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13387000000026

第26章 未雨绸缪——乙型肝炎的预防(1)

我国乙肝防治的总体目标是: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地遏制乙型肝炎的高流行状态,至2010年止中国人群乙型肝炎发病率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着下降,并降低由乙型肝炎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目前我国每年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直接费用超过1000亿元。感染了乙肝病毒,不仅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升学、就业、入伍、婚嫁等,干扰正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策略包括控制和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第一节控制传染源

做好乙型肝炎的普查工作,及时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告知有关病毒传播和防治的知识,尽量减少乙型肝炎传播。乙型肝炎传染源即所有携带乙肝病毒的人,包括急性、慢性、隐匿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等。总之,只要血清HBV-DNA呈阳性者,就是传染源。

一、急性乙型肝炎

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8~160天,平均70~80天。急性乙型肝炎自潜伏期开始,直至HBV完全被清除(6个月之内)为止,均有传染性。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因有较明显的症状及体征,肝功能异常,多接受住院治疗。此类患者较容易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隔离治疗及登记管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痊愈后,半年内若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持续正常,则可恢复工作。

二、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

此类患者体内只要存在HBV复制就是传染源,具有将HBV传染给易感者的可能性。但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病程漫长,难以限定具体的传染期,更难以实施有效的控制和隔离。

现全国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00万~3000万之多,除应积极进行抗HBV治疗外,还必须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预防知识,说明预防HBV感染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避免或减少传染易感者。

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有1亿多人,虽然无明显症状及体征,肝功能也基本正常,但在其体内存在HBV复制,所以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传染性,是重要的而又难以控制和管理的传染源。在管理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以3~6个月1次为宜)到医院随访检查(肝功能、HBVM、HBV-DNA),一旦发现有炎症活动,应积极抗病毒治疗及保肝治疗。

2.有婚育计划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参照婚育篇,进行相应处理。

比如妊娠前进行有效抗HBV治疗,加强妊娠期护理、新生儿免疫以及哺乳期处理等。

3.不要从事饮食服务、幼教、自来水管理等工作。月经期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经血污染用物,冲洗外阴用的水盆、毛巾等要单独使用。如偶有外伤出血,要妥善处理伤口,认真包扎,被血污染的物品如经济价值不大,应焚烧处理,防止血液污染生活环境。日常使用的牙具、刀具、面盆等单独应用。

4.节制性生活,对HBsAb阴性的对方应及时应用乙肝疫苗进行主动免疫保护。

5.保持愉悦的心态、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严禁酒烟,使新陈代谢平衡、免疫功能协调,增加自愈的能力。

四、HBV隐性感染者

体内乙肝病毒呈低水平状态或HBsAg阴性。血清HBV-DNA的检出率不高,但在完成乙肝疫苗免疫方案后,HBsAb无应答,提示可能有乙肝病毒感染。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大多能检出HBV-DNA,可作为宫内感染的标志物。

在肝组织乙肝病毒持续存在,但乙肝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低下。HBsAg阳性或ALT异常不能献血,也不可以作为血源制作血制品。单项HBcAb阳性也不能作为献血员,单独HBcAb阳性仍有1%~3%可检出HBV-DNA。

延伸阅读供血者的管理

对志愿供血者应进行体检,每次献血前都应常规检查血清ALT及表面抗原。肝功能异常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不得献血。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血站和各级医院,为发现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献血员,除开展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测定外,还应检查HBV-DNA,阳性者禁止献血。

第二节切断传播途径

包括严格管理血制品,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抵制毒品,阻断母婴传播,预防密切接触传播等。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许多不同途径进行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只要能完全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就不能传染给新的易感者。但由于乙肝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有的传播途径(如生殖细胞传播)至今尚无有效的阻断措施。

乙型肝炎传染源的血液、唾液、泪液、尿液、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卵细胞、精细胞等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均有可能经消化道以外的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父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医源性传播、性行为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等。

一、防止院内传播

1.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物品、器械高压消毒,如无条件可用消毒剂直接浸泡、喷洒,确保消毒效果。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用品等应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或高压灭菌,废弃物应焚烧消毒。

2.所有的医疗和预防注射均使用一次性器材,各种器材使用一人一针一管和一套,如采血针、针灸针、穿刺针,各种手术器械、内镜等。

3.经常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科室的高危医务人员,应筛查HBsAg、抗-HBS和抗-HBC,如均为阴性,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保护,剂量为30mg、20mg、10mg。

