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32

第32章 晋(6)

桓温死后,桓氏势力仍十分强盛。其弟桓冲、桓豁,侄儿桓石秀操纵着扬、荆、江等军事重镇。谢安为了避免朝政大权落入桓氏手中,让崇德褚太后出来临朝听政。褚太后是谢安堂姐的女儿,她的临朝对谢安很有利。不久,谢安升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共掌朝政。宁康二年,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兖二州刺史,谢安又兼统中书省,成为实际决策者。当时,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少数民族政权强盛,不断侵扰东晋边境,国内宗室司马道子弄权,大族如王、桓诸族恃强抗衡。鉴于这种国情,谢安对外采取和靖政策,尽量减少武力冲突;对内施行德政,文武用命,富国强兵,同时维持各大族之间及大族与皇室之间的势力平衡。如扬、荆、徐、兖四大重镇,前二镇握于桓氏手中,后二镇则为太原王氏所操纵。

宁康三年,王坦之卒,谢安即以徐州授桓冲,自领扬州刺史,首先夺得对京师威胁最大的军镇。当时,太原王蕴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而受皇帝的信宠,谢安不久又解桓冲的徐州授王蕴,既间疏王蕴和皇帝的关系,又削弱桓氏的兵权,也使太原王氏再握军镇,达到各大族势力基本上平衡。与此同时,他又注意不过分伤害大族的既得利益,乃奏请追封晋初开国功臣的后裔,兴亡继绝。永嘉时,大量北民南渡,大族兼并流民为部曲,不立户籍。桓温执政时,曾行土断,三吴首当其冲,被括逃户多流入京师。有人主张彻底搜索,谢安不许,认为应以德政抚民,不行烦细苛政,加上强寇压境,不宜扰乱民心,故回答说:“京师若容不了这些人,何以称为京师?”(古义京曰大,师曰众)史称谢安“弘以大纲”、“不存小察”,基本上类同于王导的施政措施。王导晚年不复理事,行无为之政,死后庾冰继任,则纲密刑峻,殷羡认为庾冰之政虽纲目不失,终是小道,不如王导之政。谢安十分欣赏和赞同这一评价。因为谢安为政宽恕,事从简易,人们都称赞他政如王导而文雅则胜过王导。

谢安与淝水之战

内部安定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向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屡遭败绩。谢安派自己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军征讨,接连取得胜利。又命谢玄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北府兵,为抗击前秦作好了准备。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谢安依然是那样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了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桓冲担心建康的安危,派精锐三千前来协助保卫京师,被谢安拒绝了。谢玄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他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谢玄心中还是没底,又让张玄去打听。谢安仍然闭口不谈军事,却拖着他下围棋。张玄的棋艺本来远在谢安之上,但此时兵临晋境,张玄沉不住气,谢安则神气安然,结果张玄输在谢安的手里。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舞跃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

儒雅为相,士风为将

就东晋来说,“群臣和睦”、“政治稳定”,是东晋建国以来最安定也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而且多年丰收、百姓乐业、谷仓殷实,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尤其谢安掌权后,特别强调一个“和”字,求得内部政治安定。在用人上,他坚持“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对桓氏地位予以尊重,对桓温之子桓玄、其弟桓冲都予以重用。军事上,谢安对前秦早有防范,可谓积极布置、料敌有方。而前秦苻坚却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地估价自己,好大喜功。在前秦伐晋之前,前秦朝廷上许多重臣(包括苻坚的弟弟苻融在内)力劝苻坚伐晋时机未熟,东晋“君臣和睦”,“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政之臣”,不可轻举妄动。然而苻坚却坚信武力,认为凭他“强兵百万,资杖如山”,“若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坚还听信鲜卑贵族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等人的意见,并任命他们为伐晋先锋。前秦部队还有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前秦士卒多是北方统一后由各民族(鲜卑、羌、汉等)人组成,矛盾重重、人心涣散。这与东晋将士同心协力、士气旺盛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形势,决定了战争胜券操于东晋的可能性。战争初始,晋将胡彬在寿阳失守后,退守硖石(今安徽寿县西北),苻融进攻硖石,将胡彬与谢石联系切断。此时苻坚得悉胡彬部队粮草将尽,一面亲率轻骑八千人,匆忙赶到寿阳,一面遣新降的晋将朱序到晋军营诱降。朱序把秦军虚实全部告诉了谢玄,并建议谢玄趁秦军立足未稳、集结未成之际,“挫其前锋,可以得志”。谢石遂派名将刘牢之率五千北府精兵夜袭洛涧秦军,歼敌万余,斩秦军前锋梁成等十名战将。

初战告捷大长晋军士气,同时也挫伤了秦军的锐气。晋军乘胜追击,与秦军主力隔淝水相峙。这时苻坚从寿阳城头观望到晋军严整精锐的阵容,神色大慌,又望到八公山上摇曳的树木,以为皆是晋兵,对身边的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显出一副心里无底恐惧惑然的神色。这时秦军逼水立岸,晋军无法前进,谢玄要求秦军稍后退,以便晋军渡过淝水同秦军决战。苻坚想在晋军渡过一半时,用“铁骑中途袭击”,竟同意了晋军的要求。结果秦军一退而不可收,秦军队伍大乱,朱序趁机大呼:“秦军败了!”苻融本想重整阵势,结果马倒被杀,晋军乘势追击,苻坚中流矢,单骑逃走。苻坚逃到洛阳清点残部,只剩下十几万人,败回到长安,从此一蹶不振。淝水之战后,谢安本欲借战机继续北伐,但考虑到父子功大会遭朝廷疑忌,引来灭顶之灾,于是激流勇退。先是出镇广陵,继而又归老东山。太元十年(公元385年),66岁的谢安卒于相位。

作为一代名士的谢安,在他身上典型地体现了魏晋士人的风度;作为一代名相,他又能忠心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其思想风格及处事之道深得后人敬慕。

壮士暮年

桓冲得知谢氏诸将已破秦军,既妒忌谢氏的胜利,又后悔当初失言,加上自己镇守西线,历年败于后燕军队,羞愤交加,于太元九年二月发病而死。荆、江二州刺史缺任,谢玄新立大功,朝廷上下都认为应把这两个重要军职授予谢玄。但谢安一来感到自己家族功名太盛,战后,谢石进位尚书令,太元九年谢安进位太保,若谢玄再出任西线重镇,一家揽尽全国军政大权,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二来担心尚有一定势力的桓氏一旦失去重要官职,会怨恨而起事。因此,将荆州授予了桓冲侄儿桓石民,任命石民的弟弟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冲的孙子桓伊则为江州刺史。谢安一直注意维持各大族之间的势力平衡,既不过分削弱,也不让其过分膨胀,即使对自己的家族,也不例外。因此,谢安当政期间,政局比较稳定,国力发展较快,南北对峙的局面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谢安虽小心处事,但由于名高权重,难免引起一些人的妒忌。谢安女婿王国宝,是太原王坦之的儿子,不学无术,谢安十分讨厌他,只任命他当尚书郎。王国宝自以为出身名门,理应任清要官职,不愿任尚书郎,辞职不干,并积怨于谢安。王国宝的堂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道子与孝武帝是投机的酒徒,因此,王国宝谄媚司马道子,让他在皇帝面前离间谢安。孝武帝于是逐渐不信任谢安,转而宠用司马道子。淝水战后,谢安功名大盛,孝武帝心有忌惮,加以道子离间,由是疏远。九年三月,又升谢安为太保,进一步将他架空。谢安也识时务,让荆、江二州于桓氏,维持大族间势力的平衡。一方面回避司马道子,不与他抗衡,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夺回军政大权,维持自己家族的势力。九月,上书请求率兵北伐,于是加授谢安大都督扬、徐、江、荆、司、豫、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诸军事,加黄钺。十年,前秦国内发生叛乱,苻坚求援于东晋。谢安正欲避司马道子,于是请求亲自率兵往救。四月,出镇广陵的步丘(今扬州邵伯镇),修建城堡居住,名为“新城”。谢安晚年虽功成业就,名盖天下,但忆起昔年隐居东山的悠闲生活,仍无限思念。及遭司马道子排斥,更思隐退。在新城造船凿舟,大作航海的准备,一旦时机适当,便欲沿长江下三吴,告老还乡,再过山水间的生活。但就在这一年七月,谢安病倒了,只得请求返回京师。走前,犹对北伐作了部置,命令龙骧将军朱序驻扎洛阳;前锋都督谢玄驻扎彭沛,互为犄角,待来年汛期水涨,东西两路一齐渡江北伐。部置完毕,才与儿子谢琰一起回到建康,上书请求退职。

八月廿二日,谢安病卒于建康,终年66岁。东晋朝廷以隆重的仪式追悼谢安,孝武帝亲临灵堂三天,追赠太傅,谥文靖(谥法:柔德安众曰靖)。十月,追封庐陵郡公。谢安有两个儿子,长子谢瑶,袭封爵,官至琅琊王友,早卒。次子谢琰,甚有将才,跟随谢安从政,官至卫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后在孙恩之乱中被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