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养生贵在养心:常给情绪排排毒
13386000000019

第19章 管理负面情绪,维护心理健康(3)

1.提高文化素质、积累人生经验

认识提高文化素质、广闻博见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个对生活有着广博知识的人,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就会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发散思维

逆反思维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我们缺乏对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用一个办法就已足够,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情绪控制住,那么视野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愚蠢。它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让思想仅仅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培养发散思维,建立多渠道思考模式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发散思维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从偏执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

挑战悲观情绪

悲观情绪是一种严重的不健康的情绪状态,对人身心的危害很大。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悲观的人对失败的看法与乐观的人有很大的不同。

1.时间的持久性上

在时间的持久性上,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为永久性的;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失败一定是暂时的,下次会更好。

2.空间范围上

从失败波及的范围上看,悲观的人把失败解释为普遍性的,如果某个阶段的目标没有达成,就认为自己所有的目标都会失败;而乐观的人则不会将失败普遍化、扩大化,认为某个目标没实现只是说明自己在这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与其他无关。

3.失败原因上

悲观的人倾向于将失败解释为个人原因,认为只有自己需要对失败负责。而乐观的人则认为失败虽然存在个人原因,但不只是个人原因,有时一些无法抗拒的力量和运气也影响着成败。

由此可以看出,悲观情绪的人往往会在失败面前低头,被失败打倒,从此一蹶不振;而乐观的人只是把失败看做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长期处于悲观情绪下的人还会影响到身体上的健康。因此,悲观情绪需要调解。

悲观情绪的产生多半是由于性格内向而心理不成熟所致。另外,身体上的一些缺陷和自己制定的一些不合理又难以实现的目标都有可能导致悲观情绪的产生。因此,想要战胜悲观情绪,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

1.转移消极注意力

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不要总盯住消极面不放。在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轻视时,如果我们能把注意力盯在友善和好的事物上,并常常告诉自己,误解、敌视毕竟是次要的,把愉快、向上的事串连起来,由一件想到另一件,我们就可以逐步排遣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的情绪。

2.不受欲望的诱惑

乐观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阿Q精神。而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后悔本应做得更好后未能做好,对别人获得的每一个成就、荣誉都想无条件地取得,企求尽善尽美。这种人最后总是既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懊悔。

3.不做完美主义的傀儡

大凡乐观的人往往是“憨厚”的人,而愁容满面的人,又总是那些不够宽容的人。他们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式,这才感到顺心。挑剔的人常给自己戴上是非分明的桂冠,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干涉人格。怨恨、挑剔、干涉是心理软弱,心理“老化”的表现。

4.学会躲避挫折的伤害

遇到情绪扭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打破静态体验,用动态活动转换情绪。这时候,也许只要一曲音乐,便会将饱受挫折的人带到梦想的世界。同样,看场电影,散散步,和孩子玩玩都能把人从悲观的情绪带到另一个情绪世界。

5.偶尔也要屈服

如果一个人出了意外事故,后半生只能靠轮椅行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害,这个人往往会变得浮躁、悲观,难以接受现实。但是,浮躁、悲观是无济于事的,还不如冷静的承认发生的一切,放弃生活中已成为负担的东西,终止不能取得的活动希望,并重新设计新的生活。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不必过分固执。

6.不要制造人际隔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树立一个人自信、培养一个人开朗、活泼、乐观性格的重要手段。因为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同无疑是对自己最大的支持。如果我们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到处制造人际隔阂,那肯定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和否定,最终也会毁掉自己的自信,陷入悲观的情绪深渊。

摆脱厌倦情绪

厌倦是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疲惫、烦躁、排斥的感觉,它极易将人的情绪导向消极,会抑制人的潜能发挥,甚至泯灭人的创造力。如果一个人常被厌倦情绪左右,就会陷自己于迷茫之中。厌倦情绪常常出现在工作上,一个工作干得时间长了,就会感到身心疲惫不堪,进而对工作产生排斥、厌倦的情绪。厌倦还会传染,往往工作上的厌倦还会导致生活上、情绪上、家庭婚姻上等一系列的厌倦情绪。

那么,厌倦究竟由何而来,一般总结如下:

1.长期的工作压力

在各种职业活动中,长期的工作压力,常可引起心理状态的不良反应。这是因为人总需要精力补充,以维持足够的精神能也就是神经兴奋来凝聚注意力。如果持续的工作压力大,始终得不到松弛和放松,“紧张——放松”机制就会运行失衡,就容易干扰或损害人的心理状态,破坏人的生物电环境,使人产生职业厌倦综合症。

有的人一上班只知道拼命干活,晚上、周末也成了办公时间,工作严重霸占了他大部分的时间。这类人也就是平日里说的工作狂,长期疯狂的工作,就丧失了很多社交活动,时间长了就不免对工作产生反感,心生厌倦。

2.对其工作缺乏兴趣

这种情况分为三类:对岗位安排不满;对工作性质不感兴趣;长期的单调重复性劳动。对工作缺乏性质,也可能是无法升迁或工作得不到领导或同事的认可;工作上得不到较大突破或难以做出成绩;工作安排超出个人能力等原因造成的。

