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13391900000039

第39章 市场不相信“外部性”(2)

市场经济的科学规律本身是规范的。量子力学与经济学在科学性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都是复杂性科学,都是在无序中包含着有序。区别在于:前者的有序无序是自然的,后者是人为的;后者的人为不仅是自发的,而且可以通过自觉性活动,化无序为有序、以有序去整合无序。所以妄想离开量学力子、复杂科学、主体科学的思维方式,用经典力学的思维方式去追求经济学科学性、实证性无异于拔着头发离开地球,是方法与对象的不对称。而对称本身就是蕴含在量子力学、复杂科学中的根本方法论原则。这可以从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看出来,也可以从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看出来。

正因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量子力学特征,所以经济学的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是统一的,主体性、科学性、实证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真善美是统一的。是什么通过为什么、怎么样表现出来,操作性是其内部环节,工程方法是经济学方法中一切方法的落脚点。因此,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科学性、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对称逻辑,就是经济学的逻辑————研究的逻辑与叙述的逻辑。在知识市场经济时期,经济学是知识运营的组成部分;经济学的科学范式应是以主体性为中心同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在形成人的理念和心态、决定人是利己还是利人、商场上奉行狼图腾还是羊图腾方面,其作用不是描述性的,而应该是规范性的。

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

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的主体性。无论是人类的主体性还是个人的主体性,都是善对恶的相容与超越的过程,而这种善对恶的相容与超越就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过程。因此主体论与规律论是一致的,历史观与伦理学是一致的,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在所有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的人类的主体性。所以社会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个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

由于人的本质是主体性,客观规律只是前者的总计、总和、结论,因此主体性既是规范的尺度,也是历史的尺度。经济学范式本身的变迁是和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从政治经济学范式向一般经济学范式的变迁是和人类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经济学中的历史尺度同规范性不是对立的;规范尺度本身就是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规律的组成部分。把经济学的历史尺度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没有事实依据与逻辑根据。经济学也是规范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

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效益尺度的统一

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说明市场经济是规范尺度和效益尺度的统一;科学与价值、实证与规范、规律与人道是合二而一的,经济学科学尺度和效益尺度是统一的,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公平有内在的一致性。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

这里要把“效率”与“效益”区别开来。“效率”是配置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效益”是再生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效率”以物为中心,同公平当然是不一致的: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一致;“效益”以人为中心,同公平当然是一致的: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一致。如果人们对“效益”和“效率”的区别分辨不清,他们也就同样区分不清“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根本不需要做的工作,是最大的无用功”。然而,主流经济学家的概念与数据全都集中于提高效率。这是由他们的配置经济学、口袋经济学的范式决定的。

任何一门经济学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某一层面、某一领域社会经济现象的反映。其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公平与效率对称,是人类一般经济规律与本质的反映,是人类一般经济学的主体性、价值性、科学性的统一。

没有效益,没有真正的效率。没有效率,也没有最大的效益。效率是量上的规定,效益是质和量的统一。弱肉强食不是真正的效率,平均主义不是真正的效益。最优不是效率第一,而是最大的效益。资本主义讲效率不讲效益,传统社会主义讲效益不讲效率,转型、改革是二者的扬弃,使二者各自扬长避短,从而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把效率说成是实证的、科学的,把公平说成是规范的、理想的、人道的,是荒谬的。西方经济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中国前主流经济学家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二者都把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既无公平,又无效率。前者过分强调自由而否认了政府的作用,后者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而否认了自由的功能,二者都把自由和政府对立起来,因而也都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处理不好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因为他们都处理不好实证性与规范性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经济人”

经济人,有庸俗的与高雅的、片面的与全面发展的。“经济人”的假设科学不科学,不在其名称,而在其内涵。

经济,就是通过资源的生产与配置,满足人的需要。利益,就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每个人都在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行事,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但人的需要,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人的利益,有金钱的和荣誉的;人满足需要、追求利益的手段,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损人利己和利人利己的。所以经济人,有庸俗的与高雅的、片面的与全面发展的。“经济人”的假设科学不科学,不在其名称,而在其内涵。

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经济人”是经济科学的出发点。如果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经济人”是低级的庸俗的,那么建立在“经济人”这个假设基础上的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大厦,基础就是不牢的。在理论上,一切模型都是无效的;在实践上,只能使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要求给“经济人“的主体性定位

人的需要有相对和绝对两方面。

绝对需要:饮食男女;是人和外界物质、能量、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需要。

相对需要:你高我低;是人和人进行比较时由于不对称引起的需要。

人满足需要的手段有横向和纵向两方面。

纵向:劳动和竞争。劳动是纵向满足绝对需要,竞争是纵向满足相对需要。

横向:掠夺和压制。掠夺是横向满足绝对需要,压制是横向满足相对需要。

纵向满足绝对需要与相对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

横向满足绝对需要与相对需要——阻碍社会的发展。

纵向满足绝对需要与相对需要、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是主体。

横向满足绝对需要与相对需要、阻碍社会发展的人是负主体。

满足人的需要,可以通过纵向积极和横向进取两条基本渠道来进行。如果说,由人的需要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所决定,横向进取可以通过掠夺和压制两种基本形式来进行,那么,同样由人的需要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所决定,纵向进取也可以通过积极竞争这种基本形式来进行。竞争既可满足人的相对需要,又可满足人的绝对需要。然而,竞争同掠夺和压制都是相对立的,前者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后者是人的负主体性。因此,它们在人身上的不同比重可以决定人的主体性的高低。

