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
13391900000003

第3章 导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着两种转型:一是经济制度的转型,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实践模式的转型。两种转型是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将使后者得到充实,前者得到升华。中国改革开放,是两种转型的历史契合。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生产力。

经济结构中,人的要素是首要的要素。改革开放意味着以往建立在经济、超经济强制基础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摆脱。人的主体性,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标准与动力。改革开放以前生产力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超经济强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体性的解放。团队主体性、企业主体性、区域主体性、政府主体性、国家主体性,是逐步放大了的人的主体性。总体上国民整体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起点平等,大大提高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行为从质和量两方面作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导向。制度高于技术,结构对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产权制度只是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私有制是产权制度的必要环节,而非必要条件)对人的主体性的导向、催化和提高来实现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人的主体性的解放是创业的前提,人的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来实现,国民主体性的提高通过创业潮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潮:民营企业的一次创业、二次创业与国有企业的二次创业。在创业潮中,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从而使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政策环境对称、和社会法制环境对称、和社会信息环境对称、和社会心理环境对称、和市场竞争环境对称,摆脱经济运行的困境,消除经济危机的根源,使企业和社会协调有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

以创业潮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就是民主与法制对称、公平与效率对称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就是在宏观与微观、自由与法制、价格与价值、公平与效率、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中,用宏观去规范微观、用有序去整合无序、用无序去填补有序、使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经济运动。在市场经济有机体的各要素之间,虽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它们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改革实质上是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有序化过程。整个社会系统是否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政府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经济系统,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对称,从而发挥出最佳的生产力功能。与生产社会化相对称的,是经济的宏观化。在经济全球化、宏观化时代,政府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绝不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先天的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转型中的制度融合。

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人类创造、生产、实现价值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以经济为中心是以再生生产力为中心而非以钱为中心,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再生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民创新能力的发展而非GDP数字增长。“GDP数字”是增长经济学的核心范畴,而不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发展绝不是所谓的GDP数字增长。把GDP数字增长等同于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观。从现象看经济发展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经济发展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社会资源可再生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与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科学发展观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再生生产力。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看出,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变增长为发展,自觉把“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放在首位;而改革开放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进一步提高、再进一步提高“先进生产力”——再生生产力。

经济发展是效益的发展不是效率的增长。再生生产力不能归结于生产率——再生生产力是质和量相统一的范畴,而生产率只是量的概念。生产率概念产生于工业经济时期,再生生产力则属于知识经济。是把“先进的生产力”放在首位,还是把“生产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还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发展”与“增长”的根本区别,也是再生经济学与配置经济学的根本区别。

经济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增长。作为价值的创造、生产、实现的经济是整体范畴而不是层次范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立体经济而不是层次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没有外部性,经济发展就是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强化政府经济职能,但只有把政府行为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才能使政府经济职能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环节。先进的、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对称的社会制度,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心理,与拾金不昧、舍己为人的社会心理,对于社会GDP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人的行为方式导向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主体性还是负主体性,将促进或阻碍社会财富增加与社会发展。因此经济发展不仅指社会财富总量或社会有效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社会福利总水平或社会总的幸福指数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是辨证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增长。经济发展是对称的、时空层次相统一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辨证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后来居上的契机而不是中国重演西方经济增长史的平台。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是西方经济的增长逻辑而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逻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少数作为社会精英的“主流经济学家”,其成果本来属于人民而不仅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国改革开放不是某个领袖人物的扭转乾坤而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其成果本来属于广大人民群众而不只是与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是政府执政能力与民间活力、国富与民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民族主体性与开放性、物资财富增加与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对称发展。只有这种对称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容易,解释中国经济发展难;重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容易,重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难。要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解释发展,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而本质,既是规律也是范式。要从规律中提升范式、在范式指导下提升规律,是一个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相互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过程;而要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重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个经济与政治相对称的系统工程。我们能做的,就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的原因中找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原因中总结出科学的发展观与科学的经济学范式,以作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向导,使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实现从自发到自觉的飞跃。

对称经济学运用对称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与模式,以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主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基本线索,以对称哲学与中国经济的相互碰撞为平台,并通过对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批判,汲取人类经济思想的精华,建立起一般经济学的范式。对称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用对称经济学来解释中国经济,有逻辑的、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