3.遭遇挫折

很多人在遭遇打击、挫折后,就会对该事物产生厌倦、恐惧感,不再想接触这类的事物。这是一种逃避的心态。

4.疾病

很多身心疾病,如忧郁症等,都会导致职业厌倦综合症。如果工作强度不大、没有人为地改变作息环境,而长期的对工作没有热情,即使更换岗位和工作环境、跳槽都无法改变消极状态,就很可能是疾病的因素。

长期的厌倦情绪会消磨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使得身心健康严重受挫,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摆脱厌倦情绪的困扰。

1.重建理想

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以及人生理想方面,重新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标。如果发现自己目前离理想比较远,那么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较高理想的成长之路即可。我们可以先选择在较低的职位上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学会爱自己的职业,并把它当做实现最终理想的阶梯,同时再找机会进修。就算工作离目标差距太大时,也不要好高骛远,应先分段实现目标。因为循序渐进是改变不称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2.创造其他方面上的成功

当我们由于工作而产生厌倦时,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消遣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把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业余活动当做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有利于开拓视野,改善心情,在排遣心中的不快和厌倦的同时,还可以陶冶个人情操和增进个人修养。不要把成功的寄托仅仅系于职业努力之中,在其他方面的成功同样会使人得到自豪和满足感。

3.保持热情

热情可以改变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热情使我们更喜爱人生。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热情。要想解除自己对生活的无聊和空虚感,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认定一个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在对目标期许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在表达热情的时候。这时,追逐目标的热情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为机遇,就能把陌生的面孔变为朋友的面孔,就能真诚的宽容别人,并真正地爱上自己的工作。这样,当面对艰难的生活和枯燥的工作时,才不会感到厌倦和疲惫。

4.要保持乐观的情绪

要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总是生气。遇到挫折时,生气是无能的表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冷静地查找问题出在哪里,或是自我解脱,或是与别人商量,哪怕是争论一番也会对扫除障碍有所益处。

5.学会肯定自己

学会肯定自己,勇敢地把不足变为勤奋的动力。学习、劳动时都要全身心投入争取最满意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如果改变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说明或是技术不熟,或是还需完善其中某方面的学习,只要再努力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蓦然发现自己已经很少因为努力做了某件事而感到疲倦和厌倦了。

缓解紧张情绪

紧张情绪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不陌生,凡是参加过考试或者职业面试的人,都会多少有些紧张的体验。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体验,正常的紧张还会使人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将精力专注于某件事上,因此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但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下,就容易导致人的心理疲劳,使人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效率下降等。紧张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与疏导,直至超越心理境界防线,就会像慢性中毒那样,使健康逐步受损。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紧张的来源无非是对自己的要求太高,因此,消除紧张首要就是适当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个人如果十分争强好胜,事事都力求完善,事事都要争先,自然就会经常感觉到时间紧迫,匆匆忙忙。而如果能够认清自己能力和精力的限制,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凡事从长远和整体考虑,不过分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自然就会使心境松弛一些。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使心理产生沉重感、压迫感、失落感、抑郁感和不安全感,从而可引起血压和血糖升高,易造成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另一方面,长期心理紧张也会使人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失调,降低人的免疫抗病能力,从而引起诸如胃肠溃疡、便秘、腹泻、偏头痛、神经性厌食、神经衰弱等各种疾病。为消除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紧张不安,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疗法。

1.大笑

在大笑的时候,我们的心肺、脊背和身躯都在得到快速锻炼,而胳膊和腿部肌肉都会受到刺激。在大笑之后,我们的血压、心率和肌肉张力也都会降低,从而得到机体的放松。

2.做深呼吸

当焦虑时,我们的心跳会加快,呼吸会变得短而急促。但是如果做缓慢的深呼吸,这些症状几乎立刻就能静下来。深呼吸的方法很简单,通过鼻子慢慢地吸入空气,使胃和胸腔扩张,然后从鼻子呼气,同时默默地说“放松”。在工作的时候抽出一点时间反复练习深呼吸,等遇到紧张时刻时,我们就可以自如地进行深呼吸了。

3.“六秒钟健康法”

抓住任何一点点的空余时间,哪怕只有6秒钟,什么也不要想,赶紧收紧自己的腹部,收拢下巴,扭动自己的身子,打个哈欠。只要能把这几个动作连贯起来,不仅能消除紧张,还能收到增进健康之效。

4.意守丹田法

首先静下心来,排除杂念,两眼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丹田(腹部脐下3厘米处),想象着在丹田有一股气。接着用腹式呼吸法慢慢进行呼吸。吸气时想象着丹田这股气由腹部逐渐上升到胸部,再上升到头部,直达头顶的“百会穴”,百会向后、向下顺着脖子、脊梁下行,直到“会阴”(指骨盆的下方,左右两腿之间的区域,后部有肛门,前部有外生殖器),再向前、向上回到丹田,这样一呼一吸,周而复始,反复进行。由于集中了全部注意力,就能使学习者渐渐达到排除一切杂念、心静神宁的境地,从而收到消除紧张、自我松弛的功效。