人的需要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不是平行发展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人的需要的绝对性越占主导地位;反之,生产发展水平越高,人的需要的相对性越占主导地位。与此相应,前者横向进取的主要形式是掠夺,后者横向进取的主要形式是压制;前者纵向积极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后者纵向积极的主要形式是竞争。竞争平等,就是机会平等、等量劳动换取等量报酬的平等、劳动力按照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平等。前者和后者区别的关节点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正象压制和掠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竞争和劳动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竞争只能通过劳动来进行,劳动以竞争为动力,二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共同构成满足人的相对绝对需要的手段。正好象劳动与掠夺相对而言,竞争也与压制相对而言。相对来说,压制比掠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因为掠夺只有损于掠夺者一人的主体性,而压制造成的间接掠夺不但有损于压制者一人的主体性,而且还损害了被压制者的主体性。

在配置经济学看来,只要是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的人就是理性的“经济人”,所谓利益最大化就是货币(价格)最大化,而不管其行为方式和所采取的手段;在再生经济学看来,理性的“经济人”必须按照主体性原则行事,利益最大化是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价格(货币)最大化,因此要用竞争代替压制、劳动代替掠夺。要把人的掠夺和压制引导到劳动与竞争上来,就必须建立健全民主和法制、用主体性塑造国民素质。再生经济学范式中的“经济人”与配置经济学范式中的“经济人”有本质的不同。市场经济的规范性给“经济人”的主体性定位,就是再生经济学对“经济人”的主体性要求。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要求给“经济人”的主体性划界

要对“经济人”的主体性进行边界分析,首先要明确边界分析的方法论原则。在五度空间方法论看来,所谓边界分析不应该是平面二维的,而应该是系统五维的。不同类型的“经济人”,其主体性边界不同。个人主体、企业主体、政府主体、国家主体,作为不同层次的“经济人”,其主体性由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利益、出发点、结构、行为方式与行为结果决定。

上述“经济人”的主体性定位,也即个人的主体性边界。个人的主体性边界是其它类型“经济人”主体性边界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在当前,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即使大多数人不能自觉认识这一点。就保护生态环境来讲,全国人民是潜在的“经济人”主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全国人民作为“经济人”的主体性边界。政府应该是代表全体人民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的“经济人”,它的利益也就是全体人民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全体人民全局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就是政府作为“经济人”的主体性边界。用“我是纳税人”为由,妄图支配政府的行为,是混淆了不同层次的主体,用低层次的主体边界代替高层次的主体边界。同样,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也是出于同样的方法论——混淆了系统和要素、高层次和低层次的主体边界,并用后者取代前者。

随着经济发展由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经济人”的主要类型也由个人转变为企业。

“经济人”的主体性的立足点是再生而非配置。企业的主体性就是再生性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再生性盈利能力是企业主体性的系统功能。企业是系统,主体性或自组织能力不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要素所能决定。产权明确只是企业主体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产权结构不一样,其主体性也不一样。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其风险承受能力、自主经营能力比较差,因而,其公司资产价值也不一样。产权结构同公司资产表面价格无关,然而产权结构同公司资产价值有关。公司资产价值将决定公司资产最终价格。西方经济学中认为产权结构同公司资产价值无关的“MM”理论是线性思维、数学推导的产物,也是否定经济主体性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唯科学主义”的表现。企业的主体性——再生型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必须在创业过程中才能形成,而非体制转轨就能实现。苏东转型带来萧条可以证明:私有化不等于就能提高经济主体的主体性。苏东转型比照中国转型可以看出:私有制要转变为经济主体的主体性必须通过创业,而苏东崩溃就在于缺乏企业创业这一环。缺乏创业这一环,会使企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因而使企业主体性降低,从而使企业价值降低。

改革开放前的国有企业之所以主体性最弱,在于其属于第四种;而民营企业的主体性之所以最强,就在于其属于第一种。

再生而非配置,是企业“经济人”主体性的前提;创业,是企业“经济人”主体性的出发点;产权结构,是企业“经济人”主体性的关键一环;盈“利”能力,是企业“经济人”主体性的功能。“利”,既指经济效益,也指社会效益。企业“经济人”的主体性的行为方式是对策而非博弈,行为的结果是推动社会的对称发展而非达到某种均衡点。企业“经济人”主体性的边界分析,是“经济人”主体性边界分析的典型。

市场经济的规范性要求经济人必须被扩展为道德人

在主流配置经济学看来,“经济人”是讲利的,无商不奸、唯利是图是“经济人”的本性;而道德人是讲义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似乎水火不容,针尖对麦芒。怎么能走到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