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一生要知道的欧洲艺术名作
13386300000011

第11章 一生要知道的欧洲绘画名作(11)

118戴眼罩的自画像

作品介绍:

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既不美化自己,也未丑化自己,而是描绘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画家像个外科医生或者采煤工人,用头巾紧紧裹住自己的头部和颈部,双目炯炯有神,透过他那副眼镜,射出坚定有力的意志。一顶遮阳帽的帽檐(在户外作画时戴的)使他的前额完全处在阴影中。色粉笔铺排的调子像素描那样,既细润又大刀阔斧,许多原色均被平排地铺开。这些生动的色粉的绵密结构,表达出一个尚在为自己的艺术奋斗着的艺术家的精神面貌。这位画家的内心向来不为世事的成败所动,他能平静地对待一切,直至在临终前,他还叫人先给他刮干净胡子,充满自信地于1779年12月6日离开人间。

布歇

1703-1770

作者简介:

布歇,罗可可绘画的代表者,18世纪深得当时统治者赏识的画家,32岁就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以后又荣获法国皇帝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称号。晚年升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布歇的这种社会地位和他所处的上层社会,决定了他的艺术主要是迎合当时上流社会的需要。

119狄安娜出浴

作品介绍:

《狄安娜出浴》是法国着名画家弗朗索瓦·布歇最优秀的代表作。狄安娜是希腊古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布歇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善于描绘脂粉气很浓的审美趣味,使这幅画成为他最优秀的代表作,从而赢得了宫廷贵族的欢心。画上描绘着狄安娜刚刚狩猎归来,洗浴完毕坐在山坡上,草地上放着箭壶和狩来的猎物,猎狗在饮水(左下),俯在地上的侍女和她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翘起的右腿和足尖,似在查询什么。女性的肉体被明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笔触作了细腻的描绘,从而把神话中的女神纳入了世俗的审美享受中。大百科全书派的思想家狄德罗指责布歇这类作品是对贵族低劣趣味的迎合,最多不过是“艳丽无比的木偶”。

120维纳斯的梳妆

作品介绍:

布歇就“维纳斯的梳妆”这个画题作过多幅变体画。这里的维纳斯是用鲜花与丝绸锦缎包裹起来的贵妇。在这幅画上,她矫揉造作,让侍候她的宫廷女侍为她梳妆。为了表明她是美的象征,画家又添画了丘比特小爱神。

据说这幅画是应瑞典驻巴黎的大使特森伯爵定购而作的。布歇起初画了一幅《化妆》,但画家本人觉得未曲尽其意。于是在4年后,即1746年,又完成了这一幅《维纳斯的梳妆》。她的肌肤被画得同她身上的缎子裙服一样光滑,就像是一个玩偶。

121蓬巴杜夫人

作品介绍:

蓬巴杜夫人是路易十五时期法国政治与文化的实力人物,她对法国罗可可艺术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这幅肖像画是布歇第二次画蓬巴杜夫人。画家把夫人处于花丛中间,即从室内移到了室外来描绘。蓬巴杜夫人身穿华丽的大裙服,镶着蔷薇色的丝带,但也如同画家在1756年画的那幅肖像一样,一个明显的瑕疵是脸上表情呆板,反映不出被画者当时的情绪特色,几乎就像商店橱窗里的时装模特儿那样:蓬巴杜的右手支靠在庭园内一座雕像的台基上,手上拿着一枝蔷薇,在她左胸前,也别着一朵蔷薇花,这是蓬巴杜夫人的象征物。身上的皱裥褶裙,上面繁缛的荷叶镶边、花饰以及薄而透明的织物的强烈质感,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雅克·路易·达维德

1748-1825

作者简介:

雅克·路易·达维德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五金商家庭,10岁父亲过世,由叔父抚养。其最初的创作是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源泉,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荷拉斯兄弟之誓》。后来法国进入大革命时期,达维德根据国民议会的建议创作了一些具有鲜明革命时代特征的肖像画,其中最杰出的是《马拉之死》。后来波旁王朝复辟,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122荷拉斯兄弟之誓

作品介绍:

这幅画是达维德早期的作品,根据1782年巴黎重新上演大剧作家高乃依1640年的悲剧《荷拉斯》创作而成的。故事讲述的是罗马城和阿尔贝城之间发生的战争。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了战争,双方谈判各选三位勇士进行决战以定胜负。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阿尔贝城推举了古里亚斯三兄弟,他们之间是亲缘关系。这两对三兄弟之间的决战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和选择,结果是国家利益至上,大义灭亲,罗马城取得最后的胜利。

画面所描绘的是荷拉斯三兄弟向代表罗马王的父亲老荷拉斯宣誓效忠祖国的庄严场面。构图以老贺拉斯为中心,其他人物分列两边成视觉对称式均衡。老荷拉斯高举宝剑,三个儿子伸出有力的手臂作接纳状,人们手脚相对;在老人身后是一组陷入悲痛的女子,她们低首相依、无可奈何。人物的动势和组合都以直线和金字塔式构成,造成视觉上的单纯、沉着、稳定和强劲的冲击力。全部人物被置于罗马圆柱式建筑大厅,这更增加了画面庄严神圣的气氛。在这场战争中,荷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敌人进行格斗。达维德表现的正是个人感情服从国家利益的场面——老荷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人物的背景建筑采用多立克柱式和厚重朴实的拱门,简单沉着、稳定、不可动摇,在精神和形式方面与前景人物相呼应,并突出主体人物。这幅画虽然是达维德早期作品,但表现出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技巧已逐渐成熟。

