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乙肝转阴过七关
13386900000017

第17章 学会经穴自疗,促进乙肝阳转阴(2)

穴位疗法对疾病十分有效

虽说穴位到底是什么东西,还不十分清楚,但穴位疗法对疾病十分有效。这已经得到许多人一致的肯定,而且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的肯定。事实上,环顾四周,我们的身边不乏借穴位指压等治好病或使病情好转的例子。穴位疗法绝不是骗术,而且很明显地对于治病可发挥莫大的助力。

中医认为“气血不顺百病生”。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现代有的人认为中医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经络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通过给予穴位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就是穴位治疗的目的了。但对于如何进一步研究穴位与疾病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对于研究乙肝的人而言,研究乙肝与经穴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课题。

中医说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能通过经络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穴位的临床分类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穴位,简称“经穴”。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他经脉、脏腑之病症,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因此,穴位不仅有治疗本经脏腑病症的作用,也可以治疗与本经相关经络脏腑之病症。

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穴位,它既有下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又称“经外奇穴”。这些穴位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体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位于经脉线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经脉线内,如印堂、肘尖;有些有穴位组合之奇穴,如四神聪、四缝、四花等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穴位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穴位治疗的部位。

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

防治乙肝的穴位

经常进行自疗保健的人都知道,穴位按压疗法最难的就是穴位的找法。但治疗效果最好的,也是穴疗疗法,没有什么比穴位疗法更适宜做自我治疗的了。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位的任何诀窍,自然因找穴位困难,而不被广泛使用,真是可惜。还有,关于穴位疗法的书虽多,可惜的是,简单且准确地介绍寻找穴位的诀窍的书并不多见。

这使得许多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位疗法,也无法如愿。所以这里仅就一般寻找穴位的诀窍,尤其是寻找乙肝治疗的穴位诀窍作一简单的介绍。

我们已经粗略的知道,穴位也就是经络线上出现异常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出现黑痣、斑(色素沉淀);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位的重要标志。如果在与肝脏最为紧密的三条经络线上用按压、捏捏皮肤的方法。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此点就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穴位。但乙肝的按压异常点大概在期门穴,肝俞穴所在之处。具体的经验也可向有经验的老中医请教。而乙肝患者则记住以下穴位的定位与按压方法则可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足三不知您有没有听到过这句俗语:每天按摩足三里,胜过赛吃老母鸡。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按摩患胃炎、胃溃疡或胃癌患者的足三里穴,可见胃电波增加,且胃癌患者不规则的波形变得规则。当患者胃功能低下时,轻刺激足三里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而当胃的功能亢进时,轻刺激足三里无反应,重刺激却可使胃酸分泌减少。用不同的手法按摩刺激足三里,可以调整小肠蠕动功能,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长期按摩足三里,还可以降低血脂、血液黏度,预防血管硬化,预防卒中发生。所以说,足三里穴的作用非常广泛。每天每侧按揉30~50次,以酸胀为度。持之以恒,对于乙肝引起的腹胀等症有极大的益处。

阳陵泉

取穴时,患者应侧卧或仰卧,阳陵泉穴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膝盖疼痛、脚麻痹、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痉挛、麻痹、腰腿疲劳、胃溃疡、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现在的中医学家之所以将阳陵泉列为乙肝治疗的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而这些症状与现在的乙肝临床症状多有相同。另外由于中医理论有肝胆相表里的说法,所以阳陵泉在临床上就被用来作为乙肝治疗的要穴,而且用之的治疗,效果明显。

太冲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也有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表现。

太冲穴位于大趾和第2个脚趾之间,向脚腕方向3指宽处。

用拇指指尖对穴位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进行到疼痛缓解为止。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病,牙痛,眼病,消化、呼吸、生殖系统疾病。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那么,什么样的乙肝患者用太冲穴最好呢?按压太冲穴最适合那些爱生闷气、性格内向的人,还有那些郁闷、焦虑、忧愁难解的人。

揉太冲穴,从太冲揉到行间,将痛点从太冲转到行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行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趾边缘。

行间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在五行中属火,所以具有泄肝火,疏气滞的作用。在临床上配合其他穴位,治疗由肝火旺盛引起的头痛,目赤,失眠及肝气淤滞引起的胁痛,呃逆,月经不调等症,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严重的乙肝患者在生活中常有胁痛(胁痛是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如情志郁结,肝气失于调达或湿热内郁,疏泄失常或胁肋挫闪,经脉受损等,都可引起胁痛,症见胁部胀痛,胸闷不舒,喜怒不寐,烦躁,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期门

期门为肝经募穴,是人体一个十分重要的穴位,《标幽赋》曰:“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该穴是足太阳、厥阴、阴维之会,位于两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疑难病症。医圣张仲景早在《伤寒论》中就多处应用到期门穴。

取穴方法总结如下:先令患者平卧,确定锁骨中线的位置定纵坐标,然后取剑突上肋缘定横坐标,两线相交处即是期门穴(前正中线直下胸剑结合处,向锁骨中线旁开),此法均以骨性标志为准,不受乳房形态变动的影响。取穴时用一手的拇指(或示指)按在剑突上肋缘,将手指水平张开,用示指(或拇指)垂直于锁骨中线确定肋缘(第7肋上缘),两手左右均可换取。该取穴法不受乳房形态变动的影响,而且操作简单,切合实用。

中脘

本穴为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常用穴,位于肚脐直上4寸,即剑突与肚脐之中点。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胀、肠鸣、翻胃、吞酸、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积食、失眠。现多用于乙肝,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子宫脱垂等病症的治疗。

中脘穴

中脘穴按揉的方法是手掌按压在中脘穴上,手指按压在建里与下脘穴上,吸气时,两手由右往上向左揉按。呼气时,两手由左往下向右揉按。一吸一呼为1圈,即为1次,可连续做8~64次,然后,再按相反方向揉按,方法与次数同上。最后,做3次压放呼吸动作,方法同上。

肝俞

背腧穴是针灸学十四经中特定穴的一种。最早见于《灵枢·背腧》篇,其曰:“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背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现在针灸学所说的背腧穴,是以脏腑命名的12个,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医理论认为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腧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应,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又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肝俞穴是肝脏在背部的反应点。刺激此穴有利于乙肝的防治。肝俞穴定位时常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第9胸椎棘突下,左、右2指宽处(或第9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胃肠病、胸痛、腹痛、肝病、老年斑、皮肤粗糙、失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