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帝王之谜全集
13392300000046

第46章 宋元篇(3)

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相继被赵光义害死,赵元佐也被赵光义监管起来了,这下再也没有谁敢来摇晃他的龙椅了。不过,只是他一直恶梦不断,梦见花蕊夫人和周飞琼来到大庆殿为自己献索命舞;随后又梦见宋氏带着德昭、德芳,还有赵廷美气势汹汹地朝自己走来,还有李煜、孟昶……赵光义被这群人从梦里逼到梦外,醒来一身冷汗,心惊胆战,后半夜就再也难以入睡。每当上朝时,朝臣们一提起太祖皇帝,赵光义就会像被蝎子蜇了一样,心里一颤,眼前还会闪现德昭、德芳两张年轻的面孔朝自己怒目而视,耳边还会响起皇兄驾崩前的骂声。遇到这种情况,他总是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再杀人了,也不要再轻易贬人了。赵光义就这样日夜煎熬,受尽折磨,连临终前拼尽力气对未来的皇帝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不要再——杀——人了!”

宋真宗赵恒

帝王档案

赵恒:998年-1022年在位,初名赵德昌,又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性格懦弱。在位25年,守成之君,创新不够。前期注意节俭,勤于政事,社会安定;“澶渊之盟”后,罢贤任奸,迷信宗教,劳民伤财,政治渐趋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病死,终年55岁,死后葬于永定陵(今河南巩县东南蔡家庄)。谥号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澶渊之盟”和“天书神降”之谜

赵恒,先后受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太宗晚年迷信相术,曾召一僧人入宫给子侄诸王看相。僧人看了几个子侄,只有赵恒还在睡觉,没有出来。僧人却奏告说:“我遍观诸王,命都不及寿王。”太宗说:“你还没有见过他,怎么知道他的命最好?”僧人说:“我刚才见站在寿王门前的3个仆人,他们都具有日后成为将相的器度。仆人尚且如此,他们的主人自然更高贵了。”于是,太宗就立赵恒为太子。太宗于公元997年3月病死,赵恒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也能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

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使者曹利用到辽营一再讨价还价,于12月正式议定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从此,岁币成为北宋人民长期的沉重负担。

“澶渊之盟”虽是“城下之盟”,但仔细推敲,利大于弊,对于特别爱面子的中原汉族统治者,也不是特别过不去或者丢脸的事情,偏偏王钦若小人,为了排挤陷害寇准,硬把“澶渊之盟”说成是件耻辱不堪的事情,不仅让宋真宗为此郁郁寡欢,吃不香,睡不着,天天与自己较劲,越想越闷,总觉要再办成一件漂亮事冲淡“澶渊之盟”带来的心中阴影。

从性格上讲,宋真宗属于那种感性化的君王。从智商上讲,宋真宗更是中上之君。正因如此,宋真宗心中一有疙瘩,还就真难解开。郁郁寡欢之间,宋真宗就问王钦若:“我现在该怎么办?”

王钦若善揣人意,知道宋真宗心中厌战畏战搅成一团,便先用话来激他:“陛下您如果能再亲自带兵北伐,攻取幽燕之地,肯定能洗刷澶渊之盟的城下之耻!”

宋真宗更不高兴,心想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有这魄力,当时我就不与契丹讲和了。这些“心里话”还不好直接和臣下说,宋真宗便敷衍道:“河北百姓刚刚喘口气,我不忍心再起战事把他们陷于死地。爱卿你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让我能扬威吐气的事?”

