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13392400000003

第3章 先秦(2)

管仲治齐以成霸的业绩,对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起着重要作用。后人曾总结他的思想,并假托其名,写成《管子》一书。

《管子》一书是先秦典籍中保存我国古代经济思想资料最为丰富的着作。现存的《管子》一书,是西汉末年间刘向从他所收集的564篇中删除重复内容而编辑的,后又遗失10篇,实际仅剩76篇。

《管子》一书从政治、经济到意识形态领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出了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理论和原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他主张“令顺民心”,认为“授有德”,“务五谷”,“养桑麻,育六畜”,是实现“国安”、“食足”、“民富”的主要途径;认为“政之室也”是对百姓“予之为取”,“量民力”、“不为不可成”,强调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使民各为其所长。《管子》包含着对管仲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管仲为何被娼妓奉为保护神?

私妓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赵女郑姬,设形容,鸣琴,揄长袂,蹑利屣,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又说:“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另外《诗经·周南·汉广》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上面资料表明,这些赵女郑姬精于打扮,善于歌舞,兼善媚术,色艺俱佳。为了金钱她们不惜出卖肉体和色相,有时甚至长途跋涉。她们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上门服务。《诗经》中用“游女”一词,非常贴切地说明了当时私妓的经营特点。

营妓(也称“军妓”)的最初形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据《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公元前470年前后,“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王勾践为了解决士气低落的问题,让“有过寡妇”为军中“忧思者”提供性服务,这就是典型的“营妓”。尽管当时越王勾践让“有过寡妇”为军士提供性服务,可能是一种应急措施,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但它一直被看作是中国营妓制度的雏形。

但是,真正的国家经营娼妓业,却是由管仲开创的。

管仲在位时不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还设置“女闾”。所谓“女闾”,就是妓院。也就是说,管仲是第一个设置官方妓院的人。管仲于公元前685年被封为“卿”,死于公元前645年,因此设“女闾”制应该是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5年之间。这比梭伦创立雅典国家妓院(公元前594年)至少还要早50年以上。因此有人说管仲是“世界官妓之父”。

当时妓女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如管仲设女闾300间,据《周礼》中说“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一闾是25家,总数当为7500家,若设700间,就有17500万家之多。

“女闾”制开了国家经营娼妓业的先河。作为政治家的管仲,其实行“女闾”制,目的有四:一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清代褚人在《坚瓠续集》卷一记载:“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教坊花粉钱之始也。”二是为了缓解及调和社会矛盾。三是招揽游士,网罗人才。当时诸侯争雄,齐桓公为了能够称霸天下,借助美女来招引人才。四是供齐桓公淫乐。齐桓公是一个好色之徒,这在文献中有所记载:“好内,多内宠,如夫人者六人。”他好色无度,喜欢寻求刺激。但管仲设立妓院,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从中收税以作军费。

管仲设立官妓和妓院,对后世中国公共制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春秋各国纷纷效仿,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也从此让娼妓制度获得合法地位,这恐怕是作为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的管子始料未及的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的妓院肯定不像日后那样畏首畏尾,而是在管仲丞相的庇护之下,光明正大地经营。所以娼妓们当然要奉管仲为“保护神”了,这一习惯也延续到了后世。

吴起——醉心仕途,三起三落

吴起(约公元前440-公元前381),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公元前410-公元前383年他在魏国为将27年,是其一生最辉煌的岁月,率魏军先后与各诸侯国大战76次,64次大获全胜,12次胜负未分,战无败绩。他写成《吴子兵法》48篇,与孙武、孙膑并称为“孙吴”,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中反间计

