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侦查讯问实训教程
13390200000009

第9章 犯罪嫌疑人的心理(3)

3.对抗相持阶段的特征。对抗相持阶段是讯问双方意志和智谋的较量阶段。一般而言,在审讯初期,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占主导地位。随着审讯的深入,揭露与反揭露的斗争日益尖锐,罪行逐渐暴露,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有所削弱,畏罪心理急剧上升,对抗情绪也随着增长。讯问人员首先要准确判明犯罪嫌疑人形成拒供心理的主要心理原因,然后针对其主要拒供心理采取相应的讯问对策。

(三)动摇反复阶段。

1.犯罪嫌疑人在本阶段的心理状态。动摇反复阶段是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防线出现漏洞,防御体系开始崩溃,心理矛盾最为激烈,心理最为痛苦,被迫选择何去何从的阶段。

虽然犯罪嫌疑人一味抗拒,希望审讯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讯问人员的政策攻心和有力的追问下,特别是在证据面前,犯罪嫌疑人感到防御体系趋于瓦解,想继续顽抗,既无更好的“绝招”,又怕落得抗拒从严的下场;想交代认罪,侥幸心理并没有完全消除,且惧怕刑罚处罚、同伙报复。犯罪嫌疑人在个人利害得失方面反复权衡,在认罪态度上的表现是不敢不交代,但即使交代也是露头藏尾,避重就轻,被动迟疑,甚至忽认忽翻。

2.动摇心理表现。犯罪嫌疑人的动摇心理会以一定的形式表现于外,这些外部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情绪紧张混乱。动摇心理状态加剧了犯罪嫌疑人的紧张与混乱情绪,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并有明显的表情动作出现。例如,有的口干舌燥,不断地舔嘴唇,讨水喝;有的不断要求上厕所;有的要求抽烟;有的坐立不安;有的用力搓手或者使劲抓头;有的面部表情不由自主地抽搐等等。

第二,态度有明显变化。在动摇心理的支配下,有的犯罪嫌疑人低头沉思,欲言又止;有的语气由硬变软;有的面带断容,露出要交代问题的口风;有的表示要交代,但真正要交代时又犹豫徘徊等等。

第三,提出认罪交代的条件。由于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并没有完全消除,犯罪嫌疑人在交代罪行的问题上还会讨价还价,提出各种条件和要求。如有的要求不公开案件的处罚决定;有的要求从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有的要求回监室考虑后再作交代等等。

3.准确把握时机,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在动摇反复阶段,犯罪嫌疑人想顽抗,又怕受到从严惩处;想回避,又怕讯问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想供述罪行,又抱着挺一挺也许能混过去的侥幸心理。讯问的进展迫使犯罪嫌疑人进入权衡利弊的重要关头。此时的讯问人员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加以恰当的引导,犯罪嫌疑人就会放弃对抗心理而交代罪行,如果讯问方法不当,或者未能把握时机,就会延长僵持时间,使犯罪嫌疑人得以修补或重构防御体系,进行更顽固地对抗。这就要求讯问人员要判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征兆和残存的供述障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切忌因初步胜利而喜形于色,急于求成;注意“搭梯子”,让犯罪嫌疑人体面地下台。

(四)供述罪行阶段。

1.供罪原因。这是讯问双方经过激烈的心理战,最后讯问人员战胜犯罪嫌疑人,使之交代罪行的阶段。

这一阶段,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人员实施政策攻心、步步追讯,以及出示确凿证据之后,其防御体系已经彻底崩溃,赖以抗拒的精神支柱被摧毁,无法继续抗拒,除了认罪服法,别无出路。当然,不同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具体原因会有所区别。有的经过政策攻心,在法律的震慑和政策的感召下,良心受到谴责而交罪;有的在确凿的证据面前被迫交罪;有的因同案人破坏了“攻守同盟”作了交代,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而交代罪行,交出同伙;有的感激讯问人员正确地执行政策,相信讯问人员能正确地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交代罪行。