王钦若摸着自己脖子上的肉瘤,故作沉吟状,良久,他回答说:“陛下如果不用兵,就只能做出一项大功业,恃此镇服四海,夸示夷狄。”

“什么能是大功业呢?”宋真宗问。

王钦若出主意:“封禅,这就是大功业……但是,要封禅,必须得在有天降神瑞的前提下才可以施行……”他边自言自语边“恍然大悟”:“呵,对了,天降神瑞,哪有那么巧的事,前代帝王不过皆是以人工制造祥瑞罢了,古代贤君也是以人神道设教,借上天的名义干大事情啊。”

宋真宗一个劲儿点头。如此容易的“大功业”,不得不令人怦然心动。恰巧,前几日刚刚有个汀州黥卒(类似劳改兵士)名叫王捷的,自称在南康山路上遇见一个姓赵的神道,授给他一个“小镮神剑”。据王捷讲,那个道人就是天上的“司命真君”。此事由宦者刘承珪上报宋真宗,马上赐王捷名王中正。当月,“司命真君”又在王捷家显灵,自称是赵家先祖。王钦若恰当其时提出“封禅”之事,估计也是善揣上意,知道宋真宗要找心理寄托,马上借题发挥,皇帝一高兴,他自己自然会因此加官进爵。

宋真宗脸上笑颜荡开,显然开心不已。但是,他还有顾虑,就问王钦若:“宰相王旦万一不同意怎么办?”

王钦若拍胸脯:“我转告他,说是陛下您的本意,他应该听话。”果然,王旦得知是皇帝要搞“造神运动”,也不好明确表示反对,对王钦若支支吾吾,勉强表示同意。

宋真宗还是心里不踏实。过了几天,他晚上到秘阁(皇家图书馆)闲逛,遇见值班的大臣杜镐,便忽然问:“爱卿你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古代天降《河图》、《洛书》的事情,确有其事吗?”杜镐乃一老儒生,不知道宋真宗话外的意思,他也就事论事,回答说:“那些都是古代君王以神道设教罢了,应该不是真有其事。”如此之说,恰与先前王钦若之言偶然相合,“帝由此意决”。既然古代圣君都这么干,我依样画瓢应该不会出岔。宋真宗想。

他回宫后,不顾天色已晚,马上派人召宰相王旦入宫相饮极欢,临别,宋真宗又亲执一把黄金壶,对王旦说:“此酒味道极美,您回家后与妻儿老小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府,打开酒壶一看,里面满满一壶大粒珍珠。王宰相是明白人,知道皇帝以此买自己不说“不”,“自是不复持异,天书、封禅之事始作”。

转眼到了明年,是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朝的年号很好玩,基本上一个年号就是那一时期皇帝的所思所想以及国家大事的浓缩。大正月,宋真宗就把宰相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一帮臣子叫到崇政殿,煞有介事地说:“朕在寝殿睡觉,帘幕府帐皆是厚厚的青色织锦,基本上不透光。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阴历),半夜时分,朕刚要入眠,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仔细观瞧,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绛袍,对我说:‘下个月三号,应在正殿建一个月的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十二月一日,朕疏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唯恐错过神遇。真巧,皇城司上奏说,左承天门屋南角,有一条黄帛挂在鸱吻尖上。朕马上遣人去看,是二丈多长的黄帛,捆扎一物,恰似书卷形状,缄封处隐隐有文字,这可能就是梦中神人所讲的‘天书’吧。”

看见真宗皇帝这个“主角”演员讲了这么多“台词”,王旦等人知趣,马上跪贺:“陛下至诚,感动上天,果然有祥瑞出现。”于是,“皆再拜称万岁”,然后,为了更加“入戏”,王旦还依据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天书启封前,应摒去左右旁人。”真宗皇帝摇头:“说不定天书内容是上天示警,诫告朕施政有缺失,朕岂敢隐瞒呢,还是众大臣一起敬观。”

于是,各演员各就各位,宋真宗本人也步行至承天门,“焚香望拜”,两个太监身手敏捷,窜上梯子捧下“天书”(估计就是这些人放置的),然后王旦跪奉,真宗“再拜受书”,转悠半天,才命陈尧叟启封。这“天书”还真有字在上面,“词类《尚书·洪范》、《道德经》”,字古意明:“赵兴命,兴于宋。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甭说,如果“世七百”,仅作“七百年”讲,南北宋加起来一天当两天算,还差不多这个数。待众臣大眼小眼都瞧清楚了,“天书”封藏于“金匮”之中,君臣又再大肆庆贺了一番,并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门”,依此正式改元。

