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易发哪些疾病
1.应防冠心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时,冠心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出现的较迟或被掩盖,更应引起患者的重视。因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一部分,特别是神经末梢,当患者的神经末梢受损时,痛阈升高,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心肌缺血,疼痛也较轻微而不典型,甚至没有心绞痛症状,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而且休克、心力衰竭、猝死的并发症也较多,预后较严重。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控制血糖,并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2.应防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且高峰比正常人提早10年出现,而伴有高血压病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及末梢血管病,并加速视网膜病变及肾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高血压病又可加重糖尿病引起的损害。为了打断此恶性循环,糖尿病患者必须积极预防高血压病。如果已患有高血压病,则应尽量改善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还应有效地控制血压,使之达到正常范围内。
3.应防肺结核:糖尿病患者为罹患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其患肺结核的相对危险度可提高3~4倍。老年人患肺结核与糖尿病的关系更是密切,如果两病并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两病并存时肺结核常难以控制,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排菌性肺结核,进而加剧结核病的流行。在糖尿病和肺结核的相互影响中,以糖尿病对肺结核的影响更为重要,临床上亦是以先患糖尿病后并发肺结核为多见。而抗结核药物还有可能导致糖尿病失控,造成抗结核药物选择上的困难,使肺结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果肺结核恶化,则又可加重糖尿病,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所以糖尿病患者宜防肺结核,如有盗汗、咳嗽等症状时,则应引起高度重视,力争早日发现,早日治疗。
4.应防眼底病:糖尿病易导致眼部微血管循环障碍,并引起严重的眼底疾患。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中有50%会发生眼底并发症,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致盲。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是其他人的10~20倍。而糖尿病合并眼底视网膜病变,同病程长短和防治效果有关。据统计,糖尿病合并眼底疾病,病程5年以内的合并率为38%左右,病程5~10年者达50%以上,病程19年以上者有69%~90%发生眼底视网膜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宜经常检查眼底,力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应防白内障:白内障是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一种表现。正常晶状体是无血管、富于弹性的透明体。当晶体发生改变而变得浑浊时,可导致视力下降,看东西模模糊糊,严重的会引起失明,即称为白内障。糖尿病发生白内障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为典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另一类为一般性白内障。前者又叫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较少见,多发生于血糖控制不良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后者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同,早期表现为晶状体周边部灰白色浑浊,逐渐增多,糖尿病患者比一般老年人白内障发生率高,发病年龄要早,发病速度要快;若血糖控制不好,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就更高。所以控制糖尿病有利于防止或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应经常检查眼球,一旦发现有早期的白内障征象,应采取对策治疗之。
6.应防口腔疾病:口腔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病变,而口腔、面部血管分布丰富,因此在患糖尿病后,常引起口干、口唇黏膜灼痛、舌面干燥、味觉改变等症状。而且糖尿病患者患牙周疾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增高,常会有牙龈(俗称“牙肉”)充血、肿胀,牙石沉积,牙齿松动脱落等症状。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时间越长,口腔疾病发病率越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作为口腔保健的重点人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加强牙周病、龋齿、牙髓炎等的防治。
糖尿病患者要防血糖过低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稳定于一个较小范围。当人体血液中葡萄糖水平过低,静脉血浆葡萄糖低于50mg/dl(2.8mmol/L)引致一系列的症状时称为低血糖症。
大脑是“吃糖”大户,因为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脑组织活动依赖源源不断的血糖供应。因此,反复发作低血糖或低血糖持续时间较久均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低血糖反应轻者觉头晕、出汗、心跳加速、心慌、面色苍白、虚弱、手足震颤、饥饿感。重者说话含糊、语无论次、昏昏欲睡、行为怪异、精神失常,甚至全身抽搐,状似癫发作,终致昏迷死亡。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时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不当的反应之一。它并不可怕,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迅速缓解。但延误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所有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都应警惕低血糖反应并熟识其症状以及自救方法。
1.在医生指导下每日使用适量的降糖药治疗。并定时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切不可随意增加降糖药量。
2.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当不得已须延迟进餐时应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等。
3.当进行较长时间的活动如郊游等,应随身带含糖食物,在活动结束后可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
4.易发生低血糖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硬糖或方糖数颗、饼干数块等,以备低血糖发作时立即食用。要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次数,与药物、进餐或运动的关系以及症状体验等,以便把握其发生的一些规律,以利预防,同时及时向医生反映,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不宜停药