2.供罪表现。应当指出,这一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御体系虽然已经崩溃,但是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并未彻底消除,它仍然会使一些犯罪嫌疑人不能做到彻底交罪。例如,很多犯罪嫌疑人供述主要罪行之后,仍可能对不被察觉的就不供或者少供,或者问一点供一点。有的则先供后翻,有的避重就轻,有的隐匿赃款赃物,有的只交代犯罪事实而回避犯罪动机和目的,有的包庇同伙等等。讯问人员应当善于把握这种心理,积极创造条件,施加心理影响,促使犯罪嫌疑人由能交罪向干净彻底交代及认罪服法的方向转化,圆满完成讯问任务。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心理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并无明显界限,并且由于犯罪嫌疑人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讯问人员讯问的方式方法有别,这四个阶段也不一定固定不变,时间上也可能长短不一。

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由摸底、对抗到动摇,供罪的心理演变过程不可能自发产生,它是经过讯问人员严肃认真、有针对性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策略地运用证据,不断地坚决斗争,使犯罪嫌疑人对其犯罪行为、犯罪后果和犯罪根源以及生活、前途、命运等等在认识上、情感上经过内心斗争,并发生某种程度的转变,从而动摇抗拒意志,走上坦白交代罪行的道路。

第四节 不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特点

不同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的心理,是犯罪嫌疑人的自然生理、社会经历和犯罪经历的反映。只有对犯罪嫌疑人在讯问过程中的心理作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和掌握其在讯问中心理演变的具体原因,有根据地制订讯问对策,取得攻心斗智战斗的胜利。

一、不同年龄、性别犯罪嫌疑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因年龄、性别不同而有差异,不同的年龄、性别的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向多元化、低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重新犯罪突出,团伙犯罪、流窜犯罪、农村青少年犯罪增多。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犯罪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又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既有社会历史原因,又有现实促成条件。总体上说,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自身的生理、心理基础:个人社会化的不正常、不完整;家庭、邻里、学校及交往的好坏;文化、道德环境的影响;人生观等意识形态方面因素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正处在生理发育时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较低,是非观念不清,自我控制能力差,好感情用事。在讯问中,具有以下特点:

1.认识方面:思维具有局限性。表现为评价能力低,分不清美丑、荣辱,看问题具有表面性、直接性、随意性的特点,防御体系不够周密。思想斗争少,慑于政治攻势的威力,多数能交代问题;同时,易接受生动形象的宽严典型案例等直观教育,不喜欢说教式的教育。易受引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等消极影响和同监犯教唆的影响。

2.情绪、情感方面: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好冲动,易感情用事。拘捕后多有彷徨感,懊悔感;喜欢听表扬、鼓励的话。对讯问人员,他们有时强烈对立,异常戒备,有时又极为感激,视讯问人员为亲人;对于同伙,一般重感情,讲义气,经过讯问人员讲危害,分析利弊,大多数人却又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攻守同盟。他们一般缺乏对别人的尊重和同情,甚至以别人之苦为自己之乐。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以个人为中心。但由于讯问中权衡利弊比较“难”,所以他们的情绪常常随着讯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在讯问和羁押过程中表现出来。

3.意志方面:意志行为常呈现出极端化。他们多盲目抗拒而不计后果,经过追讯和教育,一般能消除抗拒意志,从而交代问题,并表示愿意认罪,接受处罚,但只要有一点不利因素影响,就有可能又回到抗拒之路上去。这些不利因素主要有:讯问人员的影响,如,讯问方法、讯问人员的态度、讯问人员自身的年龄、资历甚至相貌等等;羁押环境的影响,如看守人员的工作,同监号犯罪嫌疑人对他的劝告或拉拢、唆使;同案犯的影响,如被抓之前同伙之间订立的攻守同盟的内容、被抓对其家属的影响,如父母的劝告等。

针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讯问中要着重对其进行政策、法律和人生观的教育,以启发诱导为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戒之以规,瓦解其错误认识构筑的精神支柱:要善于发现犯罪嫌疑人认识上、行动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关心生活,尊重人格,恢复其已被摧残的自尊心,使之树立对侦查人员的敬重和信任,增强对讯问的认识和理解,如实供述罪行。对于编造谎言和逞强拒供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使用欲擒故纵和激将法。

(二)中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中年犯罪嫌疑人一般是指35~55岁。中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生阶段。其智力发展到最高水平,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趋于成熟和完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已达到胜任社会要求的水平。中年是人生最漫长的一个阶段,中年人经历过较多的事件和危机,也承受巨大的家庭与社会责任。