后世史书上但凡评说名将,经常要形容他才比孙吴,孙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吴就是吴起。吴起与孙子齐名,他的武功战略那是不肖多说的,更难得的是他罕见的军政才能。他无论流落到哪个国家,只要被委以重任,那个国家就不可思议地强盛起来;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之余,对外作战也是攻必取,战必克。如此才智卓绝的吴起,一生却受尽小人陷害,身中暗箭次数之多,在历史上可排首位。他原本是卫国人,其时卫国势微,国君暗懦无能,吴起于是毫不犹豫地抛弃祖国,求学于鲁国名人曾参门下。曾参问他生平志向,他爽快地回答是权位、金钱、美女。一心崇尚礼仪教化、修身治国齐天下的大儒曾参心里十分不悦。吴起虽没有丝毫的道德意识,但的确才华出众,远越齐辈。曾子的学生们嫉妒死了这个留学生,一齐在曾子面前告状,说吴起当初离家求学的时候,他母亲苦留,涕泪俱下,他却走得义无反顾,还许下宏愿,生平不混到卿相,就决不踏入家门半步。当他母亲去世时,他行止如常,谈笑风生,连一丝回家看看的意思都没有。这个反间算是击中了要害,曾参可是一位因事母至孝而名动天下的大孝子,变态到有一次路过一个名叫“胜母”的巷子,因为厌恶这个名字,宁可绕路多走。于是当曾子听到吴起不肖的事情时,当即气得脸色发青,二话不说,将吴起赶走。这算是吴起第一次中箭。

离开老师,吴起就近投靠了鲁王,牛刀小试,立讨欢心。其时齐国起兵伐鲁,举国上下无不惊惶失措,因为鲁国相比强齐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吴起雄心万丈,拍着胸脯保证只要自己将兵,绝对可保万全。鲁王被他鼓动得热血沸腾之时,旁边一群早就瞧吴起不爽自己却无能抵御齐兵的将军一起向鲁王进谗言,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他本人又是卫国人,怎么可能专心帮着鲁国对付齐国?消息传到吴起的耳朵里,他的第一反应是一刀砍死心爱的夫人,提着血淋淋的人头到鲁王面前表忠心。鲁王哪里受得来这个,惊得几乎晕厥。吴起领了将印,一仗就把骄横不可一世的齐军打得人仰马翻。

得胜还朝之后,那些将军们看着志得意满的吴起气得几乎抓狂,又一次在鲁王面前构陷说,吴起向来寡恩刻薄,无情无义,老母亲死了不回家吊孝,恩师受不了他撵他出门,现在更是闹到了杀妻求将,很难讲他以后会对您有多忠心。再说,这仗我国虽然大胜,但我们鲁国到底是小国,只怕以后会成为众矢之的;吴起是卫国人,我们重用吴起,明摆着冒犯卫国,为一个人得罪一个国家,实在犯不着。这番言辞公私兼顾,掷地有声,除了对吴起的人品进行抨击以外,连带着将他的赫赫战功轻松拂去,更要命的是将他的起用升华到国际政治矛盾的高度,鲁王即使十倍欣赏吴起的干才,又焉能不动心?吴起二次被离间,仓皇出逃到魏国。

当时的魏文侯甚是贤明,一心想有一番作为,可是魏国其时被西邻虎狼之国秦国欺侮得抬不起头,听说吴起千里来投,火速擢拔他为大将。吴起很快为魏国攻城略地,虎口拔牙,一连攻占秦国五座城池,兵悍将勇甲于天下的秦军对他无可奈何。吴起虽然贪财好色、热恋权势,却能深得军心,他在西河之地(魏国黄河以西的领土,与强秦接壤)驻守的时候,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吃睡都在一起。

魏文侯去世,武侯继位,此时的吴起以镇守西河数十年压得强秦不敢丝毫动弹而名震天下。和鲁国的那些将军一样,魏国的大臣也恨透了这个名声极臭、才能却又极高的家伙。宰相公叔一直想离间吴起,可是武侯却对吴起青睐有加,居然有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吴起。公叔也是驸马爷,但是他的才能比起吴起天差地远,吴起要是也当了驸马,自己的相位只怕不稳。可是魏武侯既然早就听说了吴起杀妻求将的传奇故事还有心嫁女,只怕他也不在乎别人挑吴起人品的刺。

不过公叔另有妙策,设计了一个更为精巧的圈套让吴起自行跳入。一次他在魏王面前说,吴起此人反复无常,不知他到底对魏国的忠心如何,不妨试他一试。魏王也一直有些隐忧,忙问如何试。公叔进言,您不是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吗,明天召他进宫,直接问他愿不愿意做我们魏国的驸马。吴起此人向来趋炎附势,您也清楚。如果他对魏国真心的话,肯定满口答应,如果他借口推辞,那就明摆着是有二心。魏王连连点头。