画家运用了多侧面揭示主题的手法,使悲壮的戏剧性场面,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男人的刚毅、悲壮与女人的哭泣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的思想性。

123马拉之死

作品介绍:

这幅作品描述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马拉之死的情景。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当时的右翼吉伦特党派遣的保皇分子谋害,被害时正在浴缸边工作。画家达维德满怀悲愤,描绘了马拉被刺的情景:凶手逃遁,匕首抛在浴缸边,马拉锁骨下的一道伤口仍在滴血,染红了池中的水,这似乎提示人们这是一次暗杀。马拉左手紧握着凶手给他的便笺,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构图中无情的水平线只用无力下垂的右臂做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上半部分空无一物,空旷而幽深,从左侧射入的光线,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具有纪念碑似的立体感。画面上没有繁多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缩短法,力求单纯,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除了安祥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再没有太多累赘的图像。构图整个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整个画面体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124劫夺萨宾妇女

作品介绍:

这是一幅取材于古罗马神话题材的作品。萨宾人是古意大利的一个民族,居住在阿比奈斯山脉中央,和罗马人相邻。传说罗马帝国的缔造者早就觊觎萨宾妇女的美丽,一心想劫夺为罗马士兵之妻。他设计邀请萨宾人参加他们的宴会,乘机悄悄地打进萨宾城,劫夺了许多美丽的萨宾妇女和他们的财产。若干年后萨宾人强大了,他们欲报此仇,但是被劫的女子已成为罗马人之妻,为罗马人生儿育女了。此时萨宾人打来,又势必使他们沦为孤儿寡母的惨境,因此妇女们拖儿带女出来阻止这场亲人之间的战争。《劫夺萨宾妇女》描绘的正是这一情景。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罗马人与萨宾人厮杀的激战场面。两队人马中间是一群妇女和婴儿。视觉中心描绘了一位美丽勇敢的女子,名叫艾埃茜妮。她奋不顾身地挺身而出阻止这场战争,孩子从她的怀抱中跌落在地,引起两位妇女来抢救孩子。她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阻挡双方的杀戮。她身后的一位妇女高举婴儿,这一情节向人们宣布:为了我们共同的下一代,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成为画面的高潮和主题思想。

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完全遵循古典主义法则:严格按黄金分割律配置人物,对称、均衡、变化中有和谐统一。画面前景那位左手握盾、右手作投掷标枪者是罗马王罗马诺,他背向观众,对面一位持剑举盾面朝观众的人是萨宾王都斯,双方构成势均力敌的阵势,举双臂的艾埃茜妮使箭拔弩张的敌对双方对称呼应。情势虽然万分紧张,但是画面人物动势和标枪、盾牌圆质的形和线的变化造成画面的稳定感。尽管人人内心激动,但神情毫无生气。画家着意于人物的裸体、半裸体造型,严谨的雕塑形体和细腻的素描功力使这幅激战场面变成古代标准人体展览,缺乏内在精神的感染力,这正是古典主义的缺憾,也反映出达维德此时艺术创造上追求单纯的形式美,理性构思和造型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人们认为这是画家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借复古以消愁肠。

125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作品介绍: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作品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达维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是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达维德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这幅画不愧是达维德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发挥了画家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肖似,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达维德对拿破仑的歌功颂德,也已达到了他的顶点,不能不为后世诟病。

安格尔

1780~1867

作者简介:

安格尔是法国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代表画家。1780年生于法国蒙托邦,父亲是装饰雕刻师和画家,母亲是皇宫假发师的女儿。安格尔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了。他的作品以准确娴熟的写实技巧和典雅的画风着称。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可以说他在肖像画中取得了最高和最应该受到承认的地位。其代表作品有《圣玛丽夫人肖像》、《里维耶夫人肖像》及《泉》。

126瓦平松的浴女

作品介绍:

《瓦平松的浴女》(此画后归瓦平松收藏,故得名)是安格尔28岁时创作的。画家从这个美妙的女子背部看到了使他激动的东西,那就是微妙的色调变化,半明半暗的光色在这个柔嫩的背部微微变化着、浮动着。色彩虽然相当原始,却也不无悦人之处。画家用绿色的帘子、浅黄色调的身躯、白色的床单、白色带红花的绸子头巾——安排在这个背部的周围,就像镶嵌这个富有素描情趣的裸女背部主题那样,加强全画的细腻的绘画性。帘子与褥巾的褶皱成了这个女人的柔和肤色的陪衬。浴女斜视着左前方,墙壁的灰调子没有干扰前景上的事物,它们被推得好像很远。空间与浴巾等物的装饰一如乐曲上的和弦,发出娓娓动听的细颤音。这幅素描人体油画具有特殊的美感表现力。《瓦平松的浴女》反映了安格尔借助于女人体的整体感和细腻感来表现人体单纯、洁净、洗练的美感。

127泉

作品介绍:

《泉》的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此画是安格尔裸女形象中最负盛名的一幅,是他自1820年开始进行创作的,历经近30年才完稿。此画被誉为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典雅、恬静、健康、美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雏菊正是她的象征。而且作品中,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更为细腻微妙。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右边不仅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