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高欢在晋阳虎据一十五载,遥控东魏政权,“霸府”之名由此而来。他在晋阳修建了晋阳宫和大丞相府,又于城西南12公里的天龙山开凿两座石窟(至今基本完好),还在天龙山修建了避暑宫(已遭毁灭)。金代诗人王廷筠有诗: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扮东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马鞍垴高欢称王

高欢上欺天子,下压百官,逼跑孝武帝,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改国号东魏。

不久,高欢为达到篡夺帝位的野心,同东魏官兵展开了一场血战。结果高欢大败。

一日,高欢带领残兵败将逃窜到邺西林虑山,但见山势陡峻,巍峨耸立,直插云霄,高欢从紧锁的眉头中突然露出笑容,说:“难得,难得,天救我也!”说罢,指挥三军,从寨门沟登上“马鞍垴”,安营扎寨,又在万丈悬崖上刻下了“天险”二字,自信是虎踞龙盘,万无一失。

高欢虽失败于此,但他当皇帝的野心一刻也没有放弃,他日日夜夜仍在盘算着:我什么时候能将东魏官兵打败?什么时候能登基当王?不过他也清醒地知道,就目前的残兵败将去和东魏官兵比试,无疑是以卵击石。但他总想体验一下做皇帝是什么滋味,即便有一日死掉,也不枉来世一遭。于是,他兴师动众,在小小的马鞍垴上建造宫殿,设练兵场、点将台,四周筑城墙,前后设寨门。不久,高欢便威风凛凛地登上“金殿”,文武大臣每曰叩拜,三呼万岁。接着论功封赏,封夫人为娘娘,儿子为太子,秦策为军师,高山为虎将……默默无闻的马鞍垴,旗帜飘扬,刀枪闪闪,成为小王国。

放羊汉智献“火羊阵”

高欢在林虑山立寨为王的消息,传到东魏王的耳朵里,为根绝大患,东魏王立刻派大将张兴挂帅,陈雷为先行,前往讨伐高欢。张、陈率兵来到林虑山下,但见巍巍耸立的马鞍垴上城垒高筑,刀光闪闪,急忙传令三军,兵退二十里安营扎寨,研究攻山之计。住过兵的村庄,后来被叫做“张官营”和“陈家营”,都在现在的姚村镇境内。

有个叫钥匙的人,祖父曾在北魏做官,因被高欢陷害,全家被杀,他只身逃出虎口,改名钥匙,隐居林虑山中,认一农妇作义母。一面为其放羊,一面苦钻兵法,待日后报仇。他见东魏官兵追至此地,认为杀高欢报家仇的时机到了。于是他把智取山寨的密计授予了张、陈二将。

时隔半月有余,一天深夜,高欢正在饮酒取乐,喝得酩酊大醉,得意忘形地对众臣说:“孤王立寨以来,凭借林虑天险,无人能犯。张、陈二小子自不量力,让他们前来送死吧。”说罢哈哈大笑。高欢正在高兴处,忽听探马禀报:“大王,不好了,敌兵前来劫寨!”

张、陈二将自得了“火羊阵”密计后,积极为攻下这道天险做准备,一方面操练士兵,另一方面让钥匙秘密联络附近羊工,赶来山绵羊3万只,每只羊角上绑两只蜡烛,等到半夜子时,赶到太行山下,点燃蜡烛,催动羊群向山顶奔去。

高欢闻报,走出寨门,听到杀声震天,看到一片火海,他想,大势不妙,如不赶快逃走,只有全军覆没。于是命令三军,放弃山寨往西越过露水河,向深山中逃命。

三九隆冬桃花开

高欢丢失山寨,逃命来到石板岩西北十里的深山峡谷中,抬头望见山腰有个大石洞,三面悬崖峭壁,一面临谷,便带领人马到洞里藏身。

高欢屈身躲在洞里,算是他一生的奇耻大辱,他吃不下,睡不着。想当年,在北魏,大权在握,欺天子,压群臣,纵天下;想今天,大军溃,山寨失,命在旦夕。越思越惭,越想越愤,想到此竟凄然泪下。但为了鼓舞士气,他在众将士面前说:“大丈夫顶天立地,虽死何惧,要杀出一条出路。出兵!”

要出兵必须选个良辰吉日。他召来当地一个道士问卜。道士告诉他说:“欲出兵,须待桃花开放。”这时,正值数九寒天,大雪封山。高欢出兵心切,急令士兵到洞外观望,看桃花开放没有,士兵回来禀报说:“桃花未开。”高欢听后,大发雷霆:“败类,尽说些不利的话,推出去斩首!”

隔了几天,高欢第二次派人到洞外观望。士兵回去仍如实禀报说:“冰雪未消,桃花仍未开。”高欢破口大骂:“该死的畜生,给我斩!”

士兵被屈斩时,高喊:“冤枉啊!救命啊!”凄惨的哭喊声惊动了在“小西天”静坐的“桃花仙子”,得知高欢盼桃花开放心切,正在滥杀无辜,为了拯救生灵不死,忙向太行山神下令:“高欢再派人出来观望,桃花立即开放。”

又停了几天,高欢又派第三个人出去观望。这人想:“高欢昏极了,不让说真话,草菅人命,说桃花未开,要杀头,不如说花开了,可暂免死。”于是兴致勃勃地回去禀报说:“大王,花开了!”高欢一听大喜,马上出兵。待大队人马走出洞外,果见满山遍野桃花开放。后人就把高欢住过的石洞称为“桃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