4.孕妇应常规检查肝功能和HBsAg,如HBsAg和HBeAg阳性,则新生儿应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垂直传播阻断。

5.有条件的医院,对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应分开隔离,并设专科门诊。

二、防止家庭传播

1.乙型肝炎发病期间传染性强,一般认为HBeAg和HBV-DNA阳性,尤其是HBV-DNA含量高时传染性最大,此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患者单独居住一间房,食具、用具单独使用、消毒。

2.乙型肝炎家庭内传播的危险程度与亲密程度有关,因此应注意适度亲密。

3.患者污染物品的处理和消毒是防控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措施,家庭消毒一定要严格彻底,其内容包括:碗筷可煮沸15~20分钟消毒或用臭氧消毒机、消毒柜消毒;衣物可浸泡于0.2%过氧乙酸溶液中1小时或用3%“84”消毒液浸泡5分钟后清洗;呕吐、排泄物可直接加入该容量1/5的漂白粉或20%漂白粉乳液,搅拌,放置6小时后清除;房间可用0.2%过氧乙酸擦拭或0.5%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房间密闭30分钟后通风;严重污染物(如被血液污染),可用2%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0分钟再清洗。市售戊二醛为50%的浓度,应用前用水稀释成2%浓度,并可加入0.3%碳酸氢钠溶液,pH7.5~8.5,就成为杀菌力强的碱性戊二醛溶液。

三、防止公共场所传播

乙肝病毒可由不良卫生习惯,如共用牙刷、指甲钳、剪刀、剃须刀等都可以微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发生在家庭内,也可发生在公共场所、学校或单位集体宿舍。阻断方法为平时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与人共用牙具、刀具及洗浴巾等;不到不规范的机构做消毒不彻底的文身、修脚、穿耳洞等;定期保健查体,如发现自己为乙肝病毒易感者或HBsAb呈弱阳性(或滴度较低)时,要接种乙肝疫苗,防止被乙肝病毒感染。

第三节保护易感人群

乙肝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我国仅病毒携带者就有1亿多,而乙型肝炎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效果可达90%以上,尤其适用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和高危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有:①主动免疫。即接种乙肝疫苗,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和新生儿预防及其他高危人群的预防接种。②被动免疫。由于不慎出现针刺等意外事故而暴露于乙肝病毒阳性血液或输注了乙肝病毒阳性血液,应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③了解乙型肝炎的防治知识,提高预防感染的能力。

一、乙肝疫苗

(一)简介

自从1970年Krugman获得最早的乙肝疫苗以来,各国相继利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浆来提取、灭活HBsAg制备乙肝疫苗。我国自1985年开始应用血源乙肝疫苗,这是第一代乙肝疫苗,是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制成,其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优良,但其血液来源有限,不能长久形成规模化生产,制备成本高,且有受不洁血液感染的可能。因此,我国于1998年7月1日停止生产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1月1日停止使用该疫苗。

第二代基因工程疫苗是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或其他细胞的基因中,经培养表达或分泌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然后纯化收集,制成乙肝疫苗。目前生产的酵母重组疫苗(酿酒酵母、甲基营养型酵母)和重组中国地鼠卵细胞(HBV-CHO)疫苗表答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经纯化、加入氢氧化铝佐剂制成,免疫效果比同剂量的血源疫苗优良,且十分安全。该疫苗为乳白色悬浊液体,可因沉淀而分层,易摇散。有5mg/ml、10mg/ml、20mg/瓶等制剂。自从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儿童计划免疫后,我国推荐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第三代疫苗SCI-B-VAC是利用哺乳动物仓鼠细胞进行基因改造获得的,但目前尚未广泛使用。

延伸阅读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在1995年以前所有HBsAg携带率超过8%的国家在国家免疫计划中增加乙肝疫苗,其他国家应在1997年纳入计划免疫。我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儿实行免费接种,但需支付注射费等劳务费。自2005年6月1日起乙肝疫苗全部改为免费。近10余年来,通过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我国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下降,3岁组儿童的HBsAg携带率由1992-1995年的9.7%下降至3.1%,5岁组由10.2%下降至4.8%,10岁组由11.3%下降至7.1%。因此,专家预言,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20年后我国有希望由乙型肝炎高发区变为低发区。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尤其是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我国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止指南》强调:“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针及第3针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