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远离三高从细节做起
13389300000002

第2章 高血压(1)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以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

血压的组成

大多数人都知道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因此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和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呈周期性波动,动脉血压一般由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和平均动脉压等组成。动脉内这种压力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动脉血管搏动,称为脉搏。心室收缩时,血液射入动脉,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动脉扩张,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高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动脉弹性回缩,继续推动血液前进,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低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人的血压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血压存在潮汐的现象,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往往读数不同,有时差异还相当大。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是血压作为重要的生理参数之一,是受测者自身内在血压自然变异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随着机体的生理节奏或外界环境的变化单位时间内呈明显的波动性,这种现象称为血压的变异性。血压一般有瞬时变异、长时变异、季节变异以及年龄变异。认识到血压的波动性和影响血压波动的因素,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至少不能凭一次随测血压读数来确定人体的血压水平,重复检测血压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机体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而导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大。血压变异性也与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程度密切相关。血压急骤升高可引起心肌梗死、猝死、脑卒中和短暂性心肌缺血。

血压可以出现瞬时变异

血压瞬时变异是指血压在几秒钟到几分钟中的波动。不同运动状态下,血压变动幅度也不一样。例如谈话时,血压可上升10%;婴儿啼哭、学生朗读、演员唱歌时,血压可上升20%;劳动或体育运动时收缩压可上升50%以上。剧烈运动,收缩压有时可上升20mmHg(2.7kPa),而舒张压则只略微上升。运动停止后,血压又很快地回复到原先的水平。

正常人的血压还随体位不同而有所变化,立位时高,坐位次之,卧位时低。站立时,主要是舒张压会略微上升,以使头部和大脑维持充分的血液供应。老年人由于压力感受器和血液循环调节功能减退,在突然起坐或突然站立时,血压下降较明显,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

人的血压昼夜是如何变化的

正常人如果处于一般正常生活节奏中,血压清晨开始呈上升趋势,早晨起床活动后迅速上升,如此时血压过高,称为“黎明现象”。在上午8:00~10:00时达到高峰(第1峰);然后血压轻度下降,12:00~14:00时呈现午间谷,在16:00~18:00时可再次轻度升高(第2峰);从18:00起开始缓慢下降,夜间睡眠时血压下降可达20%左右,称为夜间谷,夜间0:00~3:00处于最低谷。血压峰谷压差高达40~50mmHg(5.33~6.67kPa)。24小时血压波动趋势呈“双峰单谷”的“勺型(dipper)”。但有部分表现为“双峰双谷”(12:00~14:00时呈现午间谷)者,估计与睡眠习惯有关。

这种昼夜24小时的血压波动,主要与人体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动及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波动与血压波动是平行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高,神经抑制有效时其血压波动就小,反之,血压波动就大。通常认为“中午血旺,血压最高”的说法是错误的。白天血压高于夜晚,夜间血压下降值大于白天血压的10%,呈勺形曲线,这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脑血管起着重要作用。老年人由于压力反射敏感性较低,血压波动就较大。睡醒时血压可上升50mmHg(6.67kPa)左右,起床走动后血压可进一步升高,此时最易诱发冠心病猝死。

季节变换对血压有影响

血压随四季更替而有所变化,多表现为冬季血压升高而夏季血压较低的趋势。一般冬季血压要比夏季收缩压高12mmHg,舒张压高6mmHg。冬天寒冷,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肾上腺素又能使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这样几方面的因素就会导致血压的升高,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C,收缩压升高1.3mmHg,舒张压升高0.6mmHg。夏天炎热,体表血管舒张,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同时也由于夏天人体出汗、血容量下降等原因使得血压发生下降。有些高血压患者在冬天常会因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而发生脑卒中。而另外一些高血压患者在夏天没有适当调整降压药物可发生低血压现象。

不同年龄段血压变化的特点

血压有随年龄而递增的趋势,男性和女性的动脉血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着。新生儿的收缩压仅为40mmHg(5.3kPa)左右。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收缩压很快升高,到第一个月末约可达到80mmHg(10.6kPa)。以后,收缩压继续升高,到12岁时约为105mmHg(14.0kPa)。在青春期,收缩压又较快地上升,17岁的男性青年,收缩压可达120mmHg(16.0kPa)。