此后天书屡降,真宗藉此封禅祭天,近似闹剧一般。

天禧元年(1017年),宰相王旦病死。临终,他对儿子说:“我一生没有大过错,惟恨不谏皇帝纳‘天书’。我死之后,当削发披缁以敛。”

由于王旦临终极力推荐,寇准又被召回京中。寇准外放多年,他女婿王曙在内阁当郎官,与太监周怀政关系很好,先前寇准也希旨,报说所在郡治也有天书,很是“识趣”,由是被复召入朝中。此时,他的门生就劝说:“你一到河阳,马上称病坚持要外补为官,此为上策;如果入见,也可揭发天书之事皆是伪造的祥瑞,此为中策;最下策则是再入中书省视事,如此则平生威望尽损。”寇准不听。入朝不久,最终果然不得好报,南贬蛮荒,死于穷途。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崩,时年55岁,在位25年。其子宋仁宗继位,史臣称“(宋)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此话也是不知就里,宋仁宗继位时是个13岁的少年,万事由真宗皇后刘氏做主,娘俩是知道“先帝”酷爱天书才把这些东西陪葬,如同以王羲之真迹陪葬唐太宗一样,而并非是想为宋真宗“遮丑”。

又过七年,宏丽的昭应宫因被雷电击中,燃起大火,连烧几天几夜,成为一堆灰烬。刘太后本想再建,大臣范雍等人力谏,以“天”说事,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不能再惮民力重建。“(刘)太后与帝(仁宗)感悟。”任由这座北宋的“国家大剧院”自生自灭。

“天书封禅”千百年来广为人诟病,主要是宋真宗君臣妄诞不经,劳民伤财。但是,从实际情况讲,天书降神浩劫和祭祀活动也算“拉动内需”,伤财未动筋,劳民未伤骨。而且,“天书降神”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外交政治上于北宋而言还有“积极”意义。这一点,为元朝撰编宋、辽、金史的儒生早就有所发现。

宋仁宗赵祯

帝王档案

赵祯: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赵受益,真宗赵恒第六子,性格软弱、仁恕、昏庸。5岁被封为寿郡王,8岁封升王,立为太子,1023年即位称帝,在位41年,昏庸软弱,无力亲政;战事不振,割地纳贡;大开仕路,冗官激增;财政日绌,赋税加重;庆历新政,无疾而终。最终是既无守成之力,也没有开拓之能。病死,终年54岁,死后葬于永昭陵(今河南巩县西南)。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

“狸猫换太子”——仁宗生母之谜

刘德妃是宋时太原人,后流落蜀地,其父名叫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随宋太祖征伐太原时死于途中。起初她母亲怀孕时梦见月亮入怀,不久生下了刘德妃。她在十三四岁时,便出落得小巧玲珑,纤娜秀媚,再加性情又聪明机警,对书画文字、丝弦弹唱,一学便会,最擅长的是鼗鼓,这是一种古乐,久已失传。鼗本寻常小鼓,没什么可听的,但刘德妃资质聪明,能以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使人听了她的鼗鼓,越发觉得她丽质翩跹,娇艳异常。今天的打花鼓,就是她流传下来的。

少年时她母亲一病而亡,外祖家中也门庭衰微、人丁稀少,最后只剩了刘德妃一个人无依无靠,朝暮为饮食发愁,好几次要想悬梁自尽。一天她无意中立在门前,一个相士走过见了德妃,便从上至下,看得发呆。德妃见此不觉脸上一红,对那相士说:“你不走路,向我看些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存什么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德妃正在穷极无聊的时候,听了相士的话,心中不觉一动,便问他:“我是贫寒之人,没有酬金与你的,休要讲谎话骗人了。”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酬金,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德妃被他打动了心,将一双芊芊玉手伸出来。相士一看,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德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来的后妃呢?但是自从听得相士的话以后,就把自尽的念头打消了。每到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把相士的话拿来宽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