在中年犯罪嫌疑人当中,有的有屡受打击、屡教不改的历史,累犯、惯犯多是中年人;他们由于受年龄和犯罪经历的制约,其中有的人反动腐朽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以及犯罪的反社会特征基本定型;犯罪心理结构较为稳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狡诈性的特点;犯罪的精力旺盛,能进行大量的犯罪活动,如通宵作案,长途奔袭,到处流窜等。

中年犯罪嫌疑人一般具有以下心理特点:

1.认识较全面,但多顾虑。中年人相对青少年而言,已步入定型和理智阶段,已积有应付紧张环境和复杂事件的经验,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比较明确,看问题比较现实和周密。他们运用的策略较少情绪性,对自身的价值观和控制生活的能力持自信和肯定的态度,考虑问题冷静、现实、深刻。中年犯罪嫌疑人对讯问状况的分析比较理性化,判断事物老道,考虑问题周密;多侥幸而少恐惧;习惯凭其社会经验而评估案情,建立防御体系,并以种种方法试探摸底:不轻易为讯问人员的语言所打动,不轻易交代,也不轻易翻供。但是,他们对自己的名声、地位、和“后路”十分看重,因而顾虑重重,左右为难。

2.情绪稳定,但牵挂颇多。中年犯罪嫌疑人的情感特点是认识比较深入、判断比较慎重,对外界的情绪体验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但是,由于其个人在情感家庭方面有诸多牵挂,这些牵挂和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受审态度。

3.自制力强,但易犹豫。由于中年犯罪嫌疑人认识能力较强,情感相对稳定,而且凡事都要经过慎重考虑和权衡、分析和比较,在摸到我方掌握证据的底细时,会顽固抗拒,甚至抗拒到底。同时,由于他们的牵挂、顾虑较多,会常常陷入犹豫不定。

针对中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侦查人员要着重阐明宽严政策,以确凿可靠的证据消除其侥幸心理,促使其认识到罪行已败露,罪证已被掌握,只有老实交代才能从宽;同时,针对中年犯罪嫌疑人家庭观念重的心理特点,使其在对家庭的权衡下转变态度,下决心交代罪行。

(三)老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

一般老年犯罪嫌疑人在60岁以上,他们人生观已定型,社会经验比较丰富,老成持重。但是,他们因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导致记忆力减弱。老年犯罪嫌疑人社会经验丰富,故自信、固执、褊狭,以自我为中心,期望得到尊重,也会有轻率和幼稚的表现。

一般说来,在社会犯罪中,老年人的犯罪比率是比较低的。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犯罪问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老年犯罪嫌疑人有以下特点:从犯罪比率上看,老年犯罪率低;从犯罪主体的性别构成上看,老年犯罪男女比例逐步接近;从犯罪的被害人看,老年人犯罪的对象多为弱者;从犯罪手段上看,老年人犯罪往往采取非暴力手段,表现出智能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讯问中的老年犯罪嫌疑人有以下心理特点:

1.认识方面:认知内容丰富,思维方式定型化。老年犯罪嫌疑人自认为已积累了许多的人生经验,对讯问中的每一个问题都习惯于从多方面考虑、对付讯问有一套办法,且较圆滑,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自以为是的判断。在讯问中瞧不起年轻的侦查员。由于他们老于世故,对同案有关成员多顾虑,因而供述问题时常会兜大圈子或闪烁其词。

2.情感方面:情绪不稳定,情感消沉、悲观。在讯问过程中,老年犯罪嫌疑人情绪反复的现象较为常见,他们时而无理狡辩,时而又情绪低落;常沉醉于对自己曾有过的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成功事业的回忆之中,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困境比较,使他们更难于接受即将受到处罚的现实,因而懊悔、悲观心理交织而生。讯问中的老年犯罪嫌疑人,情感大多处于消极状态,沉默少言,悲观绝望。他们由于年事已高,对余年更加珍视,期望人们对其尊重,对强硬的讯问易产生抵触情绪。对年轻的讯问人员持蔑视态度,并固执己见,一旦被激怒,便以沉默对抗,形成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