青春期以后,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升高,35岁起每5岁增加4mmHg(0.5kPa),至60岁时,收缩压约140mmHg(18.6kPa);平均舒张压自30岁起,每5岁增加约1.5mmHg(0.2kPa)。但并非所有人的血压都随年龄而上升。有人认为幼年时基础血压水平的高低和以后随年龄而上升的血压幅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即原来血压偏高者以后上升快,偏低者上升慢,甚至降低。

老年人血压更易波动,精神上的微小刺激也可使血压升高。原因是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降低,不能很好适应心脏排血量的变化。因此对老年人的血压值应多测几次,排除其波动性所致血压值的高低变化,方能得到一个较为可靠的血压数值。一般说来,女性在更年期前动脉血压比同龄男性的低,更年期后动脉血压升高。

高血压病的确切含义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以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凡正常成年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9kPa),舒张压应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者为高血压。若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一般来说,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医生比较看重的是收缩压的数据,而非舒张压。年过50岁的中老年人,若收缩压逾140mmHg,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系数,要比舒张压指数显示的风险系数更高。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什么程度

有的高血压病患者经常问:“我的血压降到多少最为合适?”事实上,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不是单一的。具体地讲,各类不同的人群有其各自的标准。应当指出,我们所说的目标血压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起码一周)的血压水平,而不是说一天中测量到的每次血压水平。千万不要刻意去追求这样一个水平。

1.18~60岁以及60岁以上同时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要降到130/80mmHg以下,最好能降到120/80mmHg。

2.60~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至少要降到140/90mmHg以下,最好能降到120/80mmHg。

3.单纯性高血压病患者表现为高压(收缩压)很高,低压(舒张压)很低,中间的压差很大,最好也要将高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

高血压数值的换算方法

我国的血压计量单位,一直沿用毫米汞柱(mmHg),人们早已习以为常。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法定单位,按照规定,血压的计量单位改为千帕(kPa)。1mmHg=0.133kPa,也就是7.5mmHg=1kPa。另外再介绍一种简易换算口诀法:血压mmHg,加倍再加倍,除3再除10,即得kPa值。例如:收缩压120mmHg加倍为240,再加倍为480,除以3得160,再除以10,即16kPa。反之,血压kPa乘10再乘3,减半再减半,可得mmHg值。

影响脉压差的基本因素

1.血管弹性:正常情况下,大动脉有弹性回缩作用。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以及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因此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1/3流至外周,其余约2/3被暂时储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就随之升高。这样,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弹性贮器血管的管壁中。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关闭,射血停止,被扩张的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并使主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例如80mmHg(10.64kPa)左右,而不像心舒期的左心室内压接近0kPa。可见,由于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另一方面,还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大动脉管壁硬化,主动脉的直径和容积增大,而可扩张性减小,弹性贮器的功能受损,对血压波动的缓冲作用减弱,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距增加,即脉压增大。

2.心率快慢:心率加快,而每搏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着,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把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混同起来,认为只要发现高血压就是高血压病,或者把高血压病简称为高血压。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的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由其他已知疾病所致的血压升高,则称为继发性或症状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是指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5%。患者多在40~50岁发病,早期可无症状,可能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有头痛、头晕、眼花、心悸及肢体麻木等症状。晚期高血压可在上述症状加重的基础上出现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及相应症状,以致发生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肾病,并易伴发冠心病。临床上只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才可诊断为高血压病。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在某些疾病中并发产生血压升高,仅仅是这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又称症状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1%~5%。对于有明显的泌尿系统症状,或在妊娠后期、产后、更年期出现的高血压或全身性疾病中出现的高血压,均应考虑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如果引起高血压症状的原发病症能够治好,那么高血压就可以消失。

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疾病。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约占高血压患者的占95%。原发性高血压只有积极治疗高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仅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是很难见效的。所以,遇到血压过高的人,必须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高血压,才能说他患有高血压病。

生活中适应性高血压最危险

“三高”通常是指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症三种病症,它们都与现代文明有关,故又称之为文明病,属于高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三高”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是心脑血管病的“根源”。“三高”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特别高。在我国“三高”更是以其高患病率、高危险性、高医疗费用着称。根据资料显示,目前中青年白领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往老年人容易患的心脑血管疾病都在中青年白领中提前报到。

临床症状: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物模糊、易急躁、胸闷、胸痛、肢体麻木无力、感觉障碍、语言不清、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或脑出血。长期高血压,损伤心、脑、肾等器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管腔狭窄,闭塞,甚至形成血栓或出血。高血脂、血黏稠,90%的人会死于冠心病,因为血脂过高会在血管壁上形成血脂沉淀,使血管硬化和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