各类中西药、保健品、食品以及其他糖尿病防治手段都无法根治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已经用药的糖尿病患者任意停用药物,血糖将会很快回升。因此,多数中晚期的患者都必须长期服药或打针治疗。早期的患者没有服用过药或没有用过胰岛素的,如果病情较轻,经专科医生诊断指导,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不宜拒绝胰岛素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不愿意打胰岛素,不光是怕打针麻烦,更多是怕一打胰岛素就撤不下来。其实胰岛素治疗是一种很好的疗法,它能有效的控制血糖,保护胰岛功能,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不良反应小。目前世界各地都在放宽胰岛素治疗的指征。胰岛素的应用更主要是病情的需要。有些患者胰岛功能破坏已比较严重,胰岛素分泌已严重不足,不注射胰岛素已不能控制血糖,另外有些患者存在某些并发症,不适合口服药物治疗,这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就是必然的。现在,多有主张发病早期就使用胰岛素的。胰岛素的剂量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有计划地监测胰岛素注入量与血糖水平的关系而确定下来,不能自以为是地注入。在使用胰岛素之后,还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糖尿病患者用药时要查肝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用降糖药前应查肝肾功能。因为糖尿病患者患病前有肝炎、肾炎史的较多,有饮酒史的也较多。在肝功能异常时,不能用某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否则有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许多降糖药在肝内代谢,经肾排出,如果肾功能不良,会使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过量。因此,肾功能不良时,许多从肾排出的磺脲类及双胍类降糖药不能用,此时应慎重选药。同时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每2、3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了解它们的状况,防止出现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阳萎治疗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直接致病因素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勃起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所有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达25%~75%。病程越长,年龄越大,发生勃起功能障碍的比例越高。那么,为什么糖尿病能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呢?这是因为糖尿病时间久了,会影响到阴茎组织的一些受体,使阴茎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阴茎便不能够充血,不能够充分的勃起。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阴茎的勃起、射精过程受神经的支配,如果神经营养不良,自然就对勃起有影响,对射精也会有影响,导致性功能障碍。所以由糖尿病引起的中老年性功能障碍,在调养和治疗方面皆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的性功能障碍。
1.宜综合调理: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性欲减退和阳萎,主要从4个方面考虑。一是调理情志。90%感情严重压抑的男人患有完全性阳萎。糖尿病患者精神压力往往是阳萎发生的首要原因。二是要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三要保护血管神经,积极预防并发症。糖尿病阳萎65%因为神经病变,70%因为动脉硬化。单纯血管病占38%,单纯自主神经病变占23%,血管病变加神经病变占35%。四是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导致或加重阳萎的药物。
2.宜先查病因:有些糖尿病性阳萎患者多认为本病很难治愈,或因害羞而置之不理,出现延误治疗等情况。目前对糖尿病引起的器质性阳萎,如糖尿病性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内分泌激素紊乱所引起的阳萎,的确尚无法治愈。但是,有许多患者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阳萎,如心理因素,常常可以治愈;若阳萎系所用有关药物诱发,则减少剂量或停用该药后,常能恢复其性功能;对那些血糖控制一直很理想,但在病程早期就出现阳萎的患者来说,阳萎治愈的概率较小。但是不论患者的阳萎是出现在病程的早期还是出现在发现糖尿病后数年,针对病因采取治疗,常有一定的疗效。
3.不宜滥服药物:有些患者认为中药壮阳补肾,能治好阳萎,于是就毫无禁忌地大量长期服用,其结果不但未治愈,反而出现一些阴虚火旺的其他疾病。这是因为中医治病需要辨证论治,首先要分辨出阳萎的阴阳虚实,然后分证治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本来就是以阴虚为主,治疗应以滋阴降火为宜,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壮阳补肾等温燥之品,就等于火上浇油,会出现诸多温燥的症状。还有些患者急于求成,到处求医,服用所谓的“偏方”、“秘方”及“验方”等,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医学家们发现,能诱发阳萎的药物至少有40多种,如利舍平(利血平)、阿托品、呋塞米(速尿)等。虽然这些药物不会使每位使用者都发生阳萎,但是对于性功能减退者来说,就应该慎用。因此,阳萎患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不宜滥服药。
糖尿病患者针灸宜谨慎
医学专家提醒:重度糖尿病患者要慎用针灸。这是因为患者由于糖代谢的紊乱,皮肤表面的菌群平衡失调,使潜在的致病性菌快速生长,针刺容易引发皮肤的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代谢紊乱又使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在无创伤的情况下,都容易出现疖、痈等感染性皮肤病。而针刺所带来的皮肤创伤,会大大增加感染的机会。如果针刺时再消毒不严,感染就更容易出现。另外,一些糖尿病患者并发有周围神经病变,皮肤的感觉较为迟钝。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灸法进行治疗,很容易引起烧烫伤。所以说,重度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用针灸进行治疗。如果一定要采取这种方法,则要到消毒严格的正规医院的针灸科,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等情况,考虑安全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患者如何按摩降血糖
患者可以用手按摩、刺激体表一定的腧穴,通过经络传导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血糖值,达到辅助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患者通过自我按摩,可起到增强心脏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防止血管栓塞等作用;自我按摩还可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自我按摩可加速血液循环,促使新陈代谢旺盛,改善肺活量,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按摩疗法容易掌握,便于操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安全、无副作用,适宜于不同性别、年龄的糖尿病患者。
1.宜按摩肾区:清晨起床后及临睡前,取坐位,两足下垂,宽衣松带,腰部挺直,以两手掌置于腰部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半),上下加压摩擦肾区各40次,再采用顺旋转、逆旋转摩擦各40次。以局部感到有温热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