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型肝炎居家疗法
13387000000025

第25章 孕育健康后代——乙型肝炎患者的婚育(2)

从HBV感染潜伏期估计,围生期传播是婴儿HBV感染的重要方式。母亲为传染源,95%以上的婴儿在3个月龄前后HBsAg阳转,HBeAg(+)母亲的婴儿几乎全数将在1年内HBsAg阳转,其中65%~72%将成为无症状携带者(ASC)。另有报道,171例HBeAg(+)孕妇所生婴儿86%发展为无症状携带者,HBeAb(+)孕妇的婴儿仅10%有一过性感染。母血经婴儿破损的皮肤或胎盘微小渗漏经血液感染。HBeAg(+)母亲的婴儿,单接种乙肝疫苗发生HBV感染率为15%~25%;同时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有5%~15%发生HBV感染。

第三节分娩期

由母婴传播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感染HBV的1/3,是我国乙型肝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通过3个渠道。

一、宫内传播

胎儿在子宫里生长,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母体对胎儿有保护作用,许多致病因素并不能危害胎儿,但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自身携带有乙肝病毒,所以胎儿有可能在子宫内受到感染,这就是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这种传播方式约占5%。其途径以经胎盘传播为主,还可能有经阴道的上行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经胎盘传播主要发生在孕中期之后,到孕晚期胎盘滋养层逐渐变薄,使HBV更容易突破胎盘屏障。所以越接近分娩期,感染率越高。

1.影响因素HBV宫内感染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以母体HBeAg阳性、HBV-DNA高滴度对宫内感染影响最大,母体孕期外周血HBsAg滴度、HBV-DNA含量越高则感染概率越大。

(1)孕妇血液中HBV-DNA的载量越高,其HBV传播给新生儿的概率越大,如HBV-DNA>10pg/10ml时,即使接种乙肝疫苗联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效果也甚微,很难阻断HBV垂直传播。

(2)孕妇血液仅为HBsAg阳性,传给子代的危险率为25%~45%,HBsAg滴度越高,传播HBV的危险性越大。

(3)孕妇血液中HBV-DNA、HBeAg、HBsAg3项均为阳性,所生的新生儿HBV感染率可达90%以上。HBeAg阴性、HBeAb阳性的孕妇传给下一代的概率则较小(10%~20%)。而HBeAb阳性、HBsAg低滴度的孕妇,传染概率更小,一般为1%~3%。孕妇HBeAg阳性者垂直传播HBV危险性还与种族、地区有关,欧美国家孕妇传播危险率低,而亚洲黄种人孕妇的传播风险明显增加。

(4)导致胎盘裂隙形成,胎盘屏障破坏的因素以及先兆流产也会增加感染率。孕期发生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弓形虫等感染时,可导致HBV感染率增加。

(5)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第一产程延长、子宫收缩频繁等因素也可以影响HBV的宫内传播。

(6)孕妇在妊娠期感染HBV时间越晚,婴儿的感染率越高。妊娠早、中期感染HBV常易清除,很少发生宫内感染,婴儿出生后的感染率为6.2%;在妊娠晚期至产后2个月内患HBV,其婴儿感染率可达70%。第7章孕育健康后代——乙型肝炎患者的婚育(7)母婴垂直传播与婴儿首次感染HBV的年龄有关。在1个月龄以内感染的婴儿,78%可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大于1岁的感染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携带率小于20%。

2.诊断

(1)血清学诊断:近年来主张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及抗-HBcIgM,若阳性则表示新生儿体内有HBV感染和病毒复制,可作为诊断宫内感染的依据。

(2)血清HBV-DNA检测:检测新生儿循环血中HBV-DNA水平判断HBV宫内感染较血清学方法可靠。对HBsAg阳性血清的新生儿,检测外周血HBV-DNA、抗-HBcIgM和HBsAg,并作动态观察,才能对HBV宫内感染做出早期和准确判断。

二、产程传播

分娩时因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损伤婴儿的皮肤、黏膜,或胎盘绒毛毛细血管破裂,导致带有乙肝病毒的母体血液进入胎儿血液循环造成感染。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过程中吞咽含有乙肝病毒的母体血液、羊水和产道分泌物等也可导致感染。

