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层领导读本
13391100000019

第19章 如何掌握“拍板”的艺术(3)

3.坚持多标准,争取整体最优

凡属重大决策,都要涉及许多部门和事件,涉及多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有时某个决策从单个目标或部门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最佳方案,从多个目标或部门的角度来看则未必理想。所以中层领导在决断时,要从决策目标的总体要求出发,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争取实现多标准优化。具体方法是:如果一个方案不仅从某一标准看是优化的,而且与其他标准也不抵触,就可以认为该方案是优化的;如果一个方案达不到多标准中的任何一个,这个方案就该被否定;如果没有一个符合一切标准的方案,那么就选那种能满足某些主要标准的方案,不必过分求全。

4.善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

在一项重要决策中,往往充满着许多矛盾。如何使这些矛盾得到统一、平衡和协调,是检验中层领导是否有处理复杂矛盾的领导艺术的标准,比如不同方面的可行性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如科学技术上可行,不等于经济上可行;经济上可行,不等于政策上可行;政策上可行,不等于生产上可行,等等。中层领导在拍板时,对以下几对矛盾尤其要处理好,即:在分析内部外部条件时,既要注意物的因素,更要重视人的因素;在衡量决策所要达到的结果时,既要注意物的因素,更要重视人的因素;在衡量决策所要达到的结果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关心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处理系统内外的利害关系时,既要关心局部利益,又要照顾到全局和整体利益;在权衡方案的有效性时,既要顾及当前利益,又不能忽视长远利益,如此等等。

5.对不同类型的决策,要有不同的思考原则

决策按其所处条件不同分为若干类型。中层领导在审定方案、作最后决断时,应有不同的考虑原则和注意重点,把注意力放在关键问题上。例如:对于确定型决策,既然结果比较有把握,那么决策就应选最佳方案,并竭尽全力去争取实现最佳的结果。对于风险型决策,中层领导应着重注意,依据已知条件与可能结果的概率,选最有希望的方案行动,同时准备必要的应变对策,以防不测。也就是说,要留有余地,要有保险手段,不可孤注一掷。对于不确定型决策,则应当“摸着石头过河”,不要过于自信,不可轻率莽撞,最好进行多方案试点,多积累一些经验。

6.听取多方面意见

在方案抉择和优化时,在不同的专家之间、不同部门之间,对某一方案常常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形成尖锐的意见对立。这种对立对于中层领导决断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任何一项好的决策,都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而是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观点和不同判断的选中才产生的。因此,中层领导的决断不应当采取封闭的形式,而应当敞开大门,广泛搜集各种意见。这样,能够激发中层领导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阔视野,深化思路,促使各个方案的利弊得以显现,从而扬长避短,进一步优化方案。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领导斯隆,有一次他主持高层领导人员会议讨论某项决策,大家的看法完全一致。但他却出乎意料地说:“现在我宣布休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听到不同意见时,再开会决策。这样,我们也许能得到对这项决策的真正了解。”斯隆的这种决策艺术,确实是发人深省的高明之举。另外,不同意见的讨论,也是统一决策认识的过程,这样一旦决策形成,可以减少实施方案的阻力,大家能够同心同德地贯彻执行,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这种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当以后实践证明决策有错误时,那么原来的反对意见就可能成为一个现成的补救方案,免得临渴掘井,束手无措。

总之,没有不同意见,就不能进行决策。一个高明的中层领导在决断时,都要想方设法组织讨论甚至辩论,使各种意见得到充分的表达,然后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作出合理的决断。

七、“拍板”不是完事

客观事物是一个庞大的动态实体,决策活动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动态过程,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任何科学预见只能预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不可能预测到事物的每一个具体细节;任何部署和决策都不会周密到“滴水不漏”的程度。所谓优化的决策也是相对于一定时间、一定条件而言,离开时间、条件的保证,决策就失去了正确性,所以,实施阶段仍然是决策的继续。中层领导千万不可以为做出了决策并已付诸实施,就大功告成了。决策者应始终站在主动的地位,把工作跟上去,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保证决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那么,决策方案实施以后,中层领导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呢?第一,要继续进行决策可靠性分析,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测,准备好各种应变方案。第二,密切注视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看其是否符合原来的预定要求,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反馈给决策机构。第三,根据信息所反映的情况,对决策方案及时进行修正调整,使其更合理,效益更高。第四,进行科学的管理,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正确的组织指挥,使决策的实施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至于因种种情况而“乱套”,导致决策失败。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中层领导在决策实施阶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反馈要灵敏

为了将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决策中心,必须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反馈渠道。(1)责成各层次、各关键环节负责决策实施的那些执行人员,直接向决策中心报告情况。(2)决策机关的工作人员下去掌握实际情况,随时汇报。(3)智囊团人员通过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统计调查等手段获取翔实的数据资料。(4)必要时,决策者亲自深入实施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了如指掌,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做出有力的指导。

2.善于区别不同情况,修改决策方案

所谓只有相对正确的决策,没有绝对正确的决策,就是因为在决策方案实施以后,常常要进行修改和调整。这里可能是原来的预测不准确,决策时主观认识有片面性,也可能是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使原来正确的方案不得不作改动,或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处理这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严肃、谨慎地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1)当发现原计划有差错时,应当尽快查清问题所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决策方案和具体实施。如果发现差错较大,并因此而不可能再达到预期的效益,则可将目标适当降低,以减少损失。如果原方案已根本无法继续执行,则只有终止,不要硬着头皮不认账,那样损失更大。(2)当客观情况发生了某些变化,迫使我们调整方案时,首先应检查一下原决策方案中的应变部分,如果已经准备了这样的应变方案,就应当按应变方案实施。如果没有这样的方案,就要召集各方面人员及时研究,做出应急决策,使新出现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3)除局部调整外,由于情况的重大变化,放弃原决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遇到这种情况,中层领导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能否根据新形势,利用新条件,在原有的基础上组成“反攻”,做到反败为胜。二是如果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就应果断地进行追踪决策,即重新决策,力争在新决策中夺回损失,取得新效益。总之,中层领导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既要灵活果断,又不可草率从事。

3.掌握“浴盆规律”

一般说来,当决策实施之初,由于传统习惯的阻力,执行人员对决策不熟悉,以及决策方案本身的不完善,使得实施开始后“故障”较多,以后,“故障”会逐渐减少,趋于稳定,再经过一段时间,“故障”又日益增多,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方案的某些部分已经不适应了,需要及时调整。这种前期多故障、中期少故障、后期故障又增多的现象,在时间坐标曲线上好似一个洗澡盆,所以现代可靠性工程理论称之为“浴盆规律”。懂得这个规律以后,就应注意:在决策实施初期,对反馈上来的意见要仔细分析,不要听风就是雨,朝令夕改,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反之,以后要特别重视各种意见的搜集,以便根据新情况做出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