当晚公叔请吴起到自己府上做客。吴起兴高采烈地坐在席间,却愕然发现堂堂一国之尊的相国居然恭敬地站在一旁,不住手地端酒上菜,亲自服侍公主夫人,其媚颜卑下甚至还不如仆人,不由得大吃一惊。散席后公叔拉着吴起入内室,向他大吐苦水,极言驸马生涯的辛酸苦辣,吴起感慨良久,好言相慰。自然,这是公叔和公主联手演的好戏。第二日,魏武侯问他是否有意迎娶公主,吴起立时大惊神色,转念一想,做驸马虽然一步登天,但不料竟是如此辱人,我吴起就不信凭自己的才干混不出头,驸马不做也罢。于是婉言谢绝。魏武侯登时神色不善,知道相国所说不假。

吴起察言观色,明了自己已经得罪了魏王,只得再次出逃。顺着黄河南下之际,望着河西千亩良田,高高的城垛,烈烈飘扬的军旗,一向心肠刚硬的吴起第一次淌下热泪,到底这是块为之热血奋斗数十年的土地,自己一走,只怕很快要易手。这就是着名的“吴子之泣西河”的典故。吴起并没有料错,数年后秦国轻松攻取了这块心腹要害之地。

最后吴起到了楚国,他的生命的终点也在那里。楚悼王闻说吴起才绝当世,立时拜他为相,一生苦求富贵的吴起到此算是功德圆满。吴起深感楚王的知遇之恩,在他的锐意改革之下,整个楚国蒸蒸日上,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库收入翻了数倍,南平百越之地,北并陈蔡两国,向西再次和老冤家秦军交手,又再次把秦军打得溃不成军,从此秦军上下一听到吴起的名字人人头大如斗。要扩张就不可避免地北上和魏国作战,面对昔日自己花极大心血一手调教出来的精锐魏军,吴起毫不手软,屡屡重击,攻占了无数城池。楚国借此终于积下了其后跻身战国七雄的本钱。但凡改革,都难免要得罪人,秦国的商鞅因变法最后不免被秦人五马分尸,吴起素来贪鄙傲气,行事酷辣,得罪的人远较商鞅为多。楚悼王活着的时候对他恩宠有加,等到一死,吴起也知道自己难逃善终。其实以吴起的精明,本可以在楚王病重的时候再次走人,但他实在太累了,一辈子都在不停地被人陷害、跑路,这次真的不想再逃了。

唯一一次使用反间计

楚国的一群旧贵族趁楚悼王停尸宫中,就迫不及待地掩杀进去,吴起大窘,慌乱中退到楚王的棺木旁顽抗,最后干脆跃入棺中,抱着楚王尸体不动,那些乱军杀红了眼,一阵箭雨,将吴起和楚王的尸体一并射成了刺猬。

吴起此举,大有深意,这是中了一辈子反间计的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反间计。新楚王登基后,名正言顺地把那些向楚悼王尸体上射箭的人抓起来全部族诛。虽说这些人都有拥戴他登基的大功,但俗语有云,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们今朝既然敢犯上妄为,他日难保不再犯。只是又要杀得利落,又要安稳人心,不致遭人非议,甚至激起叛乱,就难得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勾践那种狠戾的心肠和手段。吴起的确送给新楚王诛杀功臣的绝好借口,当然促他下定决心最主要的,是替自己报了仇。

商鞅——天资刻薄人也

商鞅本名公孙鞅,也叫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商鞅虽出身贵族,但母亲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姨太太,他生长的环境中肯定不乏歧视和冷眼,他渴望打破旧秩序的心理,执着、有野心、却又冷酷阴鸷的性格可能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商鞅刻薄少恩,在他制定的法律中,动辄处人以极刑,走一步超过六尺都要受罚,在路上扔垃圾都有可能被杀头,他某一天在渭河边就宣判并处决了六七百名犯人,鲜血把渭河水都染红了,哭声震天,民怨沸腾。商鞅还极其奸诈,带兵攻打魏国时,利用旧交情欺骗以前的朋友也就是魏国的将军,把朋友俘虏了,进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样一个人,仁义礼智信在他身上没有什么体现。

作为改革家,商鞅有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权贵触犯法令,他也毫不留情。太子犯法后,商鞅严厉处罚了太子的师傅,终于堵死了自己的后路。

商鞅身死名裂,几千年中好评寥寥,太史公司马迁说他是“天资刻薄人也”。但他的变法终究改变了历史进程,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离魏相秦,舌战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