发生产程感染的胎儿,出生时血清学检测可以为阴性,2~4个月以后由60%可发展为HBsAg阳性,该结果符合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所以,对这部分婴儿长期随访十分重要。

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有效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预防产程感染的重要措施。

三、产后传播

分娩后婴儿与母亲的亲密接触,通过母亲的唾液、母乳喂养等导致感染。

出生后注意婴儿的清洁,避免接触病毒,并立即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预防成功率可达95%以上。

延伸阅读乙肝病毒父婴传播

乙型肝炎的父婴传播是指在胎儿期就感染了HBVDNA,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精子而传播。父婴传播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传播,出生后的联合免疫几乎无效。婚前母亲若接种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婴儿出生后获得被动表面抗体,能有效避免父婴传播。

乙肝病毒的高度家族聚集现象主要是因为传染,而不是遗传,男方有乙型肝炎不会在宫内直接传染给婴儿。

第四节哺乳期

哺乳期见产后传播。

第五节如何阻断母婴传播

一、母体内阻断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50%以上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新生儿期感染HBV90%可长期携带病毒。为阻断母婴间传播,已将HBV血清标志物列入产前常规检查。对HBV-DNA、HBsAg、HBeAg阳性孕妇,应设专床分娩,避免羊膜腔穿刺和产程中婴儿的损伤,保证胎盘的完整性。

阻断母婴传播的母体内阻断是指阻断胎儿在母体宫内发育时的乙肝病毒感染,目前常用的技术是给母体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从孕期28周起给孕妇肌内注射乙肝疫苗200U,每4周注射1次,直至临产前注射3次。但这种做法目前尚有争议。

二、分娩期处理

婴儿娩出后应及早将身体污物处理掉,以减少母体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病毒感染,因为乙肝病毒阳性者孕妇阴道分泌物、血、羊水均可检出乙肝病毒抗原。

此外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是阻断HBV母婴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我国预防乙型肝炎的基本策略,可阻断母婴围生期乙肝病毒感染。

1.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型肝炎患者,提倡在婴儿出生当天(一般要求在出生后6小时内)和出生后第15天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然后1、2、7个月接种乙肝疫苗。或出生后30分钟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2.乙肝疫苗注射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传播最关键的手段。母体为非乙肝病毒携带者,则婴儿可在出生后24小时内、第1个月、第6个月各注射乙肝疫苗3次,每次10mg。母体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则剂量应加大,按照0-1-6方案,每次注射20mg。4~5年后加强接种。从2002年起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免费注射。

延伸阅读早产儿如何注射乙肝疫苗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滞后,免疫细胞功能不成熟,对接种疫苗效果很差,但也应该尽早进行免疫接种。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接种策略如下。

1.母亲HBsAg阳性: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1~2个月龄后按照标准程序和间隔接种3针乙肝疫苗。

2.母亲HBsAg不详: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尽早检测母亲HBsAg,1~2个月龄时根据母亲HBsAg情况,接种乙肝疫苗。

3.母亲HBsAg阴性:于1个月龄或出院时接种乙肝疫苗,完成全程乙肝疫苗免疫。

第六节新生儿喂养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母乳中虽然含有乙肝病毒,但其数量远低于血液中的数量,且乙肝病毒不易通过消化道传播,所以新生儿只要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就可以哺乳。哺乳期间应注意卫生。母亲应用流水、肥皂洗净双手,将初乳挤去,并且不要亲吻或咀嚼食物给婴儿,婴儿的餐具、生活用品等应固定单独使用,避免沾到母亲的血液或体液。2005年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可以接受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哺乳。但是,在以下情况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母亲不适宜哺乳。

1.母乳中能检测到HBV-DNA,这表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传染性强,不宜哺乳。

2.母亲持续大三阳或乙肝病毒持续复制水平高,特别是肝功能异常,表示病毒处于活动期,传染性强,不宜哺乳。

3.母亲乳头有皲裂、溃疡或婴儿口腔、咽喉、食管、胃肠道黏膜等处有破损、溃疡时,母体中的乙肝病毒可由破损处进入婴儿血液循环,诱